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帝师-第3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无论税制如何改革,却始终都拘囿于农业和土地上,因而始终有其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国家收入单一,严重依赖丁身和土地的本质,结果也只能是达到“修修补补”的程度,却无法“焕然一新。”

    当然,税制的改革,需要经济和社会的基础,并须随着经济和社会情形的转变而适时的做出变革。

    眼下,因为夏鸿升的到来,和对皇帝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虽不敢说商业繁荣,却也好过之前太多了。算是正处于一个“生意好做”的时候。而倘若保持现在的境况不变,又或是朝廷有了鼓励经商的政策的话,那么可以预见接下来商业井喷式的繁荣。

    商人赚了比以前更多了,可是却还如同以往一样不需或只需纳极少部分的税。夏鸿升觉得,是时候该将商业税纳入到税收里面来了。

    在夏鸿升看来,税制的改革绝对不能够急于求成,更不能够忽视当前阶段的社会和经济状况。更不能够想要“毕全功于一役”,步子太大,结果扯淡。

    后世里先进的税制很多,但是绝对不可能放到现在来施行。可以作为大唐税制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是却绝不能够直接拿来用。

    现阶段,最为适合大唐现阶段使用的税制,应该是先是《两税法》,进而过度到“一条鞭法”。至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而诞生的摊丁入亩,它虽然增加的国家的收入,但是却更加强了封建集权,夏鸿升暂时不予考虑。因为夏鸿升希望在大唐通过了两税法阶段,到达了一条鞭法的时候,就可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

    两税法改变了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租税徭役多出自贫苦的劳动群众头上的作法,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简化了税目和手续。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它奠定了宋代以后两税法的基础,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

    但是,两税法作为一种封建的税收制度依然有其封建性和局限性。

    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之原则,此其一。货币的不发达,导致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的时候,因政府征钱,而市面上钱币却流通量不足,不久就产生钱重物轻的现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此其二。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富人勒逼贫民卖地而不移税,产去税存,到后来无法交纳,只有逃亡,土地集中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农民沦为佃户、庄客者反而更多了,此其三。

    两税法的部分内容超越了当时的客观条件,即“尽管社会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货币经济的发展仍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租税改按货币计征的条件还不充分具备。

    不过,既然夏鸿升已经知道这些缺点,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修改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当下大唐的实际条件,而去粗取精,顺利实施。

    想了一想,夏鸿升觉得这是一个提出来两税法的好机会。于是对李世民说道:“陛下,要想使国家富裕,单单依靠农业和土地是不行的,太过单一了。”

    “哦?”李世民扬了扬眉头,看向了夏鸿升,说到:“那夏卿觉得,如何才能使国家富裕呢?”(未完待续。)

第866章 一点一点,万世永昌

    夏鸿升之所以觉得时机成熟,并不是无的放矢的。而恰恰正是因为这次外出两年,路途上之见闻,令他觉得已经到了可以跟皇帝提出两税法这个概念的时候了。当然,从概念到试行,从试行到推行,这些都需要时间,都需要酝酿。但是眼下,却该是同李世民详细说起这事情,提上日程开始考虑的时候了。

    从长安到泉州,再从泉州回到长安,沿路上夏鸿升虽然没有久留,但是也基本都转过看过。

    这些年来,在夏鸿升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李世民虽然没有明确的表示过对工商业的支持,只是不疼不痒的随口说上一句农商并举,却也没有当成政令来写入到朝政方针之中,但是却已然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商人虽然仍旧有诸多的限制,可终究还是宽松了许多。夏鸿升觉得,夸张些来说,现如今的氛围跟后世里改革开放前夕,下海潮来临之前的社会和政治氛围略微有些相似。

    土地兼并的现象已经开始,虽然还未达到不可调和,造成严重危害的地步,但是已然初具苗头。而这几年在夏鸿升的带动下,工商业得到了比之前更多的主意。虽然在商品经济的范畴内仍旧是属于微不足道的阶段,但是却代表了一种趋势——那就是逐渐有更多的人看到了工商业的前景和好处,开始往这方面靠拢,甚至投身其中了。

    这正是夏鸿升认为可以同李世民正式的提出两税法,纳入考量之中的社会基础。

    正巧李世民感叹朝廷缺钱,而夏鸿升早就想对现有税制这只“青蛙”烧温水了。

    于是如愿以偿的听到李世民提出的问题,夏鸿升笑了起来,说道:“要回答这个问题,微臣得先问陛下一个问题。”

    “问。”李世民见夏鸿升这种笑容,就知道他这是又要搞出些什么东西了,于是往后靠了靠,找了一个舒服的坐姿,准备好好听听夏鸿升怎么说。

    夏鸿升行了一礼,问道:“陛下,这士农工商,天下四民,依陛下来看,何者最为富裕,何者最为贫寒?”

