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七五军嫂成长记-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挣个人样,没丢他爹的人。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快起来,大男人哪有这么多的婆妈!”沈根深嘴上说着,却是忍着心里的激动,背过头抹了把脸,他一手抓着长子的手拽起儿子,一手要去拎长子的行礼。儿子回来,是个大喜事。

第三章 沈兰

    沈卫国顺着父亲扶着的力道起身,一手扶着老父亲,一手赶在他爹之前拿起行礼,随着父亲的招呼进了堂屋。沈家的青砖瓦房是典型的三间连座起,坐北朝南的方向,东边是沈根深的房间,西屋是以前两个儿子的房间,在沈卫国入伍之前,他和小儿子沈保国是一起住着。

    后来沈卫国入伍,西屋是沈保国一个人住,直到他娶媳妇后搬到隔壁新落成的新房里,这西屋又空了出来。沈根深也没让西屋浪费,哪怕是没有人住,他也日日打扫着,逢年过节更是勤晒被褥,就是预备着哪天长子归家了能够住的舒服。

    “累不累,要不先睡会儿,还没吃饭吧,我去给你下点儿面垫垫。保国带他媳妇孩子去他老丈人家了,估计晚上才回来!”沈根深领着儿子直接去了西屋,关切的道。长子一直在外,特殊情况,他们家也就没遵守那墨守成规,沈保国到了年岁,有了看中的姑娘先结了婚,现在都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

    怕他劳累,卫国这些年的津贴大半都寄回家帮衬家里。保国当年的聘礼新房,多亏了有长子。不过,他也不是那没成算的,小儿子多少补贴些,不让他日子难过,却也没有一个劲的供养,成家立业,自食其力更好,他总有老得时候,小儿子要是成了长子的寄生虫,他估计会死不瞑目。

    说说卫国也二十七八了,弟弟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还孤家寡人一个,他得给卫国攒着家底娶媳妇用。

    “爹,您歇歇,先别忙活了,一路都是坐车,我不累,您最近腰腿还疼不,这些年家里怎么样?没事,我这次探亲假攒在一起休,有个把月呢”将行李放在一边的五斗柜上,沈卫国拉着父亲在床沿坐下,摸着手下煊软的被子,刚晒过的手感,沈卫国几乎虎目盈泪,父亲的关怀就在这一点一滴中尽数展现。

    父子俩一番契阔,各自压着初归家的激动之后,沈根深心疼长子一路赶回来,估计没吃东西,张罗着下厨,给长子下面吃。上车饺子下车面,从边境回转道内地的家里,长子估计是折腾了好些时候,还是面软和好克化。沈母身子不好,在长子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离世。沈根深没有再找,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儿子长大,也锻炼了些手艺。

    正张罗做饭的时候,门外又传来一声唤,那风风火火的语气,人未到声先至:“大哥,我听说卫国回来了?”来人正是沈根深唯一的妹妹,沈兰。她剪着刘胡兰头齐耳的头发,一侧别这两个黑卡子,将头发牢牢固定,五十出头的年纪,面容精神,中等身高,一身深蓝色的衣裤,格外的干净利索。话音落,她就走到了灶房门口,看到了沈家父子俩,顿住脚步,拐了过来。她和长兄感情极好,嫁在了前杨大队,听到村里人说他大侄子回来了,她第一时间赶了回来。

    “卫国脚程真快,我这紧赶慢赶也没追上他!你这孩子,都从你姑家门口过去也不上家里去,怎么着,看不上你姑那个穷家啊!”看着身材高大的沈卫国,沈兰几乎热泪盈眶,嫂子身子弱,两个侄子可以说是她看着长大的,跟自己的孩子没什么区别,这一别十余年再见,当年的竹竿条子,长成了现在的高大硬板的青年,沈兰激动地不能自已。

    那年月兵荒马乱的,父母死在了鬼子手里,他哥收拾好父母的后事,变卖了家里所有的物资,换来钱一部分给她压腰,一部分交给了大伯,托给大伯好好照看她,就跟着红军走了,为了她能过的更好,大哥离开家一分钱没带。

    打跑了鬼子,天下承平,大哥因伤归家,也是先找了可靠的人家,好好考察,把她先安顿好才解决个人问题,娶了嫂子,有了卫国保国兄弟俩。那个时候,大哥已经过了三十而立,快要到不惑之年。

