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膜原说理论应用于温疫病,这与他长期对温疫病的观察和研究不无关
系。他还提出温疫的传染途径,指出“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邪
从口鼻而入”。说明温疫病是经空气传染和接触两种传染途径传播的。关
于疫病流行特点,他认为有大流行和散在流行两种情况。这个认识较古人
只有大流行才算是疫病流行,也大大提高了一步。

吴又可还注意到了人体抵抗力在发病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认为
在同一环境中,尽管接触的邪气相同,但结果却有别。他说:“其感之深
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或遇饥饱劳碌,忧思气
怒,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

在温疫病的治疗方面,吴又可也有较深的造诣。他根据“邪在膜原”
的理论,创制了达原饮的治疗方剂。达原饮是治疗温热病的首选方,在临
床应用本方时,根据温热病的传变和病情变比,加以化裁。如温热病兼有
胁痛、耳聋、寒热、呕吐、口苦等症状,是热邪影响于少阳经所致,可在
本方的基础上加柴胡;如兼有腰背颈项痛者,是邪热影响于太阳经,可在
本方中加羌活;如兼有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中干燥、失眠等症状,
则是热邪影响于阳明经,可在达原饮方中加葛根。并应根据发病的迟速、
轻重等情况,灵活加减化裁。

对温热病的治疗,吴又可强调以驱邪为主。他指出:“客邪贵乎早逐,”
“邪不去则病不愈”,重用攻下法。同时告诫医者用攻下法时,“要谅人


之虚实,度邪之轻重,察病之缓急,揣邪气离膜原之多寡”。即根据辨证
论治的治疗原则,要灵活运用攻下法。他还详细论述了温疫病各种变证及
其治疗,汗吐下各种适应证及禁忌证。还附有不少典型病案,以便在诊治
温疫病时有所参考。

吴又可是明清时代湿病学说的先驱。在他创立的温热病学的影响下,
许多医家纷纷研究疫病,著书立说。如余师愚《疫疹一得》、戴北山《广
温疫论》、刘松峰《说疫》、陈耕道《疫痧草》、熊立品《治疫全书》等
都是在吴又可的温热病学的基础上,有所发挥。他们对吴又可的评价是:
“独出心裁,未引古经一语”。“议论宏阔,实发前人所未发”,高度赞
扬了吴又可的创新精神。《温疫论》问世后不久,还传至日本,影响国外。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温疫论》在论述疾病方面,不可能十分全面,
如疫病的预防措施,就几乎没有涉及,而且治疗的内容不够丰富,过分强
调攻法。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吴又可撰,浙江省中医研究所评注:温疫论,人民卫生出版
社,1977。研究文献
'2'张志远:中国历代名医百家传,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3'蔡景峰:温病学家吴又可,健康报, 1963 年6 月12 日。
'4'史常永:试论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及其戾气学说,医学史与保健组
织,1958,4,第310—314 页。

计成

孙剑

计成字无否(读fǒu),号否(读pǐ)道人。吴江(今江苏吴江)
人。明万历十年(1582 年)生;崇祯八年(1635 年)以后行踪不详。建筑
学。

计成出身于具有浓厚书画艺术风气的吴江计姓家族。他自小学画,擅
长山水。《园冶·自序》称:“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同、荆
浩笔意,每宗之。”荆浩、关同是唐末五代开一代新风的山水画大师,擅
写北方景物,构图多以雄壮的巨峰为主,进而扩展山川、地势、树木花草,
配以行旅、渔舟,点缀寺庙、山居等等,展现一种恢弘的大自然风貌,这
对计成后来的造园思想有重大影响。计成也工诗文,阮大铖有《计无否理
石兼阅其诗》,并评论说计成“所为诗画,甚如其人”。可惜诗已不传。
计成中岁以前,“业游”燕楚,大约40 岁左右时,回到江苏镇江。有一次
偶然戏做石壁一座,观者俱称“俨然佳山也”,从此传出名声,随后便以
造园叠山声誉鹊起,名驰江南。他从一个诗人画士,正式改行,为人造园
叠山,所建第一座名园是常州吴玄的东第园,这一作品使他一举成名。接
着为汪士衡造寤园,获得更大成功,有与东第园并驰南北江之誉。在建造
寤园之时,他又利用工作之余,总结建造经验,撰写了《园冶》一书,成
为传世名作。崇祯五年(1632),他完成了寤园的建造,一年之后又到扬
州,为好友郑元勋建造影园。同时,将早已完成,又无力印行的《园冶》
稿,拿到阮大铖那里代刊。崇祯八年(1635)前后,影园建成,《园冶》
刊布,当时正值“时事纷纷”,太平军进逼安徽,不几年明亡,从此计成
的行踪消失,已无从查考。

