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宋之我主沉浮-第1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没有谁提出来这方面的担忧。

    四爷想不明白这些,索性低下头,闭上了眼睛,仔细听众多幕僚的分析,这些听到的话语,他都是要整理出来,送往四川而去的。(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章 防御策略

    蒙古鞑子在京西南路展开进攻,剑指襄阳,此事在早朝公开之后,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恐慌,枢密院以及兵部都认为应该迅速驰援襄阳府城,保证京西南路的安全,击退蒙古鞑子,皇上在知晓此事之后,好像不是很在意,甚至可以说不关心,只是将目光看向了贾似道,不过作为最终的决策者,贾似道好像是很安稳的,没有丝毫惊慌的神色,缓缓的说出暂时不用驰援襄阳府城,静观事态变化的话语。

    贾似道高度的冷静与从容,让不少官吏放心了。

    不过贾似道还不是特别的放心,毕竟他的从容与镇定,很大程度都是装出来的,万一蒙古鞑子进攻的重点就是襄阳府城,那还是要派遣大军驰援的。

    贾似道也想到了四川,想到了吴邵刚,不过他知道,这个时候要求吴邵刚派遣驻扎在四川的大军驰援,恐怕是做不到的,毕竟开封驻扎的还有蒙古鞑子。

    从吕文焕奏折抵达京城的那一天开始,贾似道就高度关注襄阳与四川的局势了。

    四川方面很是平静,没有任何的奏折,襄阳方面的奏折骤然增多了。

    襄阳方面的情况开始源源不断的抵达京城,抵达枢密院。

    贾似道的神经高度绷紧,每一份从襄阳来的奏折,他都要亲自过目,而且是第一个过目,负责呈奏奏折的枢密院官员,已经掌握了规律,只要是从襄阳方面来的奏折,不管是牵涉到什么内容,都是第一时间送到后乐园,贾似道的府邸。

    蒙古鞑子的进攻没有停止,他们继续朝着襄阳府城的方向推进,先后攻陷了古城,牛首镇和邓城镇等地方。

    到了这个时候,不要说贾似道,就连朝中低等的官吏,也知道蒙古鞑子进攻的方向就是襄阳府城了。

    这让贾似道高度紧张了,他明白襄阳府城的失守意味着什么。

    第一路驰援的大军,八月底从建康府城出发,赶赴襄阳府城驰援,尽管只有一万军士,可也让驻守襄阳的吕文焕放心了不少。

    襄阳府城的地形很是特殊,三面环水,一面环山,蒙古鞑子若是想着进攻襄阳府城,必定要依靠水师,而朝廷水师的战斗力是很不错的,在陆地上面作战,朝廷大军不是蒙古鞑子的对手,可是在水面上作战,蒙古鞑子不是大宋水师的对手。

    让人奇怪的情形,在十一月底开始出现了。

    蒙古鞑子在占领了古城,牛首镇和邓城镇等地方之后,居然停止了进攻。

    不过蒙古鞑子也没有歇着,他们开始在牛首镇、邓城镇等地构筑堡垒,囤积粮食,同时开始大规模的训练水师。

    更让人感觉到不安的是,蒙古鞑子的一路兵马,开始朝着宜城的方向移动。

    稍微能够看懂地图的人,都明白了蒙古鞑子的意思。

    襄阳府城的北面是樊城、牛首镇和邓城镇,南面是宜城,东面是枣阳,西面是房州。

    也就是说,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面,蒙古鞑子已经基本完成了对襄阳府城的包围。

    至此,蒙古鞑子的战役部署,完全显露出来了。

    蒙古鞑子进攻的战略目标就是襄阳府城,所采取的战术办法,就是首先包围,断绝襄阳府城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在完成了所有的部署之后,最终对襄阳府城发动进攻。

    贾似道以及其幕僚的判断,出现了重大失误。

    要说贾似道判断错误,这不算什么,毕竟贾似道不熟悉军事,可其麾下的幕僚,也出现了低级错误,这是难以容忍的,可惜贾似道好像忘记了这件事情,压根没有追究麾下的幕僚,而是将矛头对准了枢密院以及兵部,认为枢密院以及兵部的官吏,没有能够很好的分析局势,导致朝廷驰援襄阳府城的军士太少。

