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2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大失颜面;后者。不过是可有可无,倒是无关紧要。

听闻韩国的这些条件,赵王勃然大怒。燕国已经同意退兵,秦国也愿意和赵国罢兵,廉颇的大军正在赶来,雁门、云中的精锐边军就驻扎在邯郸北方百里开外的刑县,这一切都让赵国重新恢复了底气。之前韩国是打了赵国一个猝不及防,如今赵国已经召集了二十万精锐,十万老弱,已经有了和韩国一较高下的勇气。毕竟,韩军数量虽多,粮草补给却也困难。赵军却是本土作战。

所以,赵王干脆利落地拒绝了韩王的条件。在赵王看来,因为韩国大举伐赵,原本安定下来的楚国又变得蠢蠢欲动,似乎想要一举灭掉越国,这会让韩国分心不少。关中今年的雨水太多,郑国渠的修建势在必行。无论怎么看,韩国都不大可能征召更多的大军来攻打邯郸,因为邯郸附近,实在已经容不下更多的大军了!

邯郸当然容不下更多的大军,但赵国毕竟很大,总有其他地方可以容得下。赵王不知道,韩王已经在暗中下令,调集十五万大军,由征东将军韩腾率领,另起一路攻打赵国。

七月初三,一路风尘仆仆的廉颇大军终于赶到了刑县。随着燕国主动退兵,这场牵扯到秦、赵、燕、韩、齐五国的战事已经变成了韩、赵两国的角力。不同的是,齐国已经完全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燕国、秦国则依然想要谋一份利!

此时的刑县已经成为了一座军事重镇的存在,廉颇贵为信平君,又是上卿,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最高指挥。廉颇出身于边军,对雁门的情况很是熟悉,加上前几年兵败后,被赵惠文王派到云中镇守边疆,倒也方便廉颇在短时间内就令五万雁门、云中边军折服,算上廉颇带来的十万精锐,和巨鹿、邯郸征召过来的十万老弱,廉颇手上已经汇集了十五万精锐、十万老弱组成的可堪兵力!

要知道,邯郸、武安加起来的兵马也不过五万精锐而已!对现在的赵国而言,除了代郡还有三万兵马威慑燕国,涂水(汾水东岸,与晋阳隔河相望)还有两万兵马戒备秦国,雁门、云中还有两万兵马防备匈奴,赵国是一点多余的兵力也没有了!廉颇若是败了,邯郸就真的没有希望了,赵国实在输不起了!

面对这样的重任,廉颇的压力可想而知。直接率领大军赶赴邯郸也不是不行,但也意味着赵国将邯郸以北兵力空虚的赵国城邑交给了赵国摆布。要知道,韩国大军在攻占了葛孽城后,又奔袭了北方七十里外的巨鹿,巨鹿位于刑县以东,从舆图上看,刑县、巨鹿、邯郸、葛孽刚好可以凑成一个四四方方的图形。赵国占据着刑县、邯郸,韩国占据着巨鹿、葛孽。只要廉颇敢率领赵军主力南下,韩军就可以切断赵军的退路。同样的道理,廉颇大军的存在对韩军也是一种无形的威慑!韩军若是敢北上,就将被赵军一分为二。双方各自受制于对方,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韩军也是小心翼翼。毕竟,对面领兵的是廉颇,赵军实际可以动用的兵力也超过韩军。天时地利人和,韩国只能说占据天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奖励军功,培养起了这个国家的血性。赵**民,越是面对重压,越会迸发绝佳的意志和勇气。这正是韩军最为忌惮的。

只是忌惮,不是畏惧。血性的秦国还不是一样败在了韩国的脚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血性只会让牺牲显得更加悲壮,保全一个国家的最后颜面。

困在邯郸城的赵国君臣在知晓廉颇大军进驻刑县后,皆是大松了一口气。如果韩军在廉颇远在太原郡的时候发动猛攻,邯郸伤亡必然惨重,甚至有破城的危险。可韩国却选择了稳扎稳打,花费半个月拿下了葛孽、巨鹿,虽然这样做保证了自己的侧翼安全,却也耽误了时间。在赵国君臣看来。接下来韩军绝对无法取巧了,面对二十五万赵国大军。以及五万养精蓄锐的邯郸守军,韩国已经占不到便宜!赵国的危险算是接触了一半!只要赵国不犯错误,拖也能拖垮韩军!

