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3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半受过他的提携和指导。更重要的是范仲淹树立了一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时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范仲淹是真君子,徐平对此没有任何意见,但要说聚在他身边的就是君子党,人人都是君子,徐平不信。欧阳修和蔡襄出言无忌,专门喜欢论人长短,哪里有君子醇醇之风了?滕宗谅好财,怎么就不说“小人喻于利”了?

    透过千年的迷雾,再加上固有的印象,前世徐平只有一个朦胧的粗略印象,置身这个时代,却不能够再那么糊涂。

    那个穷其一生东奔西走,因言论迂阔而一生不得重用,有志难伸的孟子,像一个若有若无,巨大的影子,在影响着这个时代。

    汉儒已降,诸学派纷纭,到了五代儒家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宋儒要剥离汉儒的天命论,谶纬之学,不尊荀就尊孟,几乎没有什么选择。打倒以前的各家,尤其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带神秘色彩的儒,而代之以人为基础的儒家学派,是合力。

    而旧儒已倒,新儒未立的时候,夹在尊孟非孟之间,以“义利之辨”为基础,分君子和小人,党同伐异,便就成为了主流。

    孟子“吾养浩然之气”,“合生取义”,“虽千万人,吾往矣”,当年他也只是跟人辨论的时候嘴痛快,千年之后投射到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身上,就发生了变异。欧阳修这些人那么奇怪的性格怎么来的?跟思想导师孟子脱不了关系。

    荀子那著名的:“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而奸民不惩。”后人经常提起前一句,后一句的杀气腾腾也不能忘了。尊荀子的一派上台,做起事情来往往更加狠辣,恨不得将对手斩草除根。

    这两派你方我唱罢我登场,纷纷扰扰了几百年,最终随着中原沦陷,归于沉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思想终究还是植根于社会现实,存在即合理,但存在也不一定就是正确。这个时代产生了这种思想,是历史和现实的合力,并不是哪个人心血来潮。孟子早已经被埋在故纸堆里,一千年来地位怕还不如稍知名一点的孔门弟子。到韩愈把他推起来,地位越抬越高,自然有其社会的现实需要。

    人是社会的动物,是有思想的,社会自然也就有自己的主流思想。没有,也会自己造出来,要不就会被敌人硬塞进来。儒家兴起,与佛道势力的扩大不无关系。

    欧阳修排佛抑道,但对佛道经典极为精通。范仲淹也排佛,学问更是兼通道佛两家。他们都是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来排来抑的。

    生逢这个时代,徐平便也就要适应这股潮流。以自己一个人的思想,去弓虽(女干)一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徐平不是那种疯子。学习、理解、改造,想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而且只要用功,总能够改造成功。

    儒家再腐朽,能腐朽得过一神教?孔子再保守,能保守得过那说天下人都是待罪羔羊的?从到处抓女巫,发展到发达的工业社会,欧洲人该信什么还是信什么。横跨一千年,面对相对容易改造的儒家,如果连改造成功的自信都没有,那要让人笑掉大牙了。后人不肖,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动不动恨祖宗,也太过没出息。

    义利之辨是命门,由此发展到君子小人之争,徐平所做的一切一不小心就会毁于一旦,这是他所不能允许的。

    欧阳修动不动由论事到论人,已见端倪。范仲淹周围聚集了一群人,时不时就论吕夷简是小人,小人当道,国运不久。

    现在他们针对的是吕夷简,这还一小心就溅射到了徐平身上,等到吕夷简真地一倒台,徐平只怕就会被挂起来当那个小人了。历史上王安石一上台,富弼就指他为奸邪小人,势不两立,最后王安石被逼到了什么样子?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徐平都必须把这股邪风压下去。朝政论事不论人,议人则论迹不论心,这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否则,很快就会无法收拾。

    徐平现在需要吕夷简在台上顶着,这是最后一个压得住朝野场面的传统意义上的大臣,思想派别上比较中立,不会激化矛盾。从心理上,徐平赞同范仲淹大公无私一切为国的思想,但范仲淹手里的刀太钝,砍下来该切的地方切不掉,受到连带的伤害太多。徐平受不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也没有做好准备。

