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6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不仅仅是中原的王朝更替,还有阴山以北的大草原,东北的白山黑水孕育出来的其他势力。中原王朝压制了大草原的势力,便宜了东胡,耗死了鲜卑传承者,又便宜了大草原。中原王朝势弱的时候,无法同时压制这两股势力,经常拉一个打一个,打掉了一个崛起了另一个。无法彻底解决,自己一出了问题,便就被狠狠地扑了上来。

    历史很热闹,但有时候确实也很单调,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人生不过百年,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眨眼,很多事情想到做不到。

    这种简单的重复,换了一个地方,换了一群人,便就容易被人遗忘。便如身后阴山以南的这片土地,徐平斩了元昊之后,宋朝占住了,要怎么做?像以前一样,只要这里的势力称臣纳贡,派几个官来管,可以吗?当然不可以。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样做只能成为这里的过客,而不能成为主人。要想获得这里,中原王朝必须付出足够的代价。

    不要说这个年代,徐平的前世,很多非洲国家曾经成为了欧洲人的殖民地。殖民者哪怕在那里统治数百年,占住了全部的财富,当母体势力退却,他们一样要被赶出去。那个年代非洲没有跟草原和白山黑水相对比的实力,无法威胁欧洲的本体,这个年代可是不一样。以那种方式占住这里,一旦收缩,中原就要被狠狠咬上一口。

    殖民者对非洲犯下了无数罪恶,他们在非洲被赶走是罪有应得。唐朝远比殖民者仁慈得多,中原王朝也大方得多,敞开了胸怀拥抱周围势力,对他们索取很少,付出却多,最后的结果又是如何呢?非洲和其他殖民地的故事,已经在这里,在河西,在很多宜耕宜牧的地方都上演过一遍了。而且中原王朝没有能够全身而退,过程远比徐平前世的殖民地独立更加血腥。付出了真诚与财富,最终却收获了屠杀和压迫,中原汉人又欠了什么?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简单地重复了一次又一次,大唐的故事,晚唐和五代的惨剧,必然会在其他国家上演。总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我就是要不一样,在后人的眼里,却不过是历史的简单再现。做了这样的事,就有这样的结果,你觉得自己独得上天钟爱,对历史来说你的想法无关紧要。这里发生的事情,别的地方一样会发生。

    不能够真正变成自己的土地,宁可不要,要了会遗害子孙。不能变成自己人,那就只能当朋友或者是敌人,硬要凑上去讲我们是一家人只会被历史嘲笑。

    徐平的前世,伴随着殖民者满世界掠夺而来的国际化正在退潮。全世界革命者联合起来的火花已经熄灭,号称无国界的资本国际化正在没落,民族主义正在复起。国界就在那里,民族与文化的区别就在那里,一个屋檐下是家人,家外的不是自己人,最多是朋友。

    或许将来会不一样,但一千年后是如此,现在这个年代就更加是如此。大宋的儒家思想复兴,严华夷之辨,是对现实自然而然的反应。对于中原王朝周边的势力,徐平的想法就是尽量做朋友。谁不想做朋友,要做敌人由他,敢来犯我我就灭你,简简单单。

    如果没有燕云十六州和辽东传统汉地的纠葛,徐平对契丹的态度也会是如此,扎紧篱笆,各自过各自的日子。朋友可以做,文化可以交流,贸易可以来往,攀交情就免了。

    不要总想着占领全世界,全世界都成你的,你也就不是你了。汉人的天,是中原这片大地的天,没有想着让这片天去管全世界,跟自恋地以为世界只有他们一片天的人不一样。

    要在西北善后,必然要有一个大的原则,扎紧篱笆,各守家园就是徐平的原则。这是时代的诉求,也是天下大多数人认可的原则。重新恢复汉朝疆域,开发农耕土地,好好地经营好,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人人安居乐业,就是对这个时代做好事。

    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最重要。再过一两百年,东北的白山黑水,漠北的大草原都将涌现空前强大的力量。不要以为历史的结果是一两个人英明,或者是一两个人昏庸,或者是一群人如何如何。历史是由人书写的,人很重要,但一个人如何并不那么重要。白山黑水和大草原的天时、地利已经在那里,不出现这个人,可能会出现另一个人。结果可能会不同,但必定会掀起滔天巨浪。过程和结果可以改变,这场震荡却免不了。

