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皇帝分身-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而后来,欧洲逐渐出现了衰败和颓势,也是因为忘本了。科技创新的潮流是由美国人推动,而非欧洲人主导,所以才逐渐变成了外强中干。

    此时的大明王朝,由于祖宗积累了大量的技术本钱,靠着吃老本,依然是世界上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但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明朝的科技进步已经日趋缓慢。向大明肌体注入活血的,反倒是西方人传入的一些技术。

    而后来的清朝,比之明朝更愚昧,不但不重视本土的科技创新,用文字狱打压科技创新,还通过闭关锁国,中断西方技术向中国本土输入的过程。多方面因素,造成了后来鸦片战争时期的落后挨打。

    明朝外来技术的引进,还是在持续的,事实上,明朝中期以后,西方技术的输入,对于大明的技术发展,已经起到了积极影响。

    当然了,光靠着引进外来技术,而不重视本土技术创新,在未来技术竞争中,还是会落后挨打。所以,肖图白既重视引进西方的科技、知识,更重视鼓励本土人才的自古创新,激活中华民族的科技创新动力。

    12亿人口的明朝,是欧洲人口的2倍多。存在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匠户们灵光一闪的创新,加起来也是可怕的数据。对于科技创新领域而言,人口数量也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如果庞大的人口优势被充分利用起来,科技创新的效率显然是非常恐怖的!哪怕是整个大明12亿人口,平均十万人一年产生一项创新,那么一年之内大明就能够获得1000多项新的科技成果。

    可惜的是,这个年代科技创新根本没有受到重视,既不能给与创新者社会地位,也不能给与丰厚的金钱奖励。如此一来,大明本土除了一些与西方人合作的天文、数学、火炮制造项目,还在与时俱进的发展。大多数技术的发展,已经靠着吃祖宗老本和喝西方技术的汤来维持进步了。

    中国古代的祖宗们,积累的技术本钱很雄厚。使得明朝的钢铁冶炼的工艺,还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高炉炼铁,在明朝已经很普遍,一些大型铁厂利用高炉炼铁,一炉子一次性即可炼铁五六千斤。崇祯年间。大明全国一年能够冶铁20万吨,比整个世界其他地区的钢铁产量加起来还要多一倍。

    20万吨的钢铁产量,看似很不错的数据。但是,大明全国的耕地都用铁犁,平均2人需要一把铁犁,便需要6000万把铁犁的需求。一把铁犁15公斤,光是铁犁这一项,一年就需要60万吨钢铁。

    而大明一年能够实现高炉炼铁20万吨,就连让全国的农民家家户户都用上铁犁都不能做到。

    事实上,整个大明用上铁犁的农户只有三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农户,还在用木犁、石犁等等工具在耕作。这里面,一方面是因为铁犁价格贵,另外一方面是钢铁产量低让很多农户用不上铁犁。如果铁产量规模大增,不但能够满足农户的用铁需求,而且还能通过规模生产,降低铁的售价。

    铁产量远远不够,钢产量就更悲催了!

    崇祯年间全国一年的钢产量也不到5000吨。并且,钢和铁之间的差价是20倍!而在后世。钢和铁之间的差价是很微不足道的。因为,在后世钢厂制造出来的钢铁成本差异不大。一般情况下都直接炼成钢。

    而在17世纪,钢和铁之间,地位的天差地远。冶铁容易,炼钢则需要耗费比冶炼十倍以上的人力物力。

    明朝炼钢主要是——灌钢、百炼钢等等工艺。这两种炼钢技术,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一直到明朝还在使用。

    “灌钢法”的工艺主要是把熟铁条盘成盘,生铁块塞到中间,然后泥封起来入炉烧炼,出来后砸掉泥封。从工艺本身而言。“灌钢法”是一大创举。但是,实际上“灌钢法”制造出来的钢杂质较多,钢质量不甚理想。

    杂质少的炼钢技术是“百炼钢”,宋朝《梦溪笔谈》关于“百炼钢”的记载:“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这里面,讲述铁匠通过不断的锻打,将铁中杂质给去除,制造“百炼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也低的令人发指。更令人发指是的“百炼钢”这种低碳钢,被迷信为“真钢”,甚至上升了铁匠们信仰的程度,严重影响了中国古代钢铁工艺的发展。

