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帝师-第3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行,不能跨海以惩倭人。但朕可以。当时,朕就已经决定,有朝一日,定叫倭国成为大唐之东瀛道。如今,河间郡王,张亮,还有夏鸿升几人,为朕灭掉倭国,朕又岂会让水师将士白费功夫?朕已经决效仿处置突厥的法子了。然,倭国同突厥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召集诸位过来,是想请诸位想一想这些不同,针对这些不同之处,说些个具体的操持之法。”

    众人一听,皇帝果然是这个意思,于是也都各自思索了起来。

    “陛下,倭国同突厥大有不同。其中最为大着,乃是大唐与通过之间无有接壤,而有海水相隔。海路漫漫,若是大唐要将倭国作为一道之所,那这中间的往来路程就是最大之难关。”褚遂良对李世民说道:“之前倭国派出遣唐使,经历六个月才到大唐,可见一斑。难以往来,则政令不行。政令不行,则朝廷之法度规制无法行之有效。”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不错,褚卿之言在理。难以来往,的确是头一个问题。”

    李世民说罢,只见虞世南又出来说道:“倭国与突厥之间,还有一不同。突厥与中原接壤,原本就多打交道,其地之内本就又不少汉人,突厥这几年又多行汉法,同大唐之间还算有些联系。陛下迁民而去,同突厥混居,在突厥所施之一切同化之策,皆在于大唐可随时把控突厥之基础上。待那条水泥道修好之后,大唐同突厥之间可谓是朝发夕至。不论突厥发生什么事情,大唐俱可以极快的速度知晓,并做出反应。而倭国不行。其国本就与大唐少打交道,其国百姓更少接触大唐,而其地独立于海外,倭人抱团与岛上,无有汉人分化,只怕更难以将其固有之习性打散,而从我大唐之教化。此以来,倭人与大唐之间,只怕离心更甚于突厥人。设使倭人有变,大唐要得知须数月之久,无法及时做出应对,处处被动。”

    “治理东瀛道,最主要之问题,两位大人已然都说出来了。”房玄龄捋着胡须,说道:“只要能有法子克服这两个问题,其他的便都不是甚子难事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众人又陆续将种种问题一一道来。

    “听了诸卿的话,朕受益匪浅。”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那以诸卿来看,当有何策可解?”

    “陛下,臣以为,欲使东瀛成大唐一道,而与其他诸道无异,则必使其民为汉民,使倭人为汉人。”房玄龄想了想,对李世民说道:“设使倭人为唐人,则其心不异。其心不异,则其行而端。其行也端,则大唐之规制政令一切皆可顺利推行。而若要使倭人为唐人,则非数十年之功不能行。最先,当以先消倭人抗唐之心。陛下可颁行于倭人百姓有利之举措,收倭人之民心。民心若归大唐,则倭人自成唐人。”

    李世民听了房玄龄的话,点头道:“房卿所言不错。那以房卿来看,当以何举措,可使大唐尽收倭人之民心?”

    “这……”房玄龄犹豫了一下,躬身行礼说道:“请陛下恕臣不知倭国具体之情况,故而暂无法给出具体之举措。”

    “无妨,今日也只做探讨。”李世民摆了摆手,说道:“关于倭国之情报,随后会经由大唐水师传回。之后,倭国国主极其朝中重臣,亦会至于长安。倒是便可知倭国之情。”

    众人正说话间,忽而听见殿外传来内侍的声音,向里面道:“启禀陛下,折冲都尉段瓒殿外求见!”

    李世民同屋中诸人一愣,对视一眼,然后朝外说道:“让他进来。”

    内侍开了门,段瓒走了进来。到了殿中一看这么多人站在里面,不由一愣。

    “何事,但说无妨。”李世民看出段瓒的犹豫,于是对他说道。

    段瓒行礼之后直起了身子,从身后取出一密封的竹筒来,双手呈上,说道:“启禀陛下,河间郡王传回军报,泾阳候亦从倭国假道琉球传回奏疏。”

    “奏疏?”李世民有些意外。

    夏鸿升从倭国传回的不是军报,却是奏疏。这倒是令人好奇了。莫非……

    “快拿来让朕看看。”李世民眼中一凝,立刻说道。

    段瓒快步上前,将东西呈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刮去火泥,用力一拔,将竹筒打开,从里面倒出卷着的绢书来。

