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3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谧魑角牧浇跋婢伞奔负趼⒍瞎俪∽试础

将曾国藩调离两江,以李鸿章取而代之,绝对有分化瓦解的考量在内,否则直接起用李鸿章督率淮军“剿捻”岂不更为省事?

李鸿章接任“剿捻”总指挥后,曾国藩所制定的稳步围堵方略被继承下来,并不断见效,最终全歼了捻军。论功行赏,曾国藩因首倡河防而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并调任直隶总督、取代“才具平庸”(曾国藩评价)却官运亨通的官文。

只要脑子还算正常的官场大员都明白,对于朝廷来说调曾国藩转督直隶,实在是一箭多雕的好棋:

作为局外人吴可看得更加清楚,平捻之后朝廷开始“问责”,官文撞在了风口之上。官文早期在湖广总督任上就未能尽责剿捻,只是将境内的捻军驱逐,造成局面溃烂;而在直隶总督任上,他又未能组织有效防御。这样的官员,虽然出身旗下,而且人际关系超好、群众基础极佳,但不处分不足以平“官”愤,只能将其解职。

而将曾国藩安置在天子脚下,远离其长期生活和战斗、已实际成为“湘军派官员”大本营的两江地区,便于就近监督和控制。同时朝廷派了非湘军出身的马新贻接任两江。

吴可可是听到京城传言,马新贻上任前与朝廷高层进行过密谈,马新贻可能承担了清查湘军侵吞太平天国“国库”的秘密使命。不久发生了马新贻在任上被刺的大案,史称“刺马案”(电影《投名状》的原型),跻身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湘军派”则成为最大的凶嫌。

同时直隶总督毕竟是疆臣之首,让曾国藩出任,也可算是酬功,有效消解他人对朝廷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不良印象。

还有经过多年的内忧外患,直隶地区官场腐败、风气败坏,随时都有可能再起如同捻军这样的动乱,这无疑是朝廷的心腹之患。曾国藩征战十七年,处理此类事件经验丰富,并因杀人如麻而荣膺“曾剃头”的绰号,由他到直隶实行“剃头”,那真可谓“问直隶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

最重要的是,曾国藩在多年的征战实践中,亲眼见识了西洋科技的作用,并建立了包括安庆军械所在内的一些新兴洋务企业,是大清国第一波投身改革的弄潮儿,调他入京正可以借重他的经验,以天子脚下的直隶为示范,推进朝廷已经计划多时了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而直隶的天津此时已经成为对外开放港口,华洋杂处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朝廷正需要一个老成干练的人在“内政”与“外交”两条战线上都蹚出一条路来,曾国藩无疑是做好人选。

朝廷将直隶作为改革的试点,由曾国藩来蹚雷,这一布局在曾国藩赴任之前与慈禧太后的四次会谈中清晰可见。除了第二次之外,其余三次都直接涉及了直隶的改革,曾国藩表态说“臣也知直隶要紧,天津、海口尤为要紧”,并提出了“以练兵、饬吏、治河三端为要务”进行“次第兴革”的思路。

从这四次会见来看,朝廷将曾国藩调任直隶,更多的并非出于“羁縻”、要修理这位“曾剃头”,让他一边凉快凉快,而是“重用”,要靠他去为朝廷“剃头”,理顺直隶、尤其是天津的复杂局面。

曾国藩调去直隶,无论对朝廷还是对两广而言都是好事。

两广方面早就与曾国藩翻脸,之前各种小动作不断都积累了不少怨气,想要一笑抿恩仇根本没可能,不互相拆台扯后腿就已经很够意思了,出兵安南这样的大事吴可做定了,他可不愿身边多出一个专门扯后腿的家伙来,而且曾某人的影响力还足够惊人……

第687章风光

不仅吴可跟曾国藩关系不睦,盟友左宗棠跟曾某人的关系更加恶劣。

当初湘军刚刚打下金陵,曾老九气势凶凶将城内太平天国的大部分财宝转移,给朝廷来了个死不认帐。

结果朝廷还没说啥或者派调查组过来,老左便扯去嗓门大吼:丫的曾老九敢吃独食,大家一起来搞丫!

曾国藩一听怒了,丫的左宗棠是想逼死我曾某人啊,这个梁子老子接下了,咱们以后不死不休!

这么大梁子不是开玩笑的,曾国藩与左宗棠之间根本就没有回旋余地,作为左宗棠坚定盟友的吴可,在曾某人心中有好印象才怪了。

“不用太过担心曾某人的反对,虽说他跟咱们不是一路人,但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想来曾某人不会自找麻烦!”

