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文宗系统-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从外边进来的武将满脸笑容地汇报,估摸着时间也已经差不多,李世民就带着罗彦和尉迟恭两人骑马走上渭水大桥。

李世民这个时候可不在乎谁先谁后的问题。虽说事先还有些腐儒嚷嚷着要颉利先出来等李世民,不过很快就被李世民给否决了。

本来形势就已经成了这个样子,也不在乎那点面子,真正的和谈成功,到时候能少吃点亏,这才算是有面子。而且这件事情,终于不用那些起居舍人跟着,毕竟和谈对好些人来说也是一件屈辱的事情,而且是被人家打到家门口的和谈。所以为尊者讳,各种详情是不会被起居注记录的。索性李世民就放下自己的颜面,主动叫颉利来谈。

三人都是穿着常服,就连尉迟恭,也把身上的铠甲给卸下来了。当然了,李世民的身上还是穿了一件内甲,采用金属丝线和上好的蚕丝编织而成,据说能够挡下五十步外的箭支。不过套在外衣里头,一丝痕迹也没有。至于兵刃,罗彦依旧是带了横刀,而尉迟恭也没有带双锏,跟着罗彦带了横刀,据他说是为了让颉利安心。至于李世民,能保命就行,所以兵刃什么的一概不带。

三个人身着儒衫,就在渭水桥的一侧,由尉迟恭高声喊道:“还请颉利可汗前来答话。”这位不亏是战力惊人的猛将,就连这嗓门,也是一等一的。洪亮的声音霎时就传遍了渭水两侧。揉揉快要被震聋的耳朵,罗彦忍不住吐槽:“尉迟将军,意思一下就好了,不用这么大声。对方看的见,这会儿恐怕眼巴巴就瞅着我等前来呢。”

尉迟恭眼睛一瞪,说道:“你个读书汉瓜娃子,毛都没长齐,能懂个啥。老子这叫震慑,懂不懂。我这一喊,他们腿都要软,呆会儿上来,保管想要狮子大张口,老子眼睛一瞪,他就怂了。”

对于尉迟恭的这套理论,罗彦只能表示叹服,也就这等猛人能够想出这样的办法。

不出半盏茶的时间,颉利也是带着几个手下到了桥边,双方又各自往前走了几步,大约也就隔了十来米,这才翻身下马。

对于这个距离,罗彦心道李世民和颉利可是真的精明。他们彼此相隔十来米,双方的言语表情都能清楚,而且又防备了一方骤起发难的可能就算是跑的再快,有各自的手下阻拦,对方绝对能逃得掉。而且这个位置距离对方的大军,也少说隔了上百步,这就断绝了对方放冷箭的可能。

想到这里,罗彦也不得不佩服这些人,不愧是当老大的,这事儿办的,简直是高深。

接下来,就是李世民和颉利当主角了。

两人毕竟是当初拜过把子,这会儿虽然是兵戎相见,但是一脸虚伪的客气还是有的。彼此问候过了,反正颉利这货要是绕太多弯子,也是一脸的懵逼,所以李世民很是不客气地询问:“兄弟带领大军,千里迢迢,杀我士兵,破我关隘,不会就是为了来和我寒暄的吧。”

颉利一脸假笑,说道:“刚听说兄弟继承大位,我不胜欣喜,所以带着人马就来为兄弟道贺。只是兄弟的部下,一路阻拦,无奈之下,只能出此下策,一路兴兵而来,倒是打扰了兄弟的兴致。”

听到颉利这虚伪的借口,别说是李世民,就连罗彦听的都有些想吐。

丝毫没有跟颉利客气,李世民斥责道:“当日我与你结为兄弟,建立盟约,承诺彼此互不侵犯。而今趁我继位,国内动荡,非但没有帮助兄弟我稳定外部局势,还趁机攻打我大唐州县。一路劫掠,不见半本恭贺的表章,每天却有无数你侵略的战报送到我的案头。难道阁下忘了当日如何歃血为盟的了么?”

颉利讪讪笑着,却无言反驳。

李世民这会儿还不解气,继续骂道:“听闻在突厥,两个人结拜以后,能够推心置腹,只会竭尽全力帮助自己的兄弟,而不会做丝毫损害自己兄弟的事情。阁下作为突厥的首领,如此背信弃义,难道就不怕因此失去突厥各部的信任,反过头来让自己遭受危难吗?”

