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3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有把曾国藩彻底推到“卖国贼”的程度,朝廷的媾和政策才可能在汹涌的民意中存在操作空间。

否则,被骂为“卖国贼”的就将是朝廷中央高层,而不是曾国藩了。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情节:7月25日,曾国藩的《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送抵京城,朝廷又一次就教案进行了大辩论,早已从重创中清醒过来,并恢复了一定元气的慈禧太后躺在病榻上明白表态:“此事如何措置,我等不得主意”。

慈禧太后如此占权让恭王十分不满,却也无可奈何只得捏着鼻子认了,谁叫大义名分在慈禧太后那边呢,他又没有取小皇帝代之的想法。

同一天,在传达给曾国藩的又一道谕旨里,这位还躺在病榻上,35岁的年轻太后对处理的具体方案一无所及,只是一再强调自己的美好期望:“和局固宜保全,民心尤不可失”。

也是在这一天,年轻太后强势主导了朝堂上的声音,删减了曾国藩“论说持平”的奏章,然后将其披露。直接将曾国藩送上“卖国贼”的十字架。

只能缠绵于病榻上的慈禧太后当然早就“得了主意”,有了曾国藩的“彻底卖国”垫底,朝廷接下来的措施,就会特别显出其“公正”,更容易获得朝野内外的“民心”、“士心”的认可。

……

“真真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

吴可从‘内部人士’那知道了这些消息,忍不住摇头冷笑连连。

“是啊大人,而且恭王也实在太软了点!”

身边幕僚跟着插了一口,脸上神色有那么点不屑。

“呵呵,恭王能力绝对不差,但性格方面还是有些缺陷的!”

吴可轻轻一笑,并没有对此发表什么意见。

“都让一个缠绵病榻的女人骑到头上了,这真是……”

幕僚摇了摇头也不好说什么了,只能在心中暗叹一声,难怪这厮当年搞不过咸丰,果然是有理由的啊。

“这些都是皇家内部事务,咱们就没必要瞎参合了!”

吴可摇了摇头不想多提这事,话风一转沉声问道:“关于天津教案的事情,两广民间是个什么反应?”

“还能有什么反应,群情激奋!”

说起这个,幕僚的脸色也跟着严肃起来,显然他对民间过于火暴的舆论十分担忧,接着汇报道:“特别是学堂里的那帮年轻人,要不是各地官府及时疏导估计要出大乱子!”

“让下面人好好引导,要采取温和手段不要刺激这些满腔热血的家伙!”

吴可眉头轻皱,沉吟片刻吩咐道。

“好的大人,我会通知吸取的!”

幕僚虽然有些不以为然,但最后还是点点头应承下来。

眼下能读得起书的家庭,最少都是中农身份,大部分出身都不差,这些公子少爷们闹事,只要不是太过当地官府不会穷追猛打。

虽然这些年吴可极力发展官学,但是限于师资力量以及传统因素,能来官学上学的贫家子弟不足官学学生的五分之一,其余数额几乎全被关系户拿下,私塾数量虽多但那不受官府控制,基本上都掌握在各地宗族手中。

倒是乡勇队开办的各类工厂以及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附属学堂,专门招收旗下员工子弟半免费就读,就是这样也引来仕林好一番牢骚,认为这些工厂和企业附属学堂有辱斯文,不是他们盘中的菜。

没办法,此时的读书人都是稀缺资源,逼格高大上得很,为了维护他们的自身利益,其实并不怎么赞同普及教育的。

“两广地区的洋人们是什么反应?”

吴可轻轻点头,随口又问道。

说起这个,幕僚脸上便忍不住露出丝丝阴冷和愤怒……

……

再说天津那头,曾国藩到天津后的调查基本上反映了教案的事实:迷拐、挖眼、剖心等均系传言。如被指为教会装满婴儿目珠的两个瓶子,经朝廷官员打开一看原来是腌制的洋葱。但事实的澄清无助于减轻曾国藩所承受的空前压力:一方面是国内强大的舆论压力,各地激愤民众根本不相信曾的结论,天津更是民怨沸腾;另一方面是来自列强的压力,事件发生后,法、英、美、俄等七国联合抗议,并以出动兵舰相威胁。