吴可微微一笑满脸自信,道:“不管之前他剿捻失败是否自污,但在涉及列强的事务上曾某人不敢胡乱开口!”

“就算他不看好咱们,也不会在结果没出来之前胡乱嚷嚷!”

吴可眼中冷芒一闪而逝,轻声道:“曾某人真要看不清形势乱说的话,得罪的可不仅仅只是本督……”

这话就有些意味深长了,让人听了有无限遐想空间。

“那大人的意思是……”

幕僚有些摸不清东主心思,一时也不敢胡乱建言。

“找李鸿章,这厮应该比较好说话!”

吴可轻轻摆了摆手,态度坚决的吩咐道。

老李最近几年的经历,只能用风光无限来形容。

没办法,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李鸿章就遇到了这样的好时候。

湘军因遭受朝廷猜忌被迫大部遣散,乡勇队被调往两广短时间内看不出有挪窝迹象。两江中原一带能打的军队,算上左宗棠的楚军也就那么小猫三两只而已。

相比于庞大的湘军以及乡勇队体系,此时的楚军和淮军确实只能算是小猫,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战斗力方面都是如此。

左宗棠又被调去陕甘平息回乱,曾国藩同时剿捻失败,放眼两江以及中原一带,也就只有李鸿章的淮军有战斗力了。

从1866年底开始,李鸿章在继续推进“自强”活动的同时,亲自披挂上阵取代老师曾国藩肩负起督师剿捻的重任,公然把“自强”与“剿捻”紧密地结合起来。

太平天国起事失败后,捻军成了反抗朝廷统治的主力。1864年12月捻军与太平军遵王赖文光部会合,捻军首领张宗禹、任化邦等共推赖文光为统帅,“誓同生死,万苦不辞”。

赖文光按照太平军的兵制、纪律和训练方法,整编了捻军,并把“披霜蹈雪,以期复国于指日”作为奋斗目标。赖文光根据捻军精骑善走的特点,创造出一套步骑结合、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战术,出奇制胜,击毙僧格林沁,打败曾国藩。但是,由于全国反清形势低落,赖文光深感“独立难持,孤立难久”。

1866年10月捻军在河南杞县、陈留附近决定分为东西两支:由赖文光、任化邦率领的一支,继续在山东和中原一带坚持斗争,称为东捻军;由张宗禹率领的一支,“前进甘、陕,往连回众,以为犄角之势”,称为西捻军。

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李鸿章走上了剿捻前线。

老师曾国藩成了捻军的手下败将,而李鸿章却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捻军投入血泊之中,这除了捻军内部的消极因素起着作用之外,主要是因为李鸿章妥善地解决了粮饷供应问题和灵活地实施了“划河圈地”、“以静制动”的战略方针,其实就是用曾国藩指定的方针解决了捻军。

不得不说他的运气当真十分不错,老师曾国藩不惜得罪中原乡绅,强力推行剿捻方针两年时间未取得明显效果,结果等李鸿章接手后顺着这个基础推行下去,最后却获得丰硕果实。

可以说,是曾国藩留下的基础,才让李鸿章有了这几年的风光无限。

大清朝又一颗政治明星通过战功冉冉升起,而且还不用担心朝廷猜忌,相反甚至被朝廷作为制衡湘军以及乡勇队的政治军事力量,得到了不少便宜和便利。

用玄幻点的说法就是,李鸿章乃此时大清天地的主角!

当然,李某人也是很有本事的,不然就算机会降临也不会被他轻易抓住,而后一飞冲天不可收拾。

……

李鸿章深知粮饷与用兵的关系,他在奉命督师剿捻之初,就上疏声称:“臣从军十数年,稔知军情利钝之由,其枢纽不在贼之难办,而在粮饷军火之按济。”

而他赖以剿捻的粮饷军火,主要是依靠曾国藩在两江筹措的。当时淮军两江有四大粮台,即设于祁州的“山内粮台”,设于安庆的“江外粮合”,设于南京的“金陵粮台”和“北征粮台”,全为两江总督一手统辖。

在两江地区,江苏最为重要,“银米器械所自出,楚勇淮勇之根本”。李鸿章属僚郭柏荫署理江苏巡抚,丁日昌出任布政使专理饷务,颇为得力。从个人关系看,曾国藩并不喜欢丁日昌等人,但他从筹饷以支持剿捻军务着想:对其采取宽容态度,而不加掣肘。