毕竟颉利此来就是为了向李世民讹诈一笔,所以这会任凭李世民说破了嘴,颉利还是说道:“我等此来,第一是为了向兄弟祝贺,第二,则是因为今年兄弟答应好的供奉还没有献上,我突厥各部的儿郎都有些熬不住,因此想当面向兄弟问问,这供奉何时能给,能给多少。”

眼见颉利的目的已经说了出来,这会儿李世民反倒是心里一轻。好嘛,毕竟对方没有灭了大唐的打算,这就是件好事情。至于供奉,不,封赏,可以好好谈嘛。

当下也语气缓和下来,答道:“我初登皇位,一时国内事务繁杂,没有时间处理供奉的问题,阁下自然可以遣使询问,如何能够擅自兴兵呢。至于供奉,我登基之时,耗费了大量的银钱,如今倾尽府库,也堪堪是凑足金银五万两,布匹三万匹,粮食三十万石。兄弟要是不嫌少的话,不妨全都拿去。”

见这个数目远低于往年,颉利有些恼怒:“兄弟怎能欺我,这个数目,比之往年要少很多,就算是兄弟登临皇位花费不少,但是也不能就这样让我回去吧。”粮草的数目颉利勉强可以接受,毕竟这东西还需要储存和运输,数额太大,不好处理。但是这金银就有些实在太少了,本来就是要些钱去自己买东西,这会儿就这点钱,根本不够大家分嘛。

李世民也不慌不忙:“我知兄弟心中多有不满,为了赔罪,我自作主张,破开盐禁,送给突厥兄弟五万斤青盐。往后每年虽然不能送这么多,但是两万斤还是有的,这个条件,想必兄弟听了一定会高兴吧。”

盐作为草原上的稀缺物资,每年都要突厥花费大量的钱财去购买。加上大唐的禁令,在草原上的盐价比大唐高数倍。颉利此行要来的金银,恐怕十之二三都会花在买盐上。李世民的这个条件,绝对非常诱人。

只是颉利此时还是不满足,心里想着要是多要一些,不仅自己的汗位稳固,而且还能获取不小的金钱,所以并没有答应李世民的条件,而是说道:“兄弟又在欺我,如此数目,尚不够我等各部一年的消耗,必须再多加一些,往后每年也多送一万斤。”

李世民怒了:“兄弟如此贪婪,那便没有什么好谈的了,我已倾尽府库,青盐也是取出了近年所有的库存,便是往后我的子民,想要吃到青盐都十分困难,兄弟还不满足。既然如此,何不就此开战,我等拼死一搏,也省的将来我府库亏空,引起民乱。”

李世民这手可是把颉利给吓住了。

本来这次拉这么多人前来,就是为了得点好处,这会儿真要开战,看河对岸森严的军阵和远处隐隐显现的军旗,想必李世民带来的兵马也不少。所以到最后,颉利回头看看身后的一位文士,见此人点头,就转过身来,答应了李世民的条件。

接下来的事情,自然是杀了一匹白马,两人再次在渭水河畔结盟。

转身离开时,罗彦盯着颉利身边的那个文士,奇怪地笑了笑。

第一百一十三章震惊朝野的封赏

罗彦眼睛扫过的那个文士,叫做赵德言。

当初中原战乱的时候,文人没有自保之力,这位一发狠,竟然投了突厥。本来突厥苦寒,向来不为中原人所喜,加上饮食习惯和人文习惯,等等之类的原因,导致突厥很难获得中原的人才。

而且读过书的,大多轻视突厥这类蛮夷,谁愿意给突厥去当孙子。

这不,赵德言这种在中原也就算得上二流的书生,到了突厥以后,立马得到了突厥的重用。颉利对于赵德言是倍加信任。

让罗彦感觉好笑的就是。赵德言过惯了中原的日子,把中原那套尊卑礼制和律令也带到了突厥。原本游牧民族就天性自由,性子也野惯了,如今被赵德言强行加上这么多禁锢,颉利是感觉爽了,但是他手下的儿郎们可是倍觉不爽。可以说,赵德言被重用的时候,就代表突厥内乱的开始

所以罗彦不得不对这样一个奇葩人物感到好奇。好在这货也算是为大唐做出了另类的贡献,罗彦也就不好多说什么。

回到长安,李世民感觉就像是打了一场大仗似的。驻军到了突厥已经开始撤兵,而且沿路撒下不少斥候,看着突厥大队的人马带着此行而来的收获缓慢回到草原,得到汇报的李世民终于算是安心了。

