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3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年阿古柏面容姣好,被街头艺人收留,学到了精湛的舞艺。大约10岁的时候,他成为了一名“巴特恰”,也就是男扮女装的舞童。不久一名路过塔什干的浩罕官吏看中了他,将其收为自己的娈童,带回首都浩罕城,并将其转送给穆罕默德·卡里姆·卡希卡,马达里汗的侍从官。

1842年,马达里败于布哈拉汗国,战死沙场。布哈拉进占浩罕城,全国一片混乱。时任浩罕阿奇木伯克的卡希卡也加入对汗位的角逐中。很不幸,他失败了,而且丢掉了性命。

已经长大成人的阿古柏随即回到家乡投奔塔什干伯克纳尔·穆罕默德·库什,并将美丽的同母妹妹献给了库什,这样他获得了成为库什副官的机会。不久以后库什派其出任五百人长,负责镇压塔什干境内的哈萨克人起义。

阿古柏骁勇善战,屡立战功,1860年左右,晋升为阿克麦吉特(今纳罗夫斯基)伯克,成为拥有自己势力的一方诸侯。从此时起,当地百姓尊称阿古柏为“雅霍甫伯克”。

1864年,新疆民乱,库车、和阗、喀什、吐鲁番等地先后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与清兵互相攻伐,局势混乱。占据喀什旧城的柯尔克孜伯克司迪尔(思的克)自立为“帕夏”,为了树立威信,决定派手下金相印去浩罕城迎回大和卓曾孙,号称“圣裔”的布素鲁克,立为傀儡。

1865年春,浩罕阿力木库尔汗派阿古柏率领50名骑兵护送布素鲁克去喀什。

一到喀什,布素鲁克和阿古柏便组织兵变,将司迪尔逐出喀什。3月,司迪尔率7000余柯尔克孜兵回袭喀什。阿古柏此时显露出了超群的军事指挥能力,仅率100名骑兵夜袭敌军,击溃了司迪尔。

接收了司迪尔势力的阿古柏迅速组建了数千名士兵的军队,1864年4月11日攻克了英吉沙,并将司迪尔残部彻底逐出新疆。

在阿古柏扶持下,布素鲁克(布士尔克)于1865年4月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意即“七城汗国”,表明一统回部七大城(一般认为是喀什、英吉沙、叶尔羌、和阗、阿克苏、库车、乌什)的野心。

4月下旬,阿古柏约叶尔羌阿奇木伯克尼亚孜为内应,偷袭叶尔羌,在巷战中失利。回军途中又遭遇库车和卓热西丁的军队,在罕南力克战役中复大败逃回喀什。阿古柏于是调整战略重点,转而攻击仍在清军守备下的喀什汉城。

1864年9月1日,清军守备何步云投降献城,清喀什噶尔办事大臣奎英举家自杀,残部被迫皈依伊斯兰教。

1867年,浩罕被俄国支持的布哈拉汗国再次战败,丢失塔什干,约7000名残部在玉努斯江率领下逃入新疆投奔同族阿古柏。得到这支生力军的阿古柏实力大增,连克叶尔羌、和阗。

就在此时,布素鲁克在喀什发动兵变,希望摆脱阿古柏,坚守41天后失败,阿古柏发动政变,把布素鲁克(布士尔克)逼下宝座,送去阿拉伯半岛麦加朝圣。

之后阿古柏立波罗尼都之子萨木克长子玉素甫的之子,亦是布素鲁克的堂兄买买提明即位,号称“卡塔条勒(卡塔尔勒)”。

第二年,由于卡塔条勒也不安心做傀儡,故当傀儡还不到4个月就被阿古柏暗中毒死。同时经过反复争夺,阿古柏终于击败了热西丁,夺取了阿克苏,统一了除库车之外的南疆。

1867年5月,随着阿古柏的不断胜利,他觉得不再需要傀儡了,于是他宣布取消“哲德沙尔汗国”,建立“洪福汗国”(又称“毕杜勒特汗国”),自封为“巴达吾来特哈孜(badaul…etqazi)”,即汉文史籍上的“毕杜勒特”(英语:badaulat,或译为“毕条勒特”,“毕调勒特”,意即“洪福之王”)。5月,攻占库车、库尔勒,侵占南疆。