    肖图白需要的是——杂质少、质量高,并且还能够批量生产的炼钢工艺。

    其实也就是肖图白令人将“坩埚炼钢法”提前攻关研究出来。历史上,“坩埚法”是英国人洪兹曼于1742年发明,“坩埚炼钢法”是人类历史上,首个能够批量生产工具钢的创新改革。后世一直到“电炉炼钢”出现了,才取代了“坩埚炼钢法”的地位。

    “坩埚炼钢法”这种技术不外乎是将渗碳铁料切成小块置于封闭的黏土坩埚中,在坩埚外面加热,铁料继续吸收石墨中的碳而熔化成为高碳钢水,浇铸成小锭后锻打成所需的形状。钢在坩埚中熔化时,石墨碳还能起还原剂作用,发生了还原反应,各种杂质也在此过程中上浮去除。

    这种“坩埚法”之所以能够轻易练出钢,原因也是铁水与燃料被隔开了,避免了燃料中大量的杂质渗透到铁水中。炼钢过程中,钢水很多杂质上浮,可以用铁棒之类的工具,及时将杂质给捞走。因此,“坩埚法”能练出杂质少的高碳钢。

    “坩埚法”对于17世纪,应该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炼钢工艺,既解决了钢的质量问题,也能够解决钢的产量问题。

    在质量上,“坩埚法”可以直接练出高碳钢,性能超过“百炼钢”。在产量上,“坩埚法”也不逊色“灌钢法”。

    而且,“坩埚法”炼出来的高碳钢,用以打造兵器的话,属于农业时代的神兵利器。一直到工业革命爆发后,钢合金技术越来越发达,才能够制造出更锋利和坚固的武器。

    高炉炼铁、坩埚炼钢技术上的问题解决后,便由国资委投资了30万两,成立一家名叫做“天津钢铁集团公司”的钢铁联合体。这座钢铁公司坐落于咸水沽,拥有1200多名钢铁工匠,修建一座日产25吨铁水的炼铁高炉,以及100多个炼钢坩埚炉形成一天之内可以炼钢05吨的产能。

    高炉炼铁,采用大明王朝非常成熟的技术,并不具备什么创新含量,也不能赚取暴利。但是,“坩埚炼钢”就厉害了,可以通过设定坩埚的形状,直接生产工具钢、兵器的毛坯,之后稍微令工匠深加工一番,就能够批量生产的钢制的工具和兵器。

    简单说,“坩埚炼钢”既是产量大,又是利润极其丰厚的项目。单论以此法制造冷武器而言,就是一块利润极其丰厚的市场。

    明朝时期从日本大量进口的倭刀,采用的既是百炼钢工艺。日本一名职业的刀匠,打造一把质量合格的倭刀少则两三个月,多则数年时间才能被打造出来。按照半年一把倭刀低效率计算,一名日本刀匠一年仅能生产2把钢刀。

    德川幕府统一日本后,日本逐步进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代,很多武士阶级已经失业、落魄。由于日本的武器消费市场的萎缩,为武士们打造兵器的刀匠们,也混是非常凄惨。在日本当地,一把普通的钢刀仅1两银子,一把名师打造的刀也才10多两一把。

    出口大明则不同了,普通的倭刀能卖到10多两银子,一些精品甚至卖到几百两银子一把。日本的十万名刀匠,很多人都是依赖大明的需求,才勉强养家糊口。

    而“坩埚法”就比较变态了,一个炉子一次性制造10把钢刀毛坯,平均一天练出一炉毛坯高碳钢武器。这些高碳钢武器,稍微加工一番,既是比倭刀更锋利结实的神兵利器。

    一个“坩埚法”一年生产100次,可以获得1000把高碳钢刀。假设专门配5名工匠,将毛坯进行加工成合格武器。也就是平均一名工匠,一年能够打造出200把兵器!

