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瀚海!他平生最为深恶痛绝的就是一类军人,不,他不让这样的人再当艇长!
撤下那个艇长后他没曾料到9009艇会表现得那么好。当焦同推荐一个初出潜校的青年中尉代理艇长时,他也没有想到后来发生的事情。现在回忆起来他仍然有点心惊,自己做出那个决定时竟没想到事情也还可能有一种极坏的结果,如果江白辜负了他的信任。他承认没有想到会有另一种结果还是因为东方瀚海:在他的潜意识中,东方瀚海的艇仍是东方瀚海的艇,只要去掉一个不称职的艇长,它仍然会是一条出色的潜艇,他几乎毫无理由地认为该艇的航海长一定能胜任愉快地代理艇长。结果证明他的决定是对的,对东方瀚海的旧信仰让他不自觉地冒了一次险,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人才。
司令员重新在圈椅里坐下来时,墙上的石英钟敲响了凌晨三点。该睡了,可是大脑细胞依然十分活跃。东方瀚海,东方瀚海,他的思绪终于全回到这个人身上来了。他有一种直觉:这是个不同寻常的夜晚,他应当把多年来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的关于东方瀚海和4809艇的繁乱纷杂的思绪认真梳理一遍。
对L城潜艇基地的考核以及他在Y城基地的工作经历,给予他的感觉大体是一致的。中国潜艇部队的训练水平不坏。我们的潜艇可以在任何时刻接到命令立即出航,投入战斗。但是这还不够。
因为没有东方瀚海。
也许别的潜艇基地中有东方瀚海,可是Y城基地没有,L城基地也没有。
但是中国潜艇部队是有过东方瀚海的,在他的感觉中,也从来也没有再消失过,哪怕于4809艇遇难之后。东方瀚海一经存在就不应当再消失。东方瀚海没有出现之前中国潜艇部队还可以没有他,有过他之后再失去他就是不可想象的了。
中国人哪,司令员想。他的思想的视野开阔起来。中国人不是个海洋民族却世世代代面对着海洋。郑和下西洋前后,我们对于海洋的了解有哪些呢?也许就是《山海经》、《镜花缘》或者《聊斋志异》中的有关描写,大陆以外的海洋不是存在着虚无缥缈的仙山洞府,琼楼玉宇,就是可怕的夜叉国。
近代以来中国人才开始出航。这以后她的每次出航,都像是她伸向大海的一支触角,一次试探。
在新中国伸向大海的所有触角中,东方瀚海的4809艇无异是最英勇无畏的一支。东方留在大洋中的航迹越长,新中国伸向大洋的触角就越长;东方开辟的新航道越多,新中国伸向海洋的触角或者手臂就越多和越有力。
东方瀚海不是一个人。东方瀚海是甲午海战以来在海上屡战屡败的中国人面向大海新生的无畏与激情,是这个民族重新认识和征服海洋、保卫自己的海上疆土的勇气和决心。东方瀚海不但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坚定的自信与理念,一种活火一样熊熊燃烧的民族生命的热情,一种超越平凡的豪迈气概,一种以开拓大洋为己任、视海洋为故土和归宿的新型海军军人的理想与楷模。
没有郑和水道的遇难,中国潜艇部队或许会出现无数东方瀚海,而其后的十九年间,中国潜艇部队的航迹会更多更长地伸向未知的大洋。那样的话,今天中国潜艇也许早像进出自己的海洋国土一样娴熟自如地活跃于全球的广大海域,令觊觎者不敢窥探我们的领水。
但是4809艇遇难了。东方瀚海再没有归来。
直到今天,司令员还清晰地记得东方遇难的消息在最初一瞬间带给他的那种如同撕裂肺腑一样痛楚的感觉。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强劲的海风扫荡着Y城营区内的每一片绿叶,使照耀其上的万千光点在他眼前潮水般汹涌地扑将过来。他经历了平生第一次眩晕但很快又清醒过来。不可能。在他的印象里,东方代表的只可能是胜利和荣誉,沉没和死亡一类字眼用到东方身上他绝对不愿去想。
但他还是被动地接受了事实。最初的怀疑并没有消失,它们化做两个让他迷惑不解的问题,浮云般长久地游动于他内心的天边:完成预定的远航任务之后,东方为什么不经请示就去探测郑和水道?东方指挥的4809艇怎么会触礁?
