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皇帝分身-第1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肖图白的仁德更是远远传播到特区之外,越传越邪乎。越的穷困的地区,越是将肖图白描述为救苦救难的活神仙。

    这使得肖图白,在底层百姓中的号召力,不下于李自成之类的义军。毕竟,农民起义的不外乎是许诺将来“分田地、均富贵”,一个破产农民加入义军。成功了之后。也仅是成为小地主。

    而天津特区现在就能给予体面的生活,稳定安逸的环境。这种安定的环境,更是令人向往。

    天津特区四镇,对于肖图白而言。是一座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的试验场。

    肖图白给南朝鲜仁祖设计的是“先军政治”。让南朝鲜的社会资源。全部为军队建设服务。表面上,南朝鲜战争机器飞速发展,但却是后继乏力的。因为。南朝鲜的生产力,并未根本的提升。仅仅是靠着向天津出售资源,换取大量的资金,用于军事建设。

    而天津的发展思路,则是“七分经济、三分军事”,经济基础决定了军事、科技、教育等等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军队建设是烧钱的,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无限的向军队建设倾斜,便会影响到经济发展。

    而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了,军事发展也会后继乏力。比如,1000万两银子投向军事项目,便是纯粹的投入了。而且军队规模的扩张,会需要更多的钱财来支持。对于政府的财政,是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而如果同样一笔资金用来搞经济建设,将30%的盈余提供给军队,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给军队提供的军费是几何倍的增长。

    肖图白采取的策略是,经济建设为先。

    经济建设发展好了,军队的未来发展就有保障。如果,将手头资源不顾一切的投入军队建设上,手中没有盈利项目,将来养活军队,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更别提让军队获得良好的发展。

    总体而言,天津的各方面都在发展,只不过有快有慢。经济发展的稍微快一些,其余的部分发展相对慢一些。而在经济方面——工商业发展的快一些,农业发展的慢一些。

    工商业发展的快,因为特区狭小的土地,只能以工商业为主,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中,创造出更高的效益。农业发展相对的滞后,也是因为特区的土地面积有限。并且,城市建设和工业用地,也将会不断的吞噬农业用地。

    这是没有办法事情,发展农业经济的前途是非常优先的。不优先发展工业,国家就不能强盛,就不能将先进的经济生产能力,转化为军事能力。

    中国宋朝时期就是前车之鉴,宋朝的经济之繁荣空前绝后,占据世界经济比重的80%,但是宋朝如此强的经济实力,却不能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宋朝从建国来时,面对北方的邻居就处于挨打地位。

    明朝的经济,相对于满清也是强大百倍,但是同样经济实力完全不能转化为军事实力。这就是农业国家的局限性!

    工业国家,几百万工业人口的军事潜力,是超过几千万农业人口的。

    中国古代长期经济领先,主要体现在手工业规模的庞大。但是,中国古代并没有意识到保持制造业技术先进的重要性,因此中国古代尽管产生了不少的发明,但是并未爆发出工业革命,更没有意识到保持制造业技术先进的重要性。

    英国人后来崛起于工业革命,本质上也是比手工业时代,更发达的制造业而已。美国后来取代英国人的霸权地位,首先是在于美国制造业崛起,取代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天津的制造业崛起,就是非常重视通过改进机器,以技术的改进,带动整个工业体系的发展。

    比如,以纺织工业为例,天津纺织业原本停留在男耕女织的落后阶段,但是肖图白令工匠按照“珍妮机”的原理,改进了纺纱机器。从家庭手工操作的单锭纺纱机,或者是三锭纺纱机,革命性的改进到10多锭、几十锭的纺纱机。最先进的纺纱机,达到了160锭以上。在动力方面,也开始逐渐用畜力、水力等等方式带动机器,而不再是停留在人力操作。

    过去普通家庭主妇用单锭机器纺纱,一昼夜才纺出几两纱,一个月积攒的纱最多能织五六匹棉布。这种模式下,只适合自家种植少量的棉田,织一些土布大部分自家穿,少部分向市场销售补贴家用。