高呼“民心可用”的李如松们自然只不过是嘴上快活罢了。1870年的大清,实在无力与西洋列强作一鱼死网破之斗。曾国藩对此是深知的;接替曾处理事件的李鸿章,表面上虽然嘴硬,称“彼既挟兵船而来,似不能禁我之不调兵”,并把郭松林军放在河北彰德,周盛传军扎在山西平阳以壮胆,以迎合民意。

但私下里却又不得不对人诉苦:“目前只求不开兵端,免得中外骚动,牵掣大局”,并悲观地表示:如果议和不成,真的与法国开战,则淮军“未足当劲旅而操胜券”。

然而,纵使给予再多的理解,曾国藩最后的表现仍是让人失望的。

他先赞扬了“天津士民皆好义,各秉刚气”,然后又指责他们“徒凭纷纷谣言”,给国家添乱;他先是拒绝了法国要求处死当事的三名天津官员的无礼要求,将他们送出天津以避风头,但最终又没能顶住朝廷对他“包庇犯官”的指责,将他们找了回来再次流放。

最后,曾交出来的,是二十名百姓,曾希望用他们的人头,来给被打死的20名洋人抵命,就此了结此事。

这位最后的“理学圣人”,在这一刻是如此地举止错乱。他可以不知道近代西方法理,可以不了解近代外交规则,这都是时代的限制。但是,他怎么可以忘了孔孟那古老的教导——“仁者爱人”?

更沉重者亦有之,在这“可用”、“可欺”、“可杀”的民心背后,还潜伏着某种更可悲的古老意识。

1870年,天津教案的直接导,火索,是民众愤慨于他们的官员被洋人欺负,“听说法国人打官闹事,心生气忿”,因而随手抄起家什,“赶去护救”;

不久后四川的一份无名告示里说道:“洋鬼子前次窜吾国通商,士宦庶民等多受洋烟毒害,今又欺害清朝命官……如此无理太过,吾今劝汝早早各回本地通知汝主,要与清国年年进贡,每岁礼朝,倘教一年不到,吾报主恩点典,就乾坤仙师八位,神将六十四员,神兵五百一十二个,多者一日之功,斩尔鬼国人等寸草不留。”

还有延平告白里乡民们如此表述自己的拳拳之心:“(洋鬼子)设教堂于冲途,显招爪牙,无非欺我幼主,谋我中国。正臣子痛心疾首,仇不同戴天者也!”

更有一份名为《玉差巡查中国事务前唐封齐天大圣平坚猴孙示谕》的揭帖如此说道:“今有六事要紧,公求保护勿伤。第一求保三教,第二求保纲常,第三求保社稷,第四求护农商,五保黎民妻子,六护贵府闺房,官员若不保护,百姓自等主张。各存良心一点,报答天地之光,报答圣贤仙佛,报答大清圣皇,报答祖宗父母,各图万古流芳。”把那些形而上的东西剔除之后,“社稷”和“大清圣皇”,仍然在乡民们心目中牢牢占据着首要的位置。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天津教案”真正的悲剧所在;就能理解真实历史上若干年后,那些北中国的乡民们在“齐天大圣”的指引下,怀抱符咒冲在“扶清灭洋”的第一线时的那种“真挚”的情感。

总税务司英国人罗伯特赫德也参与了天津教案的斡旋,曾国藩的一系列动作让他感到难以理解。他给了这位“理学圣人”一连串的刺耳评价,包括“优柔寡断”、“被评价过高的人物”、“与他的崇高声望名不副实”、“才能不过平庸而已”等等。

最让赫德崩溃的,是曾国藩提出来的“拟一命抵一命”的了结方式——洋人被殴毙命20人,那就杀掉20个中国人偿命好了,赫德无奈地感觉到自己“似乎是在一个祠堂里和另一个族长对话”。

曾国藩对津案的处理深感内疚。他在致数十位友人的信中,表示忏悔:“内疚神明,外惭清议”。将主要的责任归咎于自己,“办理洋务素未研求,情形过生,料敌未审,曲从所求,措词多乖,此实鄙人之责,岂可事后归罪于人”。

曾的这一自我批评是中肯的。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他确实已经很少再触及洋务,“而日从事于经史”。

天津教案发生,消息所及,各地民众过年似地大肆庆祝,譬如上海:“猛兽似的乌合之众在全城大街小巷里狂叫:‘先杀死法国人,然后再杀死别的外国人。’”

第707章舆论

“这帮可恶的洋鬼子!”

