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婆。累死累活地忙了一夜,接生下了一头小母牛,很壮实,这让我很是高兴。
一面乐,一面赶马前行,牛奶,到了大唐很久已经没入过口了,说起来,还真有些馋那玩意,毕竟自个婆娘的……咳咳咳,牛奶的用处很多,对小孩子的发育也很好,看样子用不了几年,我的牛奶工程或许就能有眉目了。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在成长发育期间得到足够的营养,在这个年代,奶制品可以算是最好的营养添加剂,为了我的孩儿能茁壮成长,我就必须强化牛的品种,开发大唐版奶牛,为日后大唐全民身体发育计划添砖加瓦,当然,这是后话,目前,给我的孩子添就成了。
悠悠地在马背上摇着,一边在那意淫,没多久的功夫,总算是到了地儿。见是我这位太子之师到访,自然很是恭敬地请我直接进去,另外早有人飞奔往里去通报李治。
“俊哥儿,什么风把你给吹我这儿来了?”接到了报讯的李治已经踏步走出了前厅,笑眯眯地朝我迎了过来。
我摇了摇头,一脸善良的笑容:“没风,我这是走着来的,不过,今天来找你,不是来考你的功课的,我是来找你要个人。”跟前李治进了前厅方一坐下,我就张嘴言道。
“要人?!”李治眨了半天眼睛,没弄明白我想干吗?“俊哥儿您能不能说得明白一点,治实在是不明白你的意思。”
-------------…
“应该说我跟你借一个人才是,此人正是你太子殿下的属下。”我摸了摸肚子,今天凌晨为了去看母牛产下的小牛,起的太早了,连早餐都没吃就匆匆出了门。
李治见我动作,很懂事地招来一名侍卫:“去,让他们立即把膳食端来,孤要与师尊在此用膳。”
这位侍卫领命下去之后,我这才发现有点不对头,李治的身边除了侍女和侍卫之外,我似乎很少见他边身有宦官出现,只是方才见到好几个站在房门外,看样子,李治这有洁癖的小孩子对宦官的抗拒心理比较强悍。
我大口地吃着东西,李治却坐我边上发愣,皱着眉头一个劲地念叨:“王玄策?这名字好像听说过,待我想想,对了,我记起来了,王玄策,原是融州黄水县令,现为我太子右卫率府长史。怎么了俊哥儿,他跟你有什么关系?”
我喝了一大口喷香的米粥,挑了一小点豆腐乳丢进了嘴里,咬了口肉饼,美滋滋地嚼着一面说话:“什么关系也没,只不过,我觉得他是一个可造之将才,所以嘛,准备让他也去我学院里边挂个职,让他也能接受一些教育而已,怎么了?瞅你那眉头皱的,都成什么了,莫非为师替国家培养人材,你这个当太子的还不愿意?”
“这不是不愿意的问题,俊哥儿,您觉得他是个将才?我怎么没看出来,他不过是个我右卫率文官长史而已,从七品的官儿,干的也是掌判诸曹、五府、外府禀禄,卒伍、军团之名数,器械、车马之多少这些杂活计,怎么就让你俊哥儿给瞅上眼了?”李治很是不信邪地嘀咕道。我斜了李治一眼,端起米粥喝了口,抹了抹长,摆出了一副很尊长的嘴脸:“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看人,是需要阅历和眼光滴,小同志……”
第620章 国之利器
“……”李治给我噎的翘起根手指头半天说不出话,无奈地叹息苦笑:“得,我不是伯乐,俊哥儿您才是总成了吧。不过,我倒也要瞧瞧,这王玄策是不是千里之材。来人,令太子宫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速来见孤。”
李治报怨,这正常,不过,我看人的眼光至少还没落空过,吃过了早点,抿起茶水跟李治吹牛打屁,没多大伙功夫,那位奉命而去的侍卫已然回来了:“太子殿下,太子宫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已到。”
“嗯,请王大人进来。”李治点点头抬手示意道。不一会,一位二十六七岁左右的文士施施然地走入了前厅施礼:“臣王玄策见过太子殿下。”
“免礼,坐吧,你就是王玄策?”李治当先开了口,人长的不错,很是相貌堂堂,虽然是一副文官的打扮,不过,依旧能看得出,他顾盼之间流露出来的一股子刚气,让人很容易对他产生好感的。
“臣正是王玄策。”王玄策谢谢了坐,坐到了软垫上抬起了头来,一副中规中举目不斜色的模样。李治瞅了我一眼,清了清嗓子:“王卿在我太子宫做事,也有年余了吧?”
