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德猎-第1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顺不说育种场在哪里,陆佳丽也好理解,要是谁都知道他是在哪儿育种的,跑去偷他的几株玉米母株,这个优良母本不就外泄了?

    当天下午,陆佳丽顶着烈日,再次回到红安,直接来到杨顺的老家大寨乡。

    罗乡长他们一见小陆又回来了,迅速建立起信任感,又听说是杨顺亲自培育的玉米种,立刻想起几个月前杨顺回来祭祖,找他们调研说的话。

    大科学家制定的计划当然要支持,这可是大好事。

    第二天,县里就召集各乡镇领导开会。

    县里的总任务是1万亩玉米实验田,占去年全县玉米种植总面积的1/15,随便凑几个乡都可以完成。

    谁知道,大寨乡罗乡长在会议前,直接找到县长办公室,当着几个领导的面,拍着胸脯道:“1万亩,我们大寨乡承包下来,别给其他乡镇了。”

    县领导一惊:“你们这是怎么了?突然改变计划,正常土地怎么办?你们当每年的农垦计划是儿戏吧?”

    罗乡长说道:“您放心,今年的农垦计划保证不变,我再额外开垦一万亩耕地出来种玉米。”

    这年头,呼吁人们回家种地难得很。

    这都六月份了,1万亩地至少得召唤几百人回来,县领导不相信,但罗乡长立下军令状,再加上省里的办公室同意,县领导就批复了。

    大寨乡直接抢走1万亩的任务,其他几个乡镇领导连会都没开成,办公室秘书通知取消,几个等在县委的乡镇领导面面相觑,打听了好半天,才知道罗乡长拍胸口的事。

    “不对劲呀,大寨乡吃错药了,1万亩玉米地?”

    “大寨乡那地方不是种虾稻的吗,怎么突然对种玉米感兴趣?”

    “老王,你侄女不是嫁到大寨乡去了吗?去问问,看他们乡怎么回事。大寨乡的几个领导,尤其是那个老罗,最鸡贼,每次一有好处他跑的飞快,有困难他就躲起来见不到人。”

    大家都是精明人,一看情况不对劲,立刻派人调查。

    罗乡长搞定了任务,拿着文件马不停蹄赶回乡里。

    半路上,他的电话就打给了三姑六婆的亲戚,让他们赶紧回来,准备分土地,抢名额了,接着又给其他几个主要乡领导通气,赶紧想办法把1万亩土地整出来,大家雨露均沾,一家分个几百一千亩,。

    农村种田,以前都是一户人家分个十几亩,二十几亩,家家户户面积都不大,但在国内种田,一亩地赚几百块,几十亩也才赚几万块,当真吸引不了农民,还不如进城打工,搬砖都比种田强,会一点泥工水电技术的农民工更俏,一年挣10万并不难。

    农民去了城里,土地没人种。

    于是农村里的“土地流转”政策让农民可以转让土地使用权,农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农民就可以手里捏着几百亩,上千亩地,机械化大规模种植,规模效应起来,赚钱才快。

    那个农村小伙不打工,回家种田赚百万的新闻不就是嘛,种了1000亩有机稻,纯利润38万,你让一个家里10亩地的农民试试看,纯利润还不到3800块,镁国农民赚钱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就是几千,上万亩土地,全机械化。

    大寨乡是杨顺的老家,不少人都是杨家亲戚,罗乡长还要给杨家人留几千亩的名额,回乡后,当天晚上二十几个人争吵了大半夜。

    结果没出24小时,消息就传到其他几个乡镇。

    “杨顺研究的新玉米种子?”

    “他奶奶的,这个老罗真不够意思!吃独食?”

    “王八蛋啊姓罗的,1万亩的独食,撑死你!”

    “走走!去县里闹!”

    “不公平!”

    七八个乡镇领导听说后,气呼呼的从四面八方往县城里赶,往县长办公室里堵住,法不责众,人多力量大,七嘴八舌,说不能让大寨乡吃独食,他们也要加入,把县长也搞烦了。

    县长拍着桌子,让大家安静:“这是省城的任务,就给了个1万亩的实验田任务,让我们县里配合,我没有分配权,你们想争名额,找省里办公室呀,找我闹有用吗?”