    立言,这个时候徐平是不得不立。只要再过十年时间,就没有了安心做事情的空间,大半朝臣都会陷入到君子党小人党的争论中去,党同伐异。

    在这两年里,徐平必须解决义利之辨,把引起混乱的引信拔掉。解决的办法,自然还是从财富是什么,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入手,这才是思想争论的根子。义利之辨在这个年代争论这么激烈,本来就说明了问题,时代需要解决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蔡齐和李咨两个人从远处走过来,对徐平道:“刚才看你们几个人在这里说得热烈,不好打扰,我们让韩琦和王拱辰两人带着在庄里走了一圈。徐待制,你这个庄子了不得啊!无论是耕是牧,再也没有一个地方比得上。”

    晏殊是个八面玲珑的人,没有什么开一代新局面的志向,两位宰执过来刚好解了尴尬,他出了口气,说道:“可不是。徐平在邕州能建蔗糖务,绝非侥幸!在他这庄子看一看,如果天下农耕都是如此这般,何愁国不强民不富?”(未完待续。)

第153章 破局的作物

    迎着蔡齐和李咨两在在上首坐下,徐平把桌上放西瓜的盘子推了推,道:“两位相公,吃片瓜解一解渴。”

    蔡齐和李咨两人相视一笑,也不客气,一人拿了一片在手里。

    徐平家里种的西瓜既不卖也不送人,谁到了自己府上作客谁吃,不想这奇怪的规矩恰恰是坑了朝里的几位宰执。这几个人高高在上,没有道理到一个三司副使的家里作客,他们够能放下面子朝廷也不允许。宰执怎么可以跟朝里大臣私下交往?

    蔡齐和李咨两人,还是借着到宫里议事的机会,沾皇上的光才尝到了西瓜的滋味。

    这次到了徐平的庄子上来,刚才见到了地里种着的一二十亩西瓜,两人心里都是大喜过望,可算是有机会吃个痛快了。

    吃过了瓜,聊过了几句闲话,徐平看天边的那一轮红日已经西垂,便就吩咐庄客上了酒来。就在这游园里,摆下筵席,招待来到庄里的各位官员。

    这个季节,正是瓜果飘香的时候,徐平的庄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先是五颜六色的葡萄放在盘子里面端了上来,给众人下酒。紧接着是地里种的甜瓜、西瓜等等各式瓜果,再是各种各样的诸凡桃、李、林檎,基本这个年代中原能种的水果徐平庄里都有。甚至一些野生的酸枣之类,也都上了让人换口味。

    不一刻,光是各种瓜果就摆满了桌子。紧接着,一些新鲜蔬菜,如黄瓜、嫩藕、萝卜这些可以生吃的,也都切好了放在一个一个小碟子里,插花摆在各种瓜果之间。

    这些东西或许都不是多么稀罕,多么珍贵,难得就是一个多,一个全。换了另一个地方,很难在一张桌子上摆齐这么多东西。

    徐平对蔡齐和李咨道:“两位相公,喝什么酒?我的庄里,最出名的自然是各种烈酒。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果酒,淡一些,但易于下口。”

    蔡齐笑着道:“今年京城里卖一种透瓶香,听说是你庄里的第一好酒。”

    徐平听了笑道:“相公说笑了。只要在外面卖的,怎么可能是第一等好酒?真正的好酒,都是不卖的,外面绝见不到。”

    “哦——那就拿你庄里不卖的好酒,取几瓶来!”

    徐平应诺,转身让庄客去取庄里最好的酒来。

    李咨却道:“我年事已高,烈酒饮不惯了,待制只管取两瓶果酒来。”

    徐平点头,一样吩咐人去取最好的。

    蔡齐年不满五旬,身材英武,神貌磊落,在大中祥符八年由真宗皇帝钦点状元及第,连称得人。谢恩之后,特赐卫士和诸般导从,并赐御马给蔡齐去相国寺聚会。状元唱名之后骑御马游街,自蔡齐始。

    现在政事堂里吕夷简和王曾渐行渐远,争论越来越激烈,几位参知政事不管愿不愿意,不得不分成了两派。蔡齐和王曾是一派,宋绶则是吕夷简一派,章得象很少发表意见,貌似中立,其实也是吕夷简一派。