“是的,太子殿下,臣是贞观十八年入长安,得蒙太子殿下的赏识,成为太子宫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脸上挂着笑容彬彬有礼地答道。
李治又问了几个问题,王玄策一一作答,而且还加入了自己的见解。我清了清嗓子。坐直了身躯,李治看样子也很满意,至少王玄策应答得体,让人觉得跟他说话聊天是件很愉快的事儿。
“孤还忘了给你介绍了,这位是大唐
军事学院之院正房俊房大人,想来玄策也应听说过吧?”李治笑着替我介绍起来。
王玄策先是朝我笑了笑,然后长施一礼:“房大人之威名,玄策早就听闻了,且不论武勋,房大人一首不教胡马渡阴山。羞走了吐蕃大相,而一曲《水调歌头》更是唱尽了天下风流……”
-------------------…
跳上来就是一记严严实实地马屁。差点把我直接拍回榻上。暗喝了声采,笑眯眯地瞅着王玄策道:“哪里。不过是酒后胡言罢了,王大人可读兵书?”
王玄策一愣,旋及笑道:“下官是读过一些,下官既为太子宫右卫玄长史,以文职入武,虽然不能沙场立功,但也愿以一腔之热血以助我大唐将士一臂之力。”
“嗯。不知道王大人对我大唐周边之国有何看法?”我仔细地观察着王玄策,一面问着一些看似不着边际的话题目,很不错,王玄策果然是个人材,对于周边各国的情况都算是相当的了解,而且分析很精辟。而且对于如今对百济和新罗的国策,他竟然能看得出大唐以逸待劳,任由二虎相争。等两国皆疲,再从中取利之意,另外,他对于大唐南方的南诏很重视,他认为,南诏虽然小,但是与吐蕃一样占据地利,所以,绝对不能让吐蕃与南诏的疆域连在一起,那样的话,对我大唐南方边防很为不利。
“好!哈哈哈,好样的,臣恭敬太子殿下有此良臣。”高兴,真的高兴,看来,这家伙真地不简单,不仅仅是通军略,对于外交战略也同样有超于常人的远见卓识,放到战国时间,也绝对是一位苏秦、张仪一般地纵横家和外交家,如果能加强他
军事素养方面的培养,加强他以更远大地目光来看待事物的话,其成就,绝对不亚于苏秦、张仪。甚至能过之,因为,他的祖国是大唐,强盛无匹,威夷四海的大唐,现在的大唐周边环境危机四伏,而王玄策的出现,不亚于是这个时代送给大唐的一把锐利地长剑,他是我现在最需要的,用来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外邦属国的利器。
至战国之后,纵横家的用处并不大,非是华夏大地崩分瓦解之时,绝对难有这样的人物出现,而如今,就有这么个人物在我的跟前,怎么能叫我不喜乐开颜?