    而几十锭、上百锭的纺纱机,一台机器一天内纺出来的棉纱,可能会达到十多斤以上,足以同时向数台织布机提供原料。

    因为,纺纱技术的飞快发展,天津的纺织业开始比江南地区更具备竞争力。光是天津地区,就开始拥有5万名纺织工人,拥有纱锭100多万锭,棉纱加工能力达到每年加工2500万斤。如果全部织成棉布,足以织造800万匹。不过,特区自身织布产能只能生产500万匹,剩下的棉纱销售给周边地区,带动了周边地区家庭织布规模的发展。

    纱锭的增多,令纺纱产量骤增。

    棉花去籽、织布等等上下游产业,出现了发展瓶颈。

    历史上,英国是因为发明了“飞梭织布机”,导致原始的纺车供应棉纱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而天津特区的纺织工业的发展轨迹却是不同,是由于“珍妮机”这种多锭纺纱机器的出现,导致了棉纱产量过剩,为了消化棉纱的产能,增加棉布生产效率,从而发明了“飞梭”式的织布机。

    飞梭织布机,比起传统的织布机,生产效率更高。普通的织布机,一名熟练的织户,一天才能织一匹棉布。而飞梭织布机,则可以一名工人,一天只能织3~5匹棉布。

    纺纱、织布技术皆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后,棉花的去籽加工,则成为了老大难问题。中国古代种植棉花的农民,除了摘棉花之外,还需要人工去籽,将棉花籽取出后,才可以销售出去。人工去籽的效率很低,至少需要几十天时间,才能够将棉籽去掉。因此,很多商户知道,棉花丰收的时候,并不的收取棉花的好时机,而是要再过一两个月,等到农民将棉花籽摘掉后,再去收取棉花。

    去掉棉籽的棉花,和没有去籽的棉花,价格差别很大的。一斤去籽的棉花,在南方地区价值50文钱~70文钱左右。而没有去籽的新摘棉花,35文钱即可收购。农民倒是愿意,将未去籽的棉花销售,但是商人却不愿意收购,因为那样一来额外雇佣人工给棉花去籽,未必比农民自己去籽经济划算。

    轧棉机的发明,解决了棉籽去除的难题。历史上,一直到18世纪末期,刚刚独立的美国,农业经济逐渐从烟草为主,转型为种植棉花为主。棉花种植业经济效益非常高,但是棉籽的去除,是一个非常麻烦、浪费人力的事情。美国刚刚建国时期,劳动力资源是非常稀缺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伊莱。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在这个机器没有发明之前,黑人奴隶一天只能将1斤棉花去籽。而发明了轧棉机,一名劳动力一天之内,可以轻易的给50斤的棉花去籽。

    而轧棉机并不复杂,肖图白稍微提点下,特区已经研发出了这种机器。(未完待续。)

第二五八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一)

    特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国营经济推动。

    目前来看,经济发展的效率是非常高效的。但是,肖图白知道,着国营企业规模庞大,体制也会越来越僵化,效率也会越来越低。

    后世,解决国营企业体制僵化的弊端,是引进竞争制度。效率低下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大规模淘汰,剩下的自是效率相对较高的企业了。

    肖图白并不打算,将来国营企业体制彻底僵化后,再引进竞争机制,那样一来弊病丛生时再改革,阵痛太大。

    还不如让国营企业一开始就与更多的私营企业竞争。

    特区最大型的国营企业,无疑是皇家纺织公司。皇家纺织公司,从棉花采购、纺纱、织布和棉布销售,以及各种工艺技术的改进、发明,棉纺工业的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皇家纺织公司全部参与其中。

    在此时,皇家纺织公司,拥有员工4。7万人、总资产570万两,自身拥有的净资产230万两,银行贷款和客户的预付款有340多万两。这样盘然大物一般的纺织业巨头,垄断了天津当地市场之外,更占据了日本、朝鲜市场的三成以上份额。

    在大明的北方地区,皇家纺织公司已经具备托拉斯的气象,根本找不到匹配的竞争对手。哪怕就是江南地区,大型的作坊也不过是几千名工人。在规模上、技术改进等等方面的实力,皇家纺织公司。已经属于世界领先地位。