    独相就要专权,两相并立则不免植党。这么多年,朝廷里的官员也好,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好,对这一点都心知肚明。不过对于帝王来说,权衡来权衡去,宁可让臣下植党,也要防止专权,两相或者三相已经成为惯例。

    蔡齐是莱州胶水人,王曾是青州人,同是京东路,两人家乡相距不远。当然他走到一起跟老乡的关系可能也不大,还是性情政见类似。

    政治斗争中拉帮结派稀松平常,靠一个人单打独斗也很难做成大事。徐平对这种分党分派也没有什么看法,他防的是那种对人不对事的君子小人分党。君子小人党可不是简单的政治斗争,而是夹杂着思想学术和私人恩怨的大乱斗,真正的政事反而被放到了一边,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斗争的特点。

    倒是李咨,一是年事已高,枢密院到底还是跟政事堂有距离,再一个他独来独往的性子,不阿附,不结党,反而是此时宰执里面最独立的。

    这次两府派蔡齐和李咨来,是因为他们两人都是从三司使的位子升任宰执,都曾经长期主管过三司,也都在三司使任上主持过大的财政政策变更。

    不大一会,庄客取了酒来,放到桌子上。

    这是徐平庄子上的极品好酒,底子还是建庄的时候存下来的陈酒,经过了精心的勾兑。经过了这么多年,所剩的已经不多,只有四入头以上的贵客来,才会拿出来待客。至于今天来的其他桌上客人,就喝不上这酒了,不过也比外面卖的透瓶香好就是。

    徐平亲自给与自己坐在一起的蔡齐、李咨、晏殊、李淑和范仲淹、王举正、郑向几个人倒满,对李咨道:“相公,这酒十年陈酿,极是难得,您也喝一小杯尝尝味道。”

    李咨笑呵呵地道:“好,只是一小杯,想来也是无事。”

    至于其他客人,自然是王拱辰、韩琦和自己手下的几个官员招呼。这么多人,徐平不可能面面俱到,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见众人的酒已经倒满,蔡齐举杯道:“今日徐待制款待,甚是难得,且满饮此杯!”

    众人哄然应诺,喝了自己杯中的酒。

    把杯子放下,李咨咂了咂嘴,叹道:“果然是好酒,老夫虚活六十余年,第一次尝到这种味道。只是年已老迈,喝不得这酒了。”

    一边说着,一边连连摇头,把手里的杯子恋恋不舍地放下。

    桌上的其他人都笑,想喝不能喝,实在是对酒鬼的折磨。

    李咨景德二年进士第三人及第,与张士逊是同年,名次还远在张士逊前面。只是到了现在,张士逊从宰相降为枢密使,还是李咨的上司。

    酒过三巡,大家放开。徐平一向不喜欢行酒令,也不喜欢劝酒,只是让大家尽兴。

    此时夜幕低垂,白天的闷热渐渐散去,凉风起来,到了一天中最舒服的时候。

    游园里点起了灯烛,亮如白昼。又在中间的空地上点起了一大堆火,火边摆开一个大烤炉,边上一个大案板,上面堆着新宰的羊肉。火堆的另一边,则是几个火光冲天的旺灶,边上是新鲜择好的蔬菜,和宰杀干净的鸡鸭鱼,以及精修过的猪肉。

    那边烤,这边炒,食材丰富,想吃什么尽管吩咐庄客去现做。

    徐平的庄子里有耕有牧,跟一般的庄子不一样,吃起来显得粗犷而丰富。

    乡下地方,比不得开封城里,农村好养的就便宜。像是徐平庄子周围,现在隔些日子也有小草市,基本就是附近村里的人互通有无。在这种小草市上,猪肉是最贵的一种肉,比羊肉还贵一些,鸡鸭与羊肉同价,再便宜一点的是鸡蛋,最便宜的是鱼虾之类。这就是自然经济,村民不以交换为生产目的,与城市迥然不同。

    徐平一直在观察记录自己的这个小村庄,从最开始的自己家里招几个庄客,到现在有佃户,甚至还有不种徐平庄里的田,而专从门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只在村里租房子,占个户籍。庄主是侍从大臣,总有一些便利。

    喝着酒,闲聊几句,几个便就说到了庄里的棉花上。

    蔡齐对徐平道:“今天下午,到了之后我们在庄里附近转了一圈,看了你说的棉花田。地里白花花的甚是可爱,只是看起来也没什么稀奇,长得不如麻高大。以前我家里偶尔也买过两次吉贝布,确实比麻布柔软,又不像丝那样的顺滑。只是我以前听人说,岭南的木棉长得极是高大,如大树一般,怎么你庄里的不一样?”

