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川分布与攻守要害的学风,极为不满。他以为要促使唐王朝重新统一,舆
地之学就必须以“佐明王扼天下为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科,示
形束壤制之端”为宗旨。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李吉甫完成了《元和郡
县图志》这一名著。

《元和郡县图志》是李吉甫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我国自魏晋以后
得以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一部地理总志。该书成于唐宪宗元和八
年(公元813 年),全书“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凡四十七镇”,“每镇皆
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故称《元和郡县图志》。南宋淳熙三年(1176),
襄阳幕府张子颜首次刊刻此书。此时图已亡佚,因其只存志而无图,故又
称《元和郡县志》。《元和郡县图志》原有志40 卷,目录2 卷,共42 卷。
但在传流过程中又有散佚,今传本卷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
五、三十六俱阙,卷一、五、九、十八、二十五、三十三等也不全,已非
宋代刻本之旧。

《元和郡县图志》以道分卷。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太宗依山川形
势,将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
剑南、岭南十道。该书仍依贞观旧制,只将陇右道后移,“殆以中叶以后,
陷没吐蕃,故退以为殿”,意在收复故土。道以下为府、州。书中分别叙
述其治所、等级、户额、领乡、垦田、沿革、府(州)境、八到、贡赋、管
县等内容。府、州下为县,重点叙述各地的山川河流、形势险要、农田水
利、物产矿藏等。该书的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1)记述府、州、县的建置沿革。书中首先写明该府(州)的治所所在地、
等级。唐开元时,规定各州按其位置、辖境、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划分等
级。书中还在节度使理所府、州下面注明××节度使管辖及管辖范围。这
反映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政治形势。对于各府、州、县的沿革,该书

往往上溯三代,下迄唐代直至元和当朝,叙述系统而完整。尤其是书中有
关南北朝的政区沿革的记载,为史书少见,更为珍贵。《元和郡县图志》
于唐代建置沿革,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有些为《新唐书》、《旧唐书》
所不载。所以,《元和郡县图志》是研究唐代沿革地理的不可缺少的原始
资料。

(2)记述户口。户口是封建赋役征发的依据,因而李吉甫十分重视户口
之数,曾“与史官等录当时户赋兵籍,号为《国计簿》十卷”。户额一项
只记户数,不俱口数。除陇右道因久陷于吐蕃而没有元和户数外,一般府、
州均开列开元、元和两种户数。这些户口资料,不仅反映了唐代户口的分
布,而且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人口分布的变迁。由书中记载可知,元和户
额与开元户额相比,大部分州均大幅度减少,如魏州元和户额只是开元户
额的十七分之一,易州还不及六十五分之一。户额的急剧下降,反映安史
之乱以后中原的残破。元和户额较开元户额增加的州极为有限,且南方比
北方略高,这是唐朝后期黄河流域较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之一。
《元和郡县图志》有关户口的记载,为新、旧《唐书》所缺,因而该书无
疑又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人口资料。
(3)记述府(州)境界和八到。府(州)境记各府(州)东西、南北距离,反
映了府州的规模。八到记各府(州)至上都长安、东都洛阳以及相邻府州、
要地的交通路线及距离。方向分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
北和微偏。交通路线则有取某路、取某江及跨山跨岭、过关、陆行、水路、
沿流、溯流、渡河、捷路等类别。有的对路途艰险略有描写,有的注明为
季节性交通路线。八到的标目是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的一种创造,
为以后地方志所效仿。八到所记内容言简意明,恰似一份交通地图的说明
书。由此可见李吉甫在地理学上的精湛功夫。
(4)记述山川形势。书中对各州县的高山平原、河流湖泊多有记述。据
统计,书中共记河流550 余条,湖泊130 多个。书中还记述了原、谷、鸣
沙、溶洞等多种地形特征,有些作了具体的描述。书中尤其重视形势险要、
兵家必争之地的记述,反映了他维护唐朝统治的用心。《元和郡县图志》
的这些记载,都是我们认识唐代自然地理的重要资料。
(5)记述物产。《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了许多矿藏、土特产品等资料。
据统计,全书载有产金地7 处(另有麸金地5 处),产银地8 处,产铁地18
处,产铜地15 处,产铅地2 处,产锡地3 处,产盐地58 处。对矿产的质
量和冶铸的兴废,多有叙述。有的矿产还特别注明供何地生产,反映了唐
代矿冶生产的布局。书中还首次记载了肃州玉门县的油田。书中对各地的
经济作物,亦时有涉及。各府、州下均有“贡赋”一项,分列开元和元和
时期的贡和赋。贡赋一项自《禹贡》开创以后,地方类书详加记述的大致
亦以《元和郡县图志》为首。贡赋是唐朝政府的大宗收入之一,品种很多,
根据247 个府(州)所载贡赋的统计,就有370 多个品种。贡品多为各地的
土产、特产、著名手工业品,如金、银、绫、罗、■翎、麝香、龙须席、
白瓷等。赋品多为绵、绢、麻、布等。从征收贡赋的物品中,可以了解唐
代各地的生产状况。从开元、元和两个时期贡赋的变化,可看出唐代生产
品种与部门的变化。
总之,《元和郡县图志》是一部体例完备、收录周全的地理总志。正
如张驹贤在《元和郡县志考证叙》所云:《元和郡县志》“稽户口,列垦