    “坩埚法”产出武器,效率是他们的100倍,武器的质量比他们耗费心血打造的更高。而价格?呵呵,批发价1两银子卖5把,也能大获其利。零售价一把卖5两,也注定是抢手货。

    简单说,“坩埚法”出现后,至少能令日本的职业刀匠们无以为生,加速破产……而倭刀光是在大明的市场份额,一年就超过50万两规模。

    ♂♂

第二二五章 独门垄断带来暴利

    明朝时期,国的钢铁冶炼心是在南方,北方的无论开采的矿藏数量,还是高炉炼铁的规模,皆不及南方地区。

    准确的说,北方的高炉炼铁并不甚普及,炼铁还停留在小型铁匠铺状态。

    而在南方“高炉炼铁”之类的先进技术,已经非常普及。尤其是,广东省更是南方钢铁冶炼的心。而广东省,最繁华的钢铁冶炼心,则是位于佛山。“盖天下产铁之区,莫良于粤,而冶铁之工,莫良于佛山”,佛山的钢铁,也是源源不断的向日本、朝鲜、南洋、欧洲等等市场倾销。市场对于钢铁饥渴的需求,刺激了广东一带的高炉炼铁大为兴盛。光是小小的佛山就拥有10多万名钢铁工匠。当地不但铁匠铺林立,而且数千人的大型钢铁厂,也不胜枚举。

    采用“高炉炼铁”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冶炼生产,造成了明朝的铁价,成为了17世纪的全世界最低。在欧洲,铁还是相当贵重的物资,而在明朝铁已经很泛滥。

    甚至明朝时期,钢铁冶炼根本不是国家垄断,明朝的铁一半以上都是私人的铁厂和铁匠铺生产出来的。

    铁在明朝是不值钱的,只有钢才是很贵重!

    崇祯年间的1斤铁零售价大约是100钱,一斤“百炼钢”至少是2两银子。在后世看来,这种价格简直贵的不可思议。但是,相对于17世纪而言。这样的价格就是廉价的代名词。

    17世纪,欧洲的荷兰、葡萄牙商人,从国购买铁,经过长途运输,贩运到欧洲,也能有一倍的利润。当然,专门贩铁卖,对于这些远洋商人来说,利益还是太少。所以,他们仅将国进口的铁块作为船底的压仓物品。维持船体平衡。到了欧洲后,再将这些作为压仓物品的国铁块,脱手出售。

    明朝的钢铁冶炼心在南方,令肖图白很无语。后世的影像,南方是非常缺少铁、煤之类的资源。当然了,17世纪而言,南方的哪些小型露天矿藏,就足以满足生产所需。一旦进入真正的工业化生产时代,钢铁冶炼心还会迁移到北方。因为本质上。此时北方很多的矿藏未被发现。但是,后世勘探经验表明。以煤炭和铁矿之类的金属资源而言,北方比南方多几十倍。

    事实上,天津地区就比较适合成为钢铁冶炼的心。因为,天津本身拥有煤炭资源,而天津周边的北京、唐山等等地区,大型铁矿、煤矿多不胜数。后世的,河北钢铁集团、首钢集团之类的超大型钢铁集团,离天津都是不太远。

    而将天津作为钢铁冶炼的心,那么不但能够获得北京、唐山等地的煤铁资源。而且山东、辽东、朝鲜等地的丰富资源。也能通过海运,便捷的运输到天津。而通过海运输送到天津的矿石资源,并不会比附近的矿山陆地运输成本要高到哪里去。

    后世,上海的宝钢集团经验证明,临海的港口成立钢铁集团,比之在矿山附近设立钢铁集团,生产和销售成本会更低。

    而天津除了拥有类似上海的区位优势之外。还拥有技术优势!像“高炉炼铁”在北方就比较不普及,所以采用这种先进技术炼铁,在北方比之普通铁匠铺,是有巨大的成本优势和产量优势的。

    天津的“高炉炼铁”的成本。平均每斤铁60钱,拥有40钱的毛利空间。

    而“坩埚炼钢”技术的出现,使得每斤钢的成本,压缩到了100钱。这使得钢的利润,更达到恐怖的程度。

    因为,传统的铁匠们,制造一斤“百炼钢”,至少是15两银子的成本,甚至更高!并且,产量也很低!

    “坩埚炼钢”非但成本低廉,而且产量是普通铁匠的100倍!这种先进的技术出现,标志着传统工艺的铁匠们,会承受阵痛!当然,肖图白非常注重招揽传统的铁匠,用优厚的薪水,吸引他们加入钢铁厂上班。无论如何,新技术出现后,将会碾压旧手艺的生存空间。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接受新技术,将会获得比以前更高的收益!而抱残守缺的人,将会被历史洪流碾碎!