    李世民先看军报,李孝恭在军报中将先前诸将在一起讨论的问题都写了清楚,亦提到了夏鸿升的“以倭人去打倭人”之策,并言之在奏疏中有详细之定计。

    李世民看过之后,将军报交给了旁边的房玄龄,令诸臣也传阅起来。自己则立刻展开绢书。

    头一眼,立刻便看到了那个长长的题目——大唐帝国东瀛道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呃……李世民愣了一愣,被这题目搞的有些懵圈。

    所幸懵的只是这个题目的写法,但是意思却是直白明了,倒是没有不理解。这几年被夏鸿升带着,什么经济啊社会啊之类的词也知道是什么东西了。

    既是规划,当是如何处置倭国的计划了罢!李世民心中暗道,刚为这件事情讨论,夏鸿升的奏疏就到了。

    一边想着,一边仔细往下看了起来。(未完待续。)

第842章 及时雨

    殿中的众人很快便传阅完了军报,看过一圈又将军报传了回去,李世民还在埋头看着夏鸿升从倭国传回的奏疏。

    众人都看向李世民,却见皇帝此刻正看得仔细,面上的神情时而皱眉,时而吃惊,时而又似乎有些意外而惊喜。

    殿中的众人见皇帝看的入迷,于是心下好奇,却也不能发问。

    “哈哈哈哈,真乃及时雨啊!”李世民忽而扬起了头,大笑起来,对众人说道:“方才还道不清楚倭国的情况,无法制定收倭国民心之举措。这夏鸿升可上了奏疏,将倭国情况连同举措一道给了朕。”

    众人听了李世民的话,更加好奇。却听李世民又道:“夏鸿升所言之看法,与房卿类似,亦以为应先颁行利民之举措,消除倭人对大唐的仇视与敌意,使倭人对大唐感恩戴德,收倭人之民心为大唐所用。”

    “哦?陛下,敢为倭国情况若何?”房玄龄问道。

    李世民笑了笑,说道:“倭国国主大权旁落,虽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先有物部氏,后有苏我氏,数十年,甚至近百年来,倭国朝廷之权为大贵族所把控,操纵皇位继承,谋取家族之利。倭国皇帝不过一傀儡而已。另外,倭国朝廷将各地分封给大贵族,这些大贵族对于所分之地军政皆管,表面上以倭国朝廷为首,实际上形同割据,并不讲其朝廷放在眼里,倭国朝廷各地缺乏控制力。这些大贵族之间连年征战不断,对朝廷的政令和上贡也日益怠慢。朝臣贵族同皇室之间,大贵族相互之间彼此争斗不断。寻常百姓,多为贵族之奴隶,贵族之间连年争斗,疯狂地兼并土地,残酷地剥削部民,许多平民的土地也被剥夺,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起来造反逃亡。倭国内部本就已然十分混乱了。”

    “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分封贵族无视皇室,而皇室大权旁落,为权臣所控制,混战不断,此何不若周之既没!”高士廉说道:“陛下,倘若倭国是此情形,我大唐正好可以救倭民于水火,使倭民心向大唐而非是倭国贵族及皇室。”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夏鸿升正是据此情况,故而提出了一个五年计划。即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面之计划。并将其分作了先后三个阶段。朕来给诸位说说。”

    “第一个阶段,乃是以倭人而攻倭人。”李世民对众人说道:“倭国虽灭,然因之前所说,,其朝廷在各地大贵族心中并无多少威严,故而倭国朝廷随降,各地之贵族去不一定会随之投降。故而,夏鸿升准备对其各地贵族之间分化拉拢打击,制造矛盾,通过扶持和打压,使贵族之间更加混战,消耗其力量,亦使其为夺取利益而依附大唐。对倭国百姓,则以怀柔之策,锄强扶弱,将大贵族从百姓身上剥夺的利益归还百姓,以此来获取百姓拥戴。又以重利收买倭人组成军地,对付反抗之倭人。直至倭国境内再无反抗大唐之人。此乃第一个阶段。”

