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宋之我主沉浮-第2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佟卫华与姚枢、史天泽都立下功劳了,从大都方面来了情报,忽必烈以及大元朝廷,要求阿术务必将谢太后以及李显等人,押解到大都去,我倒是差点忘记这一茬了,谢太后以及李显等人,还在蒙军的大军之中,如此看来,阿术更不可能绕道了,必定从楚州进入到海州,争取打开一条通道,尽快的到大都去。”

    看完的文书,传到了郝经和张文谦等人的手中。

    张文谦的神色有些复杂,可能是想起当年他所做的事宜,不也是为四川方面提供情报。

    很快,看完文书的郝经开口了。

    “下官以为,殿下之分析是正确的,阿术不可能选择从盱眙进军,如此耽误时间不说,也可能出现意外,毕竟谢太后与李显等人,是不能够出现意外的,大元朝廷不放心,若是这些人在河南境内逃脱了,进入到了开封府城,那将是忽必烈无法忍受的。。。”

    张文谦也跟着点头,但没有开口说话。

    吴邵刚稍稍愣了一下,脸上出现了笑容。

    “郝大人分析的是,阿术不可能冒险,毕竟谢太后等人必须押解到大都去,若是绕道进入河南,岂不是将谢太后等人送往了开封府城,阿术不会这样做。”

    说到这里,吴邵刚看着地图,再次开口。

    “既然阿术给了我们一个**阵,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所表示,免得让阿术、吕文德以及吕文焕等人不爽啊。”

    屋子里的气氛变得轻松一些了。

    很快,蔡思伟开口了。

    “殿下,末将以为,派遣部分的军士,在宿州以及盱眙的方向设防,且专门暴漏行踪,让阿术他们发现,末将认为阿术他们必定上当。”

    吴邵刚再次笑了,看着蔡思伟开口了。

    “这个建议很好,从开封府城赶过来的大军,可以留下万人驻扎在宿州,做出防御蒙军进攻的态势,不过他们必须要闹出动静来,宿州与盱眙之间,有不少的商贾往来,百姓的往来也是不少的,通过这些人传话,想必这样的传闻,很快就会到阿术等人那里,到时候就由不得阿术不相信了。”

    作战部署完全确定下来之后,屋子里的气氛显得轻松了。

    吴邵刚站起身,慢慢的朝着外面走去。

    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吴邵刚几乎就没有轻松过,时时刻刻都想着大都以及临安府城的事宜,现如今到关键时刻,他更是不可能得到休息,须知脑力劳动是最为辛苦的劳作。

    有些时候,吴邵刚甚至想的头疼,那是用脑过度的表现。

    郝经等人跟随走出了屋子。

    在院子里慢慢转悠的时候,吴邵刚看着张文谦开口了。

    “张大人,你对忽必烈是如何评价的,实话实说。”

    张文谦看了看吴邵刚,不假思索开口了。

    “殿下,下官觉得忽必烈骁勇睿智,且能够吸纳人才为己所用,大元王朝在忽必烈的手中,的确是发展壮大了,这是前任大汗蒙哥无法比较的,只不过因为山东李以及王文统的事宜,忽必烈对汉人大臣产生了怀疑,导致其身边的汉人大臣越来越少。。。”

    张文谦说完之后,吴邵刚看向了郝经。

    “郝大人,你是怎么看的。”

    郝经思索了一会才开口。

    “下官当年在忽必烈身边之时,得到了忽必烈的信任,下官和张大人的认识一样,也认为忽必烈是不世出的英雄,若不是殿下的崛起,怕这天下已经是忽必烈和大元王朝的。”

    吴邵刚点点头。

    “你们说的很不错,忽必烈是我最为敬佩之人,身为蒙古的大汗,敢于吸纳汉人文化,重用汉人大臣,为此不惜让蒙古朝廷分裂,阿不里哥的叛乱,忽必烈顶住了,没有疏远汉人大臣,依旧是信任和重用,漠北草原的海都等人,对于忽必烈也有很大的看法,无非就是觉得忽必烈汉化,其实忽必烈完全可以重要蒙古人,排斥汉人大臣。”

