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自清散文集_朱自清-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 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 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 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 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 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 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 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 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 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原载1935年5月15日《清华 周刊》第43卷第1期)





初到清华记

。小%说^t*xt…天。堂
初到清华记

从前在北平读书的时候,老在城圈儿里呆着。四年中虽也游过三五回西山,却从没来过 清华;说起清华,只觉得很远很远而已。那时也不认识清华人,有一回北大和清华学生在青 年会举行英语辩论,我也去听。清华的英语确是流利得多,他们胜了。那回的题目和内容, 已忘记干净;只记得复辩时,清华那位领袖很神气,引着孔子的什么话。北大答辩时,开头 就用了furiously一个字叙述这位领袖的态度。这个字也许太过,但也道着一点 儿。那天清华学生是坐大汽车进城的,车便停在青年会前头;那时大汽车还很少。那是冬末 春初,天很冷。一位清华学生在屋里只穿单大褂,将出门却套上厚厚的皮大氅。这种“行” 和“衣”的路数,在当时却透着一股标劲儿。

初来清华,在十四年夏天。刚从南方来北平,住在朝阳门边一个朋友家。那时教务长是 张仲述先生,我们没见面。我写信给他,约定第三天上午去看他。写信时也和那位朋友商量 过,十点赶得到清华么,从朝阳门哪儿?他那时已经来过一次,但似乎只记得“长林碧 草”,——他写到南方给我的信这么说——说不出路上究竟要多少时候。他劝我八点动身, 雇洋车直到西直门换车,免得老等电车,又换来换去的,耽误事。那时西直门到清华只有洋 车直达;后来知道也可以搭香山汽车到海甸再乘洋车,但那是后来的事了。

第三天到了,不知是起得晚了些还是别的,跨出朋友家,已经九点挂零。心里不免有点 儿急,车夫走的也特别慢似的。到西直门换了车。据车夫说本有条小路,雨后积水,不通 了;那只得由正道了。刚出城一段儿还认识,因为也是去万生园的路;以后就茫然。到黄庄 的时候,瞧着些屋子,以为一定是海甸了;心里想清华也就快到了吧,自己安慰着。快到真 的海甸时,问车夫,“到了吧?”“没哪。这是海——甸。”这一下更茫然了。海甸这么难 到,清华要何年何月呢?而车夫说饿了,非得买点儿吃的。吃吧,反正豁出去了。这一吃又 是十来分钟。说还有三里多路呢。那时没有燕京大学,路上没什么看的,只有远处淡档的西 山——那天没有太阳——略略可解闷儿。好容易过了红桥,喇嘛庙,渐渐看见两行高柳,像 穹门一般。十刹海的垂杨虽好,但没有这么多这么深,那时路上只有我一辆车,大有长驱直 入的神气。柳树前一面牌子,写着“入校车马缓行”;这才真到了,心里想,可是大门还够 远的,不用说西院门又骗了我一次,又是六七分钟,才真真到了。坐在张先生客厅里一看 钟,十二点还欠十五分。

张先生住在乙所,得走过那“长林碧草”,那浓绿真可醉人。张先生客厅里挂着一副有 正书局印的邓完白隶书长联。我有一个会写字的同学,他喜欢邓完白,他也有这一副对联; 所以我这时如见故人一般。张先生出来了。他比我高得多,脸也比我长得多。一眼看出是个 顶能干的人。我向他道歉来得太晚,他也向我道歉,说刚好有个约会,不能留我吃饭。谈了 不大工夫,十二点过了,我告辞。到门口,原车还在,坐着回北平吃饭去。过了一两天,我 就搬行李来了。这回却坐了火车,是从环城铁路朝阳门站上车的。

以后城内城外来往的多了,得着一个诀窍;就是在西直门一上洋车,且别想“到”清 华,不想着不想着也就到了。——香山汽车也搭过一两次,可真够瞧的。两条腿有时候简直 无放处,恨不得不是自己的。有一回,在海甸下了汽车,在现在“西园”后面那个小饭馆 里,拣了临街一张四方桌,坐在长凳上,要一碟苜蓿肉,两张家常饼,二两白玫瑰,吃着喝 着,也怪有意思;而且还在那桌上写了《我的南方》一首歪诗。那时海甸到清华一路常有穷 女人或孩子跟着车要钱。他们除“您修好”等等常用语句外,有时会说“您将来做校长”, 这是别处听不见的。

