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之李家庶子-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薛举大军出陇山后,一面遣手下大将钟俱仇会同归附羌人,寇掠汉中,一面亲率大军,向泾州(隋安定郡,治所为安定城,今甘肃泾川县北)进发。

    六月十七日,薛举率大军越过泾州诸城不打,带着十数万兵马直驱长安而来。

    这时,李世民已挂帅西来,驻军于高城(今陕西长武县北),加深壕沟,加高壁垒,打算先防守以挫薛举军锐气,慢慢寻找敌方弱点,再与之交锋,上一次李世民败薛举大军,采取的也是这个策略。

    十八日,薛举大军兵围高城,并派人于城下骂战,但李世民却置之不理,坚决不与之交战。

    双方对峙了十多天后,右元帅府司马殷开山神色有些慌张的向李世民禀报了一个消息:他们自长安而来的运粮队伍,别薛举的游骑兵给劫走了!

    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惊。

    上一次薛举与李世民交战,对峙多时后,因后勤有些难以供应,以致军心不稳,这才被李世民抓住战机,一举将其大败。

    而此次薛举再次来犯,采纳谋士郝瑗之计,派骑兵以军营为中心四处劫掠,并让皇太子薛仁皋亲自统率西秦最为精锐的六千精骑,饶过高城,抢夺唐军的运粮队,取敌资己,以战养战!

    陇右地区盛产战马,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主要还是为了夺取陇右这个马源之地,所以薛举军中,骑兵不缺,四处劫掠之举,李世民根本无法制止。

    如果再这样下去,唐军必会困亡于这高城。

    思虑再三后,李世民决定主动出击,与薛举军决一胜负,于是于六月二十一日这天,在高城西南列阵,然而薛举军却似乎早已料到李世民会率兵出城,军阵尚未展开,薛举便秘密带兵进袭唐军背后,唐军猝不及防之下,互相踏死无数,士气大跌。

    二十二日,双方再次于浅水原(今长武东北)交战,唐八位总管都败下阵,士卒死亡十分之五六,大将军慕容罗、李安远均阵亡,王君廓败走岐山,唐军于是大败。

    李世民最后带少数人马逃回长安,薛举于是攻克高城,收拾唐兵尸首筑成高台,长安震动,人心浮动,李渊也有些慌了,让人快马急诏晋王李隐回师长安。

第187章 谁能为帅?

    在得知李隐带兵直捣自己的老巢朔方郡后,梁师都慌忙从灵州撤兵,急冲冲的返回了朔方郡,但这时,李隐却已撤离了朔方郡,而且还掳走了两万多百姓。

    梁师都辖下人口本就不多,白白失去了两万多百姓,对统治内的赋税、人力等反面都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梁师都知道这一情况,顿时怒火中烧,久久缓不过气来。

    李隐之后又采取房玄龄之计,派使者前往榆林郡,与郭子和取得联系,劝其归降大唐。

    榆林郡在朔方郡的北面,为梁师都势力的腹背之地,梁师都与郭子和起事后,共通突厥,互相联姻,互不侵犯,如果郭子和降唐,那可就是梁师都敌人了。

    房玄龄既然如此献策,自然是有自信郭子和会答应投降的,因为榆林地狭民少,北为草原,南为朔方郡,东为黄河,西为沙漠戈壁,发展空间有限,郭子和此人的野心也不大,就是想割据榆林郡,过着他土霸王的日子。

    所以郭子和肯定是谁强就投靠谁的。

    房玄龄所料不差,李隐的使者到了榆林郡后,便受到了郭子和的热情接待,使者表明来意后,郭子和二话不说,便将梁师都的族中子女送还了朔方,断绝了与梁师都的来往,然后派自己的亲弟弟郭子政与使者一同南下,面见李隐。

    当郭子和刚刚见完李隐的时候,李隐便接到了自长安而来的急诏,于是布下士兵防御边境,之后立即班师回朝,郭子和也随之入长安向李渊献表归降。

    七月二十日,李隐还师新丰县,让大军驻扎于此,然后与房玄龄等人轻骑直入长安。

    高战败,原本主要职责自然是作为主帅的李世民了,但李渊却不愿对李世民做过多的处罚,以免无人能制衡李隐。

    于是,李渊去信给殷开山、王君廓等人,让他们委屈一些,先将罪责揽上身,承诺过些时日定会对他们重新录用。

    对此,殷开山等人都答应了,但王君廓却不答应,一气之下,竟带着数千人马出武关投奔李密去了,李渊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之后,李渊便对外说,高战败与李世民关系不大,因为那时李世民刚好得了疟疾,需要静养一些时日,于是把军事委托给了殷开山等人,那时李世民还特地告诫过殷开山等人,“薛举孤军深入,粮食不多,士卒疲惫,假如来挑战,小心不要应战。待本王的病痊愈后,自会将他打败!”