至于饷源,除各地厘金为大宗外,江海关税亦属可观要项。原先拨归淮军的江海关洋税为一成,1867年由曾国藩奏准增至两成(其中一成直接济军,一成拨归江南制造总局专造轮船)。

事成之后曾国藩向李鸿章报喜说:“两成洋税奉旨谕允,今岁饷事似不至误。”李鸿章闻讯大为感奋,立即复信道谢,说“前敌淮军月饷,经吾师竭力经营,洋税两成,鸿章上年屡商总署截用,复函动色相戒,兹竟奉旨俞允,固由天鉴忠诚,亦疏稿剀切有以致之也。今岁九关当不甚缺,但望提早赶解。”

当时黄淮地区“枯旱至数十年所未有”,“淮南稻未浸种,河北麦已干死”。在这种所谓“乱机渐长”的情势下,曾国藩在后方筹措粮饷支援前敌,事体至关紧要。

当然,淮北之地也给李鸿章提供了极大后勤支援。

乡勇队在淮北地区的多年经营不是开玩笑的,淮北之地的经济虽不如苏扬等地,而且乡勇队大部分产业都跟着吴可转移,但就剩下的那些近代工厂,以及当初打下的底子足够淮北地区的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李鸿章所在家族乃庐州旺族,淮军将领又大多数出身淮北,对家乡的影响力随着地位攀升不断提升,在乡勇队势力主动撤离后及时跟进,此时已经取代乡勇队成为淮北地区最大官方势力。

当然,以李鸿章的为人,也不可能对乡勇队留下的那些吸金产业动什么歪心思,最多只不过想要模仿一二建立淮军自己的财政产业而已。

乡勇队的名头不是开玩笑的,吴可的实力也不是此时的李鸿章能够对抗得了,而以吴可为核心的朝堂中立派势力,也足以让大部分官场中人忌惮,在没有切实的利益冲突之前不会轻易得罪。

有了几方面的支持,李鸿章和淮军在剿捻过程中,基本上不虞后勤问题。

……

与此同时,李鸿章在剿捻中,还根据战争态势的变化,灵活地实施了曾国藩所制定的战略方针。

曾国藩剿捻方略的基本原则是“以静制动”。在以前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以静制动”是作为战术原则为“以上制下”的战略方针服务的。及至与捻军作战,情况就有所不同,捻军没有象太平天国那样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单纯的流动的军事斗争,“以走制敌”,为捻军的最大特点。

李鸿章说“捻逆狡猾善走,我军急进则疲乏,或为所乘,辎重或为所掠。又彼可到处掳粮,而我须裹粮前进。迨交锋一不敌,则转瞬数百里”。

湘淮军恰恰相反。曾国藩尝说:湘军“行兵之例,每日行军支帐埋锅造饭,不向州县索米供应,略师古法,日行仅四十里或二三十里。李鸿章之淮勇亦仿楚师之法,其步步稳妥在此,其行军迟钝亦在此。”

面对这种情况,曾国藩一改僧格林沁“威力追剿”的方针,确定了“以静制动”的战略方针。在具体部署上,有所谓“四镇六游”之说。他以安徽临淮、江苏徐州、山东济宁、河南周家口四处为“老营”,“各驻大兵,多蓄粮草子药,为四省之重镇,一省有急,三省往援”,并增设了六路“游击之师”,负责“追剿”,所谓“六游分进,梭织不断”。

在此基础上,他又东在运河、西在豫东的沙河和贾鲁河设立“河防”,力图圈制捻军。在地方上则“查办民圩”,加强坚壁清野和治安防范,割断捻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以清根本”。

这些手段全部被李鸿章继承并发扬光大,最终才成就了淮军和李鸿章的赫赫威名以及无限风光……

第688章不和

“大人,曾国藩可是李鸿章的老师……”

吴可下了命令,身边幕僚先是恭身应下,而后才满脸疑惑问道。

“呵呵,李鸿章是聪明人,不会跟曾某人保持绝对一致的!”

吴可轻笑着摇了摇头,眼中闪烁肯定神色,道:“要真是如此的话,曾某人剿捻的话,也不会拖成那副摸样!”

