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帝师-第2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钱,就想着回馈百姓,感谢百姓的厚爱,造福百姓,让长安城的百姓们有一个能够安心游玩、散心、放松的场地,于是共同出资修建的。”

    李世民轻轻一笑,说道:“怕是这些商户还连带着也让自己被每一个游玩过这渭河公园的人知道了吧?”

    夏鸿升心里翻翻白眼,切,里面还有你股份呢,这话什么语气?几个意思?

    “呵呵,互惠互利嘛!”夏鸿升笑道:“这怕是世上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了。只利人而不知道利己,早晚要破败,到时候方知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只利己而不知道利人,那就是自私自利,道德不好,品行不端,最终要为人所厌弃,所不齿。而利人又利己,再好不过。”

    李世民没再说话,只是笑笑,应是觉得夏鸿升所说有理。

    在文会和武会两边赏玩了一大圈,众人才来到后面一条长街上。但见道路两边整齐的在一片片的区域里面摆放着一些木质的餐车,前面摆放几张桌椅,更多的就没有桌椅。

    “这条街上有吃有玩,最是有趣。”夏鸿升说道,然后上前先买了两样东西来,捏了满手,走了回去。

    “给!”抬手将一大团白花花的絮状的东西,和一串串了起来,外面看上去却晶亮的红果递给了李丽质。夏鸿升知道她喜欢这些东西,所以直接先买来给了她。

    “乖女儿,给为父说道说道,这是甚子?”李世民看看夏鸿升散给了李承乾几人的那些东西,问道。

    李丽质点点头,从那团东西上撕扯下来了一片,也跟大片的飘絮似的,说道:“这个是棉花糖,用白糖做的,很甜呢。这个串起来的是冰糖葫芦,把糖熬化了然后用红果滚上一层,酸酸甜甜的,可好吃啦!”

    说着,就要让李世民尝尝看。李世民先吃了那一片“飘絮”,刚送入口中,就化掉了,不禁咦了一声:“恩,入口即化,似飞絮而甘甜,倒是新奇。棉花糖?这名字倒是奇怪,又有何说道?”

    李丽质这就不知道了,于是看向了夏鸿升。

    “这东西的样子,像一种作物而得名。这种作物叫做棉花,喜旱、耐旱,沙土地里面就能种植,在突厥和西域的土地上有许多。这东西成熟之后会开出白色的絮状物,产量很高,不能吃。”夏鸿升看着李世民说道:“但是能够用来御寒,可以缝补到衣物之中作为夹层,御寒的效果比皮毛不知道好多少。用这东西做成棉衣穿上,就算是辽东苦寒之地,也不会挨冷受冻。”

    李世民猛地眼中一凝,看了看夏鸿升,说道:“回去再细说。”

    然后又将目光一转,看向了旁边。

    旁边飘过来一阵阵诱人的浓香,和一个吆喝声:“羊肉串!孜然羊肉卷饼!快来尝尝啊!”(未完待续。)

第479章 农与商

    那香味着实诱人,让人一闻到它,就走不动路了。

    “好香啊!”李泰叫了一声。

    众人走到那个摊位之前,夏鸿升对里面说道:“六串肉串,三个卷饼,中间切开分六份。”

    然后又转头对李世民解释道:“后面好吃的东西多着呢,可不敢在这里就吃饱了。一样尝一口,等这条街过去,恐怕也要撑着了。”

    李世民点点头,这边肉串已经递过来了,夏鸿升接过羊肉串,一人分了一串,李丽质是女子家的,店家就已经周到的将她那一份的肉从签子上捋了下来,撑在一小块儿油纸上给她了。

    夏鸿升接过肉串,一口捋下一块羊肉来,大嚼几下:“好吃!”

    李承乾几人跟着夏鸿升出去野外烧烤不知道多少回了,都会吃,可李世民没这么吃过,见夏鸿升的吃法了,就学着吃了一口,立刻眼睛一亮:“果然不错!”