    可想而知,娶媳妇多么困难,几经周折,才娶了嫂子这个父母双亡又亡了订婚对象,被人嫌命硬的媳妇,已经算是侥幸。只是嫂子当年身子骨本身不是太强壮,当时是凭着一口气撑着,生保国的时候伤了身子,没几年,在卫国十岁的时候就撇下这父子三人撒手人寰。

    大哥也没再找,她就不免多看顾着,两孩子她是当亲生骨肉一样看待。卫国打小就是个懂事的,后来那三年最困难的过去后,更是怕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没个出路不行,就托着大哥当年的老战友直接去了边疆入伍,给家里省粮食挣个前程,也是多些津贴养家,这一走就是这么多年,当时有风声说是东边和老毛子打仗了,她这心就一直悬乎着,直到现在看见全乎全尾的大侄子,这心里,激动地都不能用言语表达。

    “姑,哪能,我就是想先回来看看我爹,下午就准备去您那呢!”沈卫国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当时归家心切,又碰着杨家那人命关天的事,他也就直接回家了,没想到他姑听了他的消息,直接追着过来了。

    “姑,你坐!”沈卫国让了让,让沈兰就着灶房的烧火凳坐下,他就要抬步去堂屋:“我去给您倒杯水,你歇歇!”五六里路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倒是他姑走得急,没少累。

    “都是自家人,忙乎什么,大哥你和卫国还没吃饭吧,我给你们做饭!”沈兰一抹眼睛拉住了沈卫国,一边手脚利落的洗了手擦干,接过沈根深手中的擀面杖,利落的将面团擀开,切成小指宽的面条,一边还不耽搁她问着沈卫国这些年的经历。

    “大多数都是农村来的,没受什么欺负领导觉得我训练努力,军事素质不错,还上过高中,就提了班长跟老毛子打了几仗,没受太重的伤早就好了老领导看得起,前两年去进修了一下,现在提了营长职务!”这些年的惊心动魄,沈卫国简直能说得,简单地描述了下,却是把那些让家里人担心的硝烟战火,都尽数摈除。

    沈根深自己也是当兵的出身,哪怕是现在比起之前还算安定,打仗哪能不受伤,部队也是大熔炉,卫国一个农村兵,什么关系都没有,哪是那么好出头的,长子这些年的经历,绝对比这不知道苦了多少倍。只是体谅着卫国的心,部队的保密条例,也是为了不让小妹沈兰担忧太过,沈根深也没有追根问底。边境平定,卫国现在全乎着回来,在部队发展也不错,苦尽甘来熬出来就好。

    “你现在平平安安,发展的好,姑就放心了。不过,卫国,说起来你也二十七八,前些年时机不允许也就算了,现在个人问题你可要好好考虑,趁着姑还有精力,到时候也能帮你媳妇带带孩子!”说起大侄子的个人问题,沈兰不由就更加上心了,心里开始扒拉哪个村里有合适的人选,谁为人可靠,能够托媒拉线介绍介绍。

    村里人十**岁开始相看,二十上下结婚,二十七八都至少是两三个孩子的他爹了!她家红星红旗一个大卫国两三岁,一个和卫国同年,都是两三个孩子他爹,红棉红袖两个姑娘也都是孩儿他娘,保国都结婚四五年有了俩孩子,这一算,沈兰不由更是火急火燎了!

    卫国回来的日子也对也不对,十里八村的习惯在农闲的时候看好,过年趁着家里有些油水办办喜事更长脸面,现在能挑的好日子有合适的,刚好能在探亲假完婚,但是合适的姑娘倒是不是太好挑。卫国的工作特殊,不好好考量,急忙急促的万一挑个搅家精也不是好事。

    想着刚才在村子里听到的些许言语,一丝灵光不由闪过,要是真成了倒也不错。掀开锅盖,将面条撒进滚开的水里,盖上锅盖等水再滚开,她不由试探的问了道:“卫国,我听村里人说你今天救了杨家文娟丫头?”要说十里八村的,杨大夫家倒是个厚道人家,文娟丫头文静秀气,也是自小看大,知根知底,十里八村都是出挑的。

    文娟识文断字,高中毕业差点儿就是大学生,哪怕是农活差点儿也没关系,家里也不是完全指望着公分过活。卫国现在大小也是个官,总不能按照村里的眼光给他挑媳妇,以后小夫妻没话说也是愁人,她想卫国过得好,可不是为了娶媳妇而娶媳妇。