“洪福汗国”以伊斯兰教法典“沙里阿特”作为最高法律,在各地设立宗教法庭,强迫异教徒改信伊斯兰教。其所占各地分为设立伯克作为当地军政长官,该政权对农民采取重税政策。

1868年,英国派遣特使会晤阿古柏,承认其政权,次年阿古柏也派亲信米尔扎·沙迪赴印度会见英国总督,争取英国支持。英国决定向其赠送大批军火,并允许其在印度招募工匠回喀什设立军工厂。

1870年,俄国也派人前往喀什会晤阿古柏,承认其政权。不过总体来说,在这一时期,英国仍然是阿古柏的主要支持者,期望能够通过支援阿古柏将俄国的扩张阻止在天山以北。

在得到大批先进装备后,阿古柏于1870年5月攻占了吐鲁番,切断了北疆和河西走廊的联系,并收降了以白彦虎为首的陕甘回族叛军残部,实力进一步增强。到1871年底为止,迪化、玛纳斯、鄯善先后被阿古柏攻克,同时俄国为阻止阿古柏进一步扩张,出兵占领伊犁,样,清军除塔城、乌苏等少数据点外,已经全部从新疆消失。阿古柏成为了全新疆的主人。

新疆的变故震惊朝野,让吴可哭笑不得的是,因此朝廷还爆发了一次严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基于历史的争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陆性的民族,民族的发展是由西到东,虽然很早就达到了海岸线,但几乎从未进一步向海洋作大规模或有计划的开拓。

中国的外患主要在北面(包括东北和西北),而海疆在明代以前都是最太平的边界。所以此前很少有人在战略领域关注过与海洋有关的因素。

而受长期的陆权思想影响,加上晚清政府采取背海向陆的政策,中国的国门终于1840年被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所打开。西欧海权和俄罗斯陆权同时进军东亚,遂产生“千古未有之巨变”。

中国近代,是一个复杂、多变,充满苦难的社会转型期,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古今中外矛盾错综交织。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平复太平天国之后,清政府边疆危机叠生,尤以东南海疆和西北边塞为甚。

解决何者为先,重臣们各抒己见,分歧明显,逐渐形成“片面海防”“片面塞防”和“海塞并重”三种声音。

于是,让吴可感觉有些可笑又可悲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兴起。

而海防与塞防之争源于新疆之变,之前有阿古柏政权进犯北疆,俄国侵占伊犁。英国为防新疆落入俄国之手,不仅在外交上承认阿古柏政权,还向其提供武器,同时土耳其帝国也阴谋插手新疆地区,使得西北边疆危机重重。

与此同时,日军借口牡丹社事件,大有进犯台湾之意,于是东南沿海防务又告危急,由此直接引发了清廷内部的海塞防大讨论。

作为主张海防的代表人物,李鸿章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以“海疆备虚”为由,奏请朝廷暂罢西征,放弃塞防,建议“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而作为塞防的代表人物,左宗棠则极力反对,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这场大讨论一直持续了数月之久。

另有“片面塞防”以湖南巡抚王文昭为代表,认为“我师退一步,俄人进一步;我师迟一日,则俄人进一日。事机之急,莫此为甚”,建议朝廷全力注重西征;而“海塞并重”前有林则徐后有左宗棠,林则徐有广东“硝烟”和新疆“平乱”之体悟,深知“海塞并重”不可轻费。左宗棠师承林则徐,驳斥李鸿章“停撤西塞用兵、饷银挪用海防”的观点,认为新疆不收复,蒙古难保,提出“并重”主张,避免专注偏向。

作为左宗棠的坚定盟友,两广总督吴可自然也是‘两面兼顾’的支持者。

作为守御南疆之重臣,吴可的话还是非常有分量的。

虽然朝廷一直都没有讨论过,但安南的情况朝廷又不是不清楚。让一干朝中重臣哭笑不得的是,堂堂的大清藩属,安南竟然被伪大成国叛逆以及列强法兰西军队霸占,任由两方人马大打出手而无可奈何。

不说叛逆黄鼎凤如何如何,至少其和部下数万人马,是被两广清军赶到安南地界的。可是法国人就不同了,任谁都看得出这帮家伙狼子野心,一力侵占安南国土地显然没安什么好心。

虽然不满,可是朝廷不愿跟法国人产生正面冲突,尤其法国人还有一支实力不俗的远东舰队,这使得两广还有闽浙沿海地带受到极大威胁。

而南方地区又是朝廷的财赋重地,怎么可能拿之轻易冒险,尽管两广总督对这样的危险并不在乎,可朝廷在乎啊。

尽管吴可隐晦的表示两广清军已做好准备,随时都可听从朝廷调遣,直接加入安南内部战事之中,并有把握将法国人以及叛逆黄鼎凤和其部下全部赶离安南境内,也不需要朝廷出兵相助,单单依靠两广清军便可解决问题。

