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6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5章 人总会长大

    安安趴在桌子上,兴致勃勃地一件一件翻看姐姐盼盼的聘礼,不时还把首饰向自己的头上的戴。盼盼坐在一边,帮着安安挑拣,帮着试首饰。

    秩郎坐在另一边的桌边,装模作样地在看书,不时偷眼看一看两位姐姐。

    盼盼大了,女孩好像一定亲,都会一下子长大。她不再像从前那样耍小性子,对妹妹和弟弟明显容易动感情,自己珍贵的定亲首饰任由妹妹玩。

    徐平坐在交椅上,林素娘在她身边看着一本闲书,不时抬眼看一看儿女。

    见秩郎在那里坐不住,林素娘对徐平小声道:“秩郎才多大年纪,字教了他也很快就会忘记,哪里读得来书?你看他坐在那里,一心只要跟姐姐们玩。”

    徐平道:“哪里指望他现在能学什么,只是让他有个印象,自小就是用功读书的。等到大了真能学进去的时候,就不用我们再管束了。”

    林素娘笑道:“你小时候惫懒不堪,拿棍子在一边,也难读几个字。等到大了,还不是明白过来,发愤读书,一样中个进士。我看哪,小时候逼着学也没有什么用。”

    “我不一样的,儿子若是像我当年一样,岂不是吓坏天下人。”徐平笑着摇头。他是两世为人,可不是发愤读两年书就能中进士,秩郎若是也这样,这天下哪受得了。

    林素娘笑着摇头,虽然不相信徐平说的这一套,但也没有反对。随着丈夫一点一点登上了这个时代之巅,林素娘终于习惯了顺从。少年的时候,自己可以指责徐平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到了现在不得不承认,两人的位置已经换过来了。

    看着儿女们在那里闹来闹去,徐平面含笑意。大丈夫在外面建功立业,终究还是需要一个心的归宿。徐平对于成贤成圣没有兴趣,或许可以说,他已经想明白了那是怎么一回事情,彻底放下了心灵包袱。走到了现在地位,就应该留给这个世界,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足以让他们自傲的东西,足以让他们立足于世界之林的东西。

    治大国如烹小鲜,首先想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该怎么干,放松心神,很多事情就没有那么着急上火了。事情一点一点做就是,没必要整天看这个不顺眼,那个不能干,好似天底下就自己能拯民于水火一样。实际上大多数人,到了一定职位,都是会有责任感的,真正寡廉鲜耻的人并不多。政权要做的,是让人把积极的一面发挥出来,尽量抑制其消极的一面。如果觉得政权中大多数的官吏都一无是处,那一定不是他们错了,而是制度错了。

    明清两朝的政权合法性都不够,一面重新捡起天命,一面拼命展示自己是民之父母的形象。夹在皇帝和百姓之间的朝廷官员,就成了皇帝的家臣奴才。百姓受苦,一定是家臣奴才不忠心,一定是他们不用心做事只顾自己捞私利。为了向百姓显示自己的合法性,政权不断地查忠臣奸臣,查清官贪官。什么忠臣奸臣,什么清官贪官,有那么重要?政权对官员最基本的要求,是当不当位,正不正位,适不适任。不顾天下根本的公德,而去盯着官员的私德,弄得政治紧张,人人自危,官僚系统的治理能力怎么还指望得上。

    徐平受前世影响,开始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路走来分外小心。等到自己做上宰相,才真正明白过来。只有忘了天下还有公德,才会只盯私德,担起天下的重担,理政的方向就不同了。人有权有势,大多数人都会追求享受,这是正常的,要求官员绝情绝欲不是跟宗教政权一样了。把官员的享受放到明面上,公使钱给得宽松一些,让他们在任上能够享受比较好的生活是应该的。不然主政一方,掌握治下百姓的生杀大权,结果在管下很多人面前像乞丐一样,理政的人心态怎么能够摆正。

    把这些好处寄托在官位上,当得好,对朝廷对百姓有功德,就去享受,当官又不是清心寡欲来修行。贪私利,为自己谋好处,按制度处罚就是。不要把个人私德的污点,当作永远不能改正的坏处。罚了就罚了,贬了就贬了,改好了再用稀松平常。