    历史上,“坩埚钢”在英国被发明之后,就曾经遭到英国的铁匠们集体抵制。洪兹曼用来制造“坩埚钢”的铺子被铁匠们砸毁,洪兹曼迫不得已离开英国。最终,洪兹曼以“坩埚炼钢”制造的钢铁产品向整个欧洲销售,廉价的钢铁产品造成英国抵制这种先进技术的工匠们纷纷破产。

    而由于铁的利润并不高,“天津钢铁集团公司”高炉冶炼出来的铁,除了少数供应给“天津军械厂”用以生产武器之外。其余的铁产量,皆作为“坩埚钢”的原料。

    “坩埚钢”直接打造成工具、农具、冷兵器,或者干脆是钢锭,对市场进行销售。

    高碳钢又有别称是工具钢,工业生产所需的各种钢制工具,离不开高碳钢。能够量产高碳钢,对于升级工业体系,有着巨大的意义。

    农具直接高碳钢制造,不但比铁制的农具锋利,而且还更结实耐用。

    高碳钢打造的刀、剑、斧头等等冷兵器,在这个年代也属于绝世神兵。

    “铁的利润太低,这点辛苦钱赚的太头疼了,暂时忽略不计吧!仅算钢的利润,假设,我厂一年能生产50万斤‘坩埚钢’,‘坩埚钢’价格与百炼钢相同——那么,我们一年可以获得100万两银子的收入,而成本仅是5万两银子!95万两利润,比我们投入的30万年的资本要高2倍多!”肖图白兴奋的表示,“通过这么鲜明的对比。我们应该更清醒的意识到,什么叫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独门垄断的科技就是暴利’了吧!”

    众多工匠纷纷了然于心,振奋道:“当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独门垄断的科技就是暴利!”

    “为了厨获得暴利,我们首先要对‘坩埚钢’技术进行严格保密!至少,我们需要垄断这门技艺五年以上!五年以内通过利润,我们建立产量更大的高炉,让铁的产量暴增、成本降下来。根据‘坩埚钢’的原始工艺。研制更多的创新技术。力保将来哪怕‘坩埚钢’原始工艺已经非我们独有,但是我们依然能够通过技术的创新,获得更多的利润!”

    肖图白鼓励:“对于创新的工匠,我并不吝啬。此次,立下头等功劳的三名工匠,李铁柱、王大有、贺铁牛三位,各自奖励工厂1%的股份。其余,参与攻关项目的,奖励100两银子。当然。也可以用这100两银子折算成为工厂的原始股。在保证工厂生存、发展所需的资金之外,工厂的利润按照季度分配。确保三分之一的利润分配给股东……”

    李铁柱、王大有、贺铁牛三人皆是比较喜欢动脑筋,并且有一定化知识的铁匠。而且,读了不少金属冶炼的技书籍。如果是后世,他们都会被当做技术大牛,被国家供着。但是在明朝,他们匠户的枷锁,令他们每个年需要有几个月时间,免费为朝廷劳作。并且,匠户世家。世代是匠人,不能参加科举,永远不能成为统治阶级。

    因此,匠户的地位,在明朝一向是不高的。这种身份并不是特权,而是拥有歧视性的压迫身份。不少的匠户,有了钱之后。往往选择上下打点,脱离匠户身份,其子孙后代一般也选择种田、经商、读书,很少愿意祖祖辈辈一直担任匠户。

    而特区。没有所谓的匠户身份,只有“技术工”。其,“技术工”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担任的,需要去考试。

    特区的技术工种按照——铁工、木工、船工等等不同工种分类。并且还有8个等级。一级工是入门技术工人,一直排到8级工。

    事实上,特区最高级别的技术工,也才有级工暂时仅存在于理论,7级工除了手艺之外,还需要留下影响力巨大的技术论,推动技术向前发展。而8级工,则必须是研制出蒸汽机、发电机之类逆天的存在,才有资格获得。

    事实上,特区的工厂,也是按照技工的等级,开出不同的薪水。一般,能够达到3级技工,已经能够拿到10两银子的月薪。每升一个等级,月薪至少翻几倍。

    李铁柱、王大有、贺铁牛三人的技工评级,也才是铁匠6级,工厂给予的薪水是月薪150两银子。做到这般的程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