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英雄-第4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解的,但杨锐就是这样命令的,而且没有解释原因,弄得农部的陶成章以及土部的水利负责人武同举很是尴尬。不但如此,杨锐还下了禁令,即华北、西北地区永远不得使用河水灌溉,同时任何河流,只要会影响航运,就不得修筑水电站,再有就是一切桥梁修筑不得影响航运,特别是长江。

杨锐这三道不近人情的命令只让人牙疼,但是没办法,他是总理,陶成章也好、武同举也好、甚至盛宣怀也好,只得领命。其实杨锐如此下令,也是因为后世经验以及地摊文学的影响:经验者就是灌溉,后世西北华北引黄河灌溉的不少,弄了不少所谓的塞上江南,但结果便是灌溉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渍化几十年也难以治理;而地摊文学则揭露长江各大桥影响航运、三门峡水电站祸国殃民、三峡大坝建成库体就开裂等等谣传信息之类。

如此的熏陶只让杨锐对水电站和大桥很厌恶,这才认定于河流除了治理水患外,其主要的作用就是航运,灌溉和水电完全靠边。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运部很快就按照‘河运为基、铁路为干、公路为补’的思路拿出了全国运输网草案。

河运:横向从北到南为黄河、淮河、长江三条;纵向其实并没有一条可以联通的大河,在东北只有黑龙江、华北华东是京杭大运河以及钱塘江、而华南则是珠江。为此,杨锐不顾京杭运河已经淤塞的事实,为了让全国有一条纵向河流,居然要在赣江和珠江水系之间开凿一条运河,运河不长,只有几十公里,但工作量却是巨大,即便忽略技术因素强行开凿运河,其所耗费的资源也不是现在国力能够承受,幸好这只是全面长期规划,并不是说现在就要开挖,这才让盛宣怀放下了心,但多了这么一个要长期投资维护的河运网,詹天佑等铁路派还是很忧心修铁路的资金不够。

河运虽然是运费低廉,但除却河道维护费用高昂外,依然有两个问题:其一,国内河运船只不够,根据统计,即便是算上几十吨的小船,全国也只有不到五万吨的运量,而且这些船大部分是帆船,所以即便是修了河道码头,也不能有效利用这些河道;其二,现在中国的内河航运权已经完全被列强攫夺,一旦河道修好,以目前的情况看。最终得益的将是外国轮船公司而不是本国航运公司。

大年初八的郑亲王府内,盛宣怀、詹天佑等运部官员正赶时间向杨锐汇报河运弊端时,秘书李子龙拿着1902年签订的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给杨锐过目,当他看见其续约丙。续议内港行轮修改章程第四款中的‘如有浅水河道……禁止英轮行驶该河,但华轮亦应一律禁止’时,眉角只气的一阵乱跳,他看着盛宣怀那张老脸,恨不得把手中的茶杯砸过去。但微微愣神间他却忍下了,毕竟这是满清之前的合约,不是现在自己和英国人的合约。

“不要说了!”杨锐站起身,把正在地图前介绍情况的王金职吓了一跳——运部全是铁路官员,少有水运官员,有的也是轮船招商局的那些人,他们只懂运营,不得水运规划。“我就这么说吧,不管铁路再有好处,只要我在位一日。河运重于铁运的政策就不会改变!”

杨锐的话说的在坐诸人身子一震,什么是以势压人,这就是以势压人。在众人或不悦或鄙夷间,他再道:“铁路是好,铁路一铺,即可坐等收钱,这就像浙江的铁路,铁路一修富春江的水运就没人管了,为什么?不就是因为修河道得益的是大大小小的船户,而修铁路得益的只会是当地官府和铁路公司吗?可问题是铁路公司赚钱了。实际的运输成本却被抬升了,好了官府,坏了百姓,这种事情做不得!

船只少我们可以造。现在工部开建那么多船厂用来干什么的,不就是要造船的吗?洋人攫取了航运权,我们可以收回来了,各国不是还没有承认我们吗,那就在承认的时候谈判,复兴会还没有下贱到对所有条约一概承认的地步。更不是前清,洋人枪炮吓一吓腿就软了,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说怎么签就怎么签!