    肖图白虽然鼓励皇家纺织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但是并不愿意天津的棉纺工业,仅是一家企业垄断。

    为了给皇家纺织公司精简机构和培养一些竞争对手,肖图白指示皇家纺织公司淘汰掉2000台30锭以下的纺车和老式织布机。

    这些老旧的机器,生产效率低。对于皇家纺织公司而言,使用这些机器进行生产,甚至不够支付人工薪酬。因此,这些老旧的机器,仅用于培训新员工。让新员工用这些旧机器。学习生产技能。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已经不用这些老旧机器了。

    但是,这些机器对于家庭式作坊而言,作坊主自己就是工人。无需额外支付人工成本。依然可以获得利润。

    无需支付人工成本的情况下。一匹棉布的利润空间至少的150文钱!而家庭纺织作坊,一名劳动力可以年生产50匹棉布,年利润空间至少达到7。5两银子。这可比给人当佃农。一年忙到头仅有两三两银子的收入要强多了。

    因此,皇家纺织公司的2000台落后的机器,向市场上公开销售后,顿时吸引周边村镇,疯狂的抢购。卖掉这2000台淘汰的机器,换回了12万两银子的现金流。

    而卖掉老旧机器后,皇家纺织公司虽然是牺牲了一点落后产能,但是企业新机器更普及,人均劳动效率却是有所提升……

    在肖图白指导下,皇家纺织公司的结构,增加了企业的效率。不久,皇家纺织公司总经理李慎之风尘仆仆从江南赶到天津。李慎之长期在南方主持工作,就近在南方开设工厂,以及帮助天津采购南方的棉花原料。

    此时李慎之却是带来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

    “南直隶的棉布作坊和地主们联合起来了,棉花供应准备涨价!这个涨价,主要的针对我们天津的棉布产业。”李慎之忧心忡忡道,“江南地区的那些作坊主,至少私人拥有几千亩、上万亩的棉田,加上他们根基在南方。联合起来排外,我们拿他们没有办法!”

    肖图白说道:“是为了日本棉布市场的竞争?”

    李慎之点头说道:“确实如此!原本江南地区每年向日本等地销售棉布超过500万匹。但是,天津的棉布比他们价格便宜,对日本出口的市场,被我们抢占了大半。光是去年一年,我们至少让南直隶的棉布作坊损失了超过百万两的出口利润。”

    肖图白沉吟说道:“生意场上,如同两兵交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对日本等地市场的竞争,我们不会让步的!”

    “如此一来,江南地区的棉花供应,便不利于我们!”李慎之叹息,“甚至,南方地区的棉花采购渠道,将来也会失去作用!”

    江南地区以松江府为例,明初的棉田种植仅占田地的1成,九成的田地种粮食。但是到了明末,随着棉纺产业日益发展,已经是五成的田地种棉花。一个松江府至少种植百万亩的棉花,这也使得松江府成为国内最大的棉布生产基地。

    当然,松江府的作坊,技术改进的比较谨慎的,甚至绝大多数的作坊,都是农闲时候的农民,赚取一些外快。等到农忙后,这些农民又纷纷返乡务农。因此,全职的产业工人,是非常少的。

    而且,江南地区的部分作坊,为了降低成本,纷纷雇佣流民,只给提供吃喝,不发给工钱,用这种刻薄的手段,将人当做奴隶使唤。除了对于底层百姓,非常刻薄之外,这些作坊主们又和东林党结成了利益同盟关系。有东林党的声援,江南地区广为结社,为抗水、漏税行为张目。

    因此,尽管江南地区的作坊林立,工商业非常的繁荣,但是底层的百姓,并没有享受到其中的好处。

    至于儒家提倡的种种仁义,那些饱读诗书的南方富人,一般仅应用在同等的富人阶层身上,而不会将仁慈用到底层的穷人身上。

    天津地区的工商业,比江南地区要好一些,至少形成了全民富裕的的盛况。比如,以国营经济为主的皇家系公司,和地方国企,规定了最低约月薪为1两银子。

    天津的私营企业稍微差一点,比如天津特区户口的百姓,必须要按照法定月薪支付工钱。那么,私营企业主,就不雇佣天津户口的居民,而是雇佣外地来打工的百姓,对于这些没有取得户口的流动人口,支付个五六百文钱的月薪,已经能够对这些打工者形成吸引力。当然,国营企业的存在,使得这些私营业主,不敢过于压榨,尤其是熟练工人更会涨薪水。毕竟,压榨过度,熟练工人带着一身技能,去投奔国营企业。