    不过殷开山等人却硬是不听李世民的劝告,想要显示一下武力,以威慑敌人,这才率兵出城,以致遭受惨败……

    最后,殷开山等此次随李世民出战的众多将领,都被李渊罢免了官职。不过与原本的历史相比,其中的人物少了刘文静与刘弘基,他们两个都被李隐给要走了,并未参与高之战。

    李渊为了挽回因高战败所带来的颓势与危机,在诏李隐回长安的同时,还遣使入凉州,向李轨承诺可以与他共谋陇右,并称呼李轨为从弟。

    李轨大为欣喜,他自称大凉王后,也是自称先祖乃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之主李的后代,但很多人都是知道,李渊这一支才是正宗,而且是可以考据的,李轨这明显是牵强附会。

    但现在李渊既称李轨为从弟,那自然也是承认他为李之后了。

    于是李轨立即遣其弟李懋入长安入贡,李渊以李懋为大将军,册拜李轨为凉州总管,封凉王,总算是将李轨给稳住了,稍微的减轻了一些长安面临的压力。

    李隐回到长安后,带着郭子政面见了李渊,李渊大喜,拜郭子和为灵州总管,并将这事大肆宣扬,因为郭子和是依附突厥的一方诸侯,便说突厥将南下帮助李唐对抗薛举。

    薛举大军原本朝中长安攻城略地而来,得知这个消息后,有所顾忌,遂停兵观望,让唐朝高官百姓都稍微的松了一口气。

    李隐到达长安后的第三日,李渊再次举行大朝会,与百官商议对付薛举的办法。

    李世民出列请战,让李渊给他一个一雪前耻的机会,为此,他愿意立下军令状,不成功,便成仁!

    李世民自有属于他的荣誉与骄傲,他是万万无法接受高战败这件事的,他定要为自己雪洗这个耻辱。

    在原本的历史上,李渊最后给了李世民一雪前耻的机会,让他再次带兵迎战西秦,李世民也最终证明了自己,一举将西秦灭掉,为大唐攻占了极为重要的陇右之地。

    然而,此时李渊面对李世民的请战,却露出了犹豫的神情,他最终将目光看向了李世民身边的李隐。

    李世民似是看出了李渊之意,立即向李隐道:“二哥,这次你无论如何得让着我才是!”

    李隐笑道:“我并不与你争就是,不过最后还是得让父皇来做主吧!”

    李世民于是神情热切的看向李渊,李渊仍未能做出决定,看向了裴寂等人,“众卿家以为如何啊?”

    朝堂上的众位高官大臣,在听了李渊的询问后,都是一阵沉默。

    最后还是裴寂出列道:“回陛下,依臣看来,这一次还是让晋王带兵前去抵抗薛举吧!”

    李隐与裴寂一直都是不对付的两个人,包括李渊、李世民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想到他会在这时推荐李隐挂帅。

    裴寂举荐李隐挂帅,无非是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以大唐现在的实力与形势,已不能再败,若是此次再败的话,定会人心离散,到时长安也只怕会被薛举所有了,毕竟长安城墙虽固,但城门却可从里面打开。

    而裴寂此时在大唐中,已是位极人臣,尊荣无比,他若投降了薛举,或许可免一死,却肯定是难保现在的权势与地位了。

    所以,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裴寂才会不愿让李渊冒险再让李世民挂帅,转而选择自十六岁就开始带兵征战,而且是战无不胜,从无败绩的晋王李隐。

第188章 大婚

    李世民在裴寂力荐李隐挂帅之时,原本高昂的战斗热情瞬间被浇灭了大半,李渊又问道:“其他爱卿以为如何?”

    朝堂上的百官都齐声道:“请晋王挂帅出征!”

    李世民听后,不由的后退了几步,神色一阵颓然。

    李渊沉吟一会后,终于做出了决定:“秦王大病尚未痊愈,实在不宜再行出征,应当好好静养才是,此次迎战薛举,就让晋王挂帅吧!”