    “呵呵,这味道全赖几样香辛料。吴茱萸、孜然,就是安息茴香、特别是这孜然,最是合配肉类。”夏鸿升说道:“只是咱们大唐并没有孜然,都要靠商队从西域带回来。”夏鸿升说道。

    众人沿路走下去,颇有一种眼花缭乱之感。那些小吃各色各样,就连李世民也对那些小吃表现出来了极大的兴趣。只要遇见小吃的摊位就要走上前去看看,尝尝一口。三兄弟也是吃的不亦乐乎,一盘炒面李世民尝了两口,剩下的就被三兄弟给几口消灭干净了。

    分布于小吃摊位中间的游戏摊位围聚的人同样很多,李世民这刻丝毫看不来皇帝的样子,一手里面抓着个小笼包,一手里面捏着个干炸小鱼儿。一边啃着,一边站在人群里面看人套圈,见差一点儿就要套住东西了,还很是可惜的跟着周围的人一同发出喊声来,似乎连他自己也忘记自己是一国之君了。

    夏鸿升一直跟在他身边,心说这暗中保护他们的人得多揪心呐。不过看他现在的样子。跟这里的这些平民百姓有什么分别?夏鸿升觉得自己忽而产生出一种悲悯世人的感情来。纵然你是皇帝又如何,终究也还是平常人一个。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要是这个世上真有神仙就好了,人们就不用再苦昼短,不用在皆泯然。说不定真的有,要不然自己为什么会回到大唐这个时代?

    一念想罢,夏鸿升又自嘲的笑笑,自己怎么也有这种思想了,看来是被封建主义毒害了啊!哈哈!

    众人一直在渭河公园里面耍了一个下午。李世民玩了个痛快,几乎把每种游戏都给尝试了一遍,也收获了不少战利品。其实都是一些并不贵重的小东西,但是收获的快乐可绝不比那些贵重的宝物少。李承乾李恪和李泰三人这会儿是苦不堪言。本来,是夏鸿升要过去帮李老二拿着他玩那些游戏赢得来的战利品的,但是李承乾几人为了在自己老爹面前表现一把自己,都来抢着不让夏鸿升拿,而要自己拿。夏鸿升就只好都给了他们。可他们也没有想到。李世民竟然玩了那么多游戏,那些战利品早就占满了他们的怀抱。

    一直到夕阳西下。李世民这才逛完了整条长街,坐到了河边堤岸的石椅上面,吹着暖熏的和风,休憩了起来。

    夏鸿升见他满身大汗的样子,于是过去旁边的一位老妪处留下几文钱,端过来了几个碗来。

    “绿豆汤。加了冰块和糖。”夏鸿升过去,将碗双手呈到李世民面前。

    李世民吃吃耍耍了一路,这会儿正是口干,于是接过来大口大口的吞咽了几口,冰块儿冰过。放了些糖的绿豆汤又凉又甜,一碗几口下去,顿时感到浑身一阵舒爽。

    “这些东西,你若说不是你弄的,那朕第一个不信。”李世民一碗冰镇豆汤下去,顿时又舒爽活泛了起来,一边吹着河边暖热的熏风,一边说道:“朕之前听承乾他们说过,泾阳集上极为有趣,想来,就是这般了吧?”

    “回陛下,他们就是泾阳集上微臣的庄户们。眼下趁着文武大会,微臣让他们把摊子放到了这里做,也能赚上不少的钱财。”夏鸿升说道:“这其实是好事儿。庄户们来做生意,手里面有了钱财。有了钱财,就会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就会花出去。买东西花了出去,其他的人又得了钱财,他们得到了钱财才,也会再花出去。这样一来,一定时期内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因为流通,所有人的日子都过的好了起来。微臣留意到,朝廷对农民的税收不少,但是对商人的税收却并不多。这可是一块儿大财富啊,微臣今日斗胆做个预测,只要没人故意阻挠商业的发展,别看这个群体整天将利字挂在嘴上,有朝一日,倘若朝廷开始通过各种项目对这一群体征收税收,那这一群体反而会成为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甚至于可以抵消农民所要缴纳的税赋,使农民不用再交税。”

