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英雄-第5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卖不出卖我不计较,但你不要忘记当年学社分离的时候吴稚晖是怎么说的,他说不管谁有道理,谁弱他就帮谁。当时我不在场,我是后面听枚叔说的,枚叔还被他蛊惑章行严弟弟打了一耳光。吴稚晖这个人啊,看上去仗义的不得了,其实呢?除了会捣乱什么都不会干。”杨锐道。“孑民,现在所有的政府官员都要通过吏部的审查和考核,老师也是公务员,他们虽然没有官职,但影响的学生甚多,审查和考核本来也归吏部管,可在你的要求下,老师的考核都由学部自己负责。今天我这里可明言,如果哪天学部弄出什么乱子来,这个权利可要回收到吏部。”

杨锐忽然有些翻脸不认人,蔡元培当即头上冒汗,他道:“这老师的审查权不还在吏部吗,竟成你就这么不放心我?”

“我不是不放心你,而是不放心学堂,特别是大学堂。这里面本就思想烦杂,有些东西说说、研究研究也就罢了,可真要组织起学生,搞成一些什么组织。那事情可就大了。”杨锐道。“所以,我不同意学部去资助沪上工读互助的那些人。大学堂招生考试的资格很宽松,考试费只需一元钱,他们考不上能怪谁?而且来自沪上的消息显示。这些人全部是由一个叫做晦明学社组织的,你这是要资助这些学生,还是要资助晦明学社?”

“竟成,我只是想资助那些学生。因为这些工读学生,沪上各大学堂上课常常人满为患。甚至影响正常教学,这么放任他们根本不是办法。”吴稚晖前段时间拉拢刘思复不成,就好心的把晦明学社的情况写信告诉了蔡元培,希望他帮忙。吴稚晖对此本来不怎么抱希望,毕竟当年的隔阂很深,可谁料到蔡元培看到信后不自觉想起爱国学生当年的境况,他倒是想帮上一帮。

“如果影响正常的教学,那学校可以制定出政策禁止这些工读生入教室旁听。”杨锐道:“如果因为这样学部就掏钱资助,那么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有何公平可言?今天三千人工读,那学部就资助三千人。明天五千人工读,那就资助五千人,那还要高考干什么?索性大家都工读好了。孑民,很多时候好人、好心做出来的事情比坏人做出来的事情还糟糕十倍。学部是一个政府部门,公平最为重要,事情不是你善心一起就能决定的。”

杨锐不留情面的批驳让蔡元培很是难堪,半响之后他道:“可我已经给吴稚晖去信答应资助这些工读生,做人总不能言而无信吧?”

“问题是你做人的信誉不能建立在国家利益上。如果这是你自己的钱,我不会反对。可为什么一个故旧来一份信你就能拿国家的钱去答应他的请求?”杨锐道。

“可这些都是学生,这些钱也不是给我的故旧!我只是想到当年我们在爱国学生时的艰难。那些工读生很多每天都饿着肚子去上课……”蔡元培大声道,他感觉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怀疑。

“全天下有一亿人常常吃不饱饭,可税还不是照样收。”杨锐见他大声,口气下来了一些但依旧坚持。“这些人凭什么就能得到比其他学生更好的待遇?学部今年资助这些人。那明年呢,又要资助多少人?以后学部的开支立项里是不是要专门增加一个工读生资助费?到时候你怎么对稽疑院解释这些人为什么能获得资助,难道是因为他们长的帅?”

‘扑哧’两声,听闻杨锐最后一句,蒋维乔和犹自紧绷着脸的蔡元培顿时笑了,杨锐倒是没有半点笑意。他接着道:“孑民兄,你这个人什么都好,但也就因为人太好,所以好到不能当官。还有一个,就是你什么时候能拒绝一次别人的要求给我看看?你这个也答应,那个也答应,这样过的不累吗?”