诸位和我接触的少,对我了解的也少。我这人脾气不好,具体的说就是无赖流氓性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习气。当然我也不是不知道分寸进退,长江、黑龙江、珠江三条主干线不可能收回航运权,但除这三条主干之外,京杭运河、黄河、淮河、以及长江诸支流的航运权务必收回来。运部就不要去考虑船只数量、政治影响了,还是加派人手,早日测绘全国可以运营的河道,对于淤积的京杭运河也想办法早日疏通的好。”

杨锐一番话说完让王金职继续,地图前的王金职好一会才继续开讲,不过对于河运他实在是了解不多,只能是泛泛而谈,只等介绍完河运,介绍到全国铁路网的时候,他才有了劲头,把其岳父,也就是詹天佑规划的全国铁路网说了快一个小时。

和他的同乡孙汶二十万里铁路计划不同,詹天佑根据国家实际,规划的是两纵两横四条铁路大干线。纵贯线一为中央纵贯线,从内蒙古经晋北,以北京为中枢,南经汉口,直达九龙;二为东部纵贯线,自东北到北京,而后下直隶、山东、江苏、浙江,一直修到福建和广东。横贯线一为北方横贯线,以江苏海州为起点经河南、陕西、甘肃、达西域伊犁,最后和俄国的中亚铁路连接;二为中央横贯线,自沪上开始、南京,经武汉,入四川。

照实而论,詹天佑的计划并不难实现,因为这四条线已经修了三成,比如纵贯线里的京汉、津浦、沪衢都已经修好了;而横贯线中的沪上到南京也已经修好了,而北方横贯线也和杨锐之前想的一样。

不过杨锐看来东部纵贯线是没有办法把铁路从福建修到广东的,同时中央横贯线也没有办法把铁路从宜昌修到重庆,那一段就是一个坑,似乎一百年后才填上。这只是技术原因,政治上看,中央纵贯线的粤汉铁路的路权已经许给了列强,在各国都不承认中国的情况下,这条路的修建遥遥无期,而几年之后中日一旦开战,长江被封堵的情况下,只能是以铁路南下从非复兴会势力区的两广出海,不如此,外贸一旦断绝,那损失巨大。

杨锐不好解释这几个问题,在他的示意下,秘书李子龙把另一个规划图拿了出来,这是杨锐对照着后世地图做的,基本是照抄以后的线路。在这份规划中,全国的铁路干线不是两纵两横,而是三纵三横。

三纵,一为东部纵贯线。和詹天佑一样,也是利用现成的津浦路,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在南方有条分支:津浦路到蚌埠之后,就顺着马鞍山铁厂项目的运煤线到了合肥。从合肥南下到九江,再由九江、南昌一直贯穿江西进入广东,这其实是后世的京九线,在粤汉铁路路权被列强攫夺的情况下,这是南下广东的最佳路线;另外詹天佑规划的东部纵贯线也做了修正,即,铁路只从江西的鹰潭修入福建,但并不连接广东。

第二条纵贯线和詹天佑设计的一样,也就是后世的京广铁路。

第三条纵贯线就让运部的诸人有些惊惧了,因为这条铁路匪夷所思。该线最南端是昆明,最北端居然是俄国的乌兰乌德。全线长约四千公里,其从俄国的乌兰乌德南下,纵贯蒙古连接绥远,而后再纵贯山西,跨黄河到西安,再从西安入川,连接重庆,并一直修到昆明。这条线路包含蒙古铁路,山西的同蒲铁路、后世的宝成铁路、成渝铁路以及成昆铁路。和东部纵贯线有条分支一样。它在北方也有一条分支,那就是由西安往北过延安,并一直规划到包头。照这么看,其实纵贯线是四条。因为东西两条纵贯线都有半条分支。

纵贯线算四条,那么横贯线细究起来则只有三条。中央横贯线和詹天佑规划的毫无二致,但是北部横贯线则将从现在京张的张家口过绥远往西一直修到包头;而南部横贯线,则和后世一样,浙赣线往西,过新余把汉阳铁厂运煤的萍株线接上。而后再往西经娄底、怀化、贵阳、六盘水,一直连到昆明。

四纵三横,虽然已经建有一些铁路,但算起来要修的铁路也不少,东部纵贯线支线从合肥往南修到广州、九龙有一千三百公里,原路虽然已经修到了衢州,但要修到福建,还是要修六百公里才能到福州,这里就是一千九百公里;中央纵贯线因为只要修粤汉,所以只有一千一百公里,再加上西部纵贯线和西安包头九百公里支线,纵贯线一共有七千九百公里。

而横线,北部横贯线最短,张家口到包头也就五百公里,但是中部横贯线一直修到伊犁并且出境,那就有四千公里了;而南部横贯线,虽然沪上的铁路已经修到了衢州,但衢州往西还有两千一百公里,即横线全部加起来共有六千六百公里,加上纵贯线,要修的铁路一共是一万四千五百公里。这一万四千多公里铁路,以五万两一公里算,全部修好需要七亿多两白银。

李子龙很是简要的把这四纵三横介绍了一遍就下来了。杨锐见诸人沉默,笑问道,“怎么,是不是太短了,没有二十万公里看起来爽?”