幕僚轻轻点头,显然也明白其中内情。

没了直属的湘军力量支持,曾国藩做什么都不方便。

在剿捻过程中,曾国藩想要调动手下淮军部队,竟然可笑的要通过后方的李鸿章,在战机转瞬即逝的剿捻战场,这样的做法只能是自讨苦吃。

“可以说,在剿捻战场上,李鸿章狠狠坑了他老师……”

说这话时,吴可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幸灾乐祸。

“眼下他所有的风光,可以说都是踩着曾某人的肩膀所得!”

幕僚点点头,不知道想到什么脸色突然变得有些古怪起来,试探着问道:“大人您看,曾国藩剿捻失败是不是李鸿章故意如此?”

“这话可不能乱说!”

吴可闻言先是一愣,而后轻笑着摇了摇头,脸上满是说不出的嘲讽,道:“李鸿章还没那么大胆子,要是稍有不慎以后还怎么在官场上混?”

虽说满清官场就是一摊浑水,但该有的规则一样不少,尽管可能私底下没人讲之当回事,可是在表面上却要主动维护,一旦触犯可是要犯众怒的。

幕僚跟着笑了起来,道:“李鸿章文人出身可能不会有这个想法,可事实却是他最后摘了桃子……”

“那就把风声传出去,让湘军那帮桀骜不逊的将官好好给李鸿章找点麻烦!”吴可眼珠一转立刻计上心头,当机立断吩咐道。

“大人此计甚妙!”幕僚眼睛一亮,急忙拍马恭维道。

……

果然,不久之后南方官场上摆弄流言四起,将李鸿章设计老师的桥段传得有鼻子有眼,海象事情真是如此一般。

李鸿章此时贵为湖广总督,耳目自然灵便得很,听到传言之后气听说气得够戗,却没办法出来解释。

解释什么,曾国藩不管是不是想要自污,他在剿捻过程中栽了跟头却是事实。

此外占了最大便宜的,也就是摘了曾国藩桃子的就是他李某人。此时的他就像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那啥也是那啥了。

而湘军那帮分散在两江各地任职的将官,还有遣散后在湖南当地主乡绅的官并说出来的话,就不那么好听了。

一时间李鸿章几乎成了湘军上下的眼中钉肉中刺,一时苦不堪言郁闷到了极点,其与湘军其余将官之间的关系本就一般,经过这事一闹更加冷淡,就是和老师曾国藩之间的私人关系也受到极大影响。

曾国藩此时正陷入直隶一堆破事之中难以自拔,听到传言之后十分纳闷,不知这种捕风捉影的传言从何处而来,他在与湘军几员重将的书信来往中澄清了这些传言,可是不知道为何最后流言越演越烈那几位湘军重将却是无动于衷。

等到曾某人后来察觉不对想要出手挽救之时,却已经太迟了。

……

没办法,李鸿章便宜占得太大,湘军中早有人看他不爽了。

曾国藩当初剿捻之时,意在以湘淮军之长克捻军之短,应该说是极为毒辣的。但是对于这种部署,特别是沿河堤筑墙设防,“闻者皆笑其迂”。时在后方的李鸿章也不以为然,致书襄办曾国藩军务并建河防之策的刘秉璋讽刺说:“古有万里长城,今有万里长墙,不知秦始皇千年后遇公等知音。”

然而,当他挂帅剿捻后,揆情度势,才体察到曾国藩战略部署的深意,然后便毫不犹豫效仿之。

因为这事,李鸿章得罪的湘军干将不是一位两位,特别是其效仿曾某人的做法,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清楚捻匪之乱,就更是惹湘军中人不爽了。

合着不是你剿匪时便站着说话不觉腰疼,等到丫的负责剿匪之时,便又厚着脸皮使用之前奚落过的手段,还它马给办成了……

纵观李鸿章剿捻战略的实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66年12月至次年5月间实施“臼口之围”,主战场在湖北。

李鸿章挂帅剿捻之初,只是提出了“用谋设间,徐图制贼”的原则性设想。而当时东捻军在突破曾国藩的贾鲁河、沙河防线后,迅速进入湖北,企图“长驱西上,一入四川,居已蜀之利,一上紫荆关,合张宗禹攻陕西”。

东捻军集给在湖北钟祥臼口一带,拥众10余万。李鸿章认定这是聚歼捻军的好机会,于是调动湘淮军7万余人“分路并进”,其中包括湖北巡抚曾国荃的新湘军。

1867年1月捻军先在安陆府罗家集击败松字营,重伤统领郭松林。半个月后又在德安府杨家河歼灭树字营,阵斩淮军悍将罗定树。2月双方主力在安陆府尹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