性格上弱点杨锐不知道说了蔡元培多少次了,这个人脸皮薄、心眼软、很容易轻信别人,而且还不善于拒绝人,很多事情弄到最后只有自己担着,然后跟着他的人就倒霉了。这样的事情从他坐镇学部以来发生不少,苦头也吃了不少,可就是改不了。

“李子龙,”杨锐说完没理蔡元培,而是叫了旁边的李子龙,“马上打个电话去运部,让他们把孑民发出的那份信追回来,追不回来就让运部出这笔资助费。”

“明白了总理,我马上去办。”李子龙边说便起身。

蔡元培本以为口气软下的杨锐会说下不为例,答应资助一事,却不想他的办法居然是追信,他当下叹了一口气,无奈苦笑道:“竟成,你……,哎,我说你什么好呢。你真忘记爱国学生那时候大家有多苦了吗?那时候要不是有你这个财主,大家都得饿死。”

“爱国学社我当然没忘,可现在咱们屁股坐的位置不同了,以前认为是黑的东西现在我会说是白的。以前说慈禧昏庸卖国,可我们到了这个位置,又能比她强多少?”蔡元培感叹,杨锐也感叹。“好了,不说这个,你们拟定的计划我听了大概,我认为你没根本没有明白教育普及化的意义。”

他说完看了蔡元培和蒋维乔一眼,然后道:“这个问题等下说,我先问你们。对比以前的秀才,现在的秀才是什么?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

蔡元培无心作答,旁边蒋维乔道:“虽然我们一直提倡大学生是秀才,硕士生是举人。博士才是进士,但是民间还是把小学生当作是秀才,中学生是举人,大学生就是进士了。这个说法虽然和宣传不符,但为了鼓励学生求学。学部没有纠正。”

“既然这么乱,那我在这里就重新定一下。”杨锐道:“以后,博士后是进士,博士是举人,硕士是秀才,大学生就算是童生吧。”

“这怎么可能?!”见杨锐把标准提这么高,蔡元培当即反对。“这样划分那小学生是什么?开蒙吗?还有那些已经拿到文凭的人怎么办?”

“这就是教育普及化的意思啊。”杨锐道:“什么叫教育普及化?教育普及化就是大学生民工化,普及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他们一毕业就失业,而且就算找到了工作干的也只是民工干的苦力活,月薪在六两以下。朝不保夕……”

“竟成,不要说笑……”蔡元培立即怒视,蒋维乔则惊愕,这种话让人无法相信是当朝总理嘴里说出来的。大学生多么珍贵,开国时各部为了部里能多几个大学生抢的头破血流,不想现在居然变民工了。

“我没说笑,我很认真。”杨锐一本正经的道。“知道现在大学生出去月薪多少吗?进入政府的另说,其他的,只要专业不偏门,出去就是二十两打底。可现在工业是什么情况。民工占绝大多数,月薪三两到六两不等。依靠民工就能建设这个国家吗?不能!可凭那些一出来就二十两打底,几年后月薪五六十两、还一副老爷模样的大学生行吗?也不行!教育普及化的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大学生民工化。你们想想。如果连扫大街的都是大学生,这个国家的将会多么强盛。”

“这根本就是有辱斯文。”蔡元培这次真是被气着了,读书人是有尊严的,把天之骄子大学生当民工扫大街,他万万不能接受。

“孑民,昨天我说张四先生的时候就想到。那些士绅为了能永远保住自己的地位,就会以实业救国的名义要求政府出钱帮他们把公司做大,而他们一旦做大,凭借规模优势和政府官员的关系——这种关系很多时候是官员入股到他们的公司里,然后官商勾结,最终使这些商绅能垄断市场、左右政局,形成日本那样的财阀。为此,昨天晚上我就让工部、商部,以及廷尉府联合起草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彻底杜绝这种可能。”

杨锐表情严肃,他说完商业上的事情再说学部,“国人素来尊师重教,这是好事,可却又有很多人希望桃李满天下。这看上去好,但这些桃李老是会抱团,他们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最后变成学阀。这些学阀总是不想别人学历比他高,巴不得大学生凤毛麟角,自己好永受殊荣。看看日本,不就是这样吗?专科学校六十六所,在校生只有一万七千三百五十人;大学呢,只有七所,在校生才七千四百人'注',每年毕业生还不到两千,比我们外派的留学生还少。”

杨锐一通话语,稍微明白他意思的蔡元培悲怆道:“竟成,我就问你,普及那么多大学生出来,毕业找不到工作怎么办?闹事怎么办?”

