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随身装着一口泉 作者:我要的是葫芦(起点13-05-19完结)-第2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睹八哥在跟前消失,他很有些受伤。院里的动物太聪明也不是好事

  不到两分钟两个小家伙再次来到主人跟前,这次嘴巴上仍然叼着个山核桃,瞧那样子还想让主人帮忙给它们砸开。

  刘军浩更加困惑,不知道八哥们到底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山核桃。

  等将核桃砸开后,他打算跟着八哥后边去看看究竟。

  两个家伙并不知道主人的用意,相反乱叫着在前面引路。它们并没有飞远,很快落到后院的洋槐树下。小嘴在树下的泥土中一阵叮啄,又翻出一枚核桃。

  第四百一十一章 盛世话收藏

  刘军浩随手扒了一下,结果把上边的浮土全部扒开;树叶下露出一大堆核桃。

  树下为什么会有核桃……不用问肯定是自家点点藏的。

  前些日子他和张倩把院子里找遍,也只找到了两堆核桃,剩下的怎么也找不到。

  可是没有想到两只小八哥如此聪明,竟然发现了松鼠藏食物的地点。

  这家伙藏那么多核桃肯定吃不完,没收掉刘军浩心安理得的将那些山核桃全部挖起来,然后找个塑料袋带走。

  刚扭头要钻进前院,刘军浩又瞄准后院的地块。

  西瓜秧该拔了,很多瓜秧上边虽然还零星的开着几朵小花,但是看那些枯黄的叶子就知道没多少光景。

  一个夏天他们两口子把西瓜吃够,刘军浩自然没有让它们再长下去的必要,早点拔掉好腾地方,省的碍眼。

  左右无事,他干脆开始在后院拽起西瓜秧。没曾想瓜秧下的漏网之鱼还真不少,一趟翻过来,找到十几个碗口大的小西瓜。

  屋里还放着二十多个大花皮没动,估计吃到冬天也吃不完。不过刘军浩没有快速消灭掉的打算,反正大花皮皮厚实,耐放。只要保护得当,再放上个把月应该没什么问题。

  这种生个蛋子刘军浩自然不稀的吃,准备砸烂扔到水沟中喂黄鳝,哪知道等砸开后又愣住了。

  瓜瓤通红,散发着一股瓜果特有的清香,颜色看上去甚至要比自己屋里的大花皮好上几分。

  “歪瓜疙瘩梨”,说得果然没错。很多人以为这话是骂人的,其实在农村人眼中赋予了新的含义:一般模样不周正的瓜和被昆虫叮咬过的梨子吃起来更甜。

  这下他没了扔掉的打算,站在水沟边三下五除二解决掉一个。拍拍浑圆的肚皮,继续工作。

  院里只种了几百株西瓜秧,根本不够他忙乎,半个小时的时间就拔个净光。

  整个后院此刻像被台风洗劫过一样,到处光秃秃的。

  院中的事情忙乎完,刘军浩又想起石锁中那些瓜秧,差不多也是时候拔掉了。

  可是等他进去才发现石锁中的瓜秧虽然有不少叶子呈枯黄色,但是更多的却是青枝绿叶,上边的小花开的正艳,而且有不少土蜂蜜在采蜜。

  估计石锁中还要结一茬,见到这情况刘军浩打消了消除瓜秧的打算,准备再留段时间,正好给土蜂子留些蜜源。其实石锁中现在并不缺蜜源,去年刘军浩在石锁内栽种的那些野菊花已经完全长开,举目望去,大半个沙滩都被它们占据,一丛丛一簇簇金黄色的小花开的争艳,连带整个空间中都带着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

  按照去年的时间推算,石锁中的菊花能开到十一月末的样子,这样还可以提供不少蜂蜜。不过石锁的环境缺点也很明显,就是空间不够大,制约着石锁内的蜂蜜产量一直不高。

  说来也怪,石锁空间的增长现在好像到了瓶颈期间,最近几个月没有明显变大。刘军浩研究了几次,始终还找不到原因。

  他本不是刨根问底的人,索性这么着,只要那眼泉水继续上涌,不影响自己的发财大业就行。

  扭头打量几眼石锁中的环境,看没什么异常,刘军浩就翻身退出石锁。

  刚退出来,却见悟空拿着手机吱吱乱叫着跑过来。

  “有人打电话了……”看到猴子慌里慌张的样子,刘军浩赶忙抓过手机。自家悟空还是有些用处的,至少它听到手机响知道给主人送过来。

  “小浩,快来我家,我家房子倒了”电话里二麻子的声音很急。

  “什么……房子倒了广喜叔,人没出啥事吧?”刘军浩吓一跳,手中的核桃散落一地。

  “没事,倒的是牛屋”二麻子跟着来了句。

  “哦……”刘军浩总算心安下来,人没事就好。他印象这二麻子家的牛屋很有些年代,是刘家沟少有的几间半土坯半石头房子。前段时间帮刘五爷抓蜈蚣的时候,刘军浩还特意到过那里,在牛屋中抓了几只大蝎子。