他如此一问,诸人都是大笑,杨锐却道,“二十万公里那是过过嘴瘾罢了,我们现在只说马上要做的。这三纵三横的铁路网规划是总后勤部拿出来的,运部考虑的是经济对于运输的需求,而总后勤部考虑的是另外一个方面,这也是规划了西部纵贯线的原因,要不是西藏太高,他们怕要把铁路也画到拉萨去。

大家注意到,横线这边舍去了中央横贯线,也就是武昌到重庆这条。为什么?总后没有给我原因,所以我也给不了大家原因,大概是因为宜昌到重庆那段地质不允许。南部横贯线主要是要把贵州和昆明和全国铁路网连接起来,云南有十八怪,其中一怪就是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但和云贵的铁路确实难修,所以,成都到昆明段、湘潭到昆明段,都放到二十年后再修,这二十年内我们要修的是其他一万两千公里铁路。三十年内,这一万四千五百公里铁路一定要修成!”

开始强调河运,等说到铁路的时候又拿出一个超乎想象的东西,并且放言三十年内要把这三纵三横修好,过来开会的运部诸人忍不住开始拍手,杨锐见此不以为意道:“诸位就先别高兴了,一开春便有两条铁路要修,一为山西的同蒲路以及侯西线,二为九江到广州的九广线,这三条铁路三年之后必须修好……”

全国运输规划会议开到下午才结束,会议散会之后,杨锐把詹天佑给留下了,他不是要看看名人,而是有事要谈。在詹天佑微微不安见,杨锐温言道:“眷城,侯西线有一座黄河大桥,冬天已经让运部派人去勘测了,事情是你负责的,那边具体的情况如何,能修桥吗?”

想不到是这么个事情,詹天佑答道,“总理大人,龙门大桥已经勘测过来,修桥不成问题,其跨度比其他两座黄河大桥短,跨度不到两百米,单孔或者双孔便过去了,整座大桥长也只有四百米,只有京浦线上的济南黄河大桥的三分之一。”

“哦,那就是说这桥不但好修,而且费用也不高了?”杨锐点头道,他是一直担心不找洋人修不好黄河大桥。

“桥很好修,这一段黄河水面不但狭窄,并且是由窄变宽,水流稳定。我们估算下来,整座桥的费用只需郑州黄河大桥的一半便可,比济南黄河大桥那就更省,四分之一便可。”詹天佑道,他回答的很小心,毕竟杨锐他不熟,而且此人自己都说自己脾气不好。

“哦,那就好!”杨锐放心了,问完黄河大桥的事情,他再问另一座大桥,“眷城,我听说你在设计武汉长江大桥,现在是不是有眉目了?”

“啊……”詹天佑一声轻呼,他倒不知道是是谁把自己想修长江大桥的事情说了出去,微微激动轴,他定神道:“总理大人,天佑只是自己乱想,并没有经过勘测,朝廷是真要修武昌长江大桥吗?”

詹天佑傻乎乎说完就后悔了,杨锐会这么问,那一定是想修的,果然他说完杨锐便道,“武昌不修,九江也要修,最好是武昌修,那里有铁厂,又和山西近,在那里修比在武昌修好。但长江不比黄河啊,以现在的技术那里能修桥吗?”