“我不是说了吗,做民工啊。”杨锐看着他的模样好笑:“闹事或许有,但闹不闹在于控制。再说大学报考自愿、学费免收,他们有什么理由闹事?谁保证过进了大学就一定有工作?谁又保证过大学生月薪就比民工高?教育,绝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如果为了保住少数人的斯文搞贵族教育、精英教育,最终的结果只会出来一大群学阀。到时候只有学阀认可的学生才会录取,然后一窝桃李党同伐异,把学阀捧成大师。我今天把话说明白了,我不要什么狗屁大师,我要民工!”(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PS:  注:近代日本高等教学研究,p258。数据为1915年。

补充第四十章美国胶片进口数字:

1913年美国对中国输出的胶片总额为2100万美元,为189,740英尺,其中包括未曝光和已使用的胶片,到了1926年则剧增为9400万美元。

——沃伦。科恩(CohenWarren),美国回应中国:中美关系史,P68、107

庚卷第四十三章挣美元

杨锐‘狗屁大师’之语明显是语有所指。开国前就对高等教育做了规划,可两年下来,大学毕业生才一万出头,离之前目标差好一大截。这里面有客观因素,比如学生人均教育费不够、教授不够、校舍建设未完等等,而主观上则是学部担心毕业生太多影响就业。

杨锐对此原本信以为真,可当月前看到学部呈递上来的皇家科学院院士草拟名单时,他忽然有些明悟,那就是学界似乎有学阀横行的征兆。杨锐质疑名单上为何有那么多文科类院士存在,蔡元培的回答是说这人是某某大师,那人又是某某大师,听得人很是不爽,特别是梁启超还列入其中,是以他将这名单永远给‘留中’了。

大师之称,泛滥于民国。为何民国出大师而后世不出大师?以前杨锐不知,但现在身处此间,却不由质疑每年大学生毕业万余人、留学生当成宝的高等教育环境下,那些大师的含金量有多高?再则对中国而言,这是一个中西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就世界而言,这又是科技大爆发的时代,在这么一个灿烂的时代,还只出一些文科大师,真是让人脸红。

中华不是民国,不需要那么多大师,也不会每年只有几千人大学毕业生。带着后世的残念,杨锐认为总有一天大学毕业生人数要达到五百万,而当下,他认为每年最少要毕业二十万名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将进入工厂一线,或成为基层技术/管理人员,或带着一班技校生,成为工人班组长,要想做到高层,那就拼命、拼才、拼爹吧。

杨锐说完狗屁大师,蔡元培应付了几句就告退了,待到下午下班前学部将计划重新调整再送过来时,来的只是蒋维乔,蔡元培没来。

“孑民呢?”拿着修改好的草案。杨锐看着蒋维乔问。

“孑民说困了,先去睡了。”蒋维乔目光有些躲闪,他支吾后忙把话题转入草案:“我们重新做了一个规划,大致是这样的:初小每年一千万人。学制三年,每人每年三两,但考虑到市场化削减了成本,预所以预算定在八千万;高小每年一千万人,学制两年。每人每年四两,预算也是八千万;初中定的是每年三百万人,学制两年,每人每年五两,预算三千万;高中每年八十万人,学制三年,每人每年十两,预算两千四百万,技校每年八十万人,学制三年但只算两年。每人每年十五两,预算两千四百万;”

蒋维乔说到这里顿了一下,再道:“大学生,每年十万人,学制四年,每人每年四十两,预算一千六百万;博士硕士每年两万人,这个只能算每人费用,综合考虑下来,每人平均费用定在一千两。预算为一千万;留学生每年选送五千人,考虑到有些人还要读博士和硕士,所以每人的费用平均定在三千两,预算为一千五百万。这样累计为两亿七千九百万两,剩余的两千一百万两将用于皇家科学院。”

“两千一百万给科学院的那些大师当零花钱吗?”杨锐听到大学生只有十万,并不太高兴。他转而从文件架上翻出一份名单道:“皇家科学院不要只分文理两科了,我们还是按照西洋的学科将其分成十三个类别吧。”

蒋维乔没理杨锐的怪话,接过名单却看到文科变成了文学,位置只排在艺术学之前。而且上面还有军事学,当下问道:“竟成,这文学是什么?”