    “你这也不对,倘若是全天下的人都跟你的庄户一样,都去做生意了,那天下谁去耕作?无人耕作,粮食何出?粮食乃国之根本,无粮则乱。”李世民摇了摇头,说道。

    夏鸿升笑了笑:“若真有那个时候,微臣就该去种粮食了。若是多数的人都放弃了田地而去经商,粮食会短缺,而短缺意味着价钱变高了。价钱高,收获的财富就高,卖粮食更加赚钱,所以就又会有人瞅准这个机会,去种了粮食来卖。这里面天然有一套供求规律。当然,这也离不开朝廷的干涉。朝廷的政策可以向耕种有所倾斜,鼓励人们种田。朝廷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政策,支持不同的人群,从中调度,维持平衡。”

    “不行,粮食是必须要保障的。种粮的人不达到一定的数量,粮食就不够。诚如夏卿所言,会有人觉得种粮食更能换来钱财,所以去种粮来卖。但事实上,根本等不到有人觉得种粮食更赚钱的似乎再去种。”李世民再次摇头说道。

    “陛下英明。您是看的透彻的。”夏鸿升点了点头:“所以微臣一直在想办法,让在种田的人口减少之后,仍旧能够使粮食的产出满足需要的数量,至少是不倒退的办法。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提高产量了。比如说十个人种地,能种出供二十个人吃的粮食,现在十个人中有五个人不种地了。若是能够提高粮食的产量,五个人种出来的数量比十个人种出来的数量不少,仍旧能够供应二十个人吃的时候,那陛下所担心的问题便不会发生了。”

    “可想出来了?”李世民看着夏鸿升,问道。

    “占城稻!”夏鸿升说道。(未完待续。)

第480章 黑猫白猫

    一位后世里的伟人曾经说过,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倘若大唐如今的均田制是一只白猫的话,那泾阳的百姓就是夏鸿升给李世民准备的一只黑猫。

    眼下说起来,只是恰巧话到了这里,于是就牵扯了出来,如若不然,夏鸿升还想在等他十年再说。

    均田制是不是一只好猫?

    在当前的境况下,它附和大唐的国情。以此基础而建立的租庸调的税制,也支持了大唐帝国的生息和回复。这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也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了百姓的反抗,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以利于朝廷对农民的控制,以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朝廷的赋役来源。同时通过奴婢、耕牛受田或依照官品授永业田等方式,保障贵族官僚地主利益。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均田制和租庸调是一只“好猫”。

    但是,放到长远来看,也必须认识到,均田制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租庸调的税制,有其近乎无解的弊病。

    均田制虽然包括私有土地,但能用来授受的土地只是无主土地和荒地,数量有限。因而均田农民受田,开始就普遍达不到应受额。口分田虽然规定年老、身死入官。但实际上能还官的很少。随着人口的增多和贵族官僚地主合法、非法地把大量公田据为己有。能够还授的土地就越来越少。均田令虽然限制土地买卖、占田过限。但均田农民土地不足,经济力量脆弱,赋役负担沉重,稍遇天灾**,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地主兼并土地是必然要发生的。

    从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开来,转小农耕种为大农场耕种,惟其如此。才能改变土地兼并现象的发生。

    但是这一点夏鸿升没法直接给李世民说个明白,或者说,便纵是李世民眼光深远,能够看到这一层利害,却也没有办法。

    理由正如方才李世民所说。

    粮食不够。

    大唐现在的状况打个比方,要养活一百个人,需要其中的八十个人去种地,才能够满足这一百张嘴。要是这八十个种地的人里面有四十个不去种地,而去做了别的事情,那这一百张嘴就喂不饱。喂不饱。就要闹,就要乱。这个问题不解决。人口永远从土地上解放不了。

    杂交水稻是个好东西啊!能让后世里的****用世界上百分之六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可惜,只能是可望而不可求了。

    如今只能寄希望于占城稻,本来夏鸿升是想要等到间谍营在人手充足之后,派去中南半岛上寻找这种稻种,等真的找到之后,再对李老二说的。

    但是现在既然恰好把话说到这上面了,那就是一个机会,若是让皇帝重视起来,有心去寻找,比自己寻找要迅速的多。

    还有远在太平洋彼岸的那些粮食作物——那就更远了。十年之内,估计是没戏的。大唐什么时候开始重视海洋了,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件事情提上日程。然后突厥未除,西域未定,大唐的注意力始终都被禁锢在了西边。征高句丽是个机会,但是在那之前,得拥有能造出远洋大船的技术——头疼啊!