    “农者多贫寒,商者多富裕。士者多权贵,工者多徒劳。”李世民顿了顿,说道。

    这话反倒是叫夏鸿升一愣了,看来李世民对于天下四民的认识,十分客观,并没有回避,这一点比以前好多了。

    “陛下圣明!陛下能够如此客观的看待天下四民,臣当为大唐恭贺!”夏鸿升起来郑重的行了一礼,然后又说道:“陛下所言一点儿没错。然而历朝历代,正税算到最后,都算到了农人身上,富者贵者,虽也纳税,然其坐拥佃户,到最后其实还是到了农民的头上。商人纳税,却又少之又少。打个比方好了,就好比现在陛下想要钱,眼前有个两个人可要,一个是微臣,一个是上回陛下到庄子上去的时候,吃臊子面的那家老农。敢问陛下是问谁要钱?”

    “自然是问你要!朕要是狠心下来盘查于你,你这臭小子估摸着都能富可敌国了!”李世民冲夏鸿升没好气的说道,语气恨恨的,对夏鸿升这么有钱且这么能挣钱感到很是眼红。

    “呃……陛下,话不能这么说……”夏鸿升挠了挠头,说道:“可陛下您看,若是依照现下的税制,当以丁身为本,那老农家成年的男丁有仨,算上他自己,就是四个人头,就得按照四个人来纳税。微臣呢,只有一个人,却是只须那一人份的税收就是了。当然,税收复杂,不是这么简单,咱们只是做个比方。可陛下您看,微臣的家财,要比那老农家多得不知道多,却还不如那老农家缴纳的税多。若是微臣现下不做官了,回家了,做了商户了,那微臣要缴纳的税就更少了!陛下您说,天下间哪有这样的道理?”

    “自古以来,朝廷分地于民,故征税皆以人丁为算。你既为勋贵,自然不能同那老农来比。若你亦是民户,而非我大唐泾阳候,你又岂能逃过租庸之法?”李世民皱了皱眉头,说道。

    “微臣若不是泾阳候,只是一平民百姓的话,以微臣挣钱的法子,或也能成就一方富贾吧!”夏鸿升说道:“可微臣给朝廷交的税,还是比那些老农要少。这就好比您要十分钱粮,问那富甲一方者只要三分,却问那整日里刨土求食的贫寒百姓要七分,那自然是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了。大量的财富全都握在了富人手中,朝廷只能眼巴巴的从那些贫寒百姓的手里面挤一点夺一点,百姓负担及重,朝廷抠出来的也极少。这样一来,朝廷当然没有钱了。”

    李世民无言以对,他能听明白夏鸿升所说的话。

    “那依你来看,朕既不改问那老农要钱,又该如何问你要钱?”李世民坐直了身子来,神色有些肃然的问道。

    听他这么问,夏鸿升就知道李世民是认真起来了,于是也严肃起来,郑重答道:“改革税制,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李世民一惊,眼中猛然凝了起来,紧紧的盯住了夏鸿升。

    夏鸿升面色坦然,对视着李世民。

    李世民心头狂跳了几下,又迅速的平复了下来。看了看夏鸿升,见他无波无澜的样子,说道:“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你可知道,这句话若是传出去,明日早朝之上,群臣弹劾,甚至于不惜以头触柱,也要将你置于死地。便是朕,都保不了你!”

    夏鸿升笑着点了点头:“臣自然知道。”

    “那你为何……”

    “臣要这大唐哪怕是一点一点的挪着,也要跳出那历史怪圈,万世永昌。”夏鸿升打断了李世民的疑问,面带微笑,伸出了两根指头来,比出了两寸来长的距离,说道:“制盐之法,是挪了这么一点儿;新式骑具,是挪了这么一点儿;建军校,兴格物,成立军机坊,是挪了这么一点儿;夺东瀛,占林邑,是挪了这么一点儿;制火器,造火炮,是挪了这么一点儿……如今改革税制,也是挪了这么一点儿。这一点儿虽少,可一点一点的挪着,就能使大唐变得更好,变得更稳固,变得更富强。就能使百姓越来越热爱大唐,越来越崇敬大唐,使百姓同朝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融洽,越来越互信……等这一点儿一点儿的加起来,长久之后,大唐就能够跳出那个历史怪圈,真正的万世永昌!”(未完待续。)

第867章 帝王问税

    李世民虽然骄傲,甚至于有些自负,可到底雄才大略是真的,想要让大唐万世永昌,也是真的。

    听到夏鸿升这么说,纵然已非轻狂少年,却也不仅心头一热,一股当年万军阵前手持长槊,直指敌阵的万丈豪情突然汹涌而来。

    缓缓的深吸了一口气,李世民看向了夏鸿升,沉声说道:“夏卿,且细细道来!”