    说完,李世民又笑了笑,说道:“诸位且来听听夏鸿升想要收取倭人民心的举措来。废除皇室及贵族之土地和部民,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予食封,此其一也。改统治机构,建立州府及郡县,设置关塞、防人及驿站,各置职官,皆有朝廷所任命。其民所欲为官者,皆可或举荐或科举,依大唐规制而行,此其二也。造户籍、记赋税,均田所化,倭国耕地不足,可将无地可分之倭人多给田地以散迁江南岭南之地,此其三也。改革税制,依大唐所施行租庸调之税法而施行。倭国之人,无论身份地位出身之贵贱,大唐一视同仁,皆可入学堂学而习之,此其四也。”

    “陛下,这些举措,不就是将咱大唐所行之种种规制,照搬过去而已嘛!”诸遂良停了之后,说道:“这皆可入学堂之举,不也正是对突厥同化之策!”

    “呵呵,不错,的确是照搬大唐所行之规制。”李世民笑了笑,说道:“不过,也正是此策高明之处。夏鸿升在奏疏中有言,此虽皆大唐现行之规制,然倭人却并不知晓。这些规制,在我中国早施行已久,然在倭国却正解决了倭人同贵族之间的矛盾,可谓是毁了倭人贵族,而为倭民所利。倭民早已对其国贵族民怨盈涂,痛恨不已,那此举既是为倭民所谋利,倭人岂不对这些举措,对我大唐感恩戴德,将我大唐视为其救命之人?同时,这么做,也使得倭国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过渡为施行大唐规制之地,纳入大唐之体系中去。”

    众人一番思量,房玄龄捋须说道:“陛下,此策甚善,其利有三。一则,此举使得倭民对大唐归心,视大唐为己,而视倭国贵族为敌。二则,将倭国纳入大唐管辖之体系,大唐对倭国之地,则可同大唐对各道一样所把控管辖。三则,用这种方式推行唐制,使得倭民以最小的抗拒之心,甚至于无有因其是大唐规制而抵触之情绪。这样一来,这些举措推行开来,附和倭民之利,倭民必然拥戴。而不合倭国贵族之力,贵族必抵抗。如此一来,倭民和贵族之间更加激化,大唐便可支持倭民反抗贵族,因而也就实现了泾阳候所言之‘使倭人攻倭人’了。两相抵消之下,大唐就成了最为势大的一方。另外,江南道、岭南道有大片为开发之土地,可将倭人同汉人置换,两相混居,对其进行同化。如此,数年之后,倭人便也是唐人,倭国便里里外外方方面面,真成了大唐之东瀛道。陛下,此策正合现下之用,臣附夏侯之议,奏请陛下下旨,即刻在倭国施行此策!”

    李世民欣然而笑,说道:“不错,此策甚为周全,当尽快施行开来!”(未完待续。)

第843章 大唐政令至于东瀛

    天愈发的冷了,从登州出海之后,已经没法再进行远航。海面上冻,海上的冰会撞碎船底,船只入港,只能待来年冰开,才能继续出港。

    赶在海水彻底上冻之前,登州水师又冒险出海一次,凭借着铁甲船先进的技术,硬是又往倭国运了一次兵力。如此一来,在倭国的大唐兵力,就达到了两万人。

    然后海水上冻,运兵的铁甲船也留了下来,往返于倭国同琉球之间。

    藤原京中,也并不太平。

    倭国国主虽降,可各地大贵族果然如同李孝恭与张亮所料,并不承认,开始围攻藤原京。

    当然,被大唐架起在藤原京城墙上的红衣大炮轰了几轮,就没有哪个地方贵族再嚷嚷着去夺回藤原京,行勤王之事了。

    李孝恭故意邀请倭国国主及一干朝臣登上城墙观战,在看过大唐是如何“温酒击溃倭国援军”之后,也都安生了。

    终于亲眼看到了之间无法逾越的天堑和差距,才明白原来真的是一切的抵抗都是徒劳和枉然。

    也是在这个时候,李世民的旨意终于搭着从琉球而来的水师战船,抵达了藤原京。

    “大唐皇帝诏曰:倭国身为臣属,不敬大唐。大唐一再容忍,倭国屡教不改,终至自取灭亡。然其罪在当朝,不在百姓。朕听闻倭国百姓素来饱受奴役,心中不忍。朕以天下百姓为先,倭国百姓,如今亦为大唐之臣民,朕当使其有所耕种,有所温饱。故制令颁行倭国,以为百姓谋福。倭国去国为道,置倭国为大唐东瀛道,各州所属之官,后为任命,择日就任。封田村为归义王,令其携原倭国诸臣虽船而返,至京觐见。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倭国国主颓然跪地,面若死灰。