计成生前在大江南北主持建造的著名园林共有三处,即东第园、寤园、
影园。此外,有假山若干。

东第园主吴玄,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历任河南南阳府儒学教
授,刑部本科等职,为明末魏党官僚,在士林中声名不传。他在常州城东
(今常州旧城城里东水门内水华桥北)得到元朝温相(元温国罕达,曾任
集庆军节度使)故园十五亩,打算十亩为宅,五亩为园。当时计成以偶造
假山闻名,吴玄便招他来造园。计成勘察地形的“基形最高,而穷其源最
深,乔木参天,虬枝拂地”,故主张掇石而高,搜土而下,令乔木参差山
腰,蟠根嵌石,并依水而下,构亭台错落池面,采用“篆壑区廊”可获意
外之效。建成之后,吴玄十分高兴,自诩为江南之胜,惟己独收。东第园
建成之后,他接着为汪士衡建造寤园。汪士衡是计成造园叠山事业发展过
程中一位重要人物。但其事迹已多不可考。寤园在仪真新济桥,建造于崇


祯四五年间,其景点主要有“篆云廊”、湛阁、灵岩、荆山亭、扈冶堂等
处。

影园是计成建造的第三座名园,也是所知最后一处,成就最高。主人
郑元勋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工诗画,为计成好友。影园始建于崇祯
七年,第二年建成,据考在扬州城西南隅,与城墙仅一水之隔(今荷花池
以北,西门桥之南)。影园的设计建造基本上是《园冶》理论的再实践,
即使门窗洞口形制,墙地装饰,也大多按《园冶》成例选用,它十分美妙
地体现了计成“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思想。据郑元勋《影园自记》
描述,其地无山,却前后夹水,隔水同峦,蜿蜒起伏,尽作山势。“环四
面,抑万屯,荷千余顷,萑苇生之。水清而多鱼,渔棹往来不绝。。。升
高处望之,迷楼、平山皆在项背;江南诸山,历历青来”。地在柳影、水
影、山影之间。根据这种地形特点,影园的设计布局,以点状分布,景点
不多,因山因水,朴实无华,疏朗淡泊,融于环境,雅洁小巧,亲切宜人,
其因借之法,妙及造化之功。郑元勋在《园冶·题词》中给了很高评价,
书画名家董其昌书赠“影园”二字,影园一时成为江南名构,被公推为扬
州第一名园。现可考见有玉勾草堂、半浮阁、淡烟疏雨庭院及读书楼、■
翠亭、一字斋、媚幽阁等景点。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郑元勋在动乱
中,被人误杀。入清以后,郑元勋家世衰微,影园也随之荒芜,到康熙年
间已是旧址依稀,衰草接城头了。

计成除建造这三处名园外,别的小造作已不可考。

计成在建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贡献,是他将自己的造园经验,进行理
论化的加工提炼,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造园理论著作——《园
冶》。

《园冶》成书于崇祯四年(1631)计成建造寤园时,初名《园牧》,
因当时名流曹元甫阅后十分赞赏,改题为《园冶》,即园林的设计建造之
意。崇祯七年阮大铖找计成叠山,在阮大铖的资助下,《园冶》得以刊刻,
并于次年完成。原刊本前有阮叙、郑元勋题词及“自序”,后附“自识”。
《园冶》刊布后,因与阮大铖的关系,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只见录于李笠
翁《闲情偶寄》,崇祯原刊本只在日本内阁文库等地有全帙,国内还未发
现。