    尽快平定周边地域,把风浪挡在篱笆之外,才是正确的选择。至于风浪最终会涌到哪里,徐平又不是老天,怎么可能管得了那么多?照顾好自家人,就足够了。

    传来脚步声,徐平低头,看着野利旺荣和成克赏走进来,神情严肃。党项这片土地占住了,这片土地上曾经的主人要向何处去,今天要决定了。今天两位大王要决定,他们统下的大军,要做自己人还是做朋友。

第325章 还可以做朋友

    到了房里,让两人落座,吩咐上了茶。徐平道:“诏命已下,都护府即将裁撤,年底前我就要回京城了。两位大王,附近的党项大军,他们何去何从,可有定论?”

    成克赏道:“都护要回京,我也要在年前到灵州,安心做个富家翁了。手下的儿郎们虽有几个不愿意的,劝过几次,都想通了。大部都愿回家乡,还有一些愿携族迁到其他要营田的州军。没有办法,横山那里日子过得太苦,愿意搬出来也好。”

    徐平点头,横山一带的蕃落比较好说话。那里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本地蕃部本来过得就苦,有元昊的时候压迫最重。今年横山大旱,范仲淹先前组织的救灾比较得力,争取到了人心。从横山出来的军队,对重归大宋治下比较满意,让他们解散相对顺利。

    见徐平转头看着自己,野利旺荣犹豫了一下,才道:“这些日子我再三劝说,还是有近两万人要一次领到全部的赏钱,其中又有近万人不愿受朝廷约事。其余的数万人,愿依朝廷的安排行事。有愿意回乡的,有愿入携家眷入营田务的,也有不少愿补入巡检司厢军。”

    “不愿受朝廷约束的那近万人,他们要到哪里去?我话说在先,甘肃路已设,河西是去不得的。不愿受朝廷管,到了甘肃路也是反贼,反贼是要砍头的!”

    野利旺荣道:“不愿受朝廷约事的人,并不是反对朝廷,其实他们也心向朝廷。他们只是觉得自己就应该游牧为生,而朝廷治下只许驻牧,不许游牧,才只好离去。我问过这些人了,多是要携家到草原去,黑水河一带居住。”

    听了这话,徐平点了点头:“原来如此,既然一定要游牧,那就只好离去了。近万帐要过阴山,想在那里安下家来,只怕周边部落不会客客气气地欢迎他们。阴山北边是达旦人部落,虽然名在契丹倒塌岭节度辖下,其实都是各部自理。”

    野利旺荣有些为难:“正是如此。他们所担心的,自己本是党项人,现已归宋,前些日子又劫掠契丹州县,到了那里只怕会被契丹人驱赶。”

    徐平笑道:“只听说契丹到处索人户,还没听说他们驱赶人,草原上哪里有这种事。只要他们能立下脚来,万帐的大部落,向两国称臣,谁能奈何他们。要讨伐万帐部落,非出动大军不可。等到誓约一定,边境地区轻易不会出动大军了。”

    “但愿如此吧。都护如此说,我就放下心来了。”野利旺荣叹口气,明显还是不放心。

    徐平微笑,没有再说其他的话,有的事情没必要说破。

    野利旺荣一直贪恋权势,越是恋权,就对有自己的班底异常热心。说是万帐部落不愿归化,非要游牧,这话徐平相信。但到阴山北去这近万帐,全是这个原因,徐平就不怎么相信了,多半是有野利旺荣的小心思在里面。徐平跟野利旺荣说得非常清楚,想在宋朝当官,就不能有自己的私属势力,所有的部落都要打散。可能是先有人提出来,不愿意在宋朝治下过定居的日子,野利旺荣加了一点小心思,便弄出了这么一个万帐部落。

    人户上万,在宋朝也是一州的规模,到了草原上,团结起来立即就是一个大部落。游牧跟农耕不同,人口密度很低,万帐就要占据非常广阔的地域,是一个庞大的势力。按照草原上的生存法则,紧密团结起来的部落到了这个规模,是必然会向四方扩张兼并的。

