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宋之我主沉浮-第1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人之严厉,其实是对他们寄予厚望,这一点属下是明白的,请大人放心,属下一定会尽心尽力教授。”

    说到这里,吴邵刚的脸上再次露出笑容。

    “郝先生,贾右相已经知晓你到我身边来做事情了,也没有说什么,不过恐怕蒙古朝廷不长时间,也有可能知晓此事了,毕竟岳父大人已经不是两淮制置使,这个消息很有可能泄漏出去的,不知道郝先生是不是还有什么担心的事情。”

    “没有什么担心的,都这些年过去了,以往的事情,改过去的都过去。”

    “好,郝先生也请放心,就算是蒙古朝廷想着加害郝先生,那也是做不到的。”

    说这话,吴邵刚的眼睛看向了北方。

    “郝先生,原来我以为,蒙古朝廷是无比强悍的,几乎就是不可战胜的,现在看来未必,蒙古朝廷的确是强大,的确是难以战胜,不过只要我们努力,总有彻底战胜他们的那一天,我想,只要机会合适,这一天不会等的太久。”

    “蒙古朝廷的优点是明显的,他们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他们还不懂得如何经营民生,用我的话说,他们具备了马背上打天下的能力,但他们严重缺乏治理天下的能力,要知道马背上是不能够治理天下的。”(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三章 通牒

    张文谦等人费尽气力,筹谋了算计大宋四川制置使吴邵刚的办法,可惜主管此事的蒙古亲王末哥,对于他们的方案压根就不满意,一直都没有同意,得到忽必烈授权的末哥不同意张文谦等人的方案,就没有钱去实施,张文谦等人也是无可奈何,他们按照末哥亲王的意思,数次的修改方案,可惜没有等到他们的方案彻底修改完毕,朝廷的局势突然出现了变化。

    七月,走投无路的阿不里哥,向大汗忽必烈投降了。

    阿不里哥的投降,意味着忽必烈真正成为了蒙古大汗,意味着草原得到了彻底的统一。

    阿不里哥是被合丹与塔察儿两位亲王押解回到开平城的。

    早就得到奏报的蒙古大汗忽必烈,高兴之情溢于颜表,亲率满朝的文武大臣,到开平城外迎接。

    阿不里哥已经变得很是苍老,虽说年岁比忽必烈小了不少,可看上去比忽必烈的年纪要大,而且阿不里哥的脸色是青中带白,眼看着身体就不是很好了。

    这也难怪,足足六年的征伐,阿不里哥从开始的力量无比的雄厚,到后来的逐渐衰败,最后更是遭遇到众叛亲离的局面,其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忽必烈倒是没有严惩阿不里哥,毕竟是自己的弟弟。

    这方面,忽必烈看上去的确比大宋的某些皇上要大度很多的。

    诸多的蒙古亲王,以及蒙古文武大臣,看向阿不里哥的神色是复杂的,要说他们也不是特别反对阿不里哥。

    阿不里哥与忽必烈最大的不同之处,或者说施政不同之处,就是如何面对汉化的问题,阿不里哥是强烈反对汉化的,可忽必烈不一样,采纳了兼容的政策,只要是好的就吸收,所以阿不里哥与忽必烈两人,多年前就成为了对手。

    事实证明,阿不里哥完全排斥汉化的政策,是失败的,但是这种政策,也代表了不少蒙古部落首领的心思,在这些人的眼里,蒙古人是世界上最为高贵的人。

    阿不里哥投降之后,忽必烈随即宣布了旨意,废除和林都城之地位,在这里设置宣慰司和都元帅府,用以管辖和林等地。

    自此,忽必烈完全统一草原,稳定了内部。

    一个月时间过去,草原到了秋高气爽的八月。

    漠北已经基本稳定下来,草原所有部落名义上都拥戴忽必烈这个大汗。

    雄心勃勃的忽必烈,准备要行动了。

    忽必烈的第一个目标以及最终的目标,就是大宋朝廷,南方的富庶一直都让忽必烈眼红,一统天下也是忽必烈必须要完成的事业。

    进攻大宋已经不是第一次,天庆元年,当时忽必烈还是蒙古亲王的时候,蒙古大汗蒙哥,就率领大军分几路征伐大宋,可惜功亏一篑。

    这一次,忽必烈下定决心,一定要彻底灭掉大宋。

    首先的讨论在蒙古亲王以及部落首领之间进行,名义上是讨论,其实是忽必烈告知诸位蒙古权贵,可是让忽必烈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决定,在蒙古权贵之中,就遭遇到障碍。