有过许多个不眠之夜,司令员在痛感失去东方瀚海对自己的损害时想为第一个问题找出答案。东方的遇难首先让他失去了一位师长和朋友,一位生命的榜样和鼓舞者。他那时就想到了,4809艇的遇难很可能也将成为中国潜艇这一成就辉煌的远航时期的结束,一条潜艇就是一条潜艇,就是在东方每战必胜的时候,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赞成这种向远海的出航。中国的海军战略不是近海防御战略吗?东方想表现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他个人的事,可是让他冒着艇毁人亡的危险出航,有关领导者就有责任了。还有,既然你们承认东方瀚海是最有经验最成熟的航海专家,他的遇难更说明这样的行为完全是无谓的冒险!司令员不愿意参与这种争论,它们显出了中国人在海洋问题上传统的狭窄,他还没有资格参与并且也不愿参与。他想知道的仅仅是那样一个谜:东方瀚海为何在最后一次出航时破天荒地没经请示就去探测郑和水道?他提出这个问题时就已为它找出了一种模糊的解释,一种来自直觉的猜测,不过却被他认为是极接近真实的猜测。东方那样做肯定与营区背后那幢小楼里黑衣少女有关。他的理由是:还在东方带他去拜访过她不久,他就隐约听说前者的结婚申请在政治审查时“触了礁”。康居婉若是中国近代史上某著名人物的重孙女,自然也就成了那个时代潜艇军官绝对不能与之结婚的对象。由于后来“谣传”她为东方生了一个女儿,司令员能够想象得出,东方最后一次出航时面对的是什么,他心里想的又是什么。像他那样一个视诺言比生命还珍贵的人绝对不会为了自己在部队的前途弃那个将要临盆的女子于不顾,虽然她不一定要他做出如此的牺牲。另一种前景也摆在东方面前:那个女子临盆之后,东方与她的关系绝对不会不被查觉,那时他也一定会离开潜艇和大海。这也就是说,无论是东方自己主动承担爱情的全部沉重,结束酷爱的航海生涯,还是被动地由别人给予他离开潜艇部队的判决,也无论4809艇后来会不会遇难,这次航行都是他的最后一次远航。东方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于是他便没有请示基地,执行完预定任务后带4809艇去了郑和水道(如果请示,他极有可能失去这一机会)。
即使他的猜测全部属实,这里就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东方必定是认为在最后一次远航中完成对于郑和水道的探测十分重要,才会冒着受处分的危险做这件事。而且他也绝对相信,东方这样做时肯定没有想到4809艇会触礁沉没。东方尽管被一些人称之为“东方大胆”,但司令员当年研究过4809艇的每一页航行日志,从没发现东方哪一次远航是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冒险进行的。东方之所是东方,就是他不仅勇敢,而且细致。毫无道理的冒险不是东方的性格。他至今仍毫无保留地坚信:东方既然明白那是他最后一次为中国潜艇兵开辟新航线,他就绝对不会冒险行事,他追求的只可能是成功,而且是绝对的成功,因为康居婉若就要临盆,他已经没有再一次的机会了。
十九年来,司令员曾一次再次地研究过郑和水道。中国海军成立时,对于这条水道所在的郑和海域,我们和全世界拥有的只有一百年前出于英国人之手的几张大比例尺海图。郑和水道之所以被称为水道,那是因为史料记载,当年郑和的船队曾从那里通过。一百年来,没有任何一艘中国的和外国的艘船能够重复这条郑和的航线,直接由横亘在郑和海域中间的郑和群礁中部通过,进入中国的内海。东方选择这条水道作为自己最后一次出航的探测对象,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极具战略眼光的:万一这条水道被查明可以供潜艇秘密进出,中国潜艇兵进出整个郑和海域就将缩短将近3/4的航程,我们就能在郑和群礁之外控制和保卫属于中国的全部传统海域,中国海军在广袤的郑和海域的战略地位就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一句话,那里将成为中国潜艇的天下。
这才是东方于最后一次远航时不经请示便率艇探测郑和水道的全部理由。不可能有另外的理由。