    “县长,我们是不知道门路,您能不能让县里出面,帮我们多申请一点种子,我们也不要多,每个乡10吨就够了,我们只种5000亩。”

    “对呀,我们也想为科研贡献力量。”

    “给我们一次机会吧……”

    县长挥手:“你们要申请种子,可以自己去省城红枫,直接找农业厅,找杨顺,让他给你们调拨。”

    县里怎么好出面?这个项目办公室编制在中京,办公地点在省厅,在大寨乡种实验田,出于礼貌告诉了一声县里,要是高傲点不理会,直接绕过县里都没问题。

    以下烦上是大忌,这帮乡镇领导还想主动骚扰上面,嫌屁股下的椅子坐的太舒服了是不是?

    乡镇领导们没办法,还没走,来自大寨乡的内鬼消息又传到他们手机上,说这次种的玉米,是高产高淀粉品种,增产30%肯定没问题。

    消息一公布,这些乡镇领导们都爆炸了。

    种玉米,抛开糯玉米,甜玉米,各种品种因素之外,红枫周边的平均产量是亩产1000斤,玉米每年收购价不一样,去年是8毛一斤,算上种子,灌溉,化肥,收割,脱粒,各种成本加起来500块,一亩地只赚300块。

    如果增产30%,利润就变成550块,接近翻番。

    1万亩地,那么一年的纯收入就变成550万元,这笔钱几乎是躺着就可以赚到的,为什么不争?

    “杨顺可是世界知名的专家,他的种子只增产30%?我不相信,30%太保守,我认为至少增产50%!”

    “增产50%?那1万亩地不就是净赚700万!”

    “天哪,这也太赚钱了吧,现在1万亩最多才赚300万。”

    “我只要1000亩,一年70万就满足了。”

    “500亩我都吃饱了,一年35万块的收入,比我在中京上班的儿子工资还高。”

    “这么好的事,不能让老罗一个人占了!走,找他算账去!”

    这些乡镇领导眼睛全红了,试验田这种好事,绝对是从领导开始往下分的,他们谁不知道,老罗这些大寨乡领导至少分5000亩走?

    一想,5000亩,就是一年350万落在老罗手里,谁不是羡慕嫉妒恨啊?

    七八台车开到大寨乡,像是讨债一样,堵住乡政府大门,可惜罗乡长不在,工作人员一问三不知。

    最终连罗乡长的家都被人供出来,堵门发现老罗三天不回家,邻乡领导们急的嘴巴长泡,火急火燎。

第344章 抢啊(三更)

    乡领导们无计可施,叫人找杨顺,找省厅,申请试点,结果连门都没让他们进。

    再加上在乡里也确实找不到故意躲起来的罗乡长,问其他乡领导就一推三不知,慢慢地,众人彻底断了这条心,大部分人最终都放弃了。

    但有两个乡的领导一直没有死心,正是大寨乡的一左一右邻乡,大林乡和下马乡,两个乡长凑一块儿,商量了很久,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

    设卡查车!