一切事务回到正轨。这个时候该封赏功臣了。虽然之前把一些人的官职抬得很高,但是官职和功劳并不等同。根据能力和需要,授予的是官;但是根据功劳,授予的却是爵位。官职可以更改,但是爵位只要不犯十恶不赦的大罪,就不会有变。

李世民根据以前的种种功劳,制定了一个很是详尽的排序。论功长孙无忌第一,然后是李孝恭,接下来是杜如晦房玄龄,再接着尉迟恭高士廉……总之,众多文武,一一排序下来,是个人都知道,李世民这是以玄武门之变为参照,再加上过往的功绩,这才定下的排序。

为什么这么说。长孙无忌在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高士廉更不用说,这位武德五年才到大唐,距今也就思念的时间,哪里有什么战功。不说战功,苦劳都没多少。

但是偏偏就是有人眼瞎,出来闹腾。这个人无他,就是淮安王李神通。

这位皇室当中大名鼎鼎的常败王爷,这个时候非要闹腾,说自己战功赫赫,为什么还排在房玄龄这些书生的后头。

对于李神通这样的闹腾,李世民可是没有丝毫客气,历数了他多年来的败仗,把李神通一通抢白,弄得狼狈而归。最终,长孙无忌这些人都被封为国公,而且实授食邑上千户。

不过这些人里头,倒是有一位真的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封赏。

不错,就是罗彦。

在李世民的这些排名里头,罗彦排名第九。这么多功臣,岁数都在三十以上的人里头,就夹杂了这么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后生。

但是知道这个排名是怎么弄出来的人,对于罗彦占据在第九反而是有些心服口服,甚至有人都觉得,给第九都低了。看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的表现,和罗彦也相差不大,人家就排到了第一。高士廉就更不用说,还在罗彦前头呢。

眼见着这些人都封了国公,李世民也是一番好意,不仅是把罗彦提拔成了著作郎,掌管秘书监的著作局,从此有了上早朝参议奏事的资格,而且还封罗彦作信国公,实授九百户食邑。按理说这个封赏也确实配得上这样的封赏。

但是,让朝臣想不到的是,第二天罗彦坚辞不授的奏疏就上来了。原因不明,反正就是坚辞不授。这让李世民尴尬了,怎么整?

没办法,把罗彦叫来亲自问问好了。

“卿为何不受封赏?”烦着呢,李世民对于这个经常不露头,但是坚决不能小视的臣子,一副又爱又恨的心情。

“微臣斗胆。先前臣就跟陛下说过,微臣年轻,恐才德不足,不愿幸进。”罗彦很是恭敬地回答。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是皇帝了,虽然罗彦心里也就把他当作是一个普通人,不过,这表面的功夫还是要做的。

“玄武门一事,爱卿出力甚多,而且救了寡人的性命,难道这个功劳,还不够爱卿当一个国公?”对于有功之臣,说真的李世民在历史上都是排名前列的好人,前后几十年也就杀了张亮和侯君集这两个主动谋反的,就是尉迟恭往后骄横无礼,李世民也就是使点手段,让他自己呆在国公府里安生着,一应的待遇丝毫没有改变。

“臣知陛下殷切之意,但就是因为如此,臣才惶恐而不敢受。终汉一代,齐王韩信受死,绛侯周勃下狱,难道仅仅是因为人君不够仁德吗?手握重权,骄矜无状,人君不施以刑,其亦得意而赴死。微臣今年二十有一,人生漫漫,一朝权势在手,岂不得意忘形。陛下授我高官,实则授我死路。”罗彦这会儿可顾不得有影射李世民不是仁君的嫌疑了。

李世民果然听了以后大怒:“爱卿便是如此看我。”

罗彦这会儿可是真的急了,满头大汗跪倒在地,急声说道:“正是怕有负陛下贤明,臣才敢如此拒绝。历来年少哪能常得稳重,一朝失了分寸,就会有祸患到来。到时候悔之晚矣。”

李世民想想,罗彦这个人,说真的,这个年龄给个国公当确实有些太早了。以后要是再有什么功绩,难道要一直封赏食邑?这不可能啊,国公的食邑那也得有定数,肆意封赏,有损国本。难道要最后给个郡王当当,那就更不可能了,外姓不得封王,这是多少年约定俗称的规矩了。也就李艺这个一开始投唐就被封成燕郡王的,现在都有些控制不住了。

所以李世民问清了罗彦拒绝的原因,也就同意了罗彦的请求。但是同意不代表就不封赏了,不然朝中怎么看待自己。

让罗彦离开以后,李世民叫来了自己的大舅子。

“辅机啊,罗彦的事情你都听说了吧。”面对自己最信赖的人,李世民说话自然很是随意。

“陛下,这件事情莫说是我,恐怕这个时候整个长安城都沸反盈天了。谁见过嫌自己官大的,这个罗彦,也实在是太胡闹了。”长孙无忌也被罗彦这让人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做法弄得哭笑不得。

“刚才我找过他了。你猜他怎么说?”

