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皇帝分身-第1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大的受益方,可能是军队!《天津特区户口修订法案》颁布后,特区根本不用大张旗鼓的征兵宣传了。希望早日获得特区户口的新移民,将征兵处的门槛都踏破。

    其实,民兵部门才是特区真正的新兵营。进行最基础的队列训练、冷兵器训练、文化扫盲教育。

    一些民兵中优秀的人才进行挽留,并提拔为正规军。一些非特别优秀的普通人,则是服满三年兵役,自动退伍了。

    事实上,退伍的民兵也经过了扫盲教育,拥有文化基础,放到了基层工作岗位,也比未经过军队熏陶的普通人素质要高一些。

    对军人进行文化培训,优秀军人退伍去当基层军官,这种制度在汉朝时期是很普遍的。而有文化的退伍兵。不但能够胜任基层地方官,增强政府对于基层的渗透力,并且也有利于培养民众尚武精神,达到藏兵于民的效果。

    后世有人给汉朝定性——“强汉”!汉朝的军事力量,非常强悍的!比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更胜一筹!罗马帝国在全盛的时期。自然能征服蛮夷,横扫八荒,但是罗马帝国进入了国力衰退期后,就一直被蛮族们欺辱!

    而汉朝不但全盛时期能将匈奴人从亚洲驱逐到欧洲,哪怕就是即将灭亡的时期,都能对蛮夷们压着打。因为,汉朝时期基层百姓尚武之风未泯,普通的农夫,也是农忙时务农。农闲时练武。以至于,随便招募一些农民,就能当做合格的兵员。汉朝时,草原民族来侵犯,有时候。官府还没出兵,当地暴走的汉民们,已经拿着武器,杀的蛮夷们丢盔弃甲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战斗中民族,热爱打仗这是出名的!否则,怎么能解释,从一个小部落发展成一个响当当的大国,领土又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所谓“自古以来”的含义,其实是我们老祖宗用武力打出来的!

    而后世,我们的尚武之风日渐消失,打不过敌人时,却开始自欺欺人,称“热爱和平”了。这是耻辱,也是愚昧!

    虽然“好战必亡”,但是“忘战必危”!

    好战的秦汉,从兴起到灭亡都在打仗,可曾看到秦汉签署一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条约?而委屈求全,用妥协换和平,敌人则会步步逼迫,一直憋屈到死!

    比如,宋朝文风鼎盛,经济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发达时期。但是,宋朝崇文抑武到极点,武人脸上居然会被刺字,普通人也以当兵为耻。由于军事上疲软,宋朝一直在委屈求和,但是还避免不了在憋屈中灭亡。

    明初的武人经济待遇好,社会地位比宋朝有所提高,也造成了明初的军队战斗力爆棚!等到明朝中期,土木堡之变,文人压倒武人。军屯中的田产,被军官、地方豪强鲸吞,原本经济富裕、荣誉感十足的军户,变成了比民户中的佃农还不如的悲惨穷光蛋。从此之后,军户制度废掉了,世袭专业的军人,成为不会打仗的代名词。以至于后来,武将们要训练、招募少数的家丁去作为军队的核心,其他的军户,仅是凑个人数而已。

    戚继光的军事改革,主要就是在军户制度败坏后,选择了花钱雇佣,采用募兵制作战。用家丁、募兵制打仗,如果钱粮足够,也能够拥有战斗力的。但是,问题是明末税收制度同样败坏,怎么可能付得起昂贵的军饷开支?于是,募兵制短暂辉煌,很快有开始颓废了!

    屯兵制,需要给田地能养出强兵。募兵制,需要足额发军饷,也能养出强兵。

    既没有田去屯兵,又没有钱去雇佣,士兵的身份地位还受歧视,自然是不能够维持军队的战斗力。

    天津特区,则是通过拔高武人地位,来维持社会的尚武之风!

    事实上,军人地位并不仅是服役期间,退伍后依然有崇高地位,这也是关键。拥有崇高地位的退伍兵,一切的骄傲来自于军队,自然也是尚武精神的免费宣传者和提倡者。

    为什么,中国古代崇尚读圣贤书?因为,大明的文官们退休了,也是德高望重的官绅。地方官们有事,也需要和这些官绅们商量一下。官绅拥有众多的政治权利,身份地位与平民不同,所以他们也是读书才能出人头地的榜样和宣传者!