但4809艇沉没了。即使在该艇政委施连志后来亲自书写的事故报告里,也没有否认4809艇的触礁。
于是就有了那个令东方瀚海蒙羞已达十九年的事故结论。
十九年来,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感到东方瀚海的死亡和对他的耻辱判决长期影响了一条艇、一个基地乃至整个中国潜艇部队的精神和士气。一支军队就像一个人,在其成长的道路上也需要不断的鼓励。失去东方瀚海,中国潜艇部队就失去了鼓励,失去了榜样,在某种意义上也失去了面向大海的勇气和方向。
当然还有别的历史原因。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人总是习惯于回头面向大陆,面向自己,进入荒唐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审视。所幸那时我国海疆受到的威胁还不太严重,中国人还被允许这样做。
今天不一样了。
当初海石先生就说过,总会有中华民族真正认识海洋重要性的一天。先生希望自己的女婿在这一天到来时有所作为。
先生目光深远。司令员想。历史的天平正倾斜过来。过去整个民族都向内望着自己,现在终于张大双眼,向洋望着世界。还有别人哩,别人也在望着那大片大片似乎无主的海洋。不一定有战争,但一定要有准备,要有一支训练有素勇于牺牲和胜利的部队。你存在于那里,那里的疆土才是你的。今天,中国海军突然从无人问津变得万众瞩目,原因极为简单:她面对的局势十分严峻。实际上,她已被推向了保卫祖国的最前线。
可是中国潜艇部队里却没有了东方瀚海。
活下来的是4706艇长,可是廉颇老矣。
海石先生曾在东方和他之间选择他做自己的继承人,先生认为终成大器者是他。然而4809艇沉没十九年之后,司令员仍不能不时常觉得岳父在这一点上是错了。东方瀚海永远比他优秀。中国潜艇兵走向大洋的历史进程中一定会有牺牲,当初这牺牲不是东方就是他,而结果是东方。东方牺牲了,他用自己的死在中国潜艇兵史上为自己划上了一个悲壮醒目的句号。他却活着,年复一年偷生于一身雪白的或藏青色的海军军服之下。死去的东方仍然在潜校的课堂上,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教科书上影响着后人,活着的秦失默默无闻,十九年来没有给中国潜艇兵的航海图上增添一条航线。夜深人静,他常常扪心自问:难道活着真地就比死去更好?
中国潜艇部队需要找回东方瀚海。没有东方瀚海,中国潜艇部队就缺少了一个英勇豪迈地走向大洋的灵魂。
找回东方瀚海也是他内心深处的需要。时至今日,他仍然觉得自己的一生是追慕东方的一生,也是对这些年来荒废了远航使命因而充满痛苦的一生,是对自己十分不满甚至厌恶的一生。
找回东方瀚海就要为东方恢复名誉。为此必须重新探测郑和水道。焦同曾经责难他不关心东方瀚海的平反,其实焦同不懂,他内心中比他更迫切地要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件事是必须重新为那次海难下结论。十九年间,他一直想率艇去郑和水道重新探查。这件事与东方遇难后留在他心中的第二个问题有关:东方瀚海怎么可能触礁?时光流失得越久,他对这一结论越是怀疑。相信东方瀚海会犯诸如触礁沉没之类的错误,就像要他相信一个大学教师会算不准一加一等于二一样荒唐。他甚至觉得,相信这个结论不但是对死者的污辱,也是对每一位有经验的潜艇艇长的伤害。年复一年,司令员形成了一种固定观念:东方绝对不会犯那个如今人所皆知的错误,导致4809艇沉没的是另一种原因,一种极有可能超越了东方对海洋的认识和经验范围的原因。
只有这种解释才能说服他。作为一名有过多少次不平凡的远航经历的潜艇艇长,他深知除了触礁沉没,大海中还存在着众多足以使4809艇沉没的险情。大海是浩瀚莫测的。人类在陆地上生活了数千年,仍然对它的一些秘密毫无所知,对于大海,人类更像一个刚刚走进密林的幼童。人类征服大海如同征服雪山,那里存在着无数未知的危险,每一种危险都足以使你丧生。
十九年前,他一直在断断续续地研究潜艇海难,也曾在自己收集由女儿保存在海山书房的一册潜艇海难资料上,就4809艇的失事结论划上了三个大惊叹号。可是由于他终于没能进入郑和海域,他也没能证明或者否定自己的一些想法。
这些想法具体一点说就是:那里会不会存在着海中断崖或者死水?
