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丹道周天预修版-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返观内视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段中提到“古之至人,有息无睡”。也就是说古代这些大成者能以息代睡。以前也有朋友提到过这个问题,就是能不能不睡觉,以练功来代替。其实,上面也提到了,睡觉的目的,是让驰于外物的疲惫之神得以休息与蓄养。而返观之道,就是了为使神不外驰,存养真神,灵光显现。是能起到养神之效的。以息代睡是可以的,但有一定层次,初学者,甚至未达上乘修炼阶段的一般做不到。训练有素者,一般能减少睡眠时间,而保持旺盛的精力,但不能完全代替睡眠。这里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就是一些初学者,由于意念掌握不好,杂念不好抑制。练功过于兴奋等原因,在练功后,大脑皮层过于亢奋,造成晚上不能正常入睡,这不是正常的神足现象,而是过于兴奋造成的失眠。这与“神足不思眠”是有区别的。这种亢奋而导致的失眠,在第二天或是两三天内,会感觉精神困顿,疲乏,无精打采。神足的表现,是虽然每天睡觉时间少,但每天都能有旺盛的精力,神采弈弈,神清气爽,通体舒泰的感觉。这要区别开来。出现失眠现象的功友,关键是调整好自己的意念,注意清静自然,若有若无的要点,正确的习练调息法,也是对治失眠的特效功法。
下面开始解第二段内容。
  “不拘时候”。上一段提到了,入宴息的时间是在向晦(傍晚)之时。但这里为什么说不拘时候呢?上文中说的,是指修炼者在劳碌一天之后,以向晦之时,调息入定,以达养神全神的目的,让元神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但并不是说只有这个时间才可入功。功法本身,对练功的时间没有限制,任何休息的时候,均可放松下来行功。但最好每天的时间有个固定。如你定在中午及晚上的时间,那么在无特殊情况下,最好每天在这个时间坚持训练。为什么呢?因为人体有个生物钟,你每天固定的去练功。生物钟在这个时间就会产生一种自然反应。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在这个时间,自然身体就会出现很好的状态,练功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而如果没有规律的去练,今天是早晨,明天是中午,后天是晚上,这样生物钟紊乱,就不容易在固定时间出现较好的功态,达不到较好的练功效果。
  “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曲,解衣缓带,{腰带不宽,则上下气不流通。}”随便而坐,说明了坐姿没有特殊的要求,不一定要盘坐,自然坐好就行。我当时,因为正在上初中,住的是学生宿舍,坐着“打盹”怕人笑话,故将坐势改为仰卧。但我现在不主张用卧式。因为卧式如果掌握不好,容易入昏睡状态。虽然坐势没有特别要求,但一定要“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曲,解衣宽带”身体端直,解衣宽带,经络就顺畅,气血就能自然顺畅的流通。“形正则气顺”。但形不但正,还要保证身体的放松。身体松不下来,一则容易疲劳,坐不长久,二则会导致呼吸与意识都松不下来。就会造在身体的紧张感,周身的气血一下不能顺畅的流通,甚至会因为一些部位出现酸胀而引起局部的气滞现象。所以后面说了“务令调适”。就是要让你坐下来后,不要急于用功,先让身体松驰下来,呼吸和缓下来,心情安静下来,全身都处在一种放松舒适的怡然状态。这时再开始练功。
  “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呵出浊气,{不得有声}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口中舌搅数遍,古人也称为“赤龙搅海”,就是让舌头搅下颚处,下牙以内的空腔处。此处古人称为华池。搅动数次以后,然后微微张口,想着全身的病浊之气从口中微微呵出,呵的时候要轻,要自然,不要出声,以耳中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为度。这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你是面向东方练功,就转向非东方的方面呵浊。为什么呢?一般人练功,都是向东方呼吸吐纳,采清气,也许是为了保证东方之气的“清洁”吧。每次呵浊之后,鼻中微微吸气(纳之),同样是以听不到声音为度。次数可以是三次五次,或是一二次。以口中感觉清淡无味甚至微微发甜之时为止。建议每次练功前最好漱一次口,使口中保持清淡,利于入静。

