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3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平心中一动,问秀秀:“秀秀,你说我还要招呼什么人来?才不至于被人说闲话。官人我现在不是当年了,朝廷中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不好失了礼数。”

    秀秀微身笑道:“自然,官人现在是朝里的侍从大臣,怎么是以前可以比?若是问秀秀,我说了你可别笑话没有见识。”

    “尽管说,我什么时候嫌弃过你!”

    秀秀一边整理着帖子,一边说道:“官人送帖子的,不是同年就是你的下属,都是官职比你低的,这样不太妥当吧,凭白让人把官人看低了。依我说,官职相差不多的也应该叫,略高一点的也应该叫,这样才显得心里磊落,到时候也热闹。”

    徐平听了,不由地笑道:“这一年你回家委实长了不少见识,竟然能够想到这一层!好,那便朝里的杂学士,两制词臣也一并发帖子去!至于宰执,那就真不能冒昧发帖了,免得被人说我孟浪!”

    (备注:郑戬历史上的评价是越是涉及到权贵之家的案子越是积极,而且治案也越是严厉。两件案子很出名。一是宝元二年他权发遣开封府事,因为治下小吏冯士元案牵连权贵,包括吕夷简、程琳、庞籍、盛度等宰执大臣,还有不少官员,一起都受到处罚。吕夷简的长子和次子,甚至被他抓到牢里。还有一件案子就是滕宗谅案,他和王拱辰两人追查到底,也就是《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起因。顺便说一句,当时范仲淹是力挺滕宗谅的,两人有亲戚,而郑戬也是范仲淹的连襟,关系也非常之好,案子中郑戬没有掺杂私情。)

    (顺便,这些备注我都注意字数,不会算钱的。)(未完待续。)

第111章 故人来信

    天是一天比一天热了,太阳落下山去,地面上依然翻腾着热浪。

    徐平受牙的拖累,西瓜吃不得,解暑的酸梅汤喝不得,就连口冰水都不敢到嘴里面。无奈只好拿了个大蒲扇在手里,不停地摇啊摇。

    徐正的心情大好,喝得醉醺醺的,摇头晃脑,不停地咂一咂嘴,回味着刚才吃进肚子里的美食。今天老兄弟来聚会,西瓜吃了,烤肉吃了,用井水冰镇的果酒也大碗地喝了,人人尽性而归,作为主人的徐正大有面子。

    徐平只觉热得头发蒙,到父母房里问候过了,赶紧就回到自己的书房里。

    文人雅兴,书房外面是一丛修竹,又有一个流着活水的水池,热风到了这里被挡下来,房间里便就凉快了许多。房间南面出厦甚多,阳光照不进房里面,房里清凉。

    在书桌前坐下,秀秀打了盆凉水来,徐平洗了脸,才觉得一身暑气褪去,长长地出了口气。中原不比岭南,哪怕天气再热,只要在阴凉的地方,也能躲过暑去,没有必要搞什么水冷的空调。那东西潮气太重,对身体不好。

    拿起蒲扇扇了几下,只觉得身体舒泰,徐平问秀秀:“前天发出去的帖子,有没有人回?后天六月二十,旬休,可就到了聚会的日子了。”

    秀秀道:“回的可是不少,官人等一等,我去拿了来看。”

    徐平点点头,靠在椅子上闭起眼睛,享受着这惬意的时光。

    秀秀拿了回帖过来,站在一边一家一家地念给徐平听。

    不出意外,韩琦、王素和嵇颖这些自己的同年是回得最快的。馆阁里面那一群天天闲得无聊的官员也都有回帖,而且用语恭敬,他们的地位跟徐平差得太远,没有天大的事情是不能不来的。至于在三司的徐平属下官员,也都甚为积极。

    后面的杂学士,绝大部分人的地位都比徐平高,就有人不来了,但也都有帖子回来,说明原因。到了两制词臣,舍人院的知制诰李淑和丁度竟然全都表示与会,就连翰林院的晏殊和梅询也都来,只有新近招进京入翰林院的张观表示有事抽不出身。

    年前因为炭价风波,时任知开封府的张观处置不当,被贬出京城到外地任职。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老实人,处理政事确实不擅长,本身又有才学,经术精通,不到一年又招了回来。大雪炭价暴涨是徐平回京后显露身手的第一件事,刚好张观就做了踏脚石,只怕他的心里还是有些芥蒂,不来也在情理之中。

    听着秀秀念着回帖,徐平有些发蒙,这朝廷里小一半的中上层官员都到,自己人缘看起来不错啊!怎么平时就感觉不出来呢?