田,辨方舆,详贡赋,以及山川关隘,兵马盐冶,仓庾桥道,河渠薮泽之
属,无不悉关乎经画。按书而核,道里之远近,地势之形便,生齿之众寡,
物力之盈亏,皆淆列于几案之间”。

李吉甫对舆地学最大的影响,是他在《元和郡县图志》一书中创立了
一个比较完整的地理总志的体例。《元和郡县图志》继承了汉魏以来疆域
地理志和图记、图经两方面的体例,并加以发展而成。它以当时的镇、府、
州为纲,以县为目。分别记述沿革、州境、八到、户口、贡赋、物产、山
川、道里和古迹。而且按图识志,使人一目了然。这种体例,既突出了疆
域政区的主体,又可使政治、经济、地理汇于一体。《元和郡县图志》在
府、州下载府境、州境、八到、贡赋等项内容,这是以往地理志、地理总
志所没有的,并为后来的地理志、地理总志所效仿。《新唐书·地理志》、
《旧唐书·地理志》、《宋史·地理志》等书中皆有“贡赋”项目,宋王
存所编《元丰九域志》有“土贡”一项,宋乐史所编《太平寰宇记》、王
存所编《元丰九域志》和元、明、清《一统志》中则均有“四至八到”等
项内容。不仅地理总志如此,后来地方志的纂修也大致沿用了《元和郡县
图志》的体例。宋代以后,我国地方志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体例的确定
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评述此书时所说:“舆
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
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为此将它“录以冠地
理总志之首”。

文献
原始文献


'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校点本,1983。

'2'(唐)李吉甫:十道志,见(明)陶宗仪《说郛》卷六十,商务印书馆,
1927。

'3'(后晋)刘■等:旧唐书·李吉甫传、艺文志,中华书局,1975。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李栖筠附李吉甫传、艺文志,中华书
局,1975。

研究文献

'5'李志庭: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志》,史学史研究,1984,4,第24—31 页。
'6'史念海、曹尔琴:李吉甫,见《中国史学家评传》上,中州古籍出
版社,1985,第432—457 页。
窦叔蒙

李文渭
窦叔蒙浙东(今浙江东部)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唐宝应至
大历年间(公元 762—779 年)。海洋潮汐学。

史籍关于窦叔蒙的生平材料记载很少,只知他从小生活在浙东,对海
洋潮汐感兴趣,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海涛志》就是他在这方面的
研究成果。此志共分六章:第一章为总论(即论潮汐成因);第二章论涛数;
第三章论涛时;第四章论涛期;第五章论朔望体象;第六章论春秋仲涛涨