海水是有密度的,海水密度越大,舰船所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但海水的密度在不同水域是不同的,并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是不断变化的。江河灌流、降雨、风暴和涌流的作用、不同盐度和温度的海流相遇,都会使海水上层和下层的密度明显不同。
这种海水在垂直方向显著变化的水层,即密度不同的两层海水间的过渡层被称作海水密度跃层。海水密度跃层中,如上层海水密度小,下层海水密度大,就形成了液体海底,潜艇因受到的浮力加大而无法下潜,只有加注海水增大艇重才能进入下一水层。相反,如果上层海水密度大而下层海水密度小,就会形成海中断崖,正在潜航中的潜艇就会因海水浮力突然减小而急速下沉,尤如一辆急驶在山崖上的汽车突然跌入深谷,结果自然是艇毁人亡,丧身大海。
1961年×月×日,某核大国的一艘名为“美丽鲸”号的核潜艇驶往大西洋某海区执行试验任务,突然操纵系统失控,急剧跌入2千余米的海沟。该国急派一艘常规动力潜艇和一个深海探测器前去该海域查找事故原因,这艘潜艇再次沉入深海,艇员无一生还。倒是深海探测器中的乘员安然无恙地回到了海面,报告了最后一条潜艇沉没的情形。海洋专家们经过多次分析和试验,人类才第一次知道了海洋里存在着海中断崖这一可怕的自然现象。
死水的产生也与海水密度跃层有关。密度跃层的海水并不是静止的,只要稍加扰动,就会产生内波。内波一经产生,船只原来用于克服海水阻力的动力就不够了,船只会被“粘”在海里,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因此被称之为死水。潜艇遇到死水更危险,由于它已全部进入海水密度跃层,内波可以突然猛烈地将其推出海面,或将其死死压至极限深度以下。1963年4月10日,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在波士顿海域进行超300米的潜深试验,不慎进入死水区,一下沉入2700米的海洋深处,再也没有浮上海面。(但对于4809艇当年可能遇到了死水,司令员并不愿意相信。死水区他曾经历过,潜艇在最大潜航深度以5、6节的速度航行,靠惯例能够穿越密度跃层,条件是潜艇的动力设备不能发生故障。)
如果4809艇沉没的原因确如他想象的是这两种可能性中的一种,那么本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和东方两人都还不具备这种知识。
还有其它未知的可能。也许导致4809艇遇难的原因是人类至今仍然不知道的。十九年前遇难的东方当然更不知道。
人类对于海洋的征服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以生命为代价的冒险。你不能穷尽海洋的所有知识。你能够凭藉、依赖、信任的只是其中有限的部分和你自己的智慧。海洋那么雄大而征服者那么弱小,牺牲正是题中之义。
人类认知海洋的道路绵绵无尽头,中国潜艇兵却要在这有限的认知之上保卫她认为属于自己的海洋。做一个潜艇艇长本来就类似于上演一幕英雄悲剧。
不平凡也就在这里了啊。司令员想。你就在这里超越了平凡。死亡和人的自豪感是那架始终存在的天平的两端,当它向后者倾斜时,人的伟大就猛然凸现了出来。
是的,人的伟大。司令员沉吟一般地想啊。我们存在于这个星球上,我们的星球只是太阳系的一个粒子,太阳系又只是更广大无边的宇宙中的一个粒子和一段时光。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是这个小小粒子上最伟大最有力量的民族,但她现在不是了,却仍要用自己有限的力量表现自己的伟大与不死。我们只能做伟大的事情。我们甚至不能平凡。历史和我们既定的命运不允许我们平凡。
“文革”结束前他没有机会再次出海远航。他的猜测是对的,4809艇的沉没结束了中国潜艇的又一个远航时期。七十年代未,“文革”结束,中国潜艇又开始走向大海,可他还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