    不是说诸多的蒙古权贵不想灭掉大宋王朝,这一点他们与忽必烈的想法是一致的,只是他们认为,目前漠北一片荒凉,长期的征伐厮杀刚刚结束,需要一段时间的稳定,若是此刻就开始对大宋王朝的征伐,刚刚平定下来的漠北局势,可能再次出现变故。

    诸多亲王的这个建议,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漠北诸多的部落,之前都是倾向于阿不里哥的,现如今阿不里哥虽说已经被擒获,幽禁在开平城内,但谁也保不准哪个部落首领会再次的起兵造反,此刻蒙古朝廷的主要任务,就是稳定漠北以及中原地区。

    忽必烈发了脾气,有了受挫的感觉,依照他的性格,出任大汗这么长时间了,一直都没有能够开疆拓土,还失去了一些地方,本就烦恼了,不过忽必烈毕竟是不一般的人,在听从了诸多蒙古权贵的建议之后,仔细思考也是有道理的。

    大规模的征伐,特别是开疆拓土,必定要做好一切的准备,粮草需要充足,内部需要完全的稳定,将士需要一条心,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取得作战的胜利。

    商议的层面没有拓展开,忽必烈已经打定注意,稳定内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

    不过在稳定的过程之中,还是要有所动作,蒙古大军至少需要开始蚕食大宋王朝的地域,譬如说四川,譬如说两淮,甚至是襄阳和随州等地。

    商讨结束之后,忽必烈有些沉闷,毕竟他的主张没有得到拥护,内心还是不舒服。

    大殿里面,只剩下了末哥、合丹、塔察儿与哈必赤四位亲王。

    这四人可谓是忽必烈的左膀右臂,有他们的辅佐,忽必烈要安心很多。

    “诸位兄弟,我蒙古朝廷已经稳定下来,尽管说平复漠北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也不能够让大宋安稳下来,我考虑从三个方向发动小规模的进攻,一个是四川的利州西路和利州东路,第二个是两淮,第三个是襄阳以及随州,分为三路出击明显不合适,我们必须有一个进攻的重点,你们认为从哪个方向发动进攻合适。”

    几位亲王都沉默了。

    其实按照蒙古王朝的规矩,肯定是从四川方向发动进攻,其余不管是两淮还是襄阳和随州等地,湖泊和沼泽居多,这些地方不利于蒙古铁骑大规模的行动,唯有四川的地形,稍稍有利于蒙古大军的进攻,再说蒙古朝廷一直都认为,四川是大宋王朝的门户,易守难攻,一旦拿下了四川,东向进攻,灭掉大宋朝廷,将变得异常的顺利。

    这些年以来,蒙古朝廷也一直都将四川作为进攻的重点。

    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四川有大宋的制置使吴邵刚,有骁勇的合州御前诸军,若是不能够调遣大军大规模的进攻,小范围的进攻,恐怕会遭遇到失败。

    再说成都府路、利州西路以及云南等地,悉数被大宋的合州御前诸军所占领,这些地方已经连成一片,蒙古大军在这里缺乏了可以驻扎的据点,若是调遣军队进攻,很快就会被对方知晓,且做好一切的准备。

    可这样的话,包括末哥都不会说。

    因为这样的话语,有长他人志气的意思,加之前面诸多亲王和部落首领,已经不同意马上大规模进攻以及灭掉大宋王朝的提议,让忽必烈很是不高兴。

    看见众人没有开口说话,忽必烈皱着眉头,脸色更加的不好看。

    “怎么,有什么不敢说的吗,难不成一个吴邵刚,就让诸位如此的为难的,我倒是不信了,难不成这个吴邵刚有三头六臂。”

    末哥看了看众人,抬头开口了,这个时候也只有他首先开口说话。

    “大汗,臣认为,可以从四川方向展开进攻,不过进攻的规模不要太大,可以试探性的进攻,若是进攻受挫,则要快速的收缩,臣还有一个建议,可以考虑从两淮地方发动进攻。”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到末哥的身上。