就连法国远东海军,以两广水师此时的战力,想要解决也不算什么难事,就算互拼消耗也能将法国远东舰队耗死,可惜的是朝廷根本就不相信,以为吴可在说大话……

第720章水生火热

要说‘海防’与‘塞防’之争,就不不得不说所谓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也是后世公认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在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得到非凡赞誉,谥号“文忠”是清帝表彰他终身维护朝廷权益辛劳所赐,维新派尊他为“首”,颂他为习洋“技”开先河,当下依旧对他推崇,赞他变革开拓,范文澜评之“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出生在福建福州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他的人生轨迹按封建仕途前行,20岁中举人,26岁金榜题名中进士,后历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成为汉臣中受清帝重用之人。

1838年,林则徐受命广东禁烟,改变天朝对外夷的陋见,知觉“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论断之愚昧,接触外部世界,采访夷情,收集外文书刊,招募低出身懂洋文的百姓入钦差行辕,翻译西方著作。其组织翻译的《四洲志》问世,为国人打开世界人文地理之门。

林则徐禁烟深得人心,又兼整顿海防筹备战守,使得洋人在广东灰头土脸,鸦,片贸易就此阻隔。英军不甘受制,悍然发动战争,清军整饬不力,节节败退,割地赔款,林则徐为此削去官职充军伊犁。

其途经扬州,赠送魏源《四洲志》译本,《海国图志》由此出版,“善师制夷”影响至今。1846年,清道光皇帝重新启用林则徐,授陕甘总督、云贵总督要职,1849年林则徐称病告老还乡,途径长沙,接见左宗棠,尊为上宾,两人彻夜畅谈,在国人众议抗英海战之时,林则徐深感西北边防威胁日近,国境守备薄弱松弛,沙俄骑兵驰骋无阻,预见“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其死后十余年,沙俄兵不血刃侵占清国150万平方公里,不详预言终成现实。林则徐对广州十三洋行的担忧,对禁烟失败的不甘,临终不忘“星斗南”,终成历史铭记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离粤之时向奕山贡献六策,首要即“海疆长久之计”乃筹办“外海水师”。林则徐担忧“徒守于陆,不与水战,此常不给之势”。这一反省,从重陆防转变为重海防,击碎中国千年重陆轻海的陋见,提出“有船有炮,水军主之,往来海中追奔逐北,彼所能往者,我亦能往,岸上军尽可十撤其九”的思想,坚定认为要保卫陆上城邑,须有水师控制大海。

林则徐“制海权”思想的萌芽早于洋务派二三十年,这是封建王朝军事思想史的重大突破。

后来林则徐被贬新疆,却心系国运,了解边疆史地,其对沙俄“威震邻国,开疆拓土”虎视新疆,对英吉利逼近叶尔羌和戈会哈威胁西藏,分外担忧,寻找边防固达之道。其亲临喀什噶尔,译询卡外各国夷部地土风俗,离去之前,摘抄《喀什噶尔、巴尔楚克等城垦田原案摘略》《巴尔楚克等城垦田案略》《哈密厅卷宗》等手卷,获赠《卡外与图》,从历史地理中寻找“备边之法”。

林则徐深知疆民之苦,坦言“回子至愚极懦,且极可怜。自汉官以至兵丁,使唤之甚于犬马,其贸易放债之汉民,欺骗之、盘剥之,视若豕羊而已”,规劝清廷重视善待。其提出治边方略:其一,要防外夷入侵,必须屯田守边,尤其巴尔楚克,要广为开垦,使之成为边疆重镇;其二,要安定回民,改变民族偏见。

林则徐从安边富国的大局出发,驳斥回族会因“富强而生反侧”的谬说,主张减轻粮税,招回分田,使贫穷回民得以安定,其塞防思想互为表里因果,“屯垦、屯边、固边”层层递进。