《园冶》共分3 卷,首列兴造论、园说,随后分相地、立基、屋宇、
装折;第二卷为栏杆;第三卷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六
篇。其行文多以骈四骊六形式,具有骈散兼行或骈体散文小品化风格,是
一部充满古典文学形式的科技著作,有些地方比较晦涩难懂。

“兴造论”与“园说”是全书之纲,阐述造园之意义。强调造园重在
表现意境,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最高境界,这是对中国古典园林
艺术特征的总概括。“相地”、“立基”相辅而行,根据不同的山村地、
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及江湖地等不同地形特点,进行与自然


环境相统一的设计。第二卷栏杆及第三卷“屋宇”等论述园林建筑的具体
内容形式要服从造园要求,不能孤离独行。山、石是中国园林的重要内容。
计成专列“掇山”“选石”,阐述自己造园叠山理论,其中掇山是世人公
认的精华所在,他将掇山又分为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
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洞、涧、曲水、瀑布等
节,叙述其桩木理论,掇山途径,讲究因地制宜,因材致用。“选石”依
自己所用,据杜绾《云林石谱》列出十六种,指明产地,辨别石性,供掇
山造景使用。“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表现手法,计成认为是“林
园之最要者”。并指出可以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
等,依其主体人的不同心境情状,会获取不同的感受,这是他极高明的地
方。

《园冶》进行的理论概括,是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为原则,以
山水为自己变化的丰富内涵,力求创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获取其天然之趣。这种天人一体,情趣自然的思想是《园冶》所蕴含的基
本内核。只有建筑、绿化、山石、水池等都以自然的存在为依归进行布局
建构,才能创造自然谐和、含蓄、深邃、变化所体现的别有天地的趣味,
取得一种幽静、雅致、闲逸的情调与风格。这一思想影响深远,成为世界
园林艺术中别具一格的中国园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园冶》所达到的理论高度,是基于计成个人的造园实践与思想
水平,就不可能从整体上对中国造园实践理论进行概括,不可能全面总结
当时社会的造园艺术实践成就。比如对园林生命所系的“理水”及各种水
景的处理,就几乎没有论述,所列“屋宇”,也未提及“舫”等等。

计成前半生过着游历生活,后来虽为人造园,声誉卓著,但还是“以
造园叠山技艺传食朱门”的一介寒士。因造园与刊布《园冶》,与向为士
林不齿的阮大铖有一段来往,虽为互相利用,但对计成来说,内心也极酸
楚,不免长叹“生人之时也,不遇时也”。据他说刊刻《园冶》,只不过
是“欲示长生、长吉,但觅梨栗而已”。《园冶》中也时时流露出他草野
疏遇,涉身丘壑,那种不得已的痛苦、伤感、凄凉情调,或许正因为此,
他想在人间建造“乐园”,寻找一个安慰灵魂的场所吧。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国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研究文献

'2'曹汛:计成研究,见《建筑师》第13 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
'3'童隽:江南园林志,中国工业出版社,1963。

'4'吴肇钊:计成与影园兴造,见《建筑师》第23 集,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86。
'5'赵立瀛:试论《园冶》的造园思想、意境和手法,见《建筑师》第
13 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6'喻维国:重读《园冶》随笔,见《建筑师》第13 集,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982。

徐霞客

唐锡仁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
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 年1 月5 日)生;崇祯十四年一月二
十七日(1641 年3 月8 日)卒。地理学。

徐霞客出身书香门第的地主家庭,先世科举成名,有很深的家学渊源,
祖传万卷楼留下不少藏书,对他博览群书是十分有利的条件。徐霞客天资
聪慧,幼时入读私塾,文章和诗虽然写得很好,但和一般人不同,对诵读
经书,科举应试之事不感兴趣,他喜欢读历史、地理和游记一类书籍,从
而产生了旅行考察的愿望。他的爱好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父亲徐有勉是一个洁身自好的隐居之士,在明末政治腐败、内外危机
深重的情况下,无意功名利禄,厌恶官僚权贵,而喜欢自然山水,“为园
自隐”,居家治圃为乐。徐有勉逝世后,母亲管理家业,她是个目光远大、
能力很强的妇女,她常鼓励徐霞客:“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岂令儿
以藩中雉、辕下驹坐困为?”在她的开导下,徐霞客走上了旅行考察祖国
山川的道路。当徐霞客第一次出游时,她亲手准备行装,还仿古做了一顶
远游冠,以壮行色。