1936年4月18日作

(原载1936年《清华周刊》副刊第44卷第3期)

。;



绥行纪略

小‘‘说〃t:xt。。天 堂
绥行纪略

十八日奉教职员公会会长冯芝生先生之命,携带同仁捐款二千元,前往绥远及平地泉慰 劳前方抗战将士。晚六时许,在清华园站上车,偕行者有学生自治会代表王达仁先生,燕大 中国教职员会代表梅贻宝先生,学生会代表朱焘谱先生,新闻学系同学王若兰女士。三等车 有卧铺,有暖气,褥子及枕头均洁白;惟室中未免太暖耳。十九日早过平地泉,有受伤官长 一人,用绷架抬上火车。车门嫌窄,抬入极为不易。后知此受伤之人乃三十五军二一八旅参 谋席卓先生,系在红格尔图被飞机掷弹炸伤胸部,用载重汽车送至平地泉,再由火车送绥。 席先生经百余里之颠簸,上火车时绷架又再三转侧,当时情形极为痛苦,但不能言。抵绥后 即送往教会所办之公医院,经打三针,惟失血过多,势甚危险。记此以见前方医药及救护之 缺乏也。

车离平地泉,遇合众社访员瑞典苏德邦先生,谈话甚多。证以后来所闻,其语亦不尽 确。但谓十八晚曾晤傅主席,傅主席有决心与自信,又谓绥远人心极安定,则皆实情也。又 谓北平英文《时事日报》曾传卓资山美教士夫妇被掳,绝无其事。彼昨犹晤该教士。惟该教 士因报载被掳消息,反觉疑惧。苏谒傅主席时曾谈及此事,傅主席谓绥境治安毫无问题。时 苏又云,车过卓资山,该教士或在站台上,当即以此告之。

惟彼谈话兴致过浓,言下探首窗外,则卓资山站已过矣。

十二时许抵绥,将行李送至绥新旅舍,即至饭馆用午饭,并邀归绥中学霍世休校长至饭 馆谈话。霍先生系本校研究院毕业同学。霍先生来时,梅先生即托其代约新闻记者及各校校 长,于晚八时至旅社茶会。霍先生即作午饭东道主。午后三时至省政府。事先梅先生有一电 来。至是省府派王斌先生招待,晤曾厚载秘书长。曾秘书长见告,红格尔图于王道一乱后, 即筑有土圩一道。此次匪军三千压境,我方惟骑兵两连约二百人驻守。另有保卫队十人。此 十人皆系退伍兵士,用以联合并指导已受训练之壮丁,俾资保卫乡土。匪军飞机坦克车应有 尽有。我方只由骑兵及保卫队壮丁等各任土圩两面防守之责。历一日一夜,屹然不动,死伤 甚少。其后援军始至。骑兵作用原在攻,而竟能坚守若此,可见士气之旺也。

曾秘书长谈至是,因纵论绥省壮丁训练情形。谓第一期时人民多观望不前;第一期毕 业,傅主席特召集诸壮丁父老来省参观。诸父老见其子弟所受待遇甚佳,诸壮丁见其父老, 亦均欣然述其所受教益;其原有嗜好者,至是且已戒除。父老皆欢忭。故第二期时,壮丁莫 不踊跃入省受训。此项壮丁,名为防共自卫团,不曰“抗敌”者,避敌注意也。曾秘书长又 谈乡村建设委员会训练向导员情形。谓此种向导员皆曾受高小教育之青年。受训既毕,即分 往各本乡服务。一面辅助乡长办理本乡事务,一面联合壮丁,一面兼任小学校长。过去乡村 保卫团多由乡长主持,费多而效少;今行向导员制,方能实收民众组织之利,且上下感情亦 不致扞格不通也。

嗣复论及此次抗战。谓半年来绥境所作防御工事甚多。有时日夜工作。如碉堡等,皆以 铁筋洋灰为之,并均自以小炮试验,确系坚固。若仅匪军来扰,可保万无一失。至前线兵 士,皮大衣大致已备,但天气如再寒冷,鞋袜耳套手套等,恐甚为需要。绥地买不出许多, 且制作工人太少;此事颇盼平津及他处同胞帮忙。又谓绥地民众极能与政府合作,即如近日 为前方制烧饼,全城饼师,皆加紧工作,且互相谓曰:“这是给我们弟兄们吃的,得烤熟 些。”据吾人观察,绥省军政民三方面确能打成一片,通力合作,不仅一时一事为然。