李治也不傻,他也在边上听了王玄策对自己师父地精彩对答,同样喜上眉梢,听了我这话,笑得更欢了:“哪里,若不是师尊慧眼识长,怕是治眼下还不知道王卿竟然是一位胸有纵横捭阖的不世之才。”
王玄策虽然为自己一个小小的从七品官员能在太子殿下和我这位大唐文豪跟前摆显自己地本领而感到兴奋,但他并没有得意忘形,依旧一副荣辱不惊之色。
“王玄策,孤有句话想问问你,我师尊欲举里入大唐
军事学院之中公干,不知你意下如何?”李治这会子心里头起了爱材之心,似乎有些舍不得放人了,先人你个板板的,什么人嘛,跟他爹是一路货色。
王玄策微一沉吟,目光一转,扫了我跟李治一眼,恭敬地垂首答道:“为国尽忠乃臣的本份,臣乃是太子殿下的臣子,来去皆由太子定夺便是,臣自当恭领。”
嗯,我不由得咧开了嘴,差点翘起大拇指夸这家伙了,很会做人,而且,让人也难以猜透他的心思,他很巧妙地把皮球踢了回来,李治倒是有些郁闷,我清了清嗓子,凑到了李治的耳边:“莫忘记了,玉不琢,不成器,他的长处不在于事,而在于行,若是在此长留,不过是消磨时光而已。”这样的人材,放任他当个普通官吏,根本就是极大的浪费他的本领和才华,交给我,用处可就大了。
“既然如此,那就有劳师尊了,王卿,既然你把决定权交给孤,那孤便充了师尊之请,还望王卿日后莫要辜负了孤的一片苦心才是。”李治是聪明人,一点就透,当即拍板。
王玄策站了起来深施一礼:“殿下之恩,臣永铭于心,自当戳力以报。”
“呵呵呵,既然如此,那臣就多谢太子殿下了。他日必有厚报。”握住了李治的手,很感激,这娃总算是开了窍了,好,太好了,俺又拐带了一位大唐未来的战略外交家,他在我的手中,一定能比另一个时空的王玄策更加能施展他的才华,为我大唐帝国的外交政治环境作出其应有的贡献,借他之手,我正好把目光望向西方,那个正战乱成一锅粥的中西亚,有了他,不亚于数万精锐之师。
-----------------------…
“一、一、一二一!”一队队的学员穿着军装,斗志昴扬地从我的身边经过,迈着豪迈的步伐,向着前方而行,这一次的招来的新学院,远远比去年要少得多,只有三千多人,眼下,距大唐
军事学院的成立已经有了三年了,第一批的学员中的精英很多已经被提拔到了教员的位置上。
使得原本师资力量艰难的的
军事学院如今已经成为了拥有教授、教员共计三百八十七人,这里面还不包括李绩大叔、程叔叔等这一批荣誉教授,他们只属于编外人员,而学生,已经达到了学院所能容纳和承受的饱合点:一万五千人了。
通过了几次战争,不仅仅有效地锻炼了学院的学员,也让外人看到了不同于一般大唐将士的学院军的英姿,而留在辽东半年多的那一帮学员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当地的军队士兵和长官的尊重和友善,甚至就连百姓也对军队的态度有所转变。
“是遗爱贤侄啊?呵呵,进来罢。怎么了?莫非是有什么事来找老夫?”我刚走到李靖伯父的办公室门口还没开口招呼,李靖伯父倒先说了话。
我捏了捏手里的报告书,快步走进了李靖伯父的办公室,恭恭敬敬地拱手为礼:“俊见过伯父大人。”
“成了成了,这里又不是外边,整那么多虚礼做甚子,坐下吧,老夫练字也练的手乏了。”李靖伯父搁下了毛笔,指着矮榻朝我笑言道,虽然眼下贞观笔已经在大唐流传了开来,但是一般的读书人还是偏好使用毛笔,当然,为了方便抄写,快捷记录,有时候也会用贞观笔,现在大多数的读书都也都是会使用这两种笔,就像我老爷子,毛笔字和贞观笔的书法都写得极好,令我这个贞观笔的发明者都自愧不如,很是汗颜。
第621章 军校改革
接过了茶杯,先抿了一口茶水:“伯父大人,今日,小婿是为了学院的一些事情,想与伯父商议一二。”
“哦?那你且说,老夫洗耳恭听。”
我先理了理自己的思路言道:“如今学院成立至今,也已经有了近三年多了,幸得陛下与伯父和段老将军之鼎力,让学院得以越办越好,学院的学员已经从最初时不过三千人,教员不过十数位,发展到了现在的一万五千余名学员,在册教职工也有三百八十七人,这所学院,怕已是我大唐之冠了。”
“是啊!一晃眼,竟然也已经有三年余了,学院一天天的变大,变好,变得规范,老夫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大唐国防社稷必能得益于此。”李靖伯父眯起了眼,也是一脸的感慨。
李靖伯父已经七十多岁了,过了古稀的人,这样的老人儿,能多活一天,对大唐就多一天的贡献,他的事迹和威名不仅仅是大唐,周边属国也早已被传得烂熟。哪个听到李靖伯父的名字,都会不由自主地用上敬语。就算李靖伯父他啥也不干,当泥菩萨蹲起,咱们在跟前办事也总觉得是有根主心骨在撑起。