狠狠的捏了自己一把,詹天佑道,“能修!总理,能修!英国苏格兰爱丁堡的福斯大桥长有两千多米,一样是建成了。如果参照福斯大桥,采用三组巨型悬臂钢梁架设在龟山和蛇山之间,那么桥便可成。”詹天佑掏出随身的铅笔找了张纸便画了起来。

粤汉铁路修通之后火车怎么过长江这个问题,他早就想了无数遍,除了用轮渡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架桥。在满清,他是想先修粤汉线再提长江大桥的事情,现在杨锐居然主动把大桥的事情提出来了,这不由让他很是兴奋。

大桥的简图很快就画好,和杨锐所见过的任何长江大桥都不一样,詹天佑设计的长江大桥像是机器人的三节手臂,很富有现代感,桥面几乎是被菱形的钢铁架子所吞没,只在三个悬臂之间露出了少许桥面,杨锐虽然感觉怪异,但还是问道,“桥下净空多高,影响下面的航船往来吗?”他见詹天佑想说可以,忙拦着道:“不能以现在的船去衡量,要想到以后。比如,万吨海轮过来的话,能通过吗?”

“完全能!”詹天佑急道,“福斯大桥的净空有四十五米,若还是不够,我们可以适当的增加到五十米净空,这样下面即便有万吨轮,也是可通过。”

听闻有这么高,被地摊文学洗脑的杨锐心下满意,再问道,“那修这样一座桥大概需要多少钱?五百万两够吗?”

杨锐说完詹天佑就站了起来,“总理,五百万两足够!”

戊卷第七十四章造不了

詹天佑说五百万两修长江大桥足够,杨锐心中却不相信,以京张铁路看,詹天佑对于造价的估算总是低估的,当时英国工程师金达说京张铁路修好要花七百万两,而他说京张铁路五百万两就能修好,言语如此,但实际上京张铁路预算是七百二十八万两,真正花了七百万两,因为预算开始报晒了,最后的两百万两是袁世凯以购买机车的名义报上去的,要不然这京张怎么也是修不了的。

杨锐明白詹天佑的苦衷,当时和英国人之间就像抢生意,他这边不报低两百万两,满清那些人未必会给他修,这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现在他说五百万两能修长江大桥,杨锐也怕他也像京张铁路那般故意报低,以防朝廷把铁路交给外国人修,想到此他于是道:“眷城,都是自己人,这五百万两够吗?若是不够,户部预算又做上去了,那到时候就没法增加了。”

杨锐说的委婉,但詹天佑还是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他当下冷静了一些,思考道:“五百万只是粗估,真正要做出预算,怕还是要具体勘测之后才能做出决断。长江不比黄河,四十多米的深度如果用气压沉箱法是不可能的打桩的,必须用别的办法才行,是以预算要增加多少还未可知。总理,这造价还是先不定吧,之后再来确定较为准确的数字可否?”

詹天佑开始务实,杨锐点头,而后再问了一个让他不激动的事情,“那这桥我们中国人自己修能修成吗?”

詹天佑闻言一滞,道:“总理,长江水太深,桥面也太长,不请外国工程师怕是修不好。再说修桥涉及到的东西太多,光靠我们怕是修不好的。”

“哦。”杨锐低声应了一句,他倒是想放一颗大卫星。但现实是怎么个情况,他心中还是有数的,而且他其实极为讨厌把这种东西和民族自豪感挂一起,可不这样怎么挑动百姓的积极性呢?因此。他不死心的道:“要是这桥准备十年,十年之后再修呢?”

杨锐如此在意这桥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的,詹天佑心中倒是明白他心中所想,愣了良久,他才道。“那天佑可以试一试,但龙门大桥那边最好能改个方案,也造成福斯大桥的模样,这样能为长江大桥积累经验,还有京汉线上的郑县黄河大桥,比利时人为了省钱,只把大桥的支柱立在泥上而不是岩石上,这就使得这大桥很不稳定,现在估计不要十年这桥就要坏,这郑县黄河大桥要修。也请总理将其交给工部自己修,有这两桥积累的经验,那长江大桥就能修一半了。”

詹天佑说的稳妥,但杨锐还是认同的,当下道:“那你回去之后和盛大人商议一下吧,具体的计划做好再过来,其实长江大桥是不是自己修不是重点,关键是我们是不是能锻炼出一批能在长江大桥上架桥的工程师和技工?长江也不可能只修一座桥,九江那边、还有南京浦口那边以后都是要修桥的,把人锻炼出来了。以后就好造桥了。”

杨锐交代完就把詹天佑打发出去了,外面等着他的王金职见詹天佑一脸凝重的出来,当下问道,“岳父大人。总理怎么说?”

“总理说……”詹天佑本想把里面说的事情透露一二,但想起最新培训的保密法,当下又把话给吞了回去,只道:“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