兵力上,赵军是占据优势,但用兵之道,实力只是决定胜负的一个因素。古往今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者不可胜数。否则,两国开战,只需互相比拼下双方数量就好,数量少的直接认输。也倒省事。

韩军、赵军在两军真正交战前,派出了大量的斥候刺探对方的虚实,粮道成为双方默契关注的所在。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邯郸附近百余里的地方,云集着超过五十万大军,双方的营寨绵延二十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只是轻步兵们还好,每日耗费的粮草有限。但问题是韩军、赵军皆有不少的战马,这个粮草消耗可就大了!赵军还好些,骑兵不过万余人,可以就食于野。但韩军则不然,两万骑兵之中,有有一万羽林骑兵——三千重骑,七千轻骑,无论轻骑、重骑所选的战马皆是十里挑一,为了保持战力,每日需要填喂豆饼。韩军的粮草补给又远,只能从河内、东郡、泰山郡筹措!

如果韩军的粮道被断,军心必乱,即使韩军的优势再明显,也只能败走。赵军面临的问题一样,不过,邯郸郡、巨鹿郡是赵国主要的粮食产地,赵军是在家门口作战,筹措粮草并不困难。

连续十天,韩、赵双方除了派出斥候找寻对方的破绽,再无别的大动静。这正如暴风雨前的宁静,谁都清楚,一旦试探出对方的弱点,没有一方会选择手下留情。

中牟、林县、防陵、伯阳、邺县失守的消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到邯郸的,赵国君臣这个时候也才恍然大悟,韩国一直按兵不动,原来是迷惑自己,实际上私底下调派大军拿下了漳水以南的这五座城邑!

这五个地方加起来方圆不过百里,在赵国退守漳水北岸后,已经成为飞地。赵国根本就没奢望可以保住这五块飞地,但韩军花费二十日就拿下了这五座城邑,还是让赵国觉得有些遗憾。从此以后,韩军再也没有后顾之忧。河内的粮草可以源源不断地借道中牟,抵达邯郸。

赵国却是忽略了,随着林县的易主,太行八陉当中,韩国已经据有了轵关陉、太行陉、白陉,剩下的滏口陉,韩、赵各占一半。再往北的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则属赵国。

通过白陉,韩国上党的大军可以进入中牟,威逼邯郸;中牟的韩军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白陉,支援上党。这基本上意味着赵国想要夺取中牟,基本上不可能!上一次,是韩国为了修复和赵国的关系,主动将中牟、林县归还给赵国,这样的好事发生一次已经足够幸运!

赵国的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武安,放在了邯郸,放在了葛孽、巨鹿,只要韩军不兵临武安、邯郸城下。对赵国就造成不了足够的威胁!只要韩军丢掉了葛孽、巨鹿,韩国在漳水北岸就将无立足之地。

七月二十日,廉颇决意率军南下,除了留下五万大军驻守邢县、柏人、房子、宋子一线,挡住韩军北进的道路,廉颇带走了十五万精锐、五万老弱!和韩军势必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在邯郸附近驻扎,可以依托邯郸补给粮草,切断巨鹿城中的韩军和葛孽城中韩军的联系。廉颇已经下定了决心,先破巨鹿,再围葛孽,按部就班地打消韩国图谋邯郸的野心。

只是,当廉颇率军兵临邯郸城下的时候,一个消息的传来硬生生的改变了战局。

七月二十三日,灵寿方面传来急报。十数万韩军突破井陉,包围灵寿。因为赵军主力全都云集在邯郸附近,灵寿城内只有两千老弱残兵,距离灵寿最近的一支赵军主力远在两百里开外。而韩军突然出现在灵寿城下,基本上意味着紧邻井陉要塞的番吾已经被韩军神不知鬼不觉地拿下,军心大乱的灵寿完全无力阻挡韩军的强攻。勉强坚持三个时辰后,灵寿宣布失守,县令、县尉以下三千守军。悉数战死,无一投降!