“难道,又是他那套不得幸进?不可能啊,陛下封赏,自然是有凭据的,怎么可能会是幸进,这个罗彦,也实在是太过胡闹。”罗彦此前跟李世民说过不得幸进的话,还真是被传的沸沸扬扬。有说罗彦卖直的,有说罗彦傻的,也有说罗彦待价而沽的。不过,时至今日,罗彦的做法也确实是没有违背他当初的说法。

“这个理由是有。但是还有一套说辞,说他年纪太小,乍得高位,要是得意忘形,怕往后成了韩信第二。你说气不气人,我就是刘邦那样的庸人么。”李世民有些看不起刘邦,虽然这位是开国皇帝,但是传下来的史书上边,这位除了会用人,其他的文韬武略一概不行。想想罗彦刚才的说辞,李世民还是有些气愤。

这倒是把长孙无忌给惹笑了,能不怕影射李世民是昏君的,也就罗彦敢这么做了吧。“陛下自然不同刘邦,只是罗彦也说的确实有道理。”

点点头,李世民说道:“找你来就是为了这件事情。国公他不要,食邑他也不要,但是不能不封赏吧。可是赏的少了,也会惹人诟病,这个罗彦,可是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啊。”

“久闻罗彦自幼孤身,但是被其义兄资助,方才能读书至长安赴考。不若,封罗彦为开国县公,加其食邑。然后封其义兄为开国县男,食邑照例,以旌其仁义。如此以来,也能让朝臣无话可说。”

长孙无忌的这一招确实可以称得上高明。大家这么拼命,不就是为了博个功名,封妻荫子么。如今罗彦孤身一人,这封妻荫子自然是一句空话,但是罗彦的关系网里头,正好就有这么一位义兄,而且人家做的这个事情,也确实值得赞扬。

这么以来,虽然两人的食邑这些加起来确实没有一个国公那么多,但是能够把功劳的封赏转嫁给别人,这本来就是一份非常宽厚的封赏,所以这样以来,却是不仅能够堵住所有人的嘴,而且还把罗彦给紧紧拉拢住了。

次日,李世民就专门为罗彦的封赏下了一道圣旨。封罗彦为庐江县公,食邑五百户,仍授著作郎。有庐州冯常,多有义名,特加封为舒城县男,食邑五十户。

封赏一出,朝野震动。罗彦是谁大家自然是知道的,只是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冯常是谁,大家就犯嘀咕了。有心人仔细查询,这才知道庐州冯常,就是罗彦的义兄。这下子简直热闹透了,李世民把封赏转嫁给亲属,这是开了先例,所有人都心里热乎乎的,为了家人,也要好好为大唐出力,君不见,庐州冯常,就因为罗彦的关系,就平白得了一个男爵。

第一百一十四章居然成了孩子王

罗彦在一片羡慕中坦然接受了李世民的封赏。开国县公按照现有的勋爵制度,排在第五等,而国公也不过是排在第三等。这样以来,就算是有人觉得同时受封,也不会觉得没有面子。相反,罗彦没有战功,和李世民没有姻亲,食邑又加的多,反而没有让人觉得突兀。

真要是把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封成国公,然后还给个从五品的官,堪堪有上早朝的资格。到早朝的时候,你让这些品级低没爵位的官员们往哪里站,那些和他一样的爵位却站在文武百官前列的同僚们又怎么想。到时候除了外放之外,就没别的路可以走了。

原本以为罗彦的官职就这样定下来了,怎么说也要在秘书监好好呆上几年,然后凭借着李世民的看重,直接升到各部当个郎官。

谁料不出半个月,李世民就闹出了大动静。

把原本的弘文殿腾出来,倒腾进去二十多万卷书籍,设立弘文馆。随后把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这些文学之士,全都拉过来在本官的基础上,兼职弘文馆学士。这些人每天轮流值守,李世民有空就会过来跟他们谈古论今。

不过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弘文馆,也设立了学堂,专门教三品以上官员的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