    这近万人是真正当兵打过仗的,携家带口跑到大草原上,只要不很快分崩离析,站住脚后必定会把阴山以北搅得风云激荡。他们最大的敌人,是在草原上立足生存。在挣求生的过程中不分裂,一直以一个部落的形式存在,他们就能成为草原上的大势力之一。

    凭什么在草原上立足?其实就是要靠后面大宋的支持。没有宋朝支持,这些人会不停地受到周围部落的攻击,生存没有那么容易。大草原上是没有补给的,空有万人大军,他们也打不了。要生存就不能聚在一起,不然吃不饱肚子,而一旦分散,力量也就没了。

    徐平不介意支持他们,实际上宋朝也有这个需求。历史上汉把降附的匈奴内迁,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就是自己和敌人之间建一道防火墙。这道墙建到草原上去,不算坏事。

    至于要怎么支持,使用什么手段,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要等到徐平回朝之后才定。现在只是定下一个大方向,让这些人安下心来就够了。

    说了几句闲话,徐平问二人:“将士的去向已定,放下刀枪,解甲归田,则他们的军械马匹以及驮畜,就不必再要了。这些日子,都护府会安排全部收买,让他们带钱回去。”

    野利旺荣忙道:“都护,那些到草原上的人户,军械马匹只怕不能卖!”

    “要到草原上去,马匹自然不能没有,刀枪弓矢也必不可少。但是,弩、铁甲、旗帜等朝廷所禁之物,还是要交出来的。民就是民,刀枪可以有,军器不能有!”

    野利旺荣面上有些失望,不过还是点头答应。

    党项军中本来就没有几具铁甲,就连统兵官也不是全部都有,禁了也就禁了。劲弩有一部分,这是利器,野利旺荣最觉得可惜。带了军中劲弩,到了草原上,周围的部落大多都不是他们的对手。旗帜是这个年代的军事指挥系统,拿掉就成了散兵,战斗力立即跌落一个档次。这套东西看着简单,但要完全重建,非有像样人才不可,哪怕是军队。

    军器不是兵器,兵器民间是可以持有的,军器不行。对于军队来说,最重要的恰恰不是刀枪之类,而是弩、铁甲这类重兵器,还有那一套组织、指挥系统。徐平不想这些人到了草原,借着大宋的支持迅速强大起来,最后对边境造成威胁。还是那句话,选择了走就只能做朋友,不是自己人。

    让这些人名义上隶宋朝之下没有意义,反而是给了他们一个向朝廷要好处的理由。不是自己人就是外人,外人没那么好用。如果名义上这是宋朝的部落,就会给朝中一些人减少边境军事力量的借口,最终造成边境空虚。等到一有动乱,名义根本没有用,说不定就会转身反咬一口。大家不如做朋友,平等贸易,能做成什么样子是他们的事。

第326章 要交给你了

    徐平与范仲淹一起走在胜州城里,谭虎带着卫士随行,看一看城中的情形。

    此时城中极为热闹,党项人大笔的赏钱发下来,很快就要回到故乡,大家都进城来买些稀罕之物。虽然说大部分钱存入银行,按月支取,第一次还是大方一些,人人手上一二十贯还是有的。大头其实不是赏钱,而是他们的军械马匹。在党项的时候这些是他们自己出钱置办、保养的官物,宋朝现在从他们手中买过来,相当于白送他们一大笔钱。

    善后,当然要发遣散费,只是以什么名义罢了。用赏钱和赎买军器的办法来发,大家都比较能够接受,这也是宋朝惯常的做法。

    这一带是游牧地域,城主要是军城,里面的平民非常少。党项攻占这里的时候,没有留下什么人口,没被杀的也都逃散了。因为有商机,三司铺子首先开了过来,跟着来了不少小商人。三司铺子主要经营在这个年代可以算上奢侈品的物资和大宗货物,一般的商业还是要靠商人。商业有成本,不同商业有不同的成本,铺子只做大商业有成本优势的货物。

    小城并不大,城中心衙门附近的几条主干道,路两边全是摊贩,街人熙熙攘攘。

    范仲淹道:“党项大军人心思去,饮酒的又多,全放进城里,要严防出事。”