    政治宽松了,官员的心态自然也就好了,知道自己该担什么责任了。

    想通了之后,徐平自己的心态就放松了许多。以前,他很难有这种心情,跟妻子儿女这样坐在一起,无忧无虑,享受温馨时刻。那时下了朝回家,吃点好的,喝点好的,总是要自省。我一个当官的,有这么大的家业,有这样的享受,百姓怎么办?给儿子女儿穿好衣服,买珍贵的物品,不敢让他们出门,生怕让百姓们看见心生怨恨。

    人民不愚昧,人民也不短视,徐平的家业是自己挣来的,俸禄是明摆着的。真的有功业于民,人民得了好处,怎么会因为这些事情而心生怨恨呢。

    世上有穷人,真心实意为他们做事就好,制定制度施政知民疾苦就好。没有必要从自己的口里省出去周济,非要这样要求,世上哪还有合格的官员。

    盼盼走过来,拉住徐平的胳膊,小声问:“阿爹,如果我真地嫁了人,不在你身边日日侍奉了,你会不会想我?”

    徐平笑着道:“当然会想。盼盼,人小的时候啊,难免觉得父母整日亲近自己,一刻见不到便担心这担心那,有些心烦。等到自己有了孩子,却又跟父母一样。你阿爹小时候是京城里的无赖少年,不知惹了多少祸事。那时你翁翁婆婆,为我不知操了多少心,费了多少钱财。我却怪他们约束,觉得真是厌烦。直到有了你,才想起从前,知父母之恩。”

    盼盼点点头,突然笑了起来:“我却比阿爹强,不用等我有儿女,就知父母恩!”

    徐平大笑,拉过盼盼的手,对她道:“你知不知道,这一天阿爹担心什么?”

    盼盼歪着头,想了一会道:“想来是舍不得我。”

    “不是,儿女大了,当然要嫁人,不然养在家里当老姑娘么?我一担心,你以后嫁到苏家去,吃不惯,住不惯,自己不开心,也惹夫家心烦。说实话啊,还怕到时父母不在身边为你作主,受了夫家欺负无处诉说。哪怕知道苏颂是个老实孩子,这种担心却怎么也去不掉。还怕啊,你自小被养得娇惯了,小性子,到时让夫家难为。阿爹是不怕担一个教女无方的罪名,但却不想让你们被人在背后指摘。”

    盼盼坐在徐平身边,托着腮,听着徐平絮絮叨叨说着,面带微笑。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长不大。然而盼盼真地长大了,远比徐平想的懂事。

    怎么为人妻,为人母,盼盼还不会跟母亲林素娘学吗。林素娘在外面的名声,除了强势一点,没有人不夸赞。这几年儿女大了,林素娘强势的性子也渐渐改了,慢慢收敛,已经很久没有跟徐平顶嘴吵过架了。想当年秀秀进门,林素娘不许她进自己府第,这一两年林素娘却自己主动到秀秀那里走动。不管给孩子买什么,林素娘一定会给书郎备一份。

    人都是要慢慢长大的,性情中有的不变,有的一直在变。变了没有什么不好,只要大家快快乐乐。生活中一时不顺心如意,也能够看得开,不要变成自己的烦恼。

    本来徐平是不同意盼盼在这个年纪嫁出去的,只是一个人拗不过所有人,盼盼自己也不反对,只能让苏颂中进士之后就迎亲。不过徐平不会再让苏颂像自己当年一样,到偏远州县为官,不能带家眷。一定会给他选一个近一点的地方,带着盼盼一起上任。

    做宰相,不必自己说,审官院也要给这一个面子。

    徐平想开了,所谓以身作则,是要求自己不违反制度就好。有了制度,就有了则,对自己要求制度以外的东西,难免就会对别人做同样的要求。没有必要,何必呢?

    官场不是修罗场,如果人人都有一副小肚肠,天天担惊受怕,对百姓不是好事。不要对官员做过多的要求,查其政绩,定其臧否,按其性情能力用到合适的地方,就够了。

    既不要让百姓视官员为仇寇,也不要让百姓视官员为父母恩人,他们就是来自于百姓中做这种事情的普通人。穿着这身公服按要求施政,脱下了公服一样有正常的生活。正常人都有七情六欲,凭什么官员不能有?穿着公服时绝人欲就足够。

    安安放下桌子上姐姐的首饰,过来到徐平身边,仰起头认真地道:“阿爹,大姐的这些首饰好漂亮。将来我嫁人,是不是也有这样漂亮的首饰?”