    倭国国主舒明天皇,未成天皇之时,名叫田村。

    “王爷,还不速来接旨谢恩?”宣旨之人笑看着他,说道。

    倭国国主沉默了一下,还是站其了身来,走过去弯下腰,双手捧过圣旨来。

    “归义王,在下这厢有礼了啊!”宣旨的老流氓挤着眼睛对倭国国主——啊不,现如今已经是大唐归义王了——说道。

    田村硬扯嘴角,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来,对宣旨的老流氓勉强的笑了下。

    送出了原倭国国主,现在的大唐归义王之后,宣旨的老流氓这才回头过来,大笑道:“哇哈哈哈!贤侄,你瞅瞅他方才那样,真是痛快!”

    夏鸿升咧嘴笑了笑,问道:“这……小侄拜见刘叔,您这是……怎会是您前来宣旨?”

    “哈哈哈哈!还不是那帮子言官!老子原先的弟兄们来寻老子叙旧,只不过多带了些个礼物来,那帮子言官就一直在朝堂上面弹劾个不停,非说你刘叔收受贿赂!也罢也罢,他们这是嫉妒本将啊!陛下见弹劾你刘叔的人多,便将你刘叔派到了东瀛来,换了你小子回去说媳妇儿!哇哈哈哈!……”

    呃,夏鸿升顿时一脸黑线。

    “恩,从贞观五年到现下,硬是拖了两年,换做旁人家的,早抱娃了!”李孝恭也大笑起来,又问道:“听夔公所言,是要留下在东瀛?”

    夔公正是夔国公刘弘基。这个长安黑社会头子刘仁实他爹,大唐黑社会的头号老流氓。

    “不错,陛下还有一道旨意。”刘弘基又掏出一张黄绢来,一边交给李孝恭,一边说道:“陛下令张亮及夏小子尽早自琉球回京。令本将与王爷留在东瀛,本将接管军务,镇压反叛,平定东瀛。王爷接手政事,推行政令,辖管倭人。直至东瀛安定,朝廷划置州县,选任官吏前来。”

    李孝恭展开细看,夏鸿升在一旁听了此话,却是心中一笑。看来,李世民已经开始在大唐新得到的土地上开始分权了。不使一人集民政军权于一身,对于防止在远离大唐本土的外部土地上形成割据军阀,有重要意义。

    大唐的政令,随着李世民的圣旨也颁布了下来。其实,就是将大唐现有的一套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给稍作修改,搬了过来。李世民故意无视东瀛耕地少的问题,所分田亩数量不少。是为了以三倍分田之利,刺激倭人迁入内地岭南之地,形成人口置换,分散倭人。

    很快,在藤原京的街头巷陌的墙壁上,就都能看得到长长的榜文,张贴在了上面。

    “曰:夫田地者,国所有也!分于百姓耕种,收其赋税。其一,凡年满十八及以上之中男、丁男,各人得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者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若其为户主之人,则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匠户、商户、官户者,受田减百姓之半。妇人、部曲、奴婢者不受。其二,有爵之勋贵自亲王至公侯伯子男,所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官从一品至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散官五品以上受永业田同职事官。勋官及上柱国至云骑、武骑尉,受永业田三十顷递降至六十亩。逐级僚府,领职分田及公廨田。其三,勋贵及诸僚之永业田与赐田,可由己所卖。百姓凡迁移及无力丧葬者,准其出卖业田。迁人少地多之宽乡,卖充住宅、邸店者,并许卖口分田。其所买地之数,不可越其人应占之数。设使有东瀛道百姓愿迁往岭南道、江南道之地,则许其口分田三倍之地,永业田亦三倍之地,由朝廷安置家业居住,并免五年之租赋。”

    “曰:国朝著令赋役之法有三: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庸。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厚生,则不堤防而家业可久;以之成务,则不校阅而众寡可知;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每丁每年须纳粟二石,为租;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为调;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若不需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