  “广喜叔,好好地房子怎么会倒了?”看到几间牛屋倒塌大半,刘军浩很困惑的问道。这牛屋墙壁虽然是用土坯堆砌,但是地基却垫的条石,应该很结实呀。

  “你问他自己干的好事。”二麻子媳妇指着自己的老公训斥道。

  “我不是忙嘛”二麻子弱弱的分辨一句。

  “就你忙,咱们全村就你一个人忙。别人家的牛屋怎么没问题,你咋不说你懒。这几年牛屋还是小三他爷在世的时候盖的,有五六十年了,根基一直好好的,我们以前结婚的时候还住的是这屋。后来盖前面的房子,才改成牛屋……”二麻子媳妇对自家的老房子很有感情,训起来劈头盖脸一顿。

  被媳妇当着众人抢白几句,二麻子干脆不辩解,脑袋耷拉着一声不吭,显然是理亏。

  听完二麻子媳妇断断续续的叙述,刘军浩才知道感情不怨地基的问题。他家那两头牛吃喝拉撒全在牛屋里边,按常理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垫些碎土保持干燥。因此牛屋里的地面越多越高,过一段时间就要清理。

  二麻子懒省事,根本不想清理,每次都是隔一个多月才清理一次,这样就造成牛屋中积水过多,最后地基下沉。

  挖牛粪的时候需要使劲朝地下挖,二麻子挖了这么长时间,把地基周围的土挖空。地基不平,才让牛屋倒掉。

  “婶子,我广喜叔也不是故意的。你们这牛屋是准备扒了重新盖,还是直接垒?”刘军奇在一旁开口劝阻道。

  “当然是扒了重新盖,就这么盖,我估计要不了几天还会倒塌。”

  土坯现在根本没人要,二麻子也没有再拿土坯垒墙的心思。因此几个人一商量,干脆把上边的水泥瓦取下来,剩下的几堵墙推倒了事。

  土坯房扒起来简单,几个人站到墙下一推,整面墙壁轰然倒塌。

  刺鼻的烟尘四散开,里边几只蝎子惊慌失措的乱爬。

  等尘埃落定,二麻子看到土坯中露出个烟盒。那模样挺旧,可是一直在土坯里边保持干燥,看上去挺完整的。

  “这里边咋会有烟盒?”他用脚踢了一下,结果发现烟盒中露出一叠纸。

  二麻子随手捡起来,等把烟盒打开,他眼睛顿时亮起来,咂巴着嘴说道,“小浩,你们过来看看,这是啥钱,五佰元呢……”

  “广喜爷,你想钱想糊涂了吧,哪有五百的钱”刘启华笑着走过来。

  “你这熊孩子我骗你干啥,自己看”二麻子说着把钱递到他手中。

  “咦,还真是的,小浩叔,你来看看这是啥钱?”刘启华看过那几张破旧的纸币后,很是惊讶的叫道。

  “啥钱,我看看”刘军奇这个时候也凑过来,他翻看两下开口说道,“这东西你们都不认识,这是死人烧的纸。冥钞呀,街上卖的多得是,你看看这头像,谁见过。”

  以前烧纸都是拿张人民币在黄纸上打几下了事,现代给死人烧纸也与时俱进,直接印刷成纸币模样。

  “不像冥钞吧,我怎么看是蒋光头,让小浩叔看”见刘军浩过来,刘启华忙把几张钱币递过去。

  “这哪是冥钞,是国民党时期发行的纸币。而且上边也不是蒋光头,是孙中山”刘军浩指着上边的“中华民国XX年”和国父的头像解释道。刘军奇说的那种冥钞他也见过,非常逼真,上次赵卫东过来的时候还讲过一个搞笑的事儿,小浩宇捡到几张冥钞还特意交给警察,结果让那警察哭笑不得。

