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帝师-第3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拜占庭人凭着希腊火都能够抵抗强大的阿拉伯人那么久的时间,李孝恭所携带的汽油比之希腊火又厉害了更多,更别提这一帮乌合之众。

    李孝恭自己,又是一个极厉害的将军,对付那些海贼,简直不要太轻而易举。

    书信上还提到,从闽州、泉州、以及广州等地出发的海船,往往受到海贼打劫,甚至据说在泉州、广众两地,那些海贼有专人向出海的商船收取钱财,倘若照着那些人提出的价钱给了,商船出海之后就不会遇到劫持。倘若是不交,那出海之后便一定会受到海贼打劫,有时甚至是杀人越货,连船也被抢走。希望朝廷能着泉州、广州两地彻查此事。

    夏鸿升知道这封军报间谍营也会转给李世民一份。

    夏鸿升其实很想自己亲自往那边走一遭。因为在夏鸿升的布局中,开启属于大唐的大航海时代,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若不变革社会制度,则土地兼并无可避免。可是社会制度的改革是无比艰难的,往往伴随着流血和战争。毕竟,“光荣革命”在历史上也就只有那些一次。所以,开启大唐的大航海时代,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土地上转移开,进行商业发展,作用十分重要。不仅仅是能够将世界各地的财富吸纳到大唐来,使大唐富裕。更加重要的是,将人们从土地的束缚上面解放出来,可以极大的减缓土地兼并现象和进程。在这同时,也能够成为资本主义兴起的重要环节。鼓动李老二和大唐的高层官员占这里占那里,找能够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物,促成大唐的大航海时代,全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而泉州、广州、闽州等沿海地带,尤其是广州,海商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则对于开启大航海时代来说,地位尤为重要。

    还是那句提了好多次的老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是驱动人的行动的最大动力。让人们看到出海的无比巨大的利益,人们才会竞相出海探索。这种利益不仅仅是人们通过出海行商所获得的利益,还有因为出海行商的经济利益,而带来的种种其他利益,包括朝廷给予的利益。

    为什么后世的历史上,不列颠、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都愿意出海探索,引发大航海时代呢?除了其国本身国土资源匮乏,难以满足本国发展,使人不得不将眼光瞩目于海外之外,更是受到了所获利益的驱使。哥伦布就曾说过:“黄金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灵魂进入天堂。”

    泉州、闽州、广州三地,都是临海的地方,拥有不少港口,已经有不少海商,有这个基础。通过这三个地方,以此三地原有的海商基础为前提,使之更进一步发展,将此三地先行转变为海商贸易中心。用这三个地方,让世人看到大海带给人们的巨大利益,从而引发狂热的航海潮。

    当然,这是夏鸿升的长远构想和规划,具体要实施起来,中间还需要很多事情要做。至少,朝廷需要出台鼓励人们出海探索,鼓励海商的一系列奖励措施,为出海提供经济、政策、技术上的便利。

    也正因为其重要性,所以夏鸿升才想要亲自去亲眼看一看,实地去进行规划。

    不过,倘若没有李世民给的身份和权力,那走一遭也是白走一遭。所以最后说来,想要引发大唐的大航海时代,还是要先引发李世民的“航海梦”。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推动,所起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努力所起的作用都要大。

    没有实打实的,巨大的利益,李世民的眼光暂时是不会着重放在这上面的。

    而琉球,及东南亚,就是在夏鸿升的规划中,航海给李世民的第一个利益。

    “齐勇,备好马车,明日我要入宫一趟。”夏鸿升转头对齐勇说了声,待齐勇离开之后,又铺开了一张新纸,思索了一下,提笔疾书了起来。(未完待续。)

第666章 华夏国土,纵是一寸,亦不可丢!

    皇宫之中,夏鸿升拜见了李世民,将自己写给李孝恭的书信先教李世民看了,准备经由间谍营,连同李世民的回信一道传给李孝恭。也告知了李世民自己想要往广州、泉州、闽州三地去一趟的想法。

    “你想亲自去那里走一趟?”李世民对于夏鸿升的想法,有些诧异:“当时你便主动请缨,想要去琉球。你对那一带倒是执著。”

    “不是微臣执著,实在是那三个地方关乎大唐的海上利益。”夏鸿升对李世民说道:“陛下也看过我给陛下的地图了,陆地就那么多,剩余的全都是海。大唐早晚是要往海上发展的。闽州、泉州、广州,尤其是广州,已经有了这个基础,是个开头,微臣想要让这个头开的好一些,别被一些其他的东西给耽搁了!”