广州城西街某茶楼,一位茶客猛然将手中报纸拍在桌上,一脸怒容眼神几欲喷火,剧烈起伏的胸膛显示他此时心中的巨大波澜。

“怎么拉怎么拉这是?”

不等茶馆伙计上前问话,茶客同伴别惊了一跳后忍不住开口询问。

“你看看这上面写的,都是些什么玩意?”

茶客胸膛剧烈起伏,脸色潮红指着桌上报纸怒道。

“这是……,岂有此理,真真岂有此理!”

茶客同伴有些疑惑的拿起报纸,岂料只看了两眼便忍不住怒发冲冠,跟着茶客一起拍桌子瞪眼睛,脸色难看之极显然也被气得不轻。

“这帮可恶的洋鬼子,尽会胡说八道!”

茶客好不容易恢复平静,脸上怒容不减反增气得不轻。

这两位的举动,吸引了茶楼其他顾客的好奇关注,不过见两位正在气头上,也没傻到过来找不自在。

“小二哥过来,给我去买几份洋人报纸来!”

心中存了好奇,有茶客忍耐不住唤来小二哥,掏出几枚铜板招呼道。

……

“洋人着实可恶,尽说天津教案错误全在我大清,扬言要我大清负全部责任,否则不排除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

某位识得洋文的茶客,将洋人报纸上的内容大声念出,最后还不忘气愤难平的大骂出声。

“是啊这帮洋鬼子真是可恶,天津教案你能全怪我大清?”

“就是就是,明明是法国领事不给天津官员面子,最后被愤怒的百姓给活生生打死,这是自找的又怪得谁来?”

“可这报纸上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啊,天津教案到底怎么回事谁能说得清楚,咱们还是不要妄下结论的好!”

“……”

一时间,茶楼议论之声大作,一众茶客们纷纷表各自意见,又破口大骂洋人厚颜无耻的,也有对朝廷不信任认为天津教案内情难测的,不一而足说什么的都有,茶客们的热情被彻底挑动起来。

随着两广经济快速发展,官府强制推行的识字运动取得一定成效,自然而然的像是报纸书籍这等玩意的销量便跟着上来。

由于洋务运动的促进,广州城有几份洋人报纸率先开办,至于国人还没有板报习惯,此时能够在市面上买到的报纸,几乎大部分都是洋人所办。

吴可从后世魂穿而来,自然知道舆论阵地的重要性。

虽然他也顺应洋务运动的潮流,对民间办报纸的行为持鼓励态度。

可鼓励归鼓励,必要的限制和监督还是需要的,他可不想像历史上的清末一般,各种报纸良莠不齐,朝廷几乎失去了舆论阵地的控制。

当然,此时民智虽然已开,但是国人的固有观念还没彻底改正过来,对于办报纸这等希奇事物还保有必要的警惕,所以此时洋人报纸却是广州城的主流。

而此时‘天津教案’自然是国人最为关心的事件,洋人报纸上却说错误全在朝廷这边,态度强硬的要求朝廷负全部责任,并施之以武力威胁云云。

这一说法自然引起大部分茶客的强烈反弹,一个个气愤难平嘴里就没个把门的,将办报纸的洋人骂个狗血淋头方解心头之恨。

“小二哥,《广州官报》出了没,出了的话快给我买几份来!”

“我也要我也要,顺便给我也买一份来!”

“我也要一份,看看官府是怎么说的!”

“……”

不过盏茶功夫,茶楼小二边气喘吁吁拿着几份报纸回来,不等他说什么便被茶客们哄抢一空,有那爱现的茶客已经开始念报纸上的内容了。

“教案之首错在于天津百姓,不该轻易听信于坊谣言,竟把洋人当作魔鬼巫师之流……”

“衙门这是干什么,难道教案就没有洋人的事么?”

听到这儿茶客们一片哗然,有那急性子的更是忍不住开口打断了念报纸之人的话语。

“等等,后面还有了,大家先不要急着发飚!”

眼见茶客们个个气愤难平,念报纸的这位急忙摆手示意道。

“快念快念,老子倒要看看衙门到底想说些什么?”

“就是,不帮自己人竟替洋人说话,真是……”

“总督大人不像是畏惧洋人的人啊,难道教案过错真的在咱们这边么?”