  “民国时期的纸币,广喜叔,你可要发财了。我前几天还看报纸上说咱们以前用的那种一分两分钱的毛票,一张值几百块呢。早知道留一些了……”刘军奇很是羡慕的开口道。

  “是呀,我以前在网上查过。说是八一年的一分硬币能卖一千多块呢。为这事儿我回家还翻箱倒柜,结果就是没找到。”这个时候,一个相熟的游客插嘴。

  “早知道以前那些零钱别花掉,放在家里该多好。”

  “就是,我回去往箱子里扒扒看,印象着我家还收拾着几个硬币。”

  ……

  盛世话收藏,提起收藏钱币的事儿,人群中一时议论纷纷。不少人都说二麻子家的牛屋倒对了,该人家有财运。

  二麻子媳妇听的满脸笑容,也顾不上数落老公,赶忙进屋给看热闹的人倒茶。

  二麻子刚开始还准备把这几张纸币扔掉,现在抓在手中像宝贝一样,别人看的时候他也小心翼翼,生怕被人抓破。

  “广喜,听说你家刚才扒房子找到几张民国纸币,能给我看下嘛?”众人正议论着,一个声音在外边响起。

  “郭老爷子,你来了”听到他的声音,人群立刻散出一道缝隙。

  这老爷子叫郭振华,是刘家沟的熟客,已经在这里住几个月,因此众人对他都不陌生。郭振华同时也是市收藏协会的会员,专攻钱币,对这个很有研究。

  “对,老爷子你给张张眼,看看值多少钱”刘军浩小心翼翼的把手中那张递过去。

  “是这个呀,不值钱,一张最多就是二十块钱的样子。你不用递给我看了……”郭振华只看了一眼,就没有伸手接住的意思。

  第四百一十二章 夜壶当宝贝

  “老爷子,你开玩笑吧?这可是国民党时期的纸币,你知道有多珍贵,现在估计非常稀少。要不是广喜叔家扒老房子,估计你还见不到呢。一张竟然给十块钱。开什么玩笑……”徐老爷子的话刚说完,刘军奇就开始在旁边叫嚷起来。郭老爷子是刘家沟的常客,刘军奇没拿他当外人,因此说起话也不算客气。

  “呵呵,军奇,你什么学校毕业的?”郭老爷子并没有恼,反而笑呵呵的问道。

  “初中……没考上,怎么了,这和我上学有啥关系?”刘军奇不解的看着他。

  “难怪,我猜就是。你知道这是什么钱吗?”郭老爷子拍拍手中的几张纸币反问,“这是国民党时期的法币,历史书课本上有的。”

  “这就是法币?”刘军浩恍然大悟。以前上历史的时候见书上提起过,不过还是第一次见到实物。

  “法币?法币也是钱。怎么了?这可是五百元呀,搁到现在能买几十斤猪肉呢。”刘军奇不知道老爷子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呵呵,看来我要给你普及点钱币知识。”见这人一副我是文盲我怕谁的姿态,郭老爷子无奈的摇摇头,跟着详细解释,“国民党在35年的时候实行‘法币改革’,当时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同时禁止银元在市面上流通,而且强制将白银收归国有。

  三七年抗战前夕的时候,法币的发行总额不过十几亿元,等到小日本投降,法币发行额已达五千亿元。到四七年,发行额又增到近二十万亿元。四八年,发行额达到七百万亿元。你可以说算算这中间差别多少倍?”

  见刘军奇还在扳手指头,他就开口说出答案,“告诉你,发行量等于抗日战争前的五十万倍,当时物价上涨三千多万倍,法币彻底崩溃。同样是一百元法币,三七年年能买两头黄牛,四五年只能买到两个鸡蛋,到四七年,只能买到一只煤球了。

  这五百元的法币面额还不算大,我见过十万和五十万的面额,当时新疆省银行发行的法币最大面额是多少,你们想都想象不到……”

  郭老爷子说到这里卖了个关子,刘军奇催促道:“老爷子,是多少呀,快说呀”

  “六十亿元,别看面额大,只能买一盒火柴。这种五百元的法币到处都是,我手里边就有几百张,而且品相比你手中拿的还好。”

  “感情这东西以前就是废纸,啥作用都没有,除了上厕所?”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刘军奇很难想象出如此疯狂的事情。

  “呵呵,当时人们为省一根火柴,都是用法币助燃点烟的。”