    “嗯,刚好遇上了。方才我也在和爹说这事,杨叔这些年没少为我爹操心,那是我应该做的,只是当时情况紧急,我也没想太多就做了急救,倒好像是坏了人家姑娘的清白名声!”沈卫国蹙了蹙眉,想着在后杨村尾听到的流言蜚语,这件事压在沈卫国心里,沉甸甸的,他是为了救人,宁可自己背负些污名,也别坏了人家姑娘的名声,怎么解决更好,他这些年不再村子里,倒是给他爹他姑说说,更妥善的解决才好。

第四章 前世今生

    沈根深也是有些着急上火,杨老弟这些年没少帮衬他,为他费心,这恩情没报,可不能反害了他家姑娘的名声。文娟那孩子他也是打小见过,那可是杨家老弟的骄傲,孝顺懂事,识文断字,要不是阴差阳错,那可就是大学生,飞出村子的金凤凰,毁了真是太可惜了!

    想想沈根深就对那些长舌妇咬牙切齿,恼得不行,她们也不想想,这些年家里男人孩子一家人头疼脑热不舒服的时候,家里喂养的猪鸡牛羊出问题的时候,哪个不是杨家老弟忙里忙外给他们救治的,一群忘恩负义的白眼狼,要是杨家不嫌弃,他家想娶这样的媳妇还担心配不上呢!

    卫国打小就是个负责任的好孩子,杨家文娟丫头也是一个村看着长大知根知底,沈兰心中的想法越来越清晰,不由搅合着面条,扔进去现切好的白菜叶,放了些盐搅拌开,磕了几个鸡蛋进去,再盖上锅盖。然后抬头提议道:“大哥,卫国,我倒是有个好主意。卫国是个好孩子,只是因为部队的事拖着了,文娟丫头也正是好年岁,这两年可没少有人家看上想要说和,只是当时学业为重被杨大夫推了。

    现在这机缘巧合的,可不是这两个孩子的缘分,我去探探杨家的口气,把文娟丫头说给卫国怎么样?卫国,文娟是姑从小看大,绝对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性格也文静秀气,不是那折腾的女孩,更兼之识文断字,还是村里打着灯笼难找的高中毕业的女孩,你觉得怎么样?”

    沈兰越说越想越觉得合适,即使是现在十里八村的找,也找不到比文娟更知根知底,更合适的女孩了。至于村子里的那点儿闲言碎语,本就是和侄子有关,事成了那就是皆大欢喜,杨家那边同意不会太难,沈兰心中越想越高兴,好似已经看到沈卫国大婚的喜庆场面。

    无论是锅门前烧火的沈卫国,还是侧坐在一边拦截柴火不出来的灶门槛上的沈根深都是一愣。细细一想,沈兰的这个提议。沈根深倒是没有太大意见,他相信杨老弟的人品,他家姑娘一定不错,又是小妹自小看大的孩子,“哪哪都合适,就是怕人家看不上卫国,咱不好这样做吧合适吗?”沈根深有些犹豫,有些趁火打劫,挟恩图报了好像,这样对不起杨家兄弟这些年的照顾。

    沈卫国也是有些这方面的顾虑,他到不是不愿负起责任,只是担心人家姑娘看不上他这个大老粗,而他是打定主意要在部队里奋斗一生,军嫂也不是那么好当的,这其中的辛苦

    看这父子俩到没有觉得杨文娟不合适,沈兰一边盛着面条,把荷包蛋往大哥和卫国碗里卧,心中就更来劲了:“大哥,这哪里是挟恩图报,您这是在帮杨家。你不知道,村里那些长舌妇多可恨,因为卫国急救有些出格,把一个黄花大闺女的清白名声败坏的都成了那搞破鞋的,以后除了那些娶不到媳妇的寡汉头子二流子瞎子瘸子,哪有什么好人家愿意娶回去一个名声坏了姑娘。

    将文娟说给卫国,可不就正合适,咱家卫国的人品绝对信得过,又正好缺个媳妇,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除非卫国眼界高,觉得人家是农村姑娘,看不上人家!”请将不如激将,沈兰可不是那大字不识的村妇,当年有他哥整个家底的托付,大伯家可没亏待她,堂姐有的她都有,她也是那要强的,扫盲班,村里的学堂,她也没少混。

    洗了手,帮忙打下手把面条端到堂屋的沈卫国自然是赶紧摇头道:“姑,您这是说哪里话,我自己都是个泥腿子,哪能看不上农村人。我只是觉得,人家姑娘配我这个大老粗有些吃亏了!”当时情况紧急倒是没多想,只是现在提到这个话题了,沈卫国不知道怎么鬼使神差的想到当时被他忽略的,掌心唇下那带着冰凉的柔软,让他心头猛一荡漾,赶紧暗暗唾弃了一下自己的意志力,有待锻炼。