    “正是因为忽必烈太信任汉人大臣,李的叛乱与王文统的内外勾结,对于忽必烈的打击是巨大的,让其内心的愤懑无处发泄,故而将这股怒火,全部都转移到汉人大臣的身上,当然这不是全部的原因,也是因为大元朝廷之中的蒙古权贵,对忽必烈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如此情况之下,忽必烈的看法出现了变化,做法更是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忽必烈若是继续信任汉人大臣,继续重用汉人大臣,我恐怕没有那么好的机会,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发展壮大起来,我只是为忽必烈惋惜,为什么不能够一直顶住压力坚持下来。”

    “忽必烈给了我机会,若是我不能够抓住,也对不起忽必烈以及大元王朝了,诸位说是不是这个道理。”(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九章 斗的是智慧

    阿术率领的征南大军的主力,朝着楚州的方向行军,而盱眙方向,则是另外一路蒙军,人数也有近十万人,朝着宿州的方向行军,当然这另外的一路大军,几乎都是以被强迫进入队伍之中的老百姓为主的,秋收的时节尚未完全结束,蒙军集中如此之多的百姓,影响还是很大的,可惜阿术不会考虑这些问题。

    阿术派遣的斥候,也侦查到了诸多的消息,譬如说宿州方向有动静了,发现了大量的明军开始集结,至于说海州方向,不用侦查都知道肯定是驻扎有明军的,而且明军会死守海州州城以及涟水县城等地方。

    阿术非常重视这些情报,特别是对于宿州方向的情报,更是看的仔细。

    战略部署方面,长期征伐的阿术,已经有了不错的大局观念,可是在战略分析方面,阿术还是存在不足的,毕竟蒙古人以武力取胜,以前在漠北草原的征伐,都是以实力说话的,就算是进入南方作战,绝大部分时候也是依靠实力,孱弱的宋军压根不是蒙古铁骑的对手,也就是吕文德与吕文焕到身边之后,特别是在鄂州之战取得胜利之后,阿术开始重视战略分析的诸多事宜,他感觉到了战略分析的重要。

    宿州方面发现大量明军的消息,让阿术很是高兴,几乎在获取到情报的同时,阿术要求大军加快行军的步伐,快速的通过楚州,进入到海州与明军作战。

    十五万大军被分为前军和中军两个部分,前军五万人,中军十万人,谢太后以及李显等人,悉数被押解在中军之中。前军与中军相互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五十里地,如此就算是前军与明军交战,中军也能够在两个时辰之内抵达驰援。

    这样的安排,在阿术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对于明军他也进行了分析,当然是在吕文德与吕文焕等人的帮助之下进行分析的,明军的兵力不可能很多,驻守海州州城以及涟水县城的顶多五万人,毕竟明军的兵力不是很充足。

    阿术做了两手准备,若是与明军交战的时候,作战顺利,则就地与明军展开厮杀,争取打败明军,收复涟水县城以及海州州城,若是交战不顺利,那么就伺机绕开明军,经过海州之后,与合丹亲王会和,等待皇上下一步的圣旨。

    总之,在阿术看来,征南大军与合丹亲王率领的援军联合起来,就是一股庞大的力量,足以击败山东境内的明军,而且还可以朝着开封府城的方向杀过去。

    明军火炮的犀利,阿术也是知晓的,但火炮最大的作用还是在攻城拔寨的战斗之中,至于说野外的战斗,大军散开之后,火炮的作用就不是那么明显了,再说火炮明显的笨重,不能够快速的异动,若是大军冲锋和攻击的速度很快,则火炮的作用就是有限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阿术对于明军没有丝毫的畏惧,自信的阿术,甚至期盼着能够彻底的打败明军,如此他在大元朝廷之中的战功,将五人能够企及。

    吕文德和吕文焕等人的分析,总体来说也是乐观的,两人都是原大宋朝廷的重臣,也是骁勇善战之人,对于吴邵刚的情况多少是清楚的,特别是吕文德,曾经是吴邵刚的上级,对于吴邵刚的情况更是清楚。

    不过阿术不明白的一点是,吕文德和吕文焕等人就算是提出来建议,可也不能够推心置腹,毕竟他们是降臣,察言观色是他们必须要做到的,有些时候提出来意见建议,也要看阿术是不是接受,心情是不是很好,适时的吹捧更是他们必须要做的。