    夏鸿升摇摇头,叹了一口气。

    “恩?夏卿为何叹气?”李世民问道。

    夏鸿升闻声一个激灵——都忘了李老二还在旁边坐着呢!

    赶紧向李老二说道:“微臣想到了些事情,不禁心中有所感慨。”

    “哦?何事使夏卿有所感慨了?”李世民笑了笑,问道:“方才夏卿所说的占城稻,是何物?”

    “微臣想的就是这件事情。”夏鸿升望着堤岸下平静流淌的渭河,初夏熏风微微拂面,斜阳金灿灿的洒满了水面,波光粼粼,一如夏鸿升心中的大唐一般璀璨:“占城稻,是一种产于占城的稻种,微臣并未见过,只是听说世上有这么一种稻种,产于林邑环王之国。因林邑国终年湿热,此稻种在林邑国可一年三熟。”

    “恩?一年三熟?”李世民明显不信:“夏卿莫要以为朕不通农事。世上岂有能一年三熟之粮食?若是有,中原百姓也不必屡受那饥荒之苦了。”

    夏鸿升没理会李老二的怀疑,像是没听见李世民的话一样,继续说道:“这种占城稻有三个特点,一是极为耐旱,二是适应性很强;几乎可以做到“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周期短,气候越是湿热的地方,一年能种植的次数就越多,像林邑之地,可一年种上三季,当年收获三季。往北,我大唐岭南之地,当也可一年三季。再往北,江南之地,或可一年两季。关内、陇右等道,可一年一季。再往北,乃至于辽东地区,也可一年一季。”

    李世民听到夏鸿升的话,脸色微变,却听夏鸿升继续说道:“此稻种产量高于如今大唐所种之粮食,微臣保守估计,若一年三季,则一亩地可产粮七八石,两季,则一亩地可产粮五六石,便是一季,也能一亩地产粮三四石之多。且,因其对于土地的要求不算很高,所以可在我大唐广泛种植。”

    听到这里,李世民已经脸色大变,凝重的盯着夏鸿升,他了解夏鸿升,知道夏鸿升这么郑重的说了,那就不会是信口雌黄的胡言乱语。可是一年能种三季熟三季的粮食,却实在是匪夷所思,叫人不敢相信。

    李世民目光凝重的盯着夏鸿升,夏鸿升继续说道:“林邑国十分落后,不通教化,其国农人耕作粗放,也无灌溉之说,稻米种下便不再管,任其自然生长,等成熟就收。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然即便如此,林邑国人也从不知饥荒一词为何物。”(未完待续。)

第481章 占城稻

    李世民的神情已经由方才的震惊变成呆滞了,睁大了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夏鸿升,总觉得夏鸿升会突然说一句这些都是微臣所杜撰的一般。可夏鸿升神色平淡,像是在背诵一般的缓缓开口,吐出了令李世民觉得自己的心脏好似忽而迅速的抽动,浑身的血液好似猛地奔流起来了一般的话语。

    “夏卿……”李世民猛的站了起来,觉得口唇发干,下意识的伸出舌头抹了一圈嘴唇,声音有些颤抖的问道:“夏卿所言……可是当真?”

    “句句属实!”夏鸿升点了点头。他很确定,很肯定。历史上汉代的时候就提起过岭南有种植双季稻的轶事,只是被当作传言,无人相信。唐末五代之时,占城稻沿着海上贸易传入福建,宋代引起皇帝的注意,进而推行全国,并迅速普及,极大的提高了粮食作物的产量。

    句句属实——四个字,犹如四记重锤一般砸进了李世民的心里,让他忽而有一下提不上气来,眼前都好似黑了一黑,双腿都好像软了一下。没有谁,能比他更清楚这四个字的意义了。

    “夏卿是从何处得知?”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自己的心绪,却仍旧激动的手指微微颤抖。这种感觉,就算是三年前的那个早晨,也没有出现过。

    天呐!若是能找到这种稻种,若是这种稻种真的如此神奇,若是因着自己,能让这种稻种在大唐种植遍地。大唐的百姓在不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