攻占灵寿后。韩军未作停留,先后攻占了附近的权县、东垣、宜安、元氏,兵锋直达房子、宋子。

突然多出的十数万韩军完全出乎了赵国的预料,虽然韩军占据的六座城邑不过占据巨鹿郡不到四分之一的大小,但问题是,巨鹿郡东西原本就不宽。燕军占据着安平以东的土地,韩国占据着宜安以西的土地,留给赵国沟通邯郸郡、代郡的居然只剩下宽不过百里的道路。无论是攻占宋子,还是苦陉、肥县,韩国都可以将赵国一分为二。

赵国不知道。当初韩国颍川和上党之间的联系通道比这更窄,只有野王一座城邑,宽不过三十里,这也是为何秦军攻占野王后,韩国被一分为二,甘愿将上党献给秦国的原因,因为韩国知道上党守不住。(最开始的时候,韩国是将上党献给秦国的,只是当时的上党郡守靳黈不同意,韩王一怒之下,将其撤职,改以冯亭为郡守,岂料冯亭也是不愿意降秦,为了抗秦,更是自作主张将上党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国,于是才引发了改变中国历史的长平之战)

这个时候,廉颇既忧心又庆幸,如果不是自己留下五万大军守卫宋子、房子一线,韩军怕是可以一路打到柏人,甚至刑县。配合着巨鹿的韩军,韩军到时会把赵国一分为二。赵国的所有精锐包括赵王及群臣,将成为瓮中之鳖。现在的情况稍微还好些,赵国还有转圜的余地。不过,赵国若是想不到破局的方法,依然是死路一条。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韩军突破井陉要塞,深入巨鹿郡的消息传到邯郸的这一天,秦国背信弃义,发兵六万,强渡汾水,包围了涂水城的消息夜让赵国君臣瞠目结舌,难以置信。秦国一个月前还信誓旦旦地向赵国表示,韩国是秦、赵两国的共同敌人,如今赵国有难,秦国想要救却力不从心,只能是默默声援。只要赵国可以击退韩军,秦国以后一定以赵国马首是瞻,合力抗韩!岂料,秦国说变脸就变脸。赵国不是没有做过防备,两万大军驻守在涂水城就是无声地警告,但可惜,赵国低估了秦国的野心。秦国宁愿付出上万人的牺牲,也要踏足汾水东岸。

不过,和韩国的这个雷霆一击相比,秦国给予赵国的打击还是小得多。大不了赵国丢掉太行山以西的土地就是了,反正地广人稀,赵国的核心还是巨鹿和邯郸两郡,可如今,巨鹿出现了十数万韩军,邯郸出现了二十多万韩军,无论是军队是质量还是士气,赵军都落在了下风。这仗还能怎么打?!

原本打算在邯郸东北角设下中军营寨的廉颇大军不得不改变了自己的主意。此时,北方出现了韩军,在邯郸东北角扎营很有可能遭到三面夹击!在东南角扎营倒是更为合适,一者,靠近葛孽城,这里才是韩军主力的所在,在这里设中军帐,便于对付韩军;二者,靠近漳水,可以迷惑韩军,做出切断韩军退路的架势,让韩军不敢分兵攻打邯郸!

二十万大军连绵二十里,将邯郸包围的里三层外三层,如果没有韩军突破井陉的消息,赵王会觉得很安全。但如今,邯郸城下重兵云集,赵王却是没有一点安全感!

第四十三章燕国的决定

赵国,邯郸。

天堂和地狱的转换,有时就在一念之间。赵国君臣辛辛苦苦期盼的援军到达了邯郸,算是解了邯郸之围,可却带来了一个更大的危机。如果有可能的话,赵国宁愿维持现状,让廉颇大军继续和秦国死拼,让上党的韩军无法北上,而不是如今这般局面。

毫无疑问,面对渡过汾水的五万秦军,榆次、阳邑、祁邑、中都这些防备空虚的城池多半是凶多吉少。驻军最多的涂水倒是应该可以保全,但对赵国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赵国实在凑不出一支大军去救援这些城邑。外无必救之兵,则内无必守之城。这些城邑的失守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当然,如果拖得足够久,势必会影响秦国图谋雁门、云中的步伐。如果经不起秦军的微微一击,那么秦军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北上。

雁门、云中毕竟还有两万大军,距离秦军超过六百里,秦军想要北上经略这两地,还需花费不少的时日。在没有突破狼孟、孟县前,秦军是不敢将六百里的粮道冒险置于赵军的威胁范围的。

韩国,只有韩国,才是赵国最大的问题,生死攸关的问题。

是战还是和,再次摆在赵国面前。不同于一个月前,一个月前,赵国尚有一战之力,赵国还能寄希望于秦国、齐国、燕国,楚国,但如今,楚国、燕国、齐国作壁上观,秦国落井下石,赵国的精锐全都被困在巨鹿、邯郸两郡,继续打下去,赵国就算得以保全,也会损失惨重。不得不依附燕国或者韩国。韩国损失得起三十万大军,赵国不行。这就是最大的不同。