“文学就是吟诗作赋写小说,像王国维那样写文艺评论的也能算。其他乱七八糟的人就算了,科学院不是遗老的养老院、也不是留学生的表演场,不是阿猫阿狗卖给面子就能进去的。”杨锐笑着,说完又道:“我们这些人里头,枚叔凭那篇俱分进化论可以算哲学院士,华封先生给公务耽误了,严格来说只算半合格,我不行,很多成绩都不是我一个人的,受之有愧,至于其他人就不要去丢人现眼了吧。”

“这……”蒋维乔拿着新分类办法很是忐忑,真要是这样分成十三个学科,那以前名单上的人有一大半都要刷下来。学部可不比杨锐六亲不认,那里可是有不少故友同窗的,若不是教师聘用的审核权在吏部,那学部可真要自成一统了。

“其实要想大家心服口服那就该把大家的成绩罗列出来,摊开来比一比好了。不过,标准可不能太低,还有外国的那些文凭也不能盲信,没有成绩的留学生,依然只是一个是学生。”杨锐道。

“竟成,这事情我回去和诸人商议一下吧。”杨锐说的认真,蒋维乔只得暂且答应,不然这科学院不知道何年马月才能建起来。

“不是商议,是确定。”杨锐强调道:“你告诉孑民,科学院不是翰林院。”

“我明白了。”蒋维乔点头道。

“还有,大学生毕业生数太少,初小一千万人学生,高小不可能也有一千万学生,每年算八百万,这里多出来的一千六百万用在大学上,预算由一千六百万增加到三千两百万,每年毕业生二十万。十年之内达到这个目标,二十年之后就要要上升四十万,三十年后一百万。”杨锐道。

“竟成,你真要把大学生当白菜啊?”蒋维乔苦笑道,三十年后每年毕业一百万大学生,他想都不敢想,到时候这大学生可真要去扫大街了。

“白菜也还是太贵,依我看,每年最少要有五百万大学毕业生,这教育普及化才算完成。”杨锐道,“竹庄啊,千万不要被那些凭学历爬到高处的人给忽悠了。他们是恨不得全天下就自己认识字。当年中国教育会的理想是什么?难道你们都忘记了吗?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增加智识、陶冶精神,而不是让人有好前程,你们学部难道还要包就业?”

杨锐的这个说法忽然让蒋维乔开始能坦然接受教育普及化的真正概念,他道:“那就先定十年实现二十万吧。这三十年后的一百万,是不是缓一步再提?”

“一并提上去好了。学部做一个三十年教育规划吧,做好之后就召开新闻发布会,把草稿公布出去征求意见。当然,我不认为能收集到什么好意见,那些读书人听闻大学生每年二十万出来,他们是一定会反对的。”杨锐认真道。他忽然觉得这教育和买房是完全相反。房子是买了之后巴不得别人也买,房价越涨越高;可教育呢,自己上了岸,就巴不得后面的人全部淹死。好唯我独尊,这种情况政府一定要坚决压制。

下班前最后一刻,教育普及化的方案最终定板,杨锐把学部递交上来的方案交给李子龙,让总理府办公室督促着事情的进度。

不过当他放下学部事情。离开办公室前又拿起了运部送来的公路报告。报告上面除了将省道改为国道、县道改为省道、乡道改为县道外,还在第一页列出了杨锐最关心的路面方案和建造成本。

要想三合土路的承载能力达到四十吨,运部给出的方案有两个,一是像京津公路一样,使用沥青混凝土;再是就是欧洲最新的道路修筑技术:碾压式水泥混凝土,但这个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两个方案都奇贵无比。前者,因为国内沥青产量少,核价只能以国外为准,现在国际上沥青价格超过十八两每吨,而且美国才是沥青大国。真要大规模修沥青路,还是要从美国进口,这样算起来,到国内的价格将不低于二十八两每吨。一立方沥青混凝土需要一百三十公斤沥青,国道路面以宽七点五米、厚零点二米算,每米光沥青就需五两六钱,每公里则需五千六百两,加上施工费用,沥青公路每公里的修筑成本为九千两。

而碾压式水泥混凝土,同样标准的公路。每公里需要水泥五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