    贾似道一言九鼎,枢密院和兵部的官吏不敢顶撞,只能够承担这个失职。

    不过内心有鬼的贾似道,也没有怎么追究枢密院以及兵部的官吏。

    到了这个时候,如何应对蒙古鞑子的进攻,如何解除襄阳府城的困局,才是最为重要的事宜,其余的事情可以放到后一步再说。

    关于如何驰援襄阳府城的商议和争议,在十二月初开始。

    提出来的建议很多,最多的还是调遣驻扎在四川的合州御前诸军驰援襄阳,另外就是再次抽调建康府御前诸军、镇江御前诸军的军士驰援,至于说鄂州御前诸军、江州御前诸军以及荆南府御前诸军,更是当仁不让,必须全力抗击蒙古鞑子的进攻。

    朝廷所属的十路御前诸军,此次几乎全部都牵涉到了,唯一没有调遣的,就是殿前三司所属的大军了,这三路大军是护卫京城的,轻易不会调动。

    枢密院和兵部收集了诸多的建议,归纳之后,形成了基本的意见。

    十二月二十日,后乐园,中院的厢房。

    枢密院和兵部的官员,正在给贾似道禀报他们商议的驰援襄阳府城的意见。

    这个时候,襄阳方面的局势稍稍缓和了一些,蒙古鞑子已经停止了对四处的进攻,进入到了训练和休整的阶段,江州御前诸军所属的近两万的军士,已经抵达新城,护卫襄阳府城的南面和西面,水师也是严阵以待,环绕襄阳府城部署。

    近半年的时间,贾似道的确操心了很多,以至于面部都显得有些苍老了,局势一步步的演变,对襄阳府城愈发的不利,朝中提出的驰援襄阳府城的建议,他都是知晓的,对于调集几乎所有大军驰援襄阳府城,贾似道是嗤之以鼻的,不说其他的地方,单单看两淮,若是从两淮抽调大量的兵力前往襄阳府城驰援,一旦蒙古鞑子忽然改变进攻的方向,进入到两淮,结局恐怕会变得更加糟糕,甚至不可收拾。

    兵部侍郎禀报情况的时候,贾似道半闭着眼睛,用力的揉太阳穴。

    终于,兵部侍郎的禀报完毕。

    贾似道睁开了眼睛,看着众人,面带讥笑的开口了。

    “枢密院和兵部提出的解决襄阳府城危局的建议,我怎么听着这么熟悉,其一是抽调合州御前诸军驰援,那我就要问问了,驻扎在开封府城的蒙古鞑子,尚没有丝毫的动静,一旦四川兵力空虚,他们趁势进攻四川,你们怎么应对。”

    “其二是抽调建康府御前诸军驰援襄阳府城,我也要问了,若是蒙古鞑子放弃了襄阳府城,转而进攻两淮,你们准备怎么应对。”

    。。。

    训斥了枢密院与兵部的官员之后,贾似道站起身来。

    “依我看,还是要告知吕文焕,驻守襄阳府城,主要是依靠他们自身,这大战尚未开始,我们就派遣大量兵力驰援襄阳府城,说得过去吗,再说驻扎在襄阳府城的有近三万人,驻扎在新城的军士有近两万人,近五万的大军,还有水师的驰援,难不成打不过蒙古鞑子。”

    “枢密院和兵部还是好好想想,真正有什么好的办法了,再行禀报。”

    厢房里面很是安静,没有人开口说话。

    近二十天的商议和争议,被贾似道最终的决定终止。

    贾似道的权威,已经到达顶点,他做出的决定,不会有任何人反驳,就算是有人想到了其中的问题,也是不会开口说的,一来说了没有任何的作用,二来说了还要得罪贾似道。

    贾似道应该是忘记了当年的鄂州之战,那个时候朝廷大军的兵力方面,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可是面对蒙古铁骑,溃不成军,城池接连失去,现如今的朝廷大军,战斗力比起鄂州之战的时候,只有下降没有提升,他们面对蒙古铁骑,怕更不是对手。