    许多城里人没在农村生活过,可能不知道,有些农村很封闭。

    村干部,很多都当了几十年,老了不行了退休,又把位置传给儿子当,相当于是一家几代人,当了几十年的土皇帝。

    别小看一个村的权力,尤其是靠近市郊的村庄,村干部过得很滋润。

    国家修铁路,修高速公路,移山毁田征地,平坟移坟,超生罚款,土地流转,农村合作社,新农村建房,各种拆迁补偿,等等,都是村干部说的算。

    提这些,主要是想说明一件事,有些土皇帝在自己的范围内,能做到一手遮天。

    大寨乡主要的运输道路是省道s2492,大林乡和下马乡正好一左一右,于是两头堵截,单向设卡,本地村民的熟悉车辆都放过,只查外地牌照车,或者陌生司机。

    尤其是箱货,大货,是临检的重点照顾对象。

    1万亩玉米地需要20吨种子,要想进大寨乡,不可能每次100公斤这么用私家车往里面运输,必然要用大货车。

    只要查到玉米种子就盯上,想办法跟车,找到对方在哪里下货。

    只要找到负责人,他们就可以打感情牌了。

    一哭二闹三上吊倒不至于,但是可以安排一些穷苦农民代表来求杨顺,求京城的项目组领导,这点他们还是做得到的。

    6月底,连续查岗一周的大林乡,终于找到蛛丝马迹。

    一台20吨的大货车准备运输玉米到大寨乡,司机丝毫没有警惕,设卡警嚓问什么他就回答什么,而且警嚓抽检了货物,没刁难就放行了。

    这些人用电话联络,一路跟随,招呼了许多农民,总共去了三十多个人,总算找到接收方,大寨乡的罗乡长。

    20吨宝贵的种子到货,停在大寨乡种子站,就在道路边卸货,一溜的家用皮卡车运输,500公斤,1吨这么卸货,装好了就开走。

    “看到了,看到了,那个就是杨顺!”

    “戴草帽的那个小白脸,对,就是他!老根叔,叫你们的人上!”

    “上上上!”

    两个乡长隔得远远的,拿着高倍望远镜,几个电话一串通,大家开着各式农用车,面包车,小卡车,将20吨粮食车围住。

    然后哗啦啦,下来30多个苦哈哈的农村妇女,高龄农民,围住杨顺七嘴八舌,到后来,噗通噗通,一群人集体下跪,还要在尘土飞扬的路边给杨顺磕头,长跪不起。

    杨顺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应对,赶紧把带头的老根叔,一个70岁的大爷扶起来。

    大家都看到了,是老人家自己跪下去的,真不关他的事啊。

    嗨,早知道会这样,他就在身上纹个小猪佩奇了。

    陆佳丽立刻叫来登记转运的同事,罗乡长等人也放下装卸,带着人过来,先把杨顺保护起来,不准这些下跪的农民拉扯杨顺的大腿和裤脚。

    这是“农民的聪慧”,让人颇感愤怒,可又无可奈何。

    杨顺无语了,陆佳丽不让他说话,这种场面交给有经验的农村官员处理比较好,这里是大寨乡,乡长就在旁边站着呢。

    陆佳丽把杨顺拉到大货车后的偏僻位置,问道:“你刚才想跟他们说什么?”

    杨顺道:“让他们起来啊。”

    陆佳丽道:“可你越是这么说,他们就会越明白你的为难,知道你心软,然后他们提出的要求会越多,价码越高。”

    杨顺摇摇头,忍不住笑起来:“小陆,你这把人也想的太坏了吧,他们能提出什么要求?无外乎就是种子呗。”

    陆佳丽反问:“没错,就是种子,他们要多少,你给他们多少吗?七月中旬是最晚的播种时间,还有20天,你再去哪里弄那么多种子?”

    “我那里还有2吨备用的。”

    “2吨给他们这两个乡了,其他乡也要找你,怎么办?万一全国农民都来找你,怎么办?”

    “过了今天,他们找不到我的,我都回红枫了。”

    “他们去红枫的植化所找你,跪在你的门口,不给种子不起来,你怎么办?”

    “这……”

    “要是来了记者,拍下他们衣衫褴褛的样子,还有万人血书签字按手印,希望你给种子,救他们农民一命,给农民一条生路,然后舆论爆发了,你怎么处理?”

    “这……”

    杨顺傻眼,他表情古怪地看着陆佳丽的脸,小心翼翼道:“他们的心思没有这么龌蹉吧?还搞道德绑架?我觉得不可能。”

    陆佳丽叹气:“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人穷到一定程度,什么面子都顾不上,自己赚钱发财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手段都能用出来,全人类都这样。而且农村人思想很单纯,特别容易被人蛊惑和教唆。你别不信,今天这事要是没有领头的,我把陆字倒过来写。”

    不必倒过来写,因为罗乡长已经走过来了,脸色不好看:“是隔壁左右大林乡和下马乡干出来的,两个乡长正在赶过来,他们没有通知县里其他乡镇,只是想从你这里拿一点种子。”

    杨顺无语,陆佳丽对他耸耸肩,说对了吧?