    “南边,江南道还有大片荒山野林,岭南道除了那几个城县,其余更是尚待开发。北边,汉家儿郎埋骨辽东的仇还没报,高句丽失地仍未收复。西边,薛延陀部日益壮大,吐谷浑又常在商路上动作,阻碍大唐商队西行。”李世民摇了摇头,对夏鸿升说道:“路要一步步的走,本土未定,何以海上?大唐便就是要发展海洋,也得等到国土彻底安定之后再说。”

    “微臣当然不是让陛下现在就放着大唐本土周围不管,而将注意力去放到海洋。”夏鸿升对李世民说道:“微臣是想未雨绸缪。陛下只管照着自己的决定,一步步的安定大唐本土,臣只是跑的稍快一些,在前面为陛下淌开一条路来,等到陛下将目光转向这边的时候,可以走的快一些,顺一些。”

    李世民沉吟了一下,摇了摇头:“孝恭信中言及广州、泉州等地有人与海贼私通,收取钱财一事,朕会令人彻查的。至于夏卿,朕暂时不会让你去那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夏卿还是先安心造船,其他的事情,日后再说。”

    夏鸿升听了李世民的话,有些失望,但是听李世民语气坚决,也就只能暂时放弃了。

    其实,在夏鸿升看来,发展海上贸易,对于开发江南、岭南,并无冲突。甚至能够带来大量的财富供以国内的开发。

    “既然陛下这么说了,那微臣自当遵旨。”夏鸿升对李世民说道:“不错,陛下想来也是知道的,微臣私下里有个西行商队,从长安出发,出阳关,过西域诸国,经波斯等地,一直到大秦。一次商队来回,一年就过去了,所获之利,给了商队分红之后,微臣自己所得在数十万贯,这就是泾阳书院里面所花费之来源。陛下可曾知道,若是换做海路,从广州出发,沿海路可达林邑、天竺、波斯,最后同样可至于大秦。海船载物,在陆路的数倍,甚至于十数倍。而所需之时间,却至多在陆路的一半,乃至于三一。陛下您想,这能带回来多少财富?陛下可能说,这些财富带回来,是到了那些海商的手里了。可是海商富裕了,他就会花钱,他花的钱越多,所获得财富的人就越多,就能带动一个地方的富裕。地方上富裕了,大唐不就富裕了?大唐有了更多的财富,无论是开发岭南,亦或是进行战备,不就都更加顺利了?”

    “朕明白这个理儿。”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只是,眼下朕还有一件事情要做,没做完这件事情,朕不能分心海上,也不能让朕的大臣、朕的军队,朕的百姓分心海上。”

    夏鸿升一愣:“敢问陛下,是何事情?”

    “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李世民长叹一声:“先汉旧中国之有,而今为他人所据。炀帝之时,欲使收复,完全国土,然其能不行,其力不殆,终使无数汉家儿郎枯骨辽东。朕今既为天子,我大唐四海升平,兵强马壮,朕亦当不忘国土,收复辽东,为中国报子弟之仇。”(注:中国一词古代为中原之意,亦代指掌控中原大地的国家,是华夏中原王朝的统称)

    “辽东?”夏鸿升又是一怔:“高句丽!”

    现下才贞观五年,李世民收复辽东,征伐高丽的想法竟然提前了这么多!

    “不错!”李世民神色一肃,说道:“辽东之地,本为汉土,而后中原大乱,为高句丽趁机所据。今我大唐之军事,四海之内再无敌手,不但士卒精于作战,悍不畏死,更有良将无数。凭如今大唐军中之配备,孰能撼动?此时不收复辽东,全其国土,更待何时?难道要等朕老了,等那些能征善战的良将都去世?!华夏国土,纵是一寸,亦不可丢!”