    特区的退伍兵,则也拥有类似于官绅们的权利,不但能弹劾官员,也拥有对政府的批评、建议的权利。同样,他们是尚武之风,和入伍从军同样能有前途的宣传者和榜样……(未完待续。)

第二四四章 互别苗头的青年将领们

    9月26日,肖图白在办公室中,召见将道子、吴三桂。这两人皆是风华正茂,二十出头的年纪,但正是因为两人还太年轻太锋芒毕露,不免会互别苗头。

    将道子歧视吴三桂旧式军人出身,什么“排队枪毙”、“集中火力”的新式作战理念皆不懂,都什么年代了,还和鞑子一样拿着冷兵器械斗。

    而吴三桂对于将道子的歧视目光,不免暗怒。要知吴三桂也是自命勇武,少年时,其父被数万鞑子困在阵中,吴三桂敢带着数百家丁杀进杀出,救出其父。而凭着其少年成名之战,战绩至少不差于将道子,他凭什么看不起人!

    两个年轻人,目光中如擦出了火花一般,冷冷的瞪着对方。

    肖图白视若无睹一般,淡然的批阅了手中的一份商业报告,批注完之前,他是不会结束这份工作。

    吴三桂、将道子两人不敢打扰,仅是好奇的打量屋内的摆设。办公室中摆设非常简单,没有古董、字画,唯一引人瞩目的仅是一副——《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是明朝最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和大学士李之藻共同绘制完成的世界地图。

    在这个年代,地图已是非常珍贵的资料。而像《坤舆万国全图》这种世界地图,在大明境内更属稀世珍宝。

    这幅图参考了欧洲已出版的世界地图,并结合大明的土地,才绘制了包含五大洲的地图,属于当时最先进的世界地图之一。除了澳大利亚未被绘制,这幅地图已经涵盖了中西方对于世界地理的发现总和。

    这幅大明最权威的世界地图上绘制的五大陆——欧逻巴、利未亚(即非洲)、南、北亚墨利加、墨瓦蜡泥加(南极洲)。四大洋——大西洋、大东洋 (即太平洋)、小西洋(即印度洋)、冰海(即北冰洋)。

    历史上鸦片战争。英国人轰开中国国门的时候,清廷对于世界的认识,可能还不如明末时期。

    至少,明朝一些开明的文人士大夫知道,欧洲大体有国家,不同国家之间有许多矛盾和战争。而清朝鸦片战争时期,对于世界概况则是睁眼瞎,完全不知道攻打自己的外国人来自哪里。

    整个《坤舆万国全图》通幅纵 168。7厘米,横380。2厘米。于1602年制作成功后,仅在1608年摹绘了12份在宫中珍藏。因为。这幅地图太过于复杂,很难制造出大批量印刷的雕版,一直没有大范围流传。

    肖图白则是雇佣了匠师摹绘30份《坤舆万国全图》,并且计划雇佣工匠将地图进行了简化、缩小,并制造雕版将简化版的地图进行出版发行。

    目前。能被雕版印刷出来的简化版的《坤舆万国图》还未制作完成,大明绝大多数人,还没有机会阅览世界地图。

    吴三桂目光盯着《坤舆万国全图》,很快被吸引的移不开目光,脑海中,形成一波巨大的冲击!

    天,世界居然是这么庞大……

    “土包子,没见识!”将道子不由低估,“连世界地图。也没有看过。像我们皇家新军一名普通小兵,也看过多个版本的世界地图了!”

    吴三桂是旧军人出身,尽管心中对于将道子颇为赞许,但是却悄然闷哼:“不过是看过世界地图,神气个屁!军人是以战绩说话的!要是肖白浪、张瑜两个团长骄人战绩。令人敬佩。不像某人,看家护院也能混个团长,上了战场说不准会像那个谁?……嗯,王启年一般孬种!”