    徐平哈哈大笑,拉过安安来,对她道:“有,一定有!若是没有这些,阿爹就不许那个混小子娶你!”

    安安想了想,又问:“若是我看上了的夫婿,家里穷买不起呢?”

    林素娘道:“那就先让你阿爹教他赚钱,赚到了才来娶你!”

第46章 慎选西平王

    在曹致顺到洛阳的时候,终于等来了韩琦的奏章。韩琦上奏,因为在元昊占据瓜沙二州之前,曹致顺舍中原而事契丹,归义军人心已不属曹家,而思张家。

    对归义军政权的处理由此定下,曹致顺封谯郡开国公,从此居于京城。让韩琦配合朝廷派去的官员,查访张承奉之后,选贤者立为西平王,于沙州开府,教化肃州以西之民。

    三月十三,选官员安抚西北各路。

    包拯为甘肃路体量安抚使,除到西北安抚地方,要与韩琦一起寻张承奉的后人。只要有贤德,得地方人心,不计以前如何身份,立为西平王,数月之后与包拯一起进京面君。

    第二天包拯陛辞之后,到政事堂来辞别各位宰相。

    晏殊和章得象吩咐过后,徐平对包拯道:“此去甘肃路,除安抚百姓人心,最重要的是选合适的张家后人。兹事体大,切不可掉以轻心。”

    包拯行礼:“依朝廷之令,寻得张家后人,不论是何身份,一律立为西平王。下官有一事不明,如果张家后人此时操持贱业,甚或为奴为仆,也要立为王吗?”

    徐平道:“不错,不管现在什么身份,都立为王。这是他祖先的功德,后人承之。张家在沙州兴归义军,于遍地腥膻中,拔起于群番环伺之中,重立唐制度,不绝汉祀。数百年后,西北依然有汉地,有汉之民,从汉之俗,张家功不可没。此是天下之公义,非一人之恩德,你一定谨慎行事。如果真地为人奴仆,记得朝廷给价赎之,这是示民以公。”

    徐平并不知道西北还有没有奴隶制度,这是包拯和韩琦要查访处理的事情。但是如果张家后人做了别人的奴仆,那是他们以前的制度,应当尊重。立西平王,也要先把赎身的钱给付了。后边废奴,是后边废奴的话。

    不尊重前人,对历史以今论古,认为所有的古人都是非蠢即坏,必将自食恶果。今人终有一天也将会成为古人,后人翻看历史,发现有的地方做的反不如古人,再看见这种大言不惭的言论,如何看一个时代就可想而知了。

    政策没有当然之理,没有天然的正确,必然有其局限性。不合于时,不合于地,那就去改。但不能因为你改了,自己就比被改的人正确,只是时代变了而已。借着批古人,批反对者,占领道德制高点,来显示自己的正确,一文不值。

    制度和政策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来自于人民认同不认同。你放一个历史规律在那里做天条也没有用,不承认有天命,不承认有神存在,历史规律也是虚的。

    徐平对自己所有要改革的制度和政策,一定要查清楚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到了现在不合时宜了,是哪些条件变了,出现了什么新的问题,要怎么改去解决新的问题。都理清楚了,才去试新的政策合适不合适。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后人总不能连这点心胸都没有。

    徐平对包拯道:“此去沙州,如果张家只有一个后人,自然就一切休提,朝廷立为王便是。贤德或有不足,朝廷敦促,时时监察,教其后人,以候其后人正位。”

    包拯道:“若是后人还有数家呢?”

    “那便要仔细体察人心,选一个最合适的人出来。那里是佛国,与中原人情不同,万不可以你们之意,代当地之民心。要查当地民情,来定人之贤否。以当地人情民心推之于后时,看这人能不能得人心。不要数年之后让当地人叹息,当时朝廷不定某,而封某为王必然好于此时。以后那一带地方,政事治理自有朝廷,凝聚人心归于西平王,谨慎!”