    却不知徐平现在的身份摆在那里,皇上视为亲政之后最可靠的班底,本身做事也有章法,功劳多得都压身了。不出意外,徐平在官场上前途无量,只等着现在执掌朝政的这一批老人退下去,那就是他的天下了。平时觉得没人跟他亲近,一是因为现在掌权的还是那批老人,无形中都站在徐平的对立面,公事上除了年轻官员,没人明面上站在徐平一边。最重要的,徐平自己每天就是上朝下朝到衙门,时间到了就老老实实回家过自己的小日子,私事上都不跟人接触,又能有什么交情?

    现在他终于开窍了,知道业余时间要跟同僚一起娱乐一下,有心的自然就会抓住这个机会。不说攀上什么交情,最少不至于留下什么负面印象。

    秀秀把回帖念完,收了起来,对徐平道:“官人,后天来的人可是着实不少,明天你可要养足精神,不要怠慢了人家。”

    “我需要养什么精神?这几天在家里吃饱了玩,玩累了睡,睡醒了吃,多少年没过这么舒心的日子了!再这样下去,我觉得自己就会懒散坏了。”

    秀秀忍着笑:“这种日子,多少人羡慕都羡慕不来呢!人家常说好日子是神仙过的日子,不就是这样吗,官人怎么还不满意!”

    徐平摇头:“你不知道,人这样懒散是会废掉的!”

    把回帖收拾好,秀秀又拿了两封书信出来,交给徐平:“这一封是年前住在家里的李先生写来的,这一封是什么孟州通判写来的,官人有闲便就看看给他回信吧。”

    徐平接过信来,先看李觏的。自己生了病,他是应该来信问候的。不过这个年月的交通就是那么回事,他得了消息,再写信送来,一下子就这么多天过去了。

    都进奏院报是五天一发,李觏从邸报上看到徐平消息的时候,已经不是上朝路上晕倒摔下马来那么耸人听闻了,信里的语气比较缓和,先是问了徐平的身体状况。

    后面,则说自己已经到了方城县任职,讲了方城县的情况,问徐平的建议。

    方城县位于群山当中,人口稀少,为下县,而且废置不常。实际上那里的山大多都是小土山,岗地众多,也有不小的平原,水资源丰富,开发起来耕地是不少的,关键还是人口太少。没有人便什么都办不成,不管是开垦荒田,还是兴修水利,首先要达到一定的人口密度。京西路晚唐五代时期大战不断,人口损失太过厉害,不要说群山之中的方城县,很多平原地区也到处是抛荒的土地。

    入宋以后,由于人烟太过稀少,大量从河东路迁人口到京西,洛阳周围一带人口的恢复还是靠着晋南人口的迁入。仅仅依靠本地人自然恢复,还要更加荒凉。

    依靠前世的知识,徐平可以做很多事,但缺人他也没有办法,天大的本事也不能凭空变出人来。由于宋朝基本不限制农民的迁徒,越是这样荒芜落后的地方越是留不住人,越没有人越是发展不起来,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徐平一时也没有好的策略,只好把信放到一边,想好了再回复。

    李参也是从邸报上看到了徐平生病,写信来问候。信的后边,讲了现在河阴县的情况。蒋大有的案子还没有审理结束,他的大儿媳妇却已经改嫁了。他儿媳妇本就年纪不大,又带着大笔嫁妆,生过儿子表明是能够生育的,这个年代这种女人根本就不愁嫁。经常还是抢手货,很多有钱人家都抢着要。

    蒋家的土地便就按照徐平当时提的让租户以社的组织承佃,依照主要生产资料的不同,分为牛社、农具社一些名目,实际就是农村的互助合作社,正是徐平当时想的。(未完待续。)

第112章 似曾相识燕归来

    破天荒的第一次,徐平府里请了开封城里几班著名的歌妓来。到了这个世界这么多年了,徐平只是跟着别人欣赏过几次歌妓的歌喉,自己却从来没有照顾过她们的生意。思想观念难以转变是一方面,他前世是个很普通的人,不追星,更加不可能过生日或者什么节庆日子请个明星来表演,到了这一世也没有这个习惯。再一个,徐平的欣赏水平也不高,歌妓们的歌声再是婉转悠扬,他也听不出什么好来。