    “以人丁为本,则有户财多而丁少,其逃过不少应纳之税,国家也少了这些收入。以资产为宗,则多财多地者多缴,少财少地者少缴,贫寒百姓者,无有重担,富贵一方者,亦有应责,如此一来,税收更加公平,因为无人能够逃过交税,国家也能够多有收入。”夏鸿升对李世民说道:“税制若要改革,最关键者有两点。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此其第一核心内容。另一核心内容,乃是工商入税。且容微臣逐一为陛下说解。”

    李世民点了点头:“夏卿请讲,朕当洗耳恭听!”

    这话说得相当客气,都洗耳恭听了,夏鸿升自然明白李世民已经提起了重视来。

    于是又说道:“这唯以资产为宗,而不以丁身为本。就是在税制上,改变自古以来按照人丁收税的原则,改作以资产多少来定税赋多少。如此一来,不管他人多人少,皆按照其所有之资产来算,资产越多,纳税越多。这就是从富者身上收取更多的钱粮财物来;资产越少,纳税越少,寻常的百姓就可以减轻生活负担,也更加支持朝廷。”

    “那如何做到使富者多税,贫者少税?”李世民又问道。

    “天下户口,当由所在刺史、县令据实之人户,依贫富评定等级差科,以等级差科来差派徭役及科税,多者多差派,少者少差派,不准按旧籍之人丁、田亩、租庸调数去摊及邻保。朝廷每年做出预算,预算出朝廷支出定出之总税额,各地依照朝廷分配之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主户及客户都编入现居州县之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来。定下收纳时限,比方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既以户税取代租庸调,则租庸调及一切杂捐、杂税全部取消,丁额不废。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田亩之税,朝廷可做一番普查,以垦田数为准,均平征收,定期重新普查,重新均平征收。鳏寡孤独不济者,可以免税。两税之外,皆以枉法论。”夏鸿升说道。

    李世民沉默了一会儿,又问道:“夏卿啊,你可知若真很要以此法而行,那会如何?”

    夏鸿升笑了笑,说道:“自然是天下富者贵者地主者,皆痛骂微臣,痛恨朝廷,想方设法,万般阻挠。”

    “不错。”李世民点了点头:“还有士族门阀,皆欲将你除之而后快。”

    “然寻常百姓者,无不对朝廷感恩戴德,对陛下奉若神灵。”夏鸿升笑了笑,继续说道:“不仅如此,随此税制,另可有青苗法来保证农时,在每年青黄不接,亦或是天灾致使土地不收时,由据其资源而接受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官府。如此一来,一则大大增加了朝廷之收入,也免去了百姓青黄不接土地不收之时的危急,使之可以维持耕种。”

    李世民听得仔细,听完之后,思索一会儿,点了点头,说道:“且不论此税法之阻力,单看税制,的确可一改如今之困。富者多出,贫者少出。百姓少了负担,朝廷多了收入。的确是一种极好的税制。方才夏卿说税制改革,有两个核心之内容。一曰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二曰工商入税。那这工商入税,又是如何?”

    “工即手工行业,商即从商行业。工商者,自古便有。然其税目却不多。对商旅课征的关市之赋,对矿、林、漆等土产课征的山泽之赋,对出售剩余物品等杂项收入课征的币余之赋,仅此而已。从事工商者,逢圣德之君,则少税而国无所收,逢暴敛之王,则苛捐以伤其本。都不是好的情况。”夏鸿升对李世民说道:“若逢盛世,工商之所得蔚为可观,可若是如同现在这样,就减少了国家的收入,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可若是商税收的太重,则又无人从商了,不仅损害了国家的经济,朝廷也失去了这部分的收入。工商者亦为天下之民,亦当纳税。其税宜目多而数少,薄纳而广收。比方说商户所得税,即对商户生产经营之所得来征收一些税;比方说个人所得税,即对工商业者其各自之收入所得征收一些税……诸如此类。另外,朝廷可以将各行各业有所划分,一部分行业的税收要交给朝廷,统筹安排,另外一些行业的税收,可以交给地方,用于地方之运作。自然,税种虽然多了,但是每一项却可以少收一些。简单来说,就是说收税的税种比现下多一些,但是都少收一些。如此一来,既不会过于加重商人之负担,又使得朝廷和地方县衙从他们的身上获得了税收收入。”

    李世民听得有些愣,也是古代没有那么多另类的词汇,否则,李世民估计就要说上一句脑洞真大了。

    “这……夏卿所言之税法,岂不是将富贵者工商者,全都得罪完了?”李世民皱起了眉头来:“夏卿也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此一来,这天下富贵者与工商者之利都受了损,岂不是要生出异心来?此法若出,必然搅动风云,恐惹天下之乱。”

    “自然,商户要缴纳各种税款,必然自身的利益就受损,所得就少了。定然要反对。”夏鸿升笑了笑,说道:“不止是商人,人都是逐利的。只要使其看到,纳税之利大于不纳税之利,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反对,反而会拥护了。”

    “哦?”李世民不禁往前探了探身子,问道:“利从何来?能使其愿意多缴纳税款?”(未完待续。)

第868章 堵不如疏

    两税法之中,虽然一改自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它有了“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这般规定,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