徐霞客生活在明代末年,对过去舆地著作脱离实际十分不满,他说:
“昔人志星官舆地,多以承袭附会,即江河二经,山脉三条,自记载以来,
俱囿于中国一方,未测浩衍,遂欲为昆仑海外之游。”“山川面目,多为
图经志籍所蒙。”可见他已深感实地考察与扩大地理视野的重要,而决心
广游四方,用野外调查的新知识来厘订错误,

■徐霞客旅行路线图
改造传统地理学的研究。
徐霞客自20 岁(1607)游太湖开始,到54 岁(1640)从云南抱病回
家为止,前后30 余年经常出游野外,其行踪遍及现在的江苏、浙江、安徽、
江西、福建、广东、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广西、
贵州、云南等16 个省和自治区(见徐霞客旅行路线图)。早期他因老母在
堂,每次出游时间不长,所去地方多是当时佛教或道教所在的名山圣地和
国内著名风景区,如泰山、天台山、雁荡山、白岳山、黄山、武夷山、九
华山、庐山、嵩山、华山、太和山、罗浮山、盘山、五台山、恒山等。通
过游历,写下了名山游记17 篇。后期的西南各省之行,是徐霞客一生中出
游时间最长的一次。崇祯九年(1636)九月他从江苏江阴出发,经浙江、
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于崇祯十二年(1639)四月到达云南西部的腾


冲。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载了所到各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情况,特别
是对岩溶地貌的分布、类型和特点作了广泛的考察与描述,使这方面的认
识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为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徐霞客在30 多年的旅行考察中,登山探洞,溯江寻源,出入各种险恶
环境,表现了一个旅行探险家不畏险阻、不辞劳瘁、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
在石灰岩地区,他常攀援在危崖峭壁之上,爬行于迂回黑暗的洞中。如崇
祯十年(1637)五月十三日,他肩梯束炬游广西青珠洞,入内“西行四五
丈,有窍南入,甚隘,悉去衣赤体,伏地蛇伸以进”。同年六月二十八日
游广西融水县真仙岩,进入后洞时,见石下横卧一条巨蛇,徐霞客为探明
深处情况,不顾危险,从蛇上跨越而入,又跨越而出。在山川地理的考察
中,徐霞客经常冒雨踏雪,不为冰雪泥泞所阻,如万历四十四年(1616)
二月游黄山,风雪交加,上山石级为积雪所填平,由下而上,“级愈峻,
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他“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
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就这样登上了黄山主峰。又如崇祯十年(1637)
在广西融水县雨中探洞,顶踵淋漓,路滑难行,左右觅路不得,毫不气馁,
经过四误四返,终于找到了铁旗岩的洞口。徐霞客爬山涉水,不避艰险,
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如崇祯十一年(1638)四月一日行至贵州大马尾
河,水势暴涨,“乃解衣泅水而渡”。崇祯十二年(1639)三月十二日游
云南点苍山下的清碧溪,“为石滑足,与水俱下,倾注潭中,水及其项”。

在明王朝的统治面临覆亡的时期,徐霞客出游各地,特别是边远地区,
旅途很不安全,多次遇盗绝粮,崇祯十年(1637)二月十一日,由湘江舟
行至湖南南部的新塘过夜,晚间群盗喊杀入舟,他在乱刀交戟之下,赤身
其间,虽幸免受伤,但旅资全部被劫,所带家藏书籍和友人信札,有的捣
入江底,有的随舟焚毁,身边仅余一裤一袜,亦火伤水湿。在如此严重挫
折面前,有人劝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