    方方面面的原因综合到一起,让阿术做出了明军已经分兵的判断,他认为最好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大军必须要抓住这个机会,进入海州,一举击败兵力不是很充足的明军。

    前军的行军速度明显加快,而且阿术亲自指挥前军作战,后军则是交给了麾下的都元帅指挥,前军与后军之间的距离,已经超过了百里地左右。

    九月初五,阿术率领的大军,终于离开了楚州,进入到山东海州所辖的地界。

    八月初五离开临安府城,经过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大军终于进入到山东海州,这样的行军节奏,阿术是很不满意的,不过一路上需要做出诸多的部署和判断,而且押解谢太后以及李显等人,也耽误了大军快速的行军。

    让阿术感觉到高兴的是,楚州境内没有发现明军的踪迹,进入海州也没有发现明军的踪迹,就连涟水县城方向,都表现的很是安静。

    阿术认为自身的判断完全准确,明军应该是固守在城池之内,不会主动出来迎战的。

    一面派遣斥候沿路侦查,一边要求前军加快行军的步伐,朝着涟水县城而去。

    金城镇。

    一切的担忧与争论,这个时候都是尘埃落定了,阿术率领的征南大军的主力,的确是从楚州进入海州的,这已经不用怀疑,也就是说吴邵刚的部署是完全正确的,至于说盱眙方向,那一路的蒙军依旧在盱眙方向境内,没有进入宿州的任何打算。

    作战的部署基本完成,可关键时刻,吴邵刚却突然做出了重要的调整,既大军离开涟水县城,将县城让给阿术及其麾下的蒙军,而十万大军悉数集结在金城镇设伏。

    吴邵刚做出的这个安排,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

    要知道金城镇是明军围歼阿术派遣的驰援海州的蒙军前军三万人的地方,按说阿术对于这个地方应该是印象深刻的,无论如何也是要做出戒备的,大军在这里设伏,是不是合适,这需要斟酌。

    不过吴邵刚每一次的判断和决定,事后看都是完全正确的,故而众人尽管担心,却不会过多的反对。

    桌上摆着地图,吴邵刚的所有部署,几乎都落到实处了。

    蔡思伟率领的十万大军,悉数都是在漠南草原征伐过的将士,其作战能力可谓是最强悍的,将这一路大军几乎是全部派遣来与阿术作战,也可以知晓吴邵刚对此战的重视。

    吴邵刚同样抵达了金城镇,而留守海州州城的明军,总人数不过一万人左右。

    郝经、张文谦、蔡思伟、张珏以及马龙等人,都是坚决反对吴邵刚前往金城镇的,不过吴邵刚做出了决定,一定要前来,众人也是没法子的。

    临时中军帐,所有人都看着吴邵刚。

    “斥候侦查,阿术率领的前军,已经进入海州,且逼近了涟水县城,我们放弃了涟水县城,看上去好像不合适,其实不然,阿术既然敢于率领前军进入到海州作战,且其前军与中军之间相隔的距离达到了百里地以上,这就说明阿术有着爆棚的自信心,我们就是需要阿术维持这样的自信心,让他觉得一切的部署都是正确的,人的自信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骄狂的情形。”

    吴邵刚说完,郝经就跟着开口了。

    “殿下说的是,下官认为阿术也是非常自信的,毕竟他率领征南大军,灭掉了大宋,这份功劳,在大元朝廷之中,是无人可以比拟的,不过这样的功劳,不服气的人也很多,毕竟宋军孱弱,但是进入山东的阿术,面对我们就不一样了,阿术急切的想着证明,他麾下的大军能够打败我们,一旦阿术获取了胜利,则大元朝廷之中的很多人,就无话可说了。”

    吴邵刚点点头。

    “郝大人说的很对,阿术现如今就是这样想的,以前军五万蒙军军士,想着收复海州,也不知道阿术是过于的狂妄,还是忘记了阿里海牙的教训,诸位,我们让出涟水县城,其目的就是让阿术更加的自信和狂妄,以至于会率领大军飞速的前进,与中军之间拉开更大的距离,同时我们以十万人对阵蒙军的五万人,就是要保持绝对的优势,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击败阿术率领的前军,毕竟前军是阿术麾下蒙军的精锐,一旦打败了蒙军的前军,接下来对付中军,就变得容易很多了。”