 “有津嚥下,叩齿数通,舌抵上彧,唇齿相着”津,在这里就是指口水。是略带甘甜的口水。古人称之为琼浆玉液。认为炼津可以化精。古人认为这个津是非常重要的,对人体培育元气有非常好的作用。可以滋补身体。现代人研究发现,口水中含有很多的活性酶,对人体的营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练功中,有津液产生,一定不要吐掉,要分口下咽。下咽时,要注意感觉咽下后,其流入下丹田的感觉。这对培养元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后面讲到“舌抵上彧,唇齿相着。”这个简单的动作,也能促进口中津液的分泌。“舌抵上彧”,就是舌头抵住上齿龈,即上牙后有一排似牙印的凹陷处。这里要注意,抵住要自然,要松,不要用力去顶。
  叩齿,就是上下牙互相敲击。数通,就是数遍。我练功时,一般是以三十六次为准。唇齿相着,是说上下牙自然闭合,上下唇自然闭合,但不要用力咬紧牙关。这里的顺序是,赤龙搅海后,静候几分钟,口中津液满后,分三口下咽,然后叩齿36。再舌顶上颚观照玄膺。口中津液满后,随时下咽。然后是两目垂帘,观鼻前虚空朦胧之白。接下来就入手调息了。
  “渐次调息,不喘不粗,或数息出,或数息入,从一至十,从十至百,摄心在数,勿令散乱,如心息相依,杂念不生,则止勿数,任其自然,坐久愈妙”
  这里主要是讲调息的方法。就是前面的叩齿咽津垂帘等完成以后,就开始调和呼吸。这里主要要做到呼吸不喘不粗,缓、细、匀、长。开始数呼吸的次数,从一至百或至千。一呼一吸为一息。你可以只注意呼气,而不管吸气,也可以只注意吸气,而不管呼气。将心归到数息上来,不要散乱。直到心息相依、杂念不生的时候,就停下不数,任其自然而入静定。
  功法中提到的是“摄心在数,勿令散乱。”就是要让心中只有数息一念,勿生杂念。但很多人看到这里,把数呼吸的次数当成重点,这是不正确的理解。数呼吸,实质是让你心不生杂念,让心停在观息上。就是观照自己的呼吸,细细去品味呼吸出入绵绵之意境。而不是担心数字有没有数错数漏。数数是为了一心不乱,并不是功法要求之核心。故而在心息相依之时,要放弃不数,只是观息绵绵之境。在绵绵之息相中,其实身心已经大静下来,已经进入了深层次的入静状态。这里强调在此阶段中,“坐久愈妙”,以久坐,寂然灵灵之中,随意而无心的去观照静中的一切意境。境自生动,我心不染不随,只有空明。象静水一潭一样。如此心息相抱,则可返入先天虚无大定之态。
  “若欲起身,须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静中光景,种种奇特,直可明心悟道,不但养身全生而已也”。
  这里强调的是练完功后(这个功法中没有提到收功,只是调息到要停功之时,练功者可以自己按我们说的引气归元的方法收功较妥。)不要突然动作,不要快速的起身。要慢慢的将手脚舒展开来,最好加上一些轻缓的按摩拍打之类的。等慢慢活动开了,再起身。若突然起身,可能容易引起气冲,一些贫血的,可能会有头晕眼花等现象。
  还有就是要勤于习练。这其实是每个功法的要求。练功不勤,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自然收效甚微。
  练习调息法,在功中,一却景像都有可能出现。都不要心为所动,按功法说:“只可明心悟道。”这里的明心悟道,并不是要你去想去思考这个道是什么,而是叫你一心不动,心住于虚无功境即是。它的效果是什么呢?“不但养生而全生而已。”也就是不仅仅是养生的内容了,通过它,可以直接灵悟虚无先天之态(这里所说的悟道)。