    包拯是个聪明人,在这些事情上,比欧阳修这些人豁达得多。徐平说得这么细,他当然明白是个什么意思,自己到了那里该怎么做。

    说到底,立这个西平王,纪念归义军的奋斗是其次的,得当地人心是主要目的。灭了党项,中原王朝再次入主那一带,初期自然万民拥护。但是时过境迁,中原王朝的治理必然与以前不同,有得利的,必然也有利益受损的。

    民心先起自民欲,从民欲自然就得民心。但是没有到大同,天下百姓不可能想什么有什么,总有满足不了的**。政权只能有所取舍,最大程度的让民心归附。这就是对治下百姓示之以公,临以大义的意义所在。公和义,就是让人民认同的最大公约数。

    立平西王,就是朝廷向西北之民示公义,从他们所欲。如若不然,从刚始到达的万民拥护,很快就会变成当地百姓诸般不适应,离心离德。明朝驱逐蒙古而有天下,所以说历史上得国之正,无过于明太祖。但明太祖登基,迷信天命,转过头去放下以前的大义,而去承认元朝的天命。再以明代元为天命所属而建立政权合法性,这假的天命撑不起明朝。

    汉朝的天命不是完全的君权天授,在那之前,天听即民听,天视即民视,天心即人心的理论框架已经具备。那个天命,只是以天查民心,来获得认同感,民心才是根本。

    神授和天授之后,政权的合法性必然来自于人民,所谓继承前朝法统,根本不会获得人民认同。徐平前世,新中国的立国之基是一切来自于人民,这才是真正的立国之本。让清帝退位而掌权的北洋民国,那个法统就是个笑话,接那个法统的都是笑话。

    人从独居到群聚,必然是有了交集,才有了集体的认同感。一方面性情和**来自于自己,另一方面来自于那个集体。政权要维持集体的认同感,应该要尽量不干涉私人的那一部分,而加强集体的那一部分,这就是政权的公和义。

    不承认人性的两面性,认为人性是一元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社会性的反应,这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大集体,只是人一元社会性认识在制度和文化上最基本的反应。不符合于人的社会性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来自资本义腐蚀,是资本主义尾巴,应该教育、改造。社会主义的很多运动都根源于此,制度和运动不是凭空来的。

    认为人性是自私自利的,不承认或者弱化人性中的社会性,就是资本主义。自由等等很多思想,选举、议会等等很多制度,都是来自于这些政权对人性的认识。

    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走向近代化,政治上最根本的,就是政权的合法性不再是来自于神,也不是来自于天,而是来自于人民。政治文明的现代化,这是最基本的判别标准,具体的政治制度只是保证这个合法性的。

    选举制,必然要加以约束,约束的目的是取他们那个时代、那个群体的公和义。不加约束的完全普选制,必然会让私欲排斥公和义,成为按人群、按利益排排坐、分果果。这样的政权无法长久,也不会有牢固的合法性,只是一盘捏在一起的散沙。

    徐平现在把这种思想推行到政治制度和具体政策当中,略微有些超前。历史上是欧阳修这一批人发展起来,把韩愈和柳宗元的思想深化,才初步完善的。他们当然不说这是政权的合法性,而是查治乱,究民心、辨性情,看政权的权正不正,皇帝和官员当位不当位。

    以为大军过去,派出官员,谁不服就打谁的板子,再不服砍他的脑袋,就能够建立起牢固的统治,实在是想多了。漫长的人类文明史,还没有强盗集团能建立长久稳固统治的。

    徐平斩了元昊,灭了党项,占领那些地方,只是第一步。只有在后面的治理中,得当地人心,形成对宋朝的国家认同,才算是大功告成。

    在这之前,立西平王争取当地人心,是不可缺失的过渡。沙州稳固,还可以凭此作为号召,向西域开拓。宋朝已经没有大汉的昭昭天命了,再建天命也不合时宜,是让历史走回头路,徐平只好采取这种迂回的办法。

    长时间的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朝廷的治理得到人民的认同,归属感增强,西平王凝聚人心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弱。人民自然而然会向中原文化看齐,会主动改变风俗习惯,这就是教化的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