    李隐立即接令道:“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平定薛举,还我大唐安宁!”

    李渊点了点头,他虽一直对李隐稍有防范,不过都是为君者的用人之道,对李隐的带兵能力,他还是有着相当大的信心的。

    朝会散去后,李世民有些失神的看着李隐的背影,心中忽然升起了已些怨恨之情,若是没有李隐这么一个从未有过败绩的人,李渊和朝堂百官,定会继续寄希望于他战胜薛举的,然而因为李隐的存在,使得李世民再无机会一雪前耻了。

    李隐刚走出朝会的宫殿,便被一个小太监追上,“晋王,陛下有请。”

    李隐便即转身,跟着小太监往仁德殿走去,那里是李渊私下接见王公大臣的地方。

    见过李渊后,父子两人倾谈了一会,李渊有些不放心的向李隐问:“吾儿心中可有了对付薛举的对策?”

    李隐点了点头,“儿臣确实已有定计,有传闻说薛举父子关系不和,如能使用离间计,让其父子相残,西秦军的军心必会动摇,到时我军便有机会可趁了。”

    李渊欣然赞道:“吾儿此计甚妙!”同时,李渊心中也不由的想到,李隐以前用兵,大都是正面对敌冲杀,而近些时日来,却似乎有所改变了,让人难以猜透。

    李隐的离间之计,也是宋正本在从朔方返回长安的途中献出的,那时他们得知李世民战败的消息后,便已推测李渊这次肯定是要让李隐挂帅的了,而那离间之计,李隐也已让宋正本前去实施了。

    李渊这时站起来在殿中踱了一会步,然后看向李隐:“朕打算再从长安调八万大军交与皇儿你,你看如何?”

    现在的长安城,因李世民的大败,兵力稍有不足,总共也就只有了十五万人马了,现在李渊却要将其中的一大半交给李隐,可真是下了血本了。

    李隐却推辞道:“儿臣觉得以本部五万人马就足够对付薛举了。”

    “吾儿不可轻敌大意了。”李渊摆手道:“薛举兵强马壮而且骑兵众多,非一般势力可比,如兵力不足的话,容易吃大亏,我大唐可是不能再败了!”

    李隐听后,这才勉强的点了点头,同时也顿感责任与压力倍增。

    商议完军务大事后,殿中的气氛要轻松了不少,李渊邀请李隐与他一同进膳,李隐自是不会拒绝。

    晚膳进行到末尾之时,李渊忽然向李隐询问道:“皇儿今年二十有四了吧?”

    李隐感到有些疑惑,不知李渊为什么忽然问起他的年龄来,“儿臣是开皇十四年出生的,现年确实是二十四岁了。”

    李渊道:“许多人在你现在这个年纪,已是妻妾成群,子女满院走了,但吾儿却仅有一妾一子,实在是有些不像话了,依朕看,出征前你就不妨先娶个正妻吧!”

    李隐愣了一下,很快便明白了李渊这话的深意,他若再得长安调来的八万大军,手上掌握的兵力,便有十三万之众了,比长安的兵力要多了数万,他李隐若心有不轨……

    李渊虽对李隐很信任,但面对此时的情形,却不得不有所防备,于是便想让他娶个正妻,让他有所羁绊,而且,以李隐现在的年纪,也该有娶正妻了。

    所以于公于私,李渊都是希望李隐能娶妻再出征薛举的,“长孙家的女儿知书达理,雍容大方,数年朕就有问过你的意思,近年来,她不是也经常出入晋王府吗,朕就为你和她赐婚吧!”

    李渊虽是以商量的语气对李隐说的,但态度却十分的坚决,不容李隐有丝毫反对的机会。

    其实若说羁绊,现在晋王府中的采莲、小虎儿、小蝶等人,都是李隐的至亲,是他的羁绊,但李渊以己度人,认为只有正妻才能对李隐有所束缚。

    李隐听了李渊之言后,沉默了许久,脑海中急速闪过了许多让他难以忘怀的画面,但最后还是甩了甩头,长长的呼了一口气,向李渊躬身道:“儿臣愿听父皇吩咐。”

    李渊欣慰的点了点头,同时心中想到,像长孙氏这样的好媳妇,自己这儿子还有什么好纠结的?