曾秘书长又谈及半年来察北民众因不堪匪伪压迫,携带老小及动产来绥东者甚众。又谓 近来接各处慰劳信件款项等,平均每日二十份,极为感念。末谓十八日红格尔图击伤匪方飞 机一架,机尾有特种标志,惜被其逃去云。

自省府归后,有英记者布朗来访。其人代表英国《新闻时事报》北美通讯社及瑞典通讯 社。自云甫自日本来。梅先生即告以国人决心,绥远不能再让,任何牺牲亦所不辞云云。晚 六时,教育厅厅长阎伟先生招宴,宴毕回旅舍开茶会,到新闻记者及各校长约二十人。梅先 生述两校代表来绥之使命有三:一、对抗战诸将士表示敬佩,并表示绥远乃全国人之绥远; 二、视察绥远实况,以便告知平津同胞;三、调查前方所最需要之物品,俾后援知所措手。 各代表亦详述两校募捐停火绝食等事。新闻记者有答辞,并报告前方情况,归绥中学霍校长 亦有答辞,谓绥教育界已具决心,愿与土地共存亡;教育界深知绥远为国家命脉,决不能让 寸土尺地。又谓学生将组织自卫团,在后方服务。

二十日晨,清至归绥中学演讲,请学生切实受军事训练并养成组织力。讲毕,与梅先生 等同至防共自卫团常备队。民政厅厅长袁庆曾主任及李大超副主任即召集该队三千六百余人 列队请各代表演讲。各队员皆年轻力壮,满面红光;朴质之中,透出忠慤。听讲约一小时, 始终整齐严肃,毫不懈怠。袁主任见告,第一期壮丁大都是高小毕业生;此系第二期,真正 老百姓。李副主任见告,训练程序,学科方面共分四段:首教新生活,次教社会常识,次教 帝国主义压迫史,次教民族奋斗史。术科则注重游击战术。队中政训员则由乡建会训练;

分发各乡即为向导员。

午省政府招宴。当将顾一樵先生嘱携来之防毒面具样品一件交专司此类事之杨处长。据 云,前曾电燕大寄来一具,适亦于是曰寄到。宴毕,参观乡建会,即训练向导员之处。惟该 会因向导员已足用,顷已暂停训练矣。时闻傅主席已回省,即往晋谒。傅主席略述战况,谓 王英部已消灭,匪等此次企图完全失败;此后或有短期间之平静,但再来时力量必更加厚。 清及王达仁先生即将捐款汇票呈上;梅先生等亦言正在募捐中。傅主席表示谢意,并希望吾 人从科学方面帮忙,如防毒设备等。

晚应各厅长各官长宴,宴毕,即上车至平地泉。省府派王先生陪同前往。夜一时余抵 站,暗中摸索,投宿县政府。二十一晨,二一八旅部得省政府电,派陈世杰参谋偕同樊涤清 军法官来接洽;《大公报》绥远特派员范希天先生(长江)及绥远第二师范郭吉庵校长亦同 至。郭校长约早饭。平地泉本只有二三人家,铁路通后,始渐有粮店;但出门一望,平沙莽 莽,犹是十足边塞风味也。席间谈及此次战事,知我方以攻为守;十六、七两日,夜间以汽 车运步兵三团,又有骑兵三团,约共二万余人一同开往前方。十九日晨二时施行总攻击。匪 军约二万人,皆乌合之众,不能力战。经我军驱逐退去,死伤甚众;后发见死者中有伪团长 二人。时我方战壕中军士皆出壕大呼“中华民国万岁”。骑兵出发时,范希天先生曾亲见, 兵士皆着皮帽,有尾,高踞马上,行色甚壮。此次战役,我方伤兵共一百十余人,重伤者分 送绥远及大同后方医院,轻伤者留本地野战病院疗养,但医药与救护均极缺乏。此不独有关 人道,且受伤者比较多,医药设备太差,治疗不易,战斗力之损失亦甚大也。至兴和方面, 非匪主力所在。我方有六十八师部队驻守,匪屡有小股来犯,皆被击退云。