    说到这里,吴邵刚对着袁世春开口了。

    “命令张炳辉,一定要固守临沂和赣榆两处,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合丹的驰援。”

    袁世春答应之后,转身离开了中军帐。

    吴邵刚看着蔡思伟、马龙、张珏、常明全以及张世杰等人,神情肃穆的开口了。

    “彻底击溃阿术率领的蒙军征南大军,在此一举,若是此战能够获得全胜,则我们自此开始,就能够与忽必烈和大元朝廷开始正面的作战,采取进攻的态势,若是此战失利,则我们会被迫撤离山东,你们要告诉所有的将士,拼尽全力厮杀,一定要打败阿术。”

    蔡思伟领着马龙、张珏、常明全以及张世杰等人,在吴邵刚的面前单膝跪地。

    “禀报殿下,末将与诸位兄弟一定齐心协力,拼尽全力厮杀,末将保证,一定打败蒙军,生擒阿术。”(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章 战局骤变

    金城镇的气氛已经变得肃穆,这里没有了一个百姓,自上次的厮杀之后,本来就不多的百姓,悉数都搬迁走了,毕竟寻常的百姓本就是无法承受战争的迫害。

    中军帐设立在距离金城镇中心位置偏北方五里地,这里也是离开金城镇前往海州州城的必经之地,吴邵刚将中军帐设立在这里,其决心是明显的,那就是一定要彻底打败阿术及其麾下的蒙军,决不让蒙军前往海州州城的方向。

    中军帐设立在这个地方,对于直接参与作战的蔡思伟、马龙、张珏、常明全和张世杰等人来说,是极大的鞭策,在接下来作战的过程之中,不管他们遭遇到什么情况,都是务必要坚持下去的,哪怕是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也要彻底打败阿术及其麾下的蒙军。

    郝经与张文谦等人,也坚持跟随来到金城镇,按照吴邵刚的安排,要求郝经与张文谦等人都是留在海州州城的,不过两人坚决不同意,一定要到金城镇。

    中军帐外面,来往穿梭的斥候很多,袁世春守候在中军帐的外面,所有侦查到的情报,都会交到他的手中,同时斥候也说明相关的情况,禀明侦查到的所有细节方面的情况,郝经与张文谦等人,也时常走出中军帐,与袁世春一道分析相关的情况。

    除非是特别重要的情报,否则不会给吴邵刚禀报,相关的情报迅速整理之后,交给已经在前方设防的蔡思伟等人。

    吴邵刚已经不考虑细节的事宜,他把握的是宏观的战略部署,具体的事宜,郝经、张文谦以及蔡思伟和袁世春等人,都会做出相关的决定。

    中军帐的外面很是热闹,可中军帐的里面很是安静,且中军帐里面的人也不是很多,一般情况之下,都是吴邵刚一个人在中军帐里面。偶尔郝经、张文谦与袁世春等人会进去。

    到了这个时候,郝经等人都很清楚和明白,其实明王殿下也很是紧张,毕竟这一战非同小可,若是取得了胜利,则统一天下的进程,必定会加快,若是让阿术及其麾下的大军逃离了,则两路蒙军联合之后,战斗力会成倍的增长,让明军难以应对。

    尽管郝经等人也着急,但他们的心情与明王殿下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军在金城镇全面部署之后,吴邵刚一改往日事无巨细的习惯,几乎什么都没有过问,就算是蔡思伟派遣的传令兵前来请示,吴邵刚也很少明确做出什么要求,

    如此关键的战斗,吴邵刚居然没有提出什么太多的要求,这让郝经等人感觉到吃惊,不过他们也知道,不管多么关键的战斗厮杀,一旦大的方向确定下来之后,细节方面吴邵刚一般都很少关心,除非是战局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郝经与张文谦等人,也是尽职尽责,大小事宜,只要不牵涉到战斗的进程方面,他们都会仔细商议之后,做出相关的决定,接着袁世春会派遣专人,将这些意见送到蔡思伟等人手中,让其遵照执行。

    阿术率领的前军,已经离开了楚州,进入到海州所辖涟水县的地界,可以说已经进入到最为关键的时刻了,明军按照吴邵刚的要求和部署,全部都撤离了涟水县城池,集结到了金城镇,涟水县城几乎成为了一座空城。

    阿术及其麾下的蒙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