    武德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李渊降旨为李隐与观音婢赐婚,让他们于五日后完婚,婚礼的过程,全由皇宫中的内侍一手操办,并将这一消息通报整个大唐,规格可谓浓重之极。

    观音婢在得知这个消息之时,喜极而泣,一脸的幸福之色,喃喃自语道:“我终于可以嫁给他了……”

    而带兵驻守在华州的李秀宁,得知这一消息后,斩断了几缕青丝,将之送上了少华山的白云观,成为了白云观的一名俗家弟子,然后去书与李渊,请求李渊调她到太原道的井陉关,为大唐看守东大门。

    李渊这时本是想将李秀宁赐婚给钜鹿郡公的儿子柴绍的,但李秀宁说她想在天下太平之后,长守青灯,不愿嫁人,李渊苦劝不得后,只好作罢,遂了她的心意。

    李秀宁在此后的三四年都带兵镇守在井陉关,确保了大唐这座东大门的安危,井陉关在这之后被人改名为娘子关,娘子关之名也一直流传到了后世,还成了著名的风景区,游客流连忘返的到此瞻仰她巾帼不让须眉的事迹……

    七月三十日,李隐大婚,百官庆贺,长安奏乐不绝,长孙无忌亲自将披着红盖头的观音婢,交到了李隐的手上,天地三拜,娇美的新娘被送入了洞房,李隐被人灌了个大醉,才被人推进了洞房。

    红盖头被掀开,露出了一张绝世的容颜,观音婢的神色有些紧张,一双明眸一眨一眨的,朱唇轻启:“夫……夫君……”

    李隐没多说什么,将蜡烛吹灭了,房屋外,阵阵狂风刮过,使得树木不停的剧烈摇动着,片片红叶落在了地上,秋天已然到来了……

第189章 天有二日

    江都太守陈棱在宇文化及率军北上后,寻找到了杨广的灵柩,用宇文化及留下的车驾鼓吹,大体备齐了天子所用的仪仗,然后将杨广改葬在江都宫西面的吴公台下,当时遇难的王公以下大臣,都依次埋葬在杨广坟茔的两侧。

    杨广这也算是尘归尘,土归土了,不过由他的死亡带来的影响,仍在继续着。

    虽被李密重重围锁,但杨广的死讯终于也还是传到了东都洛阳,李唐建国后的第四日,留守东都的隋朝官员也拥戴了越王杨侗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皇泰,杨侗也被人称为皇泰主。

    太监当即在朝堂宣旨,由于当时正值战争期间,一切杨侗的登基仪式都从简,登基后,杨侗追谥杨广为明皇帝,庙号世祖;追尊元德太子为成皇帝,庙号世宗。尊母亲刘良娣为皇太后。

    杨侗又以段达为纳言、陈国公,王世充为纳言、郑国公,元文都为内史令、鲁国公,皇甫无逸为兵部尚书、杞国公;又以卢楚为内史令,郭文懿为内史侍郎,赵长文为黄门侍郎,共同掌握朝政。

    此七人被当时的人称为“七贵”。皇泰主杨侗眉目如画,温和仁爱,仪容风度矜持庄重,常被人称赞为有仁主之相。

    杨广被弑的消息传到荆襄一带后,梁王萧铣即皇帝位,设置属官,完全遵照梁朝的制度。追谥他的叔父萧琮为孝靖皇帝,祖父萧岩为河间忠烈王,父亲萧璇为文宪王,董景珍等七位功臣都封为王。派宋王杨道生进攻并攻克了南郡,把都城迁到江陵,修复了园林宗庙。

    钦州刺史甯长真也以郁林、始安地区归附于萧铣,汉阳太守冯盎则以苍梧、高凉、珠崖等地区归附了林士弘。

    一开始的时候,萧铣、林士弘分别派人招降交趾太守丘和,丘和没有顺从,还在司法书佐高士廉的指挥下数次击败了萧铣、林士弘的军队,为大隋保守住了交趾的南部地区。

    不过当江都逃亡的骁果逃到交趾后,太守丘和这才终于知道了杨广的死讯,丘和顿时便没了抗争的意志,于是也以交趾郡归附于萧铣,不过高士廉却认为萧铣不是明君,辞官往长安进发了。

    武康人沈法兴,世代都是郡中有声望的大姓,同一宗族就有几千家。沈法兴其时为吴兴太守,听说宇文化及弑君谋逆,以讨宇文化及为名起兵,待进发到乌程时,已拥有六万精兵,于是攻打余杭、毗陵、丹阳,全都攻克;占据了长江以南十几个郡,自称江南道大总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