“……”

“然则法人也不是无错,首先天津法人教堂行事自我,在谣言四起之时竟不知出面辟谣,导致天津百姓不明,真相最后酿成大祸……”

“另有法人领事嚣张跋扈,出事之后不思迅速平息事态,反而一味骄横跋扈找当地官员麻烦,最后导致事态失控,责任应全在法人身上……”

“好好好,说的好,法国人实在太过嚣张,天津百姓虽于教案有首过,但后续过错全在法国人身上!”

待到报纸上内容堪堪念完,便有茶客忍不住兴奋说道。

“没错就是这个理,咱有错在先不假,可天津教案最后闹得不可收拾,法国人的责任更大,凭什么将过错全部推给朝廷?”

“就是,法国人也太嚣张了,还施之以武力威胁,真当我大清无人乎?”

“……”

《广州官报》上的内容,一下子让整个茶楼都沸腾了,所有茶客不管情愿不情愿,都不由自主参与了有关天津教案的讨论当中,气氛热烈个个唾沫横飞化身民间军机处,说得兴高采烈拍桌子踢凳子之声不绝于耳。

吴可怎么可能将舆论阵地拱手让人,既然国人还没办报纸的想法和动作,他不可能让洋人报纸一家独大,《广州官报》便是由总督衙门直接发行,专门供百姓了解官府和朝廷动态所办。

为了给后来者提供一个标准,《广州官报》以朝廷内部发行的邸报为核心,加上两广各地官府所施政策和解释为内容,一经发行便大受百姓欢迎。

针对一些百姓十分关注的热点或者有争议的话题,《广州官报》上的评论便是两广官府的态度,随着时间流逝百姓们也逐渐习惯了这一点。

要说最近什么事最热门,同时又最受百姓关注,当属天津教案无遗!

两广总督衙门发出的声音自然要与朝廷保持一致,当然一致归一致两广总督衙门也不会一味跟着朝廷的步子走,总要发表一些独特的观点。

对于朝廷的决定和直隶总督曾国藩的处理办法,《广州官报》上只是平铺直叙详细介绍,完全以中立者态度报道,没有加入任何评论和意见,全由看报暴行自由发挥和脑补。

不用多说,百姓们对于朝廷的做法十分不爽,对于曾国藩的表现更是失望不已,有那性情直爽的看完报纸后便忍不住直接开骂。

曾国藩这次算是把名声全丢了,他的处理办法让百姓有种兔死狐悲的悲凉之感,能给他正面评价就见鬼了。

曾国藩自毁名声,遭致民间漫骂声一片,而朝廷饿表现也没好到哪去,尤其当朝廷屈于法国人的武力威胁,准备低头服软时,百姓们心头瓦凉瓦凉,只觉得心中堵得慌实在不吐不快。

其它地方的百姓可能畏惧法国人的武力威胁,但两广百姓却是不怕的。

《广州官报》对安南战事可是不遗余力的大肆报纸,其中细节之详细让两广百姓坐在家里,就能了解发生在安南的战事。

法国人在安南战场的表现实在一般,依靠强大的火力优势虽然占了不少便宜,但是与之对战的黄鼎凤部,以及后来以黑旗军为标志专搞游击战的数支民团武装,却也给法国人造成不少困饶和伤亡。

黄鼎凤部是个什么情况,黑旗军又是什么货色,有《广州官报》的介绍,两广百姓对他们可是熟悉得很,都是清军的手下败将,在大清境内实在混不下去了只得跑去安南发展,结果他们却在异国他乡混得风声水起。

这样的现实情况,让两广百姓有一种不真实的错觉,认为被清军逼得没了活路的黄部和黑旗军都能给法国人制造极大麻烦,要是清军亲自出马的话,法国人也不见得一定能讨得了好吧?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观念和想法,两广百姓虽然担心战火可能燃烧到两广地界,可说实话他们并不害怕与法国人作对,因为他们觉得两广清军的战力,不比骄横的法国人差多少。

两广百姓能有这样的心气实在难能可贵,这都是吴可和手下近十年来,努力达成的结果。

正是因此,所以两广百姓对朝廷的软弱态度十分不满,认为朝廷不该在法国人跟前如此低姿态,法国人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为了削弱法国人在两广百姓心中的威慑力,吴可和总督衙门可是想尽了办法,在舆论方面给法国人制造了不少负面,报道。

法国人虽然号称世界第二列强,但细究起来他们丢脸的事儿实在不少,别的不说刚刚结束不久的普法战争,便将法国人的底子露得干干净净。

吴可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