    至于说朝廷水师强悍,人家蒙古鞑子已经开始训练水师,大规模的建造战舰了。

    要知道新附军之中,可是有不少原来就属于水师的军队,只要有强悍的战舰,这些军士稍加训练,就是强悍的水师,完全可以对抗大宋的水师。

    更为奇怪的是,不管是贾似道,还是枢密院和兵部,甚至包括朝中诸多的官吏,没有任何人提及主动进攻的事宜,悉数都是防御。

    蒙古鞑子已经搅乱了整个的京西南路,到了这个时候,不管是不是能够战胜蒙古鞑子,主动进攻是很有必要的,至少能够扰乱蒙古鞑子的部署,让其不可能安心的构建堡垒和训练水师,枣阳、光化、古城、房陵等城池,已经成为了蒙古鞑子固守的城池,这就让蒙古鞑子有了栖息的地方,有了根据地,若是集中兵力进攻蒙古鞑子,可以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城池,蒙古鞑子的兵力不可能集中驻扎在某一个城池,选择力量薄弱、特别是新附军驻扎的城池进攻,让蒙古鞑子不得安宁,才是最佳的主动进攻办法。

    其实这个建议,曾经有人提及,但很快被斥责的声音淹没了,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襄阳府城,其余的地方没有谁关注,驻守以及驰援襄阳府城的兵力本来就是不够的,这个时候还分兵进攻其他地方,岂不是自取灭亡。(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一章 埋头发展

    朝中一片的折腾和惊慌,四川与云南却是特别的平静。

    这一年气候很好,风调雨顺,官府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以及百姓的劳苦耕作,粮食得到了丰收,已经备战的节度使衙门,也乘势收购了不少的粮食,悉数都储存起来,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好准备,因为粮食得到了丰收,老百姓家里都有了余粮,不管是不是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至少不担心饿死了。

    地方稳定,自然就会吸引百姓。

    从六月份开始,京西南路一带的百姓,开始陆续朝着四川方向逃难。

    刚开始人不是很多,毕竟从一马平川的京西南路,来到山高林密的四川,这是需要勇气的,而且路途的遥远,对前途的不确知性,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可是进入到八月,来到四川的人开始猛增。

    从八月底开始,京西南路不少的富户和商贾,携家带口悉数前往四川而来,这些富户和商贾是有着敏锐判断力的,他们发现四川地方的百姓异常的稳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余粮,官府对百姓和商贾也很是客气,这样的地方,绝不会差。

    当然,也有不少的商贾和富户,前往两淮而去,可惜从两淮传来的消息很不好,地方官府一般不会接纳,富户商贾若是想着进入到城池之中,必须要拿出大量的钱财,才能够达到目的,而且两淮的地方上一点都不稳定,虽说没有见到蒙古鞑子,可地方上的荒凉,以及接二连三的土匪,让不少的富户和商贾都吃了大亏。

    如此一来,稳定的四川,成为了京西南路逃往之人的首选。

    节度使衙门早就知道了消息,在如何对待这件事情上面,节度使衙门是有一些争议的,节度副使郝经就认为,四川稳定的局面来之不易,近些年以来各级官府都是让利于民,官府本身不是很富足,骤然来了这么多人,而且不少都是逃难的百姓,恐怕难以容纳。

    赞成郝经不接纳观点的人也是居多的,节度使衙门的官吏几乎都清楚,大战即将来临,届时钱财用度方面恐怕会更加的紧张,若是接纳了太多的百姓,必定会消耗大量的钱财。

    不过这些观点和认识,都被吴邵刚一句话给堵回去了,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郝经等人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吴邵刚的雄心壮志。

    逃难来到四川的京西南路的百姓,得到了地方官府的安抚,商贾和富户,基本都是朝着成都府与潼川府等地安置的,寻常的百姓则大都安置在利州东路与重庆府路等地。

    官府所拥有的耕地和官田,全部拿出来租赁给这些百姓耕种,尽管说已经过了秋收季节,不过在来年春耕之前,能够将土地落到实处,让来到四川的百姓稳定下来,也算是不错了。

    官府也必须拿出来一部分的粮食,让逃难的百姓不至于饿死,同时一些地方上的商贾和富户,也适当的捐赠一些钱财和粮食,让这些逃难的百姓度过难关。

    上下的认识一致,要求一致,安置逃难百姓的事宜,就进行的异常的顺利。

    大量的京西南路的百姓逃往到四川,居然没有出现一个流民,这简直就是奇迹。

    反观两淮以及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民。

    地方官府当然不会在乎,这些流浪而来的百姓,不归他们管辖,也不需要他们向朝廷禀报,具体负责处置这些百姓的官吏,则是从中大肆的捞取好处,凡是能够拿出来钱财之人,则准许进入到城池或者村镇之中,拿不出来钱财之人,毫不留情的赶走,甚至是当作匪患处置,要么关押到大牢里面去,要么是斩杀。