    诗词是风流雅事,但若是不懂声律,便就失掉了一大半的乐趣。这个年代的音乐还是高雅,节奏感不强,真的是声音的艺术。让徐平欣赏,恰好似牛嚼牡丹。

    当然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词曲可不高雅,是真真正正的俗乐。真正高雅的音乐如朝会,各种祭祀,一些大的仪式,讲究的是庄严肃穆。雅乐要求也严,音律声色一点都错不得,定音要用编钟,而且都要有所由来。词曲就随便了许多,沿袭唐时的习惯,词是用琵琶定音的,这也是主要的伴奏乐器。

    今日聚会非同小可,可谓是冠盖云集,林素娘不顾身子不便,亲自指挥着家里的下人摆设。丈夫难得开窍一回,知道要聚集自己的人气,提升人望,当然要大力支持。

    秀秀跟在徐平身边,耐心地准备一些小细节。比如来的都是一时文坛之雄,不定什么时候就诗兴大发,笔墨纸砚可得准备好。写了新词出来,就要请来的歌妓即席演唱,词怎么递过去,人员怎么安排,都要提前定好章程。

    太阳高升,草上的露水渐渐干了,树上的叶子还在强挺着精神,蝉开始试着鸣叫。

    在门口的家人进来禀报,说是城里来的第一批客人就要到了,让徐平出去迎接。

    有点身份的官员出行有仪仗,守门的远远看见,就知道来人的身份,若是身份尊重,徐平自然就要迎出门去。一般的骑头驴来,就不用如此隆重。

    林素娘叮嘱了徐平几句,带着人离开,到后院去了。来的都是一班同僚,不是多么亲近的亲戚朋友,女主人不适合见外客。

    徐平身上换了宽松的公服,让秀秀帮着整理一番,带着徐昌迎了出去。今天徐平要招待来的客人,徐昌一样要招待他们带来的随从,也不得轻松。

    刚刚出门,就见到万胜门那里来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徐平一看,便知道来的是清贵词臣,只是不知道是翰林院里的哪位。

    与徐昌带人迎上前去,近了便就看清,来的原来是翰林学士晏殊和舍人院的丁度。

    上前行礼如仪,徐平拱手对晏殊道:“今日学士第一个到,拔了头筹!”

    晏殊下了车,与丁度并肩到徐平面前,看了看徐平的样子,点了点头:“圣上知道你今日在家宴客,专门叮嘱我,看看你身体如何。你如此精神,看来是没有什么大碍了。若是合适,便就入朝销了假吧。”

    徐平刚刚歇了这几天,正在兴头上,怎么肯就此销假。忙道:“不瞒学士,我这身子也就是看起来还好,嘴里的牙还是痛得厉害,吃喝尽都不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重新发作。王太医的药虽好,但不知怎么,一直断不了病根。”

    晏殊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口中道:“既然如此,我便回禀圣上,你还要将养些日子。若是王太医的药断不了病根,你在家里可以多找几位名医看看。”

    徐平连连称是,引着晏殊和李度向家里行去。

    晏殊和丁度两人的随从数十人,今天这还是轻车简从,若是全套仪仗来了,只怕要有一两百人之多。徐平请客,招待这些客人是一方面,招待他们的随从才真是考验家底。一般的人家,这么多的人在家里坐都没地方坐。

    徐昌和晏殊与丁度家里的知院管家都认识,主动去迎了他们,带着他们一众人到专门招待的地方。这些人不需要歌舞女妓,只要好吃好喝就够了。

    引着两人径直到了后园,这里早已经在池塘边用竹木茅草搭好了几处凉亭,虽然是简陋,但别有一番野趣。

    凉亭里的桌上,早摆好了瓜果。有切好的西瓜,家里种的早熟的葡萄,各种各样的甜瓜之类,还有早熟的桃、李和杏,都正当节令。一边的小瓷盅里,还放着葡萄干杏仁和胡桃之类的干果,以及诸如柿饼、杏干之类的密饯。

    徐平引着两人到上座坐了,说道:“路上累了,学士用些瓜果。”

    晏殊看了看桌上的西瓜,对丁度道:“这些日子,永宁侯府每天都有一两担这瓜送进宫去,被宫里视外珍品。瓜一进宫,杨太后那里先分一半去,剩下的宫里有力的人分得就差不多了,连我等随侍圣上身边的,轻易也到不了嘴里。”

    丁度大笑:“晏学士好歹还是有到嘴里,我等外臣却是连见都见不着!”