巨鹿、邯郸两郡的三十五万韩国大军,足以压得赵国喘不过气。就算两国交战的最后结果是韩国因为伤亡太大,主动退兵,满目狼藉的赵国又能得到什么?!加上夏粮收割在即,韩国已经不缺乏粮草。反倒是赵国若是不能尽快击退韩军,将让粮草烂在田里。上半年的辛苦将付之东水。所以,赵国生出了退缩之心。不少大臣力主向韩国求和,哪怕是俯首称臣,也未尝不可。形势比人强,赵国再倔强下去,唯有身死国灭。

只有少数大臣建议再等等,等燕国会不会出兵襄助自己。燕国如果肯出兵,帮忙牵制邯郸以北的十数万韩军。那还有一战之力。只是,这样做也不是没有风险,谁知道燕国会不会假途灭虢,趁机占据中人、曲阳、南行唐,将雁门、云中、代郡彻底和邯郸分割开来。到时,恐怕上演的就是秦、韩、燕三家分赵的戏码,赵国反倒成了引狼入室,自取灭亡。

想要杜绝这种情况。唯一比较合适的就是燕国从扶柳出兵,南下沙丘。在沙丘城驻军。如此,沙丘城有燕军,刑县有赵军,巨鹿城内的韩军被燕、赵大军夹逼,燕、赵一方还能占据不少的优势。

不过,燕国出兵少了自然没用。想要改变这种局面。燕国至少要派出十万大军,当然,数量越多越好!只是,这样做也不是没有隐忧,那就是燕国大军依然可以出工不出力。只是起牵制作用,让韩、赵两方比拼消耗。只是,有燕军在侧,韩军想必也会留一手,不会全力以赴。对赵国而言,局面也会好很多。

说到底,救援赵国对燕国有好处,落井下石对燕国也有好处。前一个好处是长远的,后一个好处是目前的。赵国无法保证,燕国是目光短浅只看到眼下的好处,还是目光深远会考虑未来。这是一个赵国无法把握的不确定因素。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即使支持向燕国求援的大臣也没办法向赵王保证,燕国一定会真心实意的帮助赵国。

自从上一次蔺相如上朝陈说己见后,病势更加沉重。这些天,昏迷的多,清醒的少。赵王体恤老臣,没有派人打扰,因此,朝堂上,在平原君提出议和的建议后,并陈说希冀于燕国的弊端后,主张向燕国求援的人竟然无言以对。

最终,还是平阳君自告奋勇表示愿意搏一搏。向韩国求和,韩国也不一定同意。倒不如派自己出使燕国,试探燕国的虚实。燕国肯定准备了一支大军,以策万全。如果半个月内,赵王接到了自己率领燕国援军南下的消息,那就战上一战。如果没有,那就说明燕国怀有异心,赵国就专心和韩国议和吧!

只是半个月的时间,赵国自然等得起。赵王下令,各地务必坚守,又厚赏各地军民,男女老幼,皆有守城之责。赵王还亲自出现在邯郸城头,表示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坚定守军的意志。万事俱备,只等韩军来攻。

在平阳君赵豹从邯郸出发北上蓟城的时候,赵国还不知道,蓟城提早迎来了一位使者,不是来自秦国,也不是来自赵国,而是来自韩国。韩国御史大夫范睢亲自出使燕国,让燕国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

燕国终究有点心虚,当初和韩国信誓旦旦地约定,燕取巨鹿,韩取邯郸。可燕国在攻占了巨鹿的三座城邑后,就“心满意足”地退兵,打算作壁上观,剩下韩军孤军作战。所以,燕国很担心,范睢这次是代表韩王来兴师问罪的。

范睢当然可以兴师问罪,燕国的小九九早就被韩国看在眼里,也能理解燕国在伐赵一事上的挣扎。但兴师问罪又能如何?!如同核武器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威慑,而不是直接使用!对韩国而言,比较在意的是燕国接下来的态度,而不是燕国之前做了什么。

燕国丞相将渠热情洋溢地接见了范睢,试探范睢的来意。有韩王后的这层关系在,范睢每每顾左右而言他,似乎打算等见到燕王再说明来意。将渠当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不清楚范睢的来意,燕国会被打一个措手不及。燕王也会觉得自己没用。

将渠无法,只能直接问道:“先生远道而来。必定是有所见教于燕国!如今韩、燕两国伐赵,两国休戚与共,渠愿意听先生的高见!”

范睢也没有藏着掖着,终于开口回道:“(范)睢临行前,韩王有意联合齐国,加兵于燕国。丞相可知为何?”

将渠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