    如此处置的办法,让流民迅速出现,不过这样的情形也是暂时的,寻常的流民,怎么可能忍受官府的驱逐与刻薄,要是就是悲愤的闭上了眼睛,要么就是被迫落草为寇了。

    这就让京西南路逃难的百姓,在两淮等诸多地方,名声很不好了,以至于江南路压根就不接受任何一个从京西南路逃难过来的百姓,不管其是什么身份。

    这些情报与情况,情报署都是摸得清清楚楚,源源不断的禀报给吴邵刚。

    郝经等人看见了这些情报之后,都是止不住的摇头,他们也知道了,若是四川不接纳京西南路逃难的百姓,这些人真的就是走投无路了。

    时间到了十一月,从京西南路逃难至四川各地的百姓,总人数超过了三十万人。

    其实京西南路本就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当年从中原逃往过来的百姓,绝大部分都是在京西南路以及京西北路安身了,现如今这些人的后辈大概是想不到,辛辛苦苦的从中原逃亡过来,避免遭遇到金兵以及蒙古鞑子的欺凌,可不要多少年的时间,还是陷入到颠沛流离的局面,看样子这天下真的是不太平。

    三十万人,已经让四川各地感觉到吃力了,毕竟逃往的绝大部分都是寻常的百姓,不过节度使他们的命令是明确的,必须予以接纳。

    到了十二月份,进入四川的京西南路的百信人数开始猛增,甚至连京西北路也有不少的百姓,开始携家带口朝着四川而来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进入四川的百姓总人数就超过了十万,这让四川与云南两地的总人口,猛增到了五百万左右。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或许在千年之后压根不算什么,不过想想经历了多年的战乱,百姓的死伤是惨重的,加之天荒**,剥夺了不少人的性命,作为相对偏远的四川与云南两处地方,总人口超过了五百万,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为了应对快速增加的人口,吴邵刚要求节度使衙门调剂了一部分的钱财,主要是与吐蕃交易获取到的钱财,下拨给各级官府,用以应对突然增加的开销。

    从咸淳元年开始,四川和云南的各级官吏,执行的就是节度使衙门下发的俸禄标准,这个标准与朝廷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各级官吏的俸禄悬殊不是很大,而且重点是朝着州县一级的官吏倾斜,数字不是很高,但官吏拿到手的都是真金白银,绝不会存在交子。

    四川与云南两地,因为军队的强悍,导致地方上稳定,物价也同样稳定,不存在大起大落的情形,不少外地来到四川和云南两地的商贾,基本都留下来做生意了,这也让两地的商贸出现了繁荣的情形。

    官府征收商贸赋税是强硬的,甚至可以说是不留情面的,这曾经遭遇到部分商贾的反抗,不过胳膊拗不过大腿,商贾最终还是乖乖的按照节度使衙门的要求缴纳赋税。

    不过在四川与云南两地做生意,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不担心遭遇到克扣。

    每个地方都成立有商贸的行会,行会专门负责与官府进行协调,且每个行会都得到了各级官府主官的支持,若是有官吏吃拿卡要,必定遭遇到严惩。

    这让在地方上做生意的商贾,很是放心,其实算起来,在两淮、京城以及江南做声的商贾,拿出来孝敬的钱财,比较上缴的税赋,数额还要高很多。

    官府稳定,商贾稳定,百姓稳定,这就必定导致地方上开始迅猛的发展。

    节度使衙门颁行的俸禄政策,依旧是低收入低消费的原则,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大量的钱财必须拿出来维持军队的开销。

    吴邵刚也知道这样的情形不可能长期的维持下去,高薪不一定能够养廉,可低薪恐怕会导致大面积的贪腐,官吏若是连家人都不能够养活了,不向百姓伸手是不可能的。

    特别是连续多年的稳定,已经让地方上百姓基本稳定,基本都能够吃饱饭了,这个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到官吏的俸禄事宜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