    说完,与晏殊一人一片拿在手里,在别人没来之前,自己先尝个鲜。

    见两人吃完,早有侍女端了水过来让人净了手,毛巾擦干了。

    徐平指着不远处的一道门道:“两位学士,若是有兴,不妨去看一看这瓜种在地里是什么样子。去年李副使带了种子回来,我庄里种了几十亩。这瓜好在是断断续续成熟,能吃很久,不好的地方就是几十亩地,其实每天熟的并没有多少。”

    徐平也不拿不准这个年代的西瓜到底是应该怎么种,一小半是按照前世的经验每棵只留一二只瓜,大多还是让它们自然生长,比较看看哪种方法合适。

    反正其他人还没来,晏殊和丁度心里好奇,便随着徐平向园外行去。今天来的客人太多,官职比徐平低或者差不多的他是不会出去迎接了,不然自己就成门僮了。

    一边走着,晏殊一边与丁度说着闲话,不知怎么就说到了诗词上去。

    晏殊道:“前些日子,我得了一佳句,却一直想不出下联来,着实可惜。”

    丁度道:“学士说来听听。”

    “那还是晚春时候,偶有所感,得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下句却久久不得良对。如今看看就到三伏天气,春意是半点也无了。”

    徐平在一边,鬼使神差地伸头道:“学士何不对‘似曾相识燕归来’?”

    (备注:此一句传说是王琪对出来的,就是主角回京时见过的知襄州的王琪。)(未完待续。)

第113章 旧时浮浪少年

    晏殊看着徐平,很长时间没有说话,最后郑重地点了点头:“极好!”

    很早的时候晏殊就认识徐平,那时候徐平还是白衣,因为石延年的关系,张知白向晏殊引见过。可惜晏殊对徐平的印象非常不好,一直认为他是个富商家里不学无术的纨绔少年。就是后来徐平高中,立功岭南,这最初的印象也一直没有完全改变。

    只能怪徐平名声在外,而两人同朝为官的时间并不多,接触很少。

    作为开封本地人,徐平少年时候的斑斑劣迹满朝人人皆知,瞒都瞒不住。只不过有的人与后来的徐平熟悉,只当那是年幼无知时的胡闹,并不放在心上。但晏殊显然不是这样,在他的印象里,徐平一直没有摆脱以前的影子。

    晏殊少年得志,很多年都在朝里任侍从高官,但政绩平平,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不过他喜欢提掖后进,而且眼光很好,现在朝里很有前途的中层官员,几乎一半都出其门下。比如范仲淹回朝升待制,晏殊就出力不少,只是徐平搭不上这班车而已。

    未发迹之前,任性胡闹的人有不少,比如太宗朝的名臣张咏,比如真宗朝的名臣柳开,比如现在徐平手下的盐铁判官刘沆,他们成名后还被传为美谈。徐平跟这些人比小时候的那点事根本不算什么,他没抢过民女,没有杀过人,只是没事喜欢在勾栏瓦肆厮混,走马斗狗,有时候赌赌钱而已。后世的史书记载起来,也不过是少年时喜欢任侠使气,日与闾里少年游,十五折节而读书,一举高中,终成一代名臣。

    倒霉就倒霉在,徐平跟晏殊认识的时候,晏殊事后一打听,宰相张知白竟然介绍了个不成器的少年跟自己认识,那印象让他实在是记忆深刻。

    见一向对后进晚学青眼有加的晏殊这次惜字如金,不过给了徐平“极好”两字评语,一旁的丁度不由感到诧异。

    老臣不喜欢徐平是有原因的,在他的身上这些人总是看到当年丁谓的影子,而丁谓留下的阴影太大了。朝里没有人敢提这个名字,装作世间没有这个人存在过,但道州一有风吹草动,不知道有多少人心惊胆战。太后驾崩,皇帝亲政,几次大赦丁谓都没能够向中原挪一步,也是受了徐平的连累。若不是有这么一个小一号的丁谓在,说不定还能允许他回到中原养老。

    喜欢做事,善于做事,而且做事不怕辛苦,方方面面每个细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