    徐平看着路边买货卖货的行人,口中道:“是以现在是让他们分部进城,每天以五千人为限。排到了自己,才可以入城。入城两次,便就收拾包裹到该去的地方。去每一个地方都编伍,派专人护送,给路引,每到一地都要盖印通行。到了地方,本地官府负责把他们安置下来。安置无误,护送的人取了回文才能回来。对了,现在护送的人属都护府,等他们回来的时候,都护府已经不在了,都隶都巡检司之下。”

    范仲淹点头,现在事情是徐平在管,接下来就该他接手了。经略司此时人员根本配备不齐,中下层的官员、公吏、将校士卒都要从都护府来,现在连名单都没有确定。

    徐平又道:“梁现在还未去振武县,到底有哪些人要到经略司和几处巡检司,你与他商量,尽早把名录定下来。等到我走,都护府撤掉,你可以尽快接手。”

    看着前方一处卖酒铺子前人头攒动,徐平不由皱起了眉头。在这个地方,酒是非常重要的大宗物资,饮酒之风极盛。三司铺子只零卖非常贵的酒,低价的酒只批发,由小商人零售。能够买起高价好酒的有几个人?绝大多数的人都来买这些便宜的酒。

    看了一会,徐平道:“城中的商业,尽快转到经略司来,经略去与几处三司铺子及场务的主管商量。人太多,集中在这些日子入城,必然会出事。你先权命一个都巡检使,我拨一部分兵丁与你。酒这样卖,不太好的,最好限制一下。一是不要让人害酒闹事,再一个也省闲话,不要让人说朝廷发了赏钱,又多卖酒把钱收回来。收回来有什么用?”

    “我已让延路北都巡检使狄青来胜州,权摄这里的都巡检使,等朝廷正式诏命。”

    徐平点了点头,范仲淹很器重狄青,又带到了这里来。当年狄青没有选择调到秦凤路徐平手下,错失了灭党项的机会,不知道以后在这里,能不能把握住范仲淹给他的机会。

    范仲淹又道:“酒要按都护说的,那最好不要城里面卖,由三司卖给各部,他们自己到军营里去喝好了。只是如此一来,城里的小商贾失了生意。”

    “不要卖给各部,还是卖给这些小商贾。只是让他们到各部驻地去发卖,不要在城里如此,不然要闹出事来。到各部发卖,让各部首领看管,出事了他们自己能压住。”

    范仲淹答应,没有再问。为什么不要直接卖给各部,还是要卖给小生意人,他实际是有些想不通的,就只当徐平爱惜小商贾的饭碗了。其实徐平不是这个意思,商业是有链条的,由三司直接卖给各部,这条链条就断了。看起来这样各部省了钱,其实对商业链条没有好处。经济要尽量拉开商业链条,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讲成本和效率。卖给各部并不会让士卒少花钱,不过是把商业链条的一部分利润从生意人转到了各部首领手里罢了。

    三司要抓住经济的上游和大宗货物,商业的末端尽量放开,才能把经济做活。让商业链条完全封闭,社会插不上手,商业行为就失去了放大作用。经济的活力最重要的是在末端,成本和效率在前端,三司要管该管的,不要想把什么都抓在自己的手里。

    正在这时,几个士卒赶着一二十匹马从城外走来,径直向都护府去。

    徐平看见,对范仲淹道:“还有一件事,现在朝廷正在收买党项人的军器。劲弩和铁甲尽入各军,差一些的弩和弓及刀枪之类,要拨一些到你管下的巡检司里。马当然是由各军先选,好马入各军骑兵,拣剩的再由你去挑拣为巡检司士卒骑用,再剩下的才会拨到三司和驿铺去。不过,刀枪弓矢之类随时可以挑,反正各军不会用。你最好及时派人去挑出合用的,过些日子,可就会直接分了运到各路巡检司去。”

    范仲淹笑道:“都护说得对,如此体贴,先行谢过。对了,为何各军不来挑刀枪使用?党项军器,我看也不少成色精良的,并不比军中使用的差。”

    “各军与巡检司不同,他们的军器全由枢密院统一配备,不得自行携带。军中使用的刀枪之类自有制式,且有铭记,不能使作其他器械。就是收上来的劲弩,也会收到枢密院辖的作院,重新打造一番,成为制式再发到军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