林则徐海塞并重,有预见,为后续事变证实。“海塞并重”思想也在左宗棠和沈葆桢手中开枝散叶,影响深远。

而李鸿章对海防问题的看法,集中体现在他的万言《筹议海防折》上。李鸿章深谙中国政经中心俱在东方,天然海洋屏障拱卫了财富,而鸦,片战争不仅震惊国人也震动国基。

其深知清廷国库空虚,提议在新疆采取守势,静观其变,运用以夷制夷,使英俄相互牵制,以待日后收复国土。如此清廷就可拨西北军饷用作东南海防,壮大海军。

李鸿章强调新疆界于俄英印及波斯之间是敏感地带,清廷“饷力、人才实有不逮”,应集力海防,暂缓塞防。针对国内形势,李鸿章开出药方:变革奋起,其呼吁遵循实事求是,务实求真,兴办洋务。对外惧战以求自强发展的和平环境,切不可逞意气孤注一掷,视国事为儿戏,内政不修,则“战守皆不足以恃,而可亦不可久也”。

他说列强凭借海船火炮实为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而中国仍“犹欲以成法制之”,如患者不论何种疾病皆以古方治之,肯定不能见效。因此他认为“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

其倡导“变”是指军事制度变革,建立新型陆海军;改革旧式科考八股,培养新式科技人才,这点倒是很受吴可等有识封疆的赞同。

对李鸿章“暂缓西征、全力海防”的观点,左宗棠竭力反对。他认为新疆、蒙古和京师连为一体,新疆失守,连锁反应,危机京城。因此他主张水陆并重,一边收复新疆,一边加强海防。

左宗棠分析当时国内外形势,认定是进军新疆的好时机。回民叛乱已然平息,新疆叛乱势力尚处萌芽,非根深蒂固,英俄皆对新疆虎视眈眈,沙俄已占伊犁,以夷制夷的策略失效。

此时,沿海地带海防形势较塞防缓和,列强多忙欧洲战争和财富争夺,中国趁时出兵新疆,收复失地,如若不然,日趋严重,尾大不掉,愈加棘手。

其清醒认识到“海疆之患不能无因而至,视西陲之成败以为动静。俄人攘我伊犁,必将久假不归。大军出关,艰于转运,深入为难。我军日迟,俄人日进,宜以全力注重西征,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

同时他表示东南海防局势没看起来那般困难,朝廷难道忘了东南沿海还有一位实力强劲的两广总督吴可。

以他对吴可的了解,除非远东英法联军再次联合出兵,而且还只能海军配合,才有可能于两广沿海地带成功登陆,否则列强军队绝对讨不到好去。

而此时新疆局势已经糜烂,朝廷再不动手平乱,等到乱军彻底稳定局势,朝廷再想有所动作,所需付出代价可不是眼下能比,就不知朝廷到时有没有那个财力跟魄力?

左宗棠原本只是一番实言,谁料却给吴可惹来不小麻烦……

而应左宗棠之请,吴可虽严密监视安南局势难以抽身北上,但还是发来奏折参与此次‘海防’与‘塞防’之争。他自然站在左宗棠一边,历史证明左宗棠的“海防”与‘塞防’联合才是正理,他自然不可能睁着眼睛说瞎话。

在奏折之中他几乎是拍着胸口保证,有他吴某人和手下部队存在,起码两广地区海疆不用担心,列强想从两广占便宜绝不可能。

……

朝廷反复斟酌,最后决计采用海塞并重的方针,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速筹进兵,节节扫荡”;同时任命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事宜,吴可从旁协助,两广水师作为南洋水师主力办理。

得,搞来搞去结果最受伤的,却是两广方面。幸好两广实力强劲吴可并不在乎朝廷的支持,否则还不得被气炸了肺?

……

话说清廷发迹于东北,叩关南下,建立帝国,据历史经验,重视陆疆,轻视海疆。康熙晚年曾道“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而沙俄在北方入侵暂时让清廷放松了海疆。

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克天津,标志着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农民,运动开始退潮,大清王朝渡过了覆灭危机。清廷常年作战,割地赔款,也已疲惫不堪,面临崩溃。

此时,西洋列强,沙俄日本,俱穷凶极恶。1865年后,清廷边境狼烟再起,沙俄以“代管”名义,进占伊犁,英吉利从中作梗,支持南疆叛乱,承认叛军阿古柏政权,试图分一杯羹。

陕甘总督左宗棠,七年一剑平定西北。到了1873年,左宗棠终于腾出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