    “你!”将道子目光露出凌厉的敌意。王启年是皇家新军初期的一个耻辱。几乎是赵括、马谡的同义词。

    吴三桂不由自得一笑,心知道运用典故的还是比较恰当的,至少成功的讽刺了这位自高自傲的将道子。

    通过这些天读报纸,吴三桂着重了解皇家新军的历史沿革。其中就有国师爷挥泪斩飞将,已是报纸上一个时常会被人拿出来炒作的话题。

    那飞将王启年,当初在京营时,便率领千多名部众,数日内千里奔袭,连克数股流贼,可见其并不是庸将。而投靠国师爷后,王启年率领一个营的皇家新军与清军首战,却是遇到溃败,这里面更多是运气不好使然。王启年时候,肖白浪因为力挽狂澜,成为了新一代的将星。

    而王启年被斩后,不少其旧部,时常在舆论上呼吁给其翻案,恢复其名誉。并且,经常有人在不同场合提出飞将军被斩可惜,若是飞将军未死,会获得如何如何的成就,那个肖白浪,仅是踏着王启年尸骨,窃取功劳而已云云……

    吴三桂也已经初步了解到,整个皇家新军目前的编制是一师三团,师长是被肖图白本人兼任,而三名团长分别是肖白浪、张瑜、将道子。

    最富盛名的肖白浪,是屡立奇功,远征朝鲜,数次军事奇迹,令他被特区的媒体鼓吹为不败军神。

    其次,张瑜也是皇家新军的元老级将领,组建了一只规模不小的骑兵团。骑兵团组建的目标是北伐,驱逐伪清,收复故土。为了争取军心民意,张瑜也时常叫嚣战争,在媒体曝光率并不低。

    剩下一名亲兵团的将道子,因为战场功绩不显著,更多是靠训练、护卫时立下的含金量较低军功,获得的升迁。而特区的媒体,对于将道子的军事能力,也提出了质疑。

    将道子淡然看了看吴三桂,低声想:“杂牌军出身的家伙,等着瞧,以后有的是让你出丑的机会!”

    半晌后。

    放下手中批阅完成的文件,肖图白微微点头道:“不错!吴将军不愧是将门世家出身,气度沉稳,荣辱不惊。比我想象中要好很多……”

    吴三桂目光中一丝喜意一闪而过:“国师大人过誉,三桂仅是一介粗人。”

    肖图白说道:“天下已乱。正是武人建功立业的时机,未来几十年,武人将会比文人更为荣耀!”

    将道子、吴三桂两人不由一震。

    肖图白淡然说道:“这是大争之世,整个世界都乱了!天竺人和波斯人在激烈征战。欧洲几千万人分成两个阵营,卷入宗教战争。再看看我们大明的周边,缅甸、暹罗、越南动乱连绵。满清名义吞并蒙古,但是仅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众多部落还在群雄涿鹿,却并不臣服满清。南北朝鲜在对峙战争,还有日本——这个已经太平三十多年的地区,岂能置身事外?”

    将道子脱口而出:“太好了!大人。您准备出兵日本,将之纳入殖民地?”

    吴三桂却皱眉,道:“以前倭寇17万军队入寇朝鲜,虽被我大明击败。但是,那是在朝鲜境内作战。朝鲜人配合我宗主**队,倭寇处处受敌。若是出兵日本,攻略城池容易,统治起来却难,时间长了怕会是重演日本人在朝鲜败退的结局!”

    客观而言,当年日本丰成秀吉军队,并不是很弱。有些人,认为明军4万,击败日军17万。由此证明日军不堪一击。但是,这里面将朝鲜人的作用给“忽略”了,朝鲜人在正面战场上或许很垃圾,但在却有超过50万的朝鲜民夫为4万明军服务,保障了明军的后勤。明军需要粮食补给。直接命令朝鲜地方官征调。日本则需要去抢劫粮食补给,自然会受到朝鲜人抵抗,从而消耗日本一部分的军力。

    明军当年在朝鲜作战是“得民心者得胜利”。

    如果,大明去征服日本。本土运输后勤、补给,成本太过于昂贵。在日本境内“以战养战”,则由可能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军事上取胜易,政治上统治难!统治日本的难题,是在于日本人在唐朝时期学习中国的制度后,便逐渐形成了民族意识,自称“和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意识的地区,征服难度是远高于许多部落林立的地区。

    肖图白点头,含笑道:“我自不会重蹈丰成秀吉覆辙!此行日本,第一是通商,第二如果日本出了乱子,则是站在日本幕府一边,有条件帮助其镇压乱民。作战,并非以征服为目的,仅是换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将道子显得有点失望,吴三桂却是松了口气。

    两者表现,肖图白看在眼里,知道将道子还是太年轻太冲动了,考虑的问题还不如吴三桂透彻。

    军事是为政治服务,政治是为经济利益服务!不能获得经济利益的作战计划,本身就是弊大于利,不值得发动。

    肖图白忽又道:“这次前往日本,以水师为主,陆军为辅。主帅是由郑芝豹来担任,日本这次任务,他拥有全权指挥资格!将道子,你负责率领1000名亲兵团士兵去日本。吴三桂,你担任随军顾问,此次任务过程中,你可以建议,但是不拥有指挥权限。返航回来后,按照表现,给你适合的位置!”