我点点头附合道:“确实是这个道理,不过,如今学院,该是到了做一些变动的时候了,伯父您请看,这是小婿构思出来的,关于学院的分割改革之策。”
“哦,待老夫瞧瞧。”李靖伯父微微一愣,看了我一眼。从我手中接过了我构思了十数夜,根据后事的军校划分来进行整编和改革,一万五千名学员,想要他们都变成名将?这根本是痴人说梦话,大唐所需要的不是万金油,需要地是专业
军事人材,学院草创之初,为的是那尽快打开局面,做出成绩来扩展学院的声望,降低各方面对大唐
军事学院建立的压力和限制。经过了这两年多来的长足的发展,各种
军事学习。包括几场战争的实战演练之后,已经将大唐
军事学院的学员们锤炼成为了一个样本。一个大唐将士心目中的向往之地。
-------------…
李靖伯父一面看着手中的报告书,一面侧耳倾听我地解释:“……这个时候,既是图谋发展的最佳时机,也同样是进行改革分划、加强
军事学院系统性、完整性教育观念地良好时机。”
李靖伯父大概花了两刻钟的时间才看完我地报告书,没说话,只是微微颔首:“遗爱贤侄,就照你在这报告书中之所言。是想把咱们学院进行细划而且还要进行分割?”
“是的,伯父大人,三年多来,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是一边教学,一边补漏。修修补补地走到了今天,但是,很多的东西在学院开始之初就已经被我们给限定死了。所以,现在……”
第一步,分割,把学院分割成几个学部,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大唐目前的
军事需要进行分割,第一就是指挥学部,专门进行指挥及参谋人员的培养,加强他们对战争的大局观和视野,不仅仅把目光投在生死搏杀地战场上,还要投向战场以外,明白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斗争,更是政治战略层面的战争。
每期的学员数量不需要太多,而需要精,日后,他们将会是大唐新生代
军事将领的摇篮,而且,每一位大唐将军都要在这里进修,以期培养和强化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减少甚至杜绝将领拥兵自地可能。
第二就是把原来就单独划分出去的特种兵学部继续保持,再从大唐各部队之后招收人员,充实队伍,他们将成为国家
军事和政治战略战术任务的忠实执行者,尽量地在节省代价地同时,获得更大的政治和
军事利益。
第三,就是成立炮兵学部,火炮在辽东的扬威,让大唐朝野都看到了日后战场上能扭转战局、可对地面、水上目标射击,歼灭、压制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摧毁各种防御工事和其他设施,完成其他特种射击任务强大武器。
而火炮的使用,在大唐现阶段来说,还不能形成有效的战术,所以,对于火炮的使用、协作、支援、掩护步兵和骑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军种协同作战,也可独立进行火力战斗。不仅仅是大唐的陆军需要,海军也同样需要,所以,对于火炮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思想指导必须进一步的加强。研发新的技战术,另外,研究火炮理论基础,对各种地形地貌包括各种气候下如何使用火炮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共同探讨。要不然,很有可能真的会辜负火炮这个战争之神的巨大作用。
还有就是建设一个海军学部,如今,大唐的陆缘周边环境并不安宁,同样的,海缘周边环境也不安全,加上原海军将领们见识到了火炮在船上的使用之后,多次向李叔叔提出,请命由武研院为他们设计一些适合于战舰使用的火炮,这样一来,随着火炮在海军的使用,新的技战术的开发同样也摆上了前台。虽然眼前大唐的水军数量不多,但是,出于长远的考虑,我依旧认为很有必要,因为,我理想中的大唐帝国的粮仓需要通过海路去探索,去征服,去占领……
另外,
军事医疗、
军事建筑、
军事交通……洋洋散散地谈了大概一个多时辰,说得口干舌燥,李靖伯父总算是点头通过了我的建议。
“贤侄的这番考量,倒是让老夫大开了眼界,原本老夫也觉得学院总有不妥之处,不过又担心引起动荡,对于学院不利,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