    “既然卫国和大哥你们都没意见,这是就交给我,你们就等着好消息吧!”沈兰心中急切,事关如今最挂心的大侄子婚姻大事,她几乎吃过饭帮着沈家父子收拾妥当,没怎么耽搁就火急火燎的回村办大事了

    睡梦中,杨文娟在记忆海洋中起起伏伏。熟悉又陌生的场景若时空转换,幻梦般交织不休,碰撞出了然的火花。她是杨文娟,是二十一世纪的八零后杨文娟,也是活在当下这个勉强温饱年代五零后的杨文娟。她很无辜的在二十一世纪因故离世,又很幸运的在五六年新生于这个时代。

    只是,不知道是离世车祸的碰撞还是时空转变的影响,仰或是新生婴儿的承受能力,前世的记忆被她封存在脑海深处,直到这一次的意外,才挖掘出来融汇交织,明了前尘往事。

    前世的她只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普通的一个,孑然一身,除了有几个还能说的上话的朋友没来得及告别,有个想要过的更好的目标没有完成,倒也没太大的遗憾。她一直都是个很能适应生活的人,能再一次拥有新的生命,就已经是得天之幸,哪怕这个时代有再多的不如意,只要有心,有后世的眼界见识,她总能用心过好生活的。

    心下安定,杨文娟安心整理记忆。意识渐渐有些昏沉,身上好像被火烤一样,骨子里却是冷的,她想她这是发烧了。嘴里被人灌进去苦药汤子,应该是阿爹开的。阿爹杨厚朴是个村里的赤脚大夫,会些中医,这一世,她有个还算平静的家,有父母兄姐弟妹,她排行第三。

    她上面是大姐杨文兰,二哥杨文江,下面是四妹杨文雨,小弟杨文海。阿爹常年在外,见识不凡,坚持哪怕再困难,只要孩子好学,都要入学,哪怕是不喜欢,也最起码要认识会写自己的名字,认识基本常用的字,不做睁眼瞎。

    大姐常说自己没赶上好时候,当时时局不定。上了个把月的扫盲班认识基本的字和会写自己的名字,觉得年纪大就不去了。大哥最开始在村里私塾读了小学,后来建国后日子稳定学校开课,又上了两年初中才回来务农,中医学不进去,跟着阿爹学了兽医。

    如今出师虽不能顶替阿爹的正式编制去县里上班,但是十里八村谁家畜生有了毛病,都是找他来处理了。平日里也多了不少医疗费或者谢礼贴补家用,他已经成家,带着老婆孩子搬到宅外的新家住,平时不和爹娘住在一块,算是不分家分居。

    她今年十九岁,赶上那艰难三年的影响,她上学晚了两年,九岁进学校,刚刚高中毕业,虽然没有记忆,但或许还有上辈子的潜意识,成绩向来不错,十里八村数得着,不然也得不到推荐。只是事有不巧,本来定好的工农兵大学推荐名额,被村书记的闺女杨艳芸调换给了知青未婚夫。

    事成定局,绝了向上的路,她务闲在家帮衬阿娘做做家务,顺便跟着阿爹学着整理药材,学习些医术。阿爹心疼她体弱,秋日里就没有让她上工,还打算教她些医药知识,以后能有个傍身的手艺,少受些累,慈父之心,在缄默中无以言喻。

    她很庆幸,很开心,这辈子有个宽厚慈和的父亲,那是前世的她从来没有得到也没有想过的,那种被父亲看重宠爱的感觉,让她心间暖和至极。阿娘是个典型的农村主妇,干活麻利,性子泼利,很是精明。虽然不免有些村里人重男轻女的倾向,更看重大哥和小弟,倒也没有说为了儿子就不理会闺女的死活。

    杨树村不管是前杨还是后杨的人家大都姓杨,哪家几乎都能沾亲带点儿故。阿爹杨厚朴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爷爷已经不在,杨老太太跟着二叔住,还有一个小姑归属不错,嫁到了镇上。当年爷爷去世,分家的时候,老太太偏心,大多是好东西都留给了二叔,住了刚建成新房。

    爹娘当年带着大姐二哥几乎净身出户,留守破败的老宅,后来家里的一切,都是能干的爹娘一点点儿拾掇挣出来的。阿爹当年家传的兽医学的好,这些年猪鸡都是官方任务,牛马比人都金贵,兽医在这个时代可是吃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