    末哥倒是没有慌张,继续慢吞吞的开口了。

    “大汗,臣以为,两淮关乎到大宋朝廷的京城,一旦两淮出现变故,则大宋朝廷根本无法稳定下来,若是大宋的京城乱了,其余地方跟着会出现乱局,尽管说两淮地方湖泊居多,不利于我蒙古铁骑的冲锋厮杀,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攻打城池为主,以此来让大宋朝廷不得安宁,等到漠北完全稳定之后,我大军就可以挥师南方了。”

    忽必烈微微点头。

    末哥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进攻方向,这个进攻的方向,以前几乎就没有人想过。

    其余的王爷依旧没有开口。

    略微思索了一会,忽必烈终于再次点头。

    “末哥兄弟说的有道理,我们打算佯攻,并非是真正大规模的进攻,我们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大宋朝廷不得安宁,进攻两淮,的确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我看可行,不过对四川的进攻,也不能够忽视,我们失去了成都府路,失去了云南,已经是巨大的耻辱,这口气,今后我们一定要找回来。”

    说到这里的时候,忽必烈突然想到了什么。

    “我们突然发起对大宋朝廷的进攻,总得有理由啊。”

    这个提问,让众人都皱起了眉头。

    倒不是说没有理由不能够进攻大宋朝廷,而是无名之师,会遭遇天谴,难以取得作战的胜利,蒙古朝廷包括忽必烈在内,对于这样的事情是非常忌讳的。

    双方决斗必须要有理由,哪怕找一个都是可以的。

    还是末哥开口了。

    “大汗莫非忘记了一件事情,五年前我们曾经派遣使团,进入到大宋的领域,这么多年过去,大汗数次派人询问,皆无果而终,我们就以这个理由,要求大宋朝廷交出蒙古使团,若是他们交不出来,那我们就派遣大军沿着两淮以及四川等地找寻啊。”

    忽必烈轻轻拍了拍额头,脸上终于出现了笑容。

    其实还有一个理由,万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可以提出来,那就是被大宋擒获的兀良合台,蒙古朝廷可以找回兀良合台为理由,展开对大宋朝廷的进攻。(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四章 不妥的建议

    枢密院,贾似道在屋子里来回走动,神色很不好看,坐在一边的李庭芝,脸色倒是颇为轻松,没有表现出来什么着急的地方。

    蒙古使团以及蒙古使者郝经的事宜,一直都是贾似道的心病。

    当年的鄂州之战,大宋的军队难以抵御蒙古鞑子的进攻,负责全面指挥作战的贾似道,心急如焚,无可奈何之下想到了议和的主意,恰巧阿不里哥叛乱,意欲抢夺蒙古大汗的尊位,忽必烈必须回去继承大汗之位,没有办法的情况之下,顺水推舟,同意撤兵,不过面对贾似道派遣的使者,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条件,包括进贡财物等等。

    因为撤离的很是匆忙,双方来不及签署协议,只是有着口头上的约定。

    之后在镇压阿不里哥叛乱过程之中,忽必烈倾尽全力,时时感觉到捉襟见肘,钱粮明显有些不足,于是派遣郝经为使者,领着蒙古使团前往大宋朝廷,要求兑现当初的协议。

    贾似道回到京城之后,当着皇上的面大肆的吹嘘,什么彻底打败了蒙古鞑子、获得了诸多的大捷、蒙古鞑子败退、大宋江山稳固等等,赢得了皇上的高度信赖与支持,也借此排挤了当时的左丞相、枢密使吴潜,掌握了朝中的大权。

    在得知蒙古大汗忽必烈派遣使者前往京城的时候,贾似道立即采取了措施,扣押了蒙古使者郝经,杀死使团其他人,让其不能够到京城来,免得自身编造的事情暴露。

    贾似道不敢杀死蒙古使者,他畏惧蒙古鞑子的强大,隐隐感觉到忽必烈必定会追问此事,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贾似道只是想着拖延时间。

    之后蒙古使者郝经为四川制置使吴邵刚所用,这也让贾似道不高兴的同时,稍稍松了一口气,再说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或许蒙古大汗忽必烈已经忘记这件事情了。