早饭后,至第二师范,适平地泉各界自卫会在此开会,遇留守司令苏开元团长。苏东北 人,爱国心极热烈,虽匆匆一谈,印象颇深。论及学生救国会事,谓可加入自卫会共同工 作;如有与他处学生救国会联系之处,亦可单独办理,俾仍不失其独立性。此意见甚为切 实。是日师范学生亦绝食一日,并议决下周停火一周;平地泉停火,又非北平可比,而仍毅 然仿行,甚为可佩。十二时学生救国会开会,余等亦参加,各有简短之演辞。旋至野战病院 慰问伤兵。伤兵约八九人,共住一室,两校代表合赠五元,作购买食物之用。又有官长二 人,另居一室,代表等亦加慰问。诸人均非重伤,有已将就痊者。出病院,即乘赵承绥骑兵 司令派来之汽车前往城外晋谒。赵司令谈话坦白,无城府;派赵参谋伴同往观防御工事,规 模甚大。观毕,入城应旅部宴会。董旅长在前方,即由陈参谋代表。席间遇蒙藏委员会调查 员陈佑城先生,据云在西北工作已年余,觉蒙古问题甚大;惜将上车,不及详谈。下午五时 许登车,送行者甚众。二十二日晨六时余返校。此行计在绥留一日半,在平地泉留一日,多 承傅主席及各军政长官与地方人士予以种种调查及视察之便利,并承厚待,极为感谢也。

1936年11月22日作

(原载1936年11月26日《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792号。)





蒙自杂记

×小×说×t××xt×天×堂
蒙自杂记

我在蒙自住过五个月,我的家也在那里住过两个月。我现在常常想起这个地方,特别是 在人事繁忙的时候。

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看惯了大城的人,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像玩具似的,正像 坐惯了普通火车的人,乍踏上个碧石小火车,会觉得像玩具似的一样。但是住下来,就渐渐 觉得有意思。城里只有一条大街,不消几趟就走熟了。书店,文具店,点心店,电筒店,差 不多闭了眼可以找到门儿。城外的名胜去处,南湖,湖里的崧岛,军山,三山公园,一下午 便可走遍,怪省力的。不论城里城外,在路上走,有时候会看不见一个人。整个儿天地仿佛 是自己的;自我扩展到无穷远,无穷大。这教我想起了台州和白马湖,在那两处住的时候, 也有这种静味。

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桌子凳子乃至碗匙等都很干净,又便宜,我们 联大师生照顾的特别多。掌柜是个四川人,姓雷,白发苍苍的。他脸上常挂着微笑,却并不 是巴结顾客的样儿。他爱点古玩什么的,每张桌子上,竹器瓷器占着一半儿;糖粥和粑粑便 摆在这些桌子上吃。他家里还藏着些“精品”,高兴的时候,会特地去拿来请顾客赏玩一 番。老头儿有个老伴儿,带一个伙计,就这么活着,倒也自得其乐。我们管这个铺子叫“雷 稀饭”,管那掌柜的也叫这名儿;他的人缘儿是很好的。

城里最可注意的是人家的门对儿。这里许多门对儿都切合着人家的姓。别地方固然也有 这么办的,但没有这里的多。散步的时候边看边猜,倒很有意思。但是最多的是抗战的门对 儿。昆明也有,不过按比例说,怕不及蒙自的多;多了,就造成一种氛围气,叫在街上走的 人不忘记这个时代的这个国家。这似乎也算利用旧形式宣传抗战建国,是值得鼓励的。眼前 旧历年就到了,这种抗战春联,大可提倡一下。

蒙自的正式宣传工作,除党部的标语外,教育局的努力,也值得记载。他们将一座旧戏 台改为演讲台,又每天张贴油印的广播消息。这都是有益民众的。他们的经费不多,能够逐 步做去,是很有希望的。他们又帮忙北大的学生办了一所民众夜校。报名的非常踊跃,但因 为教师和座位的关系,只收了二百人。夜校办了两三个月,学生颇认真,成绩相当可观。那 时蒙自的联大要搬到昆明来,便只得停了。教育局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