    肖图白冷笑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都随他去吧!江南地区棉花涨价,我就不买它的棉花!天津、山东等地,同样有棉花种植。日本、朝鲜等等海外市场,也同样可以采购到廉价的棉花!”

    其实,江南的棉花价格优势,并不太明显。天津地区也有种植棉花,采购价格和江南地区差不多。

    唯一的缺陷是,北方地区的棉花种植的林林散散,往往一个村只能收到几千斤棉花。而不像江南地区,有着东林党人撑腰,使得地方富户对于朝廷法度蔑视,原本规定种粮食的田地,已经纷纷改为种棉花。所以,松江府的一个村,便可以轻易收购几百万斤棉花。商人去松江府收棉花,省时省力,效率是非常高的。

    但是肖图白相信,多扶持一些北方的买办商人加大对北方棉花采购,而在北方收购棉花多了,农民便会积极种植棉花,形成了正反馈,今后采购将会更容易。

    其实,肖图白也是知道,北方地区的动乱,并不是人均粮食产量不够。而是财富分配不均衡,富户的粮仓中拥有养活几千人几万人的粮食,但是并不愿意免费或者低廉的转让给穷人。而穷人因为没有钱,只能饿死或者造反。

    财富分配不均衡,或者说,就业致富机会太少,令底层人没有收入。像棉花种植,能够让农民变成中产阶级,丰年一年的收入,能够度过三五年的饥荒。这样一来,农民抵御的天灾风险的能力增强了,社会也就更安稳。

    事实上,明朝末年,饥荒严重的地区,粮铺中和地主家中,照样粮食堆积如山。只不过,破产农民没有钱购买粮食而已。

    财富机制分配不均衡,造成底层佃农和自耕农穷死、饿死。

    与其让他们继续种粮食,还不如鼓励农民去种植更赚钱的经济作物。

    至于采购日本、朝鲜的棉花,主要是因为,朝鲜、日本市场的金银快速向大明流动,不利于贸易均衡。天津特区并不仅是追求不断的赚取金银货币,像棉花之类的生产原料,意义更为重要。

    比如,采购日本、朝鲜的棉花,将一半的棉花加工成棉布再卖给他们,便已经将原料采购成本价格赚回来了。而剩下的棉花原料,制作成产品在大明国内市场销售,又能够给天津停机建设添砖加瓦。

    这种采购海外的原料加工,再将加工的成品倾销向海外,是肖图白更欣赏的模式。只不过,向海外市场大规模采购原料,对于帆船海运的能力,形成了更大的挑战。

    要繁荣的贸易,就需要更多的帆船!天津的造船业,必须要大力的支持!(未完待续。)

第二五九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二)

    说到造船,明朝前期的造船业曾经世界领先,永乐年间的龙江船厂甚至能够制造出万吨排水量的巨舰。

    当然,肖图白看来,万吨级的木帆船毫无必要——既笨重,又缓慢。无论作为商船,还是战船,都缺乏实用性。

    当年郑和下西洋所用的万吨排水量的宝船,主要是从礼仪威严方面考虑的,用于宣扬上国天威、国力的而已。

    事实上,那样的巨舰不但不能增强国力,反而形成巨大的负担。后来,一些腐儒反对造大船,也是以大型宝船空耗太仓国库,作为最有利证据。这也是明朝初年,造船的科技树点歪了,又没有找到合理的用途。如果,用合适的船型,专门用于经商,便不会对国库形成财政压力,反而成为新的财源。

    肖图白也认为,造船更重要的是设计,设计出更合理的船型,以及琢磨更多的造船业的科学道理,而非单纯追求吨位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