    谁知道忽必烈偏偏没有忘记,再次派遣前往京城,询问此事了。

    这肯定让贾似道不舒服,也增加了很多的担忧。

    两国交战不斩使者,这是规矩,若是贾似道当年扣押蒙古使者的事情传扬出去,影响肯定是很不好的,而且当年鄂州之战的诸多事情,也有可能败露出去。

    大权在握的贾似道,是决不允许此等的事情发生的。

    知晓蒙古使者郝经事宜的人不多,李庭芝、吕文德、吴邵刚以及殿前司都指挥使司马华轩等人,偏偏这些人地位都不一般,贾似道不可能对这些人动手,不可能彻底封锁消息。

    现如今贾似道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够让皇上知晓这件事情。

    皇上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恐怕支撑不了多长的时间了,贾似道绝不能够在这个时候给皇上添堵,更不能够允许自身的权势遭遇到削弱。

    瞒住皇上不是很大的问题,关键是如何答复蒙古大汗忽必烈。

    “李尚书,这蒙古使者郝经的事情,你说该如何处置。”

    贾似道尽管着急,但还没有乱了方寸,让他有着一定自信的原因,就是四川制置使吴邵刚的睿智,以及合州御前诸军的骁勇,毕竟合州御前诸军打败了蒙古鞑子,而且生擒蒙古的万户长兀良合台。

    李庭芝看了看贾似道,不慌不忙的开口了。

    “大人,下官以为,将蒙古使团的事宜交给吴邵刚处理就可以了。”

    “这个,李尚书是什么意思,还请明说。”

    “郝经已经为吴邵刚所用,只是这个消息一直都没有传扬出去,既然蒙古大汗忽必烈派人来询问郝经的下落,不妨让吴邵刚直接公布消息,就说郝经已经效忠大宋朝廷,甚至说郝经当初就效忠了大宋朝廷,如此忽必烈还有什么话说。”

    贾似道连连点头,轻轻拍了一下额头。

    “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李尚书提醒的好,如此的处理是最好的,只是这忽必烈为什么在此刻突然询问蒙古使团的事情,这都过去六年的时间了。”

    贾似道询问的这个问题,也是李庭芝思考的问题。

    大宋朝廷不知道阿不里哥已经投降,也不知道蒙古朝廷的任何消息,对忽必烈的此番举动,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贾似道和李庭芝都有着隐隐的担忧,那就是忽必烈会不会借着这个事情,发起对大宋朝廷的进攻,在他们两人看来,蒙古鞑子毕竟骁勇,若是大举进攻南方,大宋朝廷难以抵御。

    两人都不会主动说出这个担忧,宁肯暂时自我安慰。

    看见李庭芝没有开口回答,贾似道也不好强迫其开口。

    “李尚书,这蒙古使团的事情,就请你帮忙代劳了,忽必烈派遣的使者刚刚抵达建康府,我看就让其直接到成都府城去,最好是让其见一见郝经,这样忽必烈就无话可说了。”

    李庭芝预料到了贾似道会这样说。

    “大人,此事下官来做倒是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忽必烈的使者尚在建康府城,这两淮的事宜,下官不好插手去做,还请大人做出安排。”

    “嗯,我会给吕制置使告知一切的。”

    走出枢密院的时候,李庭芝的脸上没有多少的表情。

    贾似道最终还是不放心,要求李庭芝亲自到建康府去处置此事,而且有可能的情况之下,监督忽必烈的使者前往四川的成都府城。

    此事贾似道不好委托其他人办理,毕竟事情是不能够泄漏出去的,就只好让李庭芝勉为其难了,在贾似道安排的过程之中,李庭芝也想着举荐两淮制置使吕文德处置此事,但考虑到方方面面,李庭芝最终没有开口。

    其实李庭芝与贾似道之间的关系,早就不如当年了,很多的矛盾都在隐隐的爆发出来,无非是李庭芝力量尚不足,不能够与贾似道抗衡,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忍耐。

    就说这次李庭芝出任吏部尚书、吕文德出任两淮制置使的事情,就是贾似道直接做出的决定,从内心来说,李庭芝是不愿意的,京城的局势很是复杂,贾似道独揽大权,吕文德怕也是因为不能够掌握太多的权力,所以想着离开京城,到地方上去的。

    出任吏部尚书以来,李庭芝也做了很多的努力,特别是考虑到吴邵刚的处境,想着能够为吴邵刚创造出来更好的环境,可这一切的做法,都遭遇到贾似道直接的干涉,逼得李庭芝放弃更多的权力,唯独关注四川的事宜。

    也就是说,吴邵刚出任四川制置使以后,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