    夏鸿升深吸了一口气,李世民虽然武功高于文治,但是李世民也更加善于隐忍勃发。隐忍勃发,是唐太宗的一大优点,就好比******之耻,从李渊建唐就开始了,李世民隐忍之下,积攒力量,等待时机,最终猛然勃发,一举将其荡灭。所以在原本的历史上,李世民虽有收复辽东之意,但是考虑到唐初经过连年战争,将士伤残,国力衰弱,需要一段时期的休养生息,所以迟迟没有动手。可是如今,夏鸿升所带来种种变化,使大唐的军队变得更加强大和善于作战了。尤其是前段时间火器的出现,更加空前提高了李世民对于大唐军队的信心,于是,收复辽大,征伐高丽的念头,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不过,现在打高丽,是不是有些早?

    早个屁!夏鸿升心底骂自己了一句。

    华夏国土,纵是一寸,亦不可丢!

    李世民的这句话,如同一根针一样刺进了夏鸿升的心中。

    后世里的种种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华夏多少土地。边界争端,东海纠纷,南海争端……去你妈的!

    中国要发展,更要崛起,所以只能隐忍,只能暂尝委屈,只能暂充窝囊,只能搁置争议,只能共同开发。

    但是!中国终有强硬的那一天!

    到了那一天,寸土都不能丢!中国,一点儿都不能少!

    “臣明白了!”夏鸿升神色一凝,肃然说道:“国土所在,寸土必争!犯我大唐天威者,虽远必诛!臣向陛下保证,辽东必归,高句丽,必亡!”(未完待续。)

第667章 白骨京观

    虽然过了年,但天气却还未到回暖的时候。清晨起来的朱雀大街上,路人们还操手缩着脖子,免得被冷风灌入衣中,带走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一丝热气儿。

    卖报的报童照旧已经出现在了街道各处,这俨然已经是长安城中街头的一道风景。

    想知道近几日发生了何时,又或是想要知道哪里又有了哪些趣闻,亦或只是想要寻几篇美文欣赏,乃至于想要看看长安城里又有哪些店家有了甚子活动的人们,便照例停下脚步,顺手摸出几文钱,买来几份报纸,摊开从头版开始看起。有的驻足就看,有的边走边看,有的夹起报纸,等到了坊市,坐下来吃些早点的时候,边吃边看,又或者,带这应卯,之后工作之余再看。

    不过,今日的报纸却似乎与平日里有些不大一样。

    头版上,有一大半的地方,并非是平日里面那种议论朝政,或是朝廷借此公布什么政策的文字,而是一副画。

    那副画,阴森诡谲的狠。

    那是一座山,连亘着一片绵延不绝的山头。看报纸的人,起初看到这图画,还有些好奇。往日头版必然是同朝廷政务有关的文字,今日怎的变成图画了?带着这样的好奇,不禁又仔细看了下去。

    这一看,却又大吃一惊。

    那图中的山,乍一看便也只是山,可若是仔细一瞅,那山中却满是人骨!整座山,俨然却是由一个一个没了皮子与血肉的头骨,摆放而成的!干枯的头骨,空洞的头骨,令人毛骨悚然的头骨……所有的那些山,统统全都是由头骨堆积而成!

    无论是谁,看到这幅图案,没有不大吃一惊的,没有不疑惑不解的。

    所幸,那图案的下面,有一句转第二版的话,令人们赶紧将手中的报纸翻开到了第二版上面,想要看看究竟是何事。

    “……余行商辽东,足至高句丽,见沿路沿江有山者,巍巍森然,阴气逼人。纵炎炎夏日亦觉酷寒,虽朗朗乾坤亦闻鬼哭。余多次途径此山,心中奇而怪矣。故寻人问之。乃傲然谓余曰:此虽我高句丽之山,却为汝汉人之所筑。余不解,其人道:前隋炀帝无道,三伐高句丽,死者百万,具收其头颅,筑为京观。余大惊,遂至山麓,但见风走沙去,其下白骨森森,绵延不绝,尽是我汉家儿郎之头颅,如今已成他乡之枯骨!余不禁恸哭涕零,呜呼,魂兮归来……”

    一片文章,并无多少辞藻,也无从谈起绮丽,若只拿一片文章来看,固然算不得佳作。然其朴实之语,却更叫人悲从中来,义愤填膺。

    那场怆痛太大了,伤口太深了,以至于一个朝代都埋葬在了从辽东传来的哭喊声中。时间还不远,人们还记得那段痛苦的回忆。

    有人默默流出了眼泪,有人使劲撺住了拳头,有人咬进了牙关,有人溢满了仇恨——长安、洛阳、并州、扬州、晋阳、金陵、广州……但凡有夏鸿升所开设的报馆的地方,无数人隔着地域的千万里,却都流露出来了同样的神情。

    当夏鸿升进入两仪殿的时候,正听见了一声凄凉的恸哭:“陛下,我汉家百万儿郎,如今成白骨京观,高句丽其心可诛,其心可诛啊!”