    “这样吧,我手里还有2吨多出来的种子,罗乡长,你们待会儿匀2吨给他们,过两天我找小车给你补上。”

    “只能这样了。”

    罗乡长走出去应付,陆佳丽叹道:“待会儿你还是要出面,保持学者风度,但所有的要求一律不要答应,我来当黑脸好了。”

    杨顺笑道:“怎么能让你背锅,你人超好的,说话又好听。”

    陆佳丽噗嗤一笑,翻了个可爱的白眼。

    等两位乡长到了,一见面就弯腰低头,握着杨顺的手不肯放,一个劲道歉,又呵斥自己人,让大家站起来。

    杨顺说道:“大家有心协助科研,我非常感激,但你们可能不知道,科研具有非常高的不确定因素,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我们这次弄了1万亩实验田,是想知道大样本数据下最准确的失败比例,是50%,还是60%,这些数据非常关键。”

    乡亲们都傻眼了,还有50%的失败率?没听说过呀!

    杨顺继续道:“二位要是坚持科研,麻烦和我补签一份合同书,如果地绝收了,或者收成连普通玉米都不如,你们遭到的损失自己负责,与我无关。”

    两乡长声音都颤抖起来:“失败率真的有50%?”

    “不知道啊,种出来,收割脱粒称重后才知道,我估计是10%到60%之间。对了,大寨乡这么支持我,罗乡长帮了很大的忙。”

    杨顺对罗乡长使了个眼色,罗乡长连忙说道:“杨总是大寨乡人,给大寨乡带来了很多实惠,就业机会,还有投资,是时候轮到我们回报了,1万亩玉米而已,几百万,我们亏得起。”

    你一言,我一语,把两位乡长咋呼的毫无底气,心中有退堂鼓了。

    但这么带着人走,岂不是落人笑柄?

    2吨种子就这样带走了,杨顺转交时,拿着签完字的合约,对三十多位农民说道:“你们回去后,先别急着种植,我们的农业专家会上门教课,你们一定要认真记,用心听,好好种植这一批杂交玉米。到收获的时候,亩产最高的一家种植户,将得到我10万元的奖励!”

    “真的?”

    “产量最高就有10万元奖励?”

    “千真万确,我言出必行,而且我还要请这位高手到我的实验室,给我的农业专家上上课,教他们怎么种玉米,也给我补充实验数据。”

    果然,这些农民们越来越兴奋,车开走时,大家还忍不住在后车厢内,与杨顺挥手告别。

    等闹哄哄结束,大寨乡总算是分完种子。

    杨顺在乡里住了两天,亲眼看见种植,这才放心回城市。

    临走前,杨顺特意找到陆佳丽:“接下来的半年就辛苦你们了,专家团也有5亩地,你们应该是技术最厉害的,能不能拿到最完善的数据,就看你们的了。”

    陆佳丽道:“你放心,我会安排好这些,尽量不让你走袁老的老路。”

    这是两人都懂的意思。

    假如专家真种出超高产量,比老百姓高出一大截,陆佳丽也绝对不会上报。

    袁老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必须有光环支撑,必须培育尖子生。

    而杨顺不需要,他现在的光环够多了,可持续性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他自己就是尖子生。

    回到红枫,几个不速之客来到植化所,带头的是袁定洋,另外还有两位和他长得很像,竟然是袁家三兄弟!

    杨顺愕然,这是要干嘛?不好,难道袁老……

    不不不,如果袁老出事,他们三兄弟怎么可能同时不在?杨顺擦了把冷汗,邀请三人到办公室里坐下,询问起来意。

第345章 合作(一更)

    袁家三兄弟,大哥学金融,二哥学管理,老三学水稻技术。

    让三兄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除了父亲袁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中间角色,当地政府。

    就好像杨顺的几个产业,猫酮,蟾蜍养殖,南山景区一期二期工程,红枫市政府都有参与一样,湘当地政府也依托着袁老,成立了国家级的水稻研究中心(老三负责),上市公司xx高科(老二管理),研究副中心及华东销售公司xx种业(老大当董事长)。

    如果有人还记得猫酮生物科技公司是怎么成立的,就能大致猜到这里面的关系,不能再说多了,说多了会出事。

    大家先假设自己有1个亿,这样可以突破贫穷的限制。

    然后大着胆子想象一下,假如猫酮生物里面,杨顺的研发团队没那么强势,打个一折,再让某些人的份额增加,差不多就明白了。

    所以,为什么袁老会被20%这个数据,以及不断刷新记录逼迫到无法喘气,为什么袁老在碰到杨顺后会那么爽快的甩锅,为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