    “相公有所不知,棉分两种,一是木棉,一是草棉。木棉高大如树,但其花里的丝绵却短小脆弱,纺织不易。下官庄子里种的是草棉,虽然没有木棉那般高大,但花朵却肥,而且丝绵长且坚韧,最利于纺织。”

    蔡齐点头:“哦——原来如此,还分木棉和草棉两种。”

    徐平研究自己庄里的自然经济,一直也注意到底有什么作物,能够大规模的成为商品,打破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辟商品经济的新时代。观察了十年,发现还是棉花是最佳选择。传统上布帛是轻货,利于长途贩运。可以分散种植,然后集中加工,市场又几乎是无限大,可以大规模地工业化生产。

    原始的草棉,比如中国历史上在明清时期广泛种植使用的那种棉花,由于纤维短而且脆,是很难使用机器织布机的。中国历史上的丝绸纺织业,很早就出现了水利纺纱织布,但却没有更进一步地发展,也没有大规模地推广。不是古人太笨,而是因为丝绸纺织业的特点,要到工业化大生产的门槛太高。而门槛低的棉花纺织业,却并没有合适品种的棉花,无法用于机织。历史上是直到发现了美洲大陆,美洲草棉和印度草棉杂交育种,经过了长时间的培育,才出现了适合于机织的棉花品种。

    徐平的庄上,有来自于他前世的棉花品种,跨过了最重要的选种阶段,直接就可以用于大规模地工业化生产棉布,这才是最重要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这些棉花品种,徐平即使能做织布机,也只能跟历史上的英国人一样,先大规模地养羊,从织羊毛开始。

    (备注:自然经济时代,猪肉是比较贵的。历史记载开封城里猪肉羊肉价格相差不大,宋人说肉价一般猪羊肉一起说。乡下地方,羊肉会明显贵过猪肉。其实一直到清末都是如此,不能用现在的经济条件,去理解宋朝人为什么喜欢吃羊肉少吃猪肉。)(未完待续。)

第154章 好借好还

    夜幕降临,游园里杯觥交错,热闹非常。

    范仲淹有些失落,他没有想到自己和晏殊两个人给欧阳修说情,徐平还是没有领情,而且对欧阳修的态度还更严厉了一些。按以前交往的印象,徐平还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极少出现今天这样的情况。只能说,这次欧阳修真地犯了徐平的忌讳。

    以事论人有什么错?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进贤退不肖,所用得人。不先辨别清楚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又怎么能够选拔出合适的人才来?

    为人臣者,先修己身,德才齐备,然后以道佐明君。如果只论事,依照事功奖惩升黜,怎么防止小人窃居高位?论起做事的能力,最近几十年,又有几个人比得上权相丁谓?按徐平的说法,几十年后岂不是又会出现“五鬼当政”的局面?

    大丈夫以天下为己任,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内修己身,得圣人之道,明天地之理,以大道佐明君,惠百姓,治国家,平天下,舍我其谁!

    此为内圣而外王!

    范仲淹评寇淮:“左右天子,天下谓之大忠”。这话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的意思非常明确。天子是明君,则以道辅佐,天子怯懦,国家存亡之际,大臣便就应当挺身而出,不惜左右天子,挽狂澜于既倒。这个时候,哪怕夺皇帝之权,也是大忠。

    君子立朝堂之上,则天下大任担于自己的肩上,上正帝王,下正朝纲。对帝王唯唯诺诺,只知道阿谀奉承的,不但不是忠臣,还是大奸。尤其是下残百姓,上媚君王的,更是大奸之中的巨奸。以事论人,这不是开了奸臣升迁的道路?而且这道路,还特别有利于小人走。君子要坚持原则,自然就会得罪人,怎么比得过欺下媚上的小人?

    要想要天下清明,开太平之盛世,最先要做的就是辨清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范仲淹这次回到京城,就是认清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