    高士廉手中紧攒着一张报纸伏地大哭,一旁许多人已是泪流满面,拳头死死的握着,连指关节都变得惨白。

    有不少前朝的老臣,和当今的将军。

    夏鸿升抬头看过去,与李世民的目光相接,微微点了点头。

    李世民亦好似微微点了下头,随即便转过了目光,似乎没看见夏鸿升一样。

    “陛下,请陛下下旨,老臣愿亲往辽东,令高句丽毁去京观,祭祀将士,迎战死辽东之儿郎归国入庙,不再做孤魂野鬼!”虞世南亦是泪流满面,向李世民呼喊道。

    “两位老大人快快起来!”李世民令人赶紧过去扶起了他们:“二位老大人放心,朕既为天子,不会不给战死辽东的汉家儿郎们一个交代!”

    说罢,李世民又抬起了头来,看向了夏鸿升,问道:“夏卿,朕记得清楚,自间谍营成立,汝就已然向高句丽派去了间谍,却,为何今日京观之事,才从一行商口中被朕所知道?!”

    李世民的语气很是严厉,质问着夏鸿升。

    “大唐初立,陛下初登大宝,有突厥强敌环伺,陛下要专心对付突厥。”夏鸿升平声静气的说道:“及至突厥既灭,我朝自武德年间至今,已然经历不少战争,将士伤残,国力衰弱,需休养生息,以恢复民力。故而,虽然间谍已经发现了京观,臣与间谍营众人虽然义愤填胸,恼怒至极,恨不能杀尽高句丽,却也终于忍住了,未曾告知于陛下。”

    “为何!”李世民暴喝一声。

    “隐忍是为了厚积,厚积是为了勃发。”夏鸿升躬身行了一礼,不卑不亢的说道:“辽东,地广而人稀,宜垦荒地万万亩之多,绝不亚于中原之地。其地皆平原,覆黑土,肥沃又远超中原。其地更有我朝如今制作汽油、煤油、沥青等物所需之原料石油无数,铜铁矿煤亦无数。有言道:寒暖农分异,干湿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辽东原为汉土,汉后中原大乱,高句丽趁机夺我辽东,占我土地,杀我百姓,以冲高句丽之民。然,辽东及高句丽皆被北方苦寒之地,一年之中寒冷过半,若无御寒之法,则中原人到了辽东便难以生存。高句丽便以此为天堑,因而无惧中原之兵。陛下,臣虽未曾告诉陛下京观之事,但却并未放松对高句丽之警惕。间谍营如今已经有将近百名人员遍布高句丽各地,早已以雅好山水为名,用重金收买各地官吏,导之游历,无所不至,对高句丽的山川、城邑、风俗等等,悉得纤曲!只要陛下一声令下,这些资料会以最快的速度传回大唐,整理后放到陛下面前。”

    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低头看着自己面前桌上铺开了一张报纸,那上面的图案中,那些森然的头骨,似乎隔着报纸,也能听到他们发出的哭喊。(未完待续。)

第668章 挑拨高句丽

    最近的报纸上,总是会出现关于辽东的文章。有些是据古论今,考究辽东本为汉土的,有些是亲身经历,苦诉汉人在高句丽被虐待的,有些只是罗列了辽东的面积之大,耕地之多,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饶……

    随着辽东被越来越多的提起,人们对于辽东也越来越加了解。

    “百姓反映如何?”李世民对夏鸿升问道,这已经是夏鸿升这段时间以来的第不知道多少次因为辽东的事情而被李世民召见入宫了。

    夏鸿升摇了摇头:“还不够,仍需进一步的引导,继续加深民愤。”

    “朝中亦有不少人仍旧在提醒朕,切不可犯与炀帝同样之错误,征伐高丽,使天下再陷入动乱。”李世民对夏鸿升说道:“朕现在还缺乏足够的理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