  “那你说这五张法币只能值一百块钱?”到现在几个年轻人还有些难以置信,他们刚刚一直以为挖到了宝贝呢。

  “一百块钱也要找到买主,反正我不要,这种法币我家有很多,而且品相比这个好。你们可以自己收藏,放在家里当个稀奇呀。”郭老爷子建议到。

  “算了,还是给广喜叔留着当纪念吧,我要这东西没用。”刘军奇撇撇嘴,现在十几二十块钱还真看不到眼下。

  “每人分一张吧,正好当你们今天的工钱”二麻子也开玩笑道。他现在相当失落,主要是理想与现实差别太大。原本以为挖到了金娃娃,谁知道空欢喜一场。

  “咦,这是什么?”郭教授本准备转身离开,眼睛却陡然一亮,俯身把那个拦纸盒捡起来。

  “这是装法币的盒子,好像是烟盒。”刘军浩解释一句。烟盒比较老,他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牌子的烟。

  “它才是值钱的东西,如果找到合适的人最少能给你八百块钱。”郭振华略带兴奋的说道。

  “老爷子,你胡说八道的吧,这个烂烟盒能值几百块钱?”听他一说,围观的群众再次傻眼。

  他们还是第一次听说钱不值钱,一个废纸烟盒值钱的。

  看大家充满期待的眼神,郭老爷子开口解释道,“这你们就不懂了吧,有人专门爱好收藏烟标,就是我们吸过烟的空烟盒。这烟盒是民国时期抗战题材的《取胜》烟标,现在能保存下来的已经很少,碰到玩烟标的主儿,八百块钱不在话下。”

  “真的……老郭你能不能给我找个买主?”一听说这个破烟盒值钱,二麻子还是有些不敢相信,开口急急的询问道。他想早点把这东西卖出去,钱弄到自己手中才安心。

  “没问题,你要卖的话我现在就可以帮你联系买主,我一个朋友专门收集烟标。”郭老爷子是个热心人,说着从兜中摸出手机。

  在他打手机的当口,人群再次议论纷纷。都没有想到事情峰回路转,二麻子这房子倒的太对了。

  “好,这个烟标我先替他收着,等下回去给你钱。”郭老爷子打完电话说道。

  “老郭,你别急着走。看我这几个铜币值钱不,是我以前在乡里淘江石的时候挖到的……”说话的功夫,刘老三已经从家里取来几枚铜币。

  “哦,大清铜币带原光中心鄂十文,这个值五十块钱。几个乾隆通宝不值钱,一枚最多值两块钱。”郭老爷子闲着也是闲着,就在现场免费为大家做鉴定。

  “还有这几张硬币,刚才听军奇说也值钱,你看看有用没有?”刘老三说着又从兜里掏出几枚分币。

  “你这些分币很平常,不值钱,还是拿回家收拾着吧。”老郭看后,笑着摇了摇头。

  “不是吧,不是说一分钱的现在能卖一千多块吗?”刘老三不甘心的问道。

  “呵呵,硬币要看年份。值钱的是‘五大天王’。七九、八零、八一年的五分硬币,还有八零年的二分硬币和八一年的一分硬币。两年前‘五大天王’每套还不到2000元,现在已飙升到5000多元。其他年份的硬币不值钱的”老郭看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就耐心的解释道。

  “哦,那我也回家找找,印象着我家也有很多硬币。”听说一套硬币值几千块钱,刘广聚也按耐不住,准备扭头回家。

  “你也别回去找,肯定找不到。”老郭开口阻止道,“发行量稀少的硬分币基本上不会进入国内市场流通,只作为旅游纪念品卖给国外游客,这才造成价格自然不菲。你家要有才算稀奇……”

  “郭爷,你看我这几个铜钱怎么样?”没等他解释完,刘启勇也拿着几个铜钱过来。

  “这个不值钱,这个也不值钱”郭老爷子用手指在钱币上划拉着,突然一瞪眼,“这不是铜币,是银币,宣统年造的,值千把块呢。不过你这个品相太差,怎么脏成这个样子。”

  “这是银子呀?”刘启勇才知道自己保存了十几年的铜钱竟然是银子做的。他小时候喜欢拿着铜钱放在煤油灯上烤着玩, 钱币两面弄得全是黑烟,难怪郭振华第一眼没看出来。

  连鉴定了三个人,气氛彻底被烘托起来,刘家沟的村民纷纷回家拿铜钱纸币让郭老爷子做鉴定。最离谱的是刘五爷,他直接用蛇皮袋提了小半袋子铜钱过来。

  旁边一个游客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