三、调息四相:
  呼吸的四相“呼吸有声者风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濇滞者喘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形者气也,守气则劳,不声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气相依,是息相也”:
  风相:耳朵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似呼呼风声,为风相。守息守此风相,则气不能凝,使气散无功。
  喘相:虽然呼吸无声,但鼻中似乎阻塞不畅,或是刻意为不出声而强制压低呼吸,使其无声,这样呼吸同样憋闷不畅,或是呼吸始终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这都属于喘相。守住喘相则使气於结不畅,容易造成憋闷气喘。
  气相:虽然呼吸不喘不滞,往来也很顺畅,耳中也听不到声音。但呼吸一来一往,非常“清楚明显”,这就是气相,守此气相,使人不能真正放松,徒劳无功。
  息相:呼吸无声往来顺畅,呼吸如游丝一般,绵绵柔柔,似乎消失了,而又似乎存在,非常微弱,心神与气息亦是绵绵细长,神息绵绵相抱,这就是息相。
  前三种相,都不是调息要达到的状态,调息要达到的是息相。但一开始入功,都不可能直接达到息相。一般都是前三种相的一种或几种。如何处理呢?练功者首先要明白,这三相在练功入手及初期都是正常的,调息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这三种非功态的呼吸状态逐步训练,直到调节到息相上来。这里要注意的是:1、不要刻意的要求自己处在息相上,这是做不到的。这样虽然绵绵细长也没有声音,但是是故意压制造成的,实质就是喘相。2、息相是在不断的守息中,由量变产生质变,心息不断归一,是终自然演变而成的息相。所是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观息法。
  那么通过调息的训练完成炼己内容,要达到什么状态呢?
  第一就是如上所述的息相。第二就是虚极静笃状态,感觉神识中只有一觉若存,绵绵密密,无惊无喜,淡淡然然。第三,就是观鼻端的训练,到眼前似有虚白之光,活泼泼的动,似有似无。这实质就是性光(神光)开始显现。只有这样,才可凝神入气穴。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内视上丹田去“看”出神光。只要微微照鼻端或祖窍,只管调息入虚无,神光会自现。出现以后,就要赏看性光。去留意这个光,光就会消失了。只不忘虚定即可。到了这个状态,自然我们可以开始筑基,凝神入气穴了。

 就是说《苏子瞻养生颂》里说,饿了就吃,但不要吃饱,一般在七分饱左右。然后到室外自然散步散心。使腹中空了以后(不是感觉腹中饥饿,而是不胀不沉,这样气才能顺,腹部才能放松下来。)入室练功,姿势不限(坐卧均可)。只在摄身静修,身如木偶如如不动。“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动摇,如毫发许,便堕地狱,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死无犯,”是说坚持摄身,就象遵守商秧的法律、孙武的(军队)号令一样。其实就是下定大决定,坚持练功,任何事情不能变更之意。然后就是象佛家,象老子那个观鼻端之法。“视鼻端自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强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随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雨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定能生慧}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於此。”
  后面应该太简单了,大家自己去解了。

调息述要补充说明之一:



  调息不要控制呼吸以达息相,而要令其自然入息相,对呼吸不要有任何控制,而只观其出入往来之态。
  调息调到息相,心静有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练功就能达到息心大定的。
  可以说自古以来关于呼吸训练的方法不下于几百种。这些都可以称为调息训练。这些训练中,大多是有意控制呼吸的方式,通过不同的呼吸方法达到不同的练功效果。比如,深呼吸用于收功,武火呼吸用于炼药,文火呼吸用于养药等。而我这里让你训练的调息,不是让你控制呼吸方式的功法,而是一种把我们平时粗重的呼吸调和到微弱状态,甚至止息状态,以达到入静入定的目的。
  心与息是相依相存的,我们没有练功的人,因为平时的杂念多,呼吸也不会去训练,所以,一想静下来,你想来进行调息的时候,就会发现呼吸会很粗重,甚至上气不接下气,呼吸阻滞,或呼呼声响的现象。一开始调息的人,基本都会这样。这不是你调息方法不对,而是你心还很乱,呼吸本身还很重,不重就不必调了,是吧?而我们要做的,不是通过意识控制,将粗重的呼吸控制成为细微的呼吸,而是只静静的观照自己的呼吸,不加任何的控制,它要粗就粗,我就注意它粗重的感觉。就象一个小孩,在你面前是闹是静与你无关,你只注意他在闹还是静,而不加任何干涉。观息,就是静观其状态,只注意其变化而不加控制理会。
  这样下来,开始粗重的呼吸会慢慢缓和下来,原来上气不接下气的状态,会变得呼吸顺畅平稳,这时,心也开始平静下来。继续注意这个平稳的呼吸态,它就会继续弱下去,慢慢呼吸就变得柔和起来,这时感觉很柔和,但两耳还能听到自己轻微的呼吸声。而此时的心也相对比较静了,心思变得比较细腻柔和。继续观息,它就会更加深入,慢慢的听不到呼吸声了,呼吸也变得比较柔弱,但仍有一来一往的感觉。这就是到了风相这时心中也没什么杂念,平静,柔软,只存与呼吸一来一往的念头。再继续下去,呼吸就会变得非常细微,好象消失了,又好象存在,心里也极静,静得心中有点淡淡喜悦的念头,绵绵密密,不扰不惊。这就算初到息相了。再这样下去,呼吸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消失了,或说自己已经不知什么时候没在意呼吸了,感觉自己好象分不清东南西北似的,再下去,就突然感觉自己消失了,只有一灵尚存等等。这一切下来,都不是你控制而得的,而是你观息,让其自然而然逐步进入的状态。

调息述要补充说明之二:

  开始静坐时,心烦意乱,无法入静怎么办?应如何处理。练功中昏沉欲睡怎么办?
  
  首先这个道理你要明白,许多初学者入手开始练功。一收心返观,突然发现自己原来有这么多的杂念。即使在不练功的平时,也不觉得自己的杂念如此之多。是练功造成的杂念吗? 
  我们先举一个事例,就是你在一个比较昏暗屋子里,阳光从窗口直射进来,你会顺着光线,看到很多游离的尘埃。而对于这些尘埃,其实我们空气里四处都是,但我们平时没有去注意,就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而一旦你注意了,他就清晰的出现了。很多人平时感觉不到什么杂念,但一坐来下,就感觉杂念多了,不是同一个道理吗?你平时没有返观内心,所以感觉不到多少杂念。而你一旦开始返观了,才注意到自己杂念多。这是本身存在的,并不是练功后多起来的。你能返观到杂念,也说明你的心已经开始静下来了。是吧?

  怎么去排除杂念呢?各派的法门非常之多。比如守息、听音、意守、观想、斩念法,一念代万念等等。其实我们还可以象对付尘埃的方法一样。你要让空气中的尘埃逐渐的减少下来,你不断的去强行压制是没有用的,给它时间,只随心观照,不惊不扰,让它自然沉积,我无动于衷,不去理会它什么时候沉积完。它自然就会慢慢的沉积下来。所以你练功要有一定的时间来保证,坐久了,必然生禅境。不用去担心静不下来。只管收心去坐,不惊不扰,顺应自然物化而沉积杂念就行。

  另外,你感觉昏沉易睡的话,你可以在功前做一些适当的不会太疲劳的一些运功,稍做休息以后再收心调息,也是不容易昏睡的。还要保证,不要在精神困顿时,想睡觉时练功,最好是睡好了以后,有精神了再收心练功。有条件的话,把静坐与站桩结合起来练功。能做到的话,打坐时,两眼垂帘,留一线微光,就不容易昏睡。


活子时述要



  要了解“活子时”,首先知道一下子时与子时练功。
  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就如同我们将一天分为24小时一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天的十二时辰分别为: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卯时(5点至7点)、辰时(7点至9点)、巳时(9点至11点)、午时(11点至13点)、未时(13点至15点)、申时(15点至17点)、酉(17点至19点)、戌时(19点至21点)、亥时(21点至23点)。
  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法于阴阳,一天中的时辰也分为阴时与阳时。其中,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