    将道子冷冷的看了看吴三桂,道:“大人,吴将军未经过皇家新军系统训练,此行根本发挥不出作用,何必派他这个多余的人?”

    肖图白淡然道:“我意已决!无须多言!”

    吴三桂露出振奋神色道:“谢国师大人赏识,三桂定会努力!”将道子的莫名敌意,并没有令吴三桂感觉到知难而退,反而冷笑,这位将道子还是太嫩了一点!上位者做出决定,岂是一个小小的将领能质疑的?

    将道子目中喷火,想道:“好个吴三桂!算哪根葱,仅是仗着父辈功劳出来招摇撞骗的二世祖而已?等着吧,定然要让国师爷知道,我将道子的能力比他吴三桂强一百倍!”

    两名年轻的将士互别苗头,对于肖图白而言,也并不担忧。

    因为,驾驭下属,本身就要是讲究平衡、控制。适量的内部斗争,反而令上位者更容易驾驭整个团队。(未完待续。)

第二四五章 长崎(一)

    十月。郑芝豹率领天津水师2艘主力舰,率着20多艘武装商船,以贸易的名义从天津港出发,中途经过皇城岛、耽罗岛等等中转站补给,驶往日本的长崎港……

    郑芝豹在投奔肖图白前,就曾往来日本、南洋各地进行贸易。

    日本日趋闭关锁国政策下,往来日本的文书叫做“朱印”,没有朱印资格的船主,便不可以在日本进行贸易。

    此时,郑芝豹率领的船队,有7艘已经拥取得朱印船文书。剩下的,没有取得朱印文书的商船,也可以在长崎港停泊,顺带向日本幕府申请朱印船资格。

    这个年代,作为中华上国在亚洲各地的特权是一大堆的!比如在日本,中国就充分享受特权。

    众所周知,日本德川幕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能与日本做生意的境内外商船,需要取得朱印资格。而朱印船资格,对于众多西方商人和日本商人来说,都是很难获得的。

    日本幕府对于日本的本国商人仅发个30多个朱印,也就是说,这有30多个日本船只,有资格出国贸易。剩下的敢出国,要么别回来,回来后会被判处各种刑罚。

    而德川幕府对荷兰人也仅发放了5艘朱印船资格。对于其他西方商人,则已经不再发给朱印船资格。

    中国商人,未获朱印船的,可以在长崎或者江户申请。而很多其他国家的船主,没有朱印文书。便会直接被没收货物,驱逐出境。日本国内的武士、大名,甚至连造500料以上的船只,都是非严禁的。限制日本国内子民出海,也是幕府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批准少量日本的船主出海经商,其实也多是幕府官方的背景。比如,从大明进口丝绸、棉布的日本朱印船商人,十有**都是为德川幕府办事。

    由此可见,17世纪想要和日本做生意,最好要拥有中国国籍。因为中国国籍是最容易获得幕府幕府颁发朱印船资格的。

    事实上。日本锁国政策,对于中国商人是大大有利的。

    因为,日本的这一项政策,使得西方国家与日本贸易量大减。而中国商人乘机占领了日本市场的贸易份额。

    比如。澳门的葡萄牙人。从大明进口商品,卖到日本赚银子。再用日本赚的银子,到大明廉价拿商品!通过这种“广州、澳门、长崎”航线的贸易。葡萄牙人每年可获利数百万。而这种技术含量很低的二道贩子,中国商人完全可以自己做,何须葡萄牙人?

    日本市场向葡萄牙人关闭后,葡萄牙人只好去做“中欧贸易”。这个贸易,周期更长,一年仅往返一次。而做中欧贸易后,则会带来大量西方的书籍、商品,对大明经济科技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大多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