解。

《海涛志》第一章总论中,继承和坚持了“元气自然论”。首先肯定,
客观存在的“阴阳二气”同时“■蕴鼓荡”于宇宙形质开始形成的那个阶
段(太素)里,而宇宙间的事物变化,不是神秘莫测,它们的规律可以通过
细致的观察、探讨和研究,一一计算出来。用他的话讲:“探而究之,可
得历数而计也。”他还写道:“潮汐作涛,必符于月”,“晦明牵于日,
潮汐系于月,若烟自火,若影随形。”进一步阐明潮汐现象与月亮的密切
关系。文中的“系”字隐隐然道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的力量。
而且,在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又是“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苟非
其时,不可强而致也,时至自来,不可抑而已也”。这里十分清楚地说明
了海洋潮汐运动的客观规律。

窦叔蒙在论述潮汐的周月不等现象时,阐明在一个朔望月里有两次大
潮时期,即朔与望(阴历的初一和十五);有两次小潮时期,就是上、下弦(阴
历的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日)。朔望时潮汐最大,而朔望以后第三
日开始减小,其变化如同车轮旋转一般周而复始。他还计算了自唐朝宝应
二年(公元763 年)冬至,上推79379 年冬至日之间的潮汐循环次数,得出
“积日28992664”,“积涛56021944”,即为这期间正规半日潮的循环次
数。我们以潮汐循环次数除以日数,可以得出一个潮汐循环周期所需时间
为12 小时25 分14。02 秒,两次潮汐循环比一个太阳日所推迟的时间为50
分28。04 秒。这个数值与现代一般计算正规半日潮每日推迟50 分钟相差很
小。这里还可以看出,窦叔蒙实际上是根据潮汐和月亮同步的原则,利用
天文方法推算太阴日的长度,即月亮两次到达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时间间
隔,并视为两个潮汐循环所需的时间——24 小时50 分28。04 秒
(24。8411208 小时),它与现在定一个太阴日为24。8412024 小时,相差甚
微。这证明窦叔蒙在天文学方面也具有相当的水平,才使他的计算这样精
确。

在《论涛时》一章中,他对高低潮时的推算方法,建立了一种科学的
独步一时的图表法。他写道:“涛时之法,图而列之。上致月朔、■、上
弦、盈、望、虚、下弦、魄、晦。以潮汐所生,斜而络之,以为定式,循
环周始,乃见其统体焉,亦其纲领也。”这里所说的图表,实际是一个具
有纵横两轴的坐标系统,在上边的横轴上列着月相的变化,代表一个月的
日期。纵轴上标明着时间,即时刻。若将某地实测的高低潮时标入,然后
将这些标点用斜线连接起来,便作成一个朔望月中的高低潮时推算图,从
图中可以看到一个朔望月内高低潮变化的整个情况。我们按这段文字复原
出“高低潮时推算图”(见图1)。这是我国最早的高低潮时预报方法,它
比欧洲最早的“伦敦桥涨潮时间表”(1213)要早450 年。坐标系统的使用
较司马光的“韵表”要早300 多年。

窦叔蒙还论述了海洋潮汐的年度变化,其中特别较详尽地论述“分点
潮”发生的时间,这是在他之前少见的。

总之,窦叔蒙是我国古代在海洋潮汐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学者
之一,开创了我国潮汐学研究的新时期。《海涛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论
述海洋潮汐的专著,对我国古代潮汐学的研究工

图1 高低潮时推算图(地点:南宋临安(今杭州),适用时间:春秋季)
注:因缺乏唐代实测每日潮时资料,上表系用南宋《淳■临安志》所载至


和三年(1056)的资料。实线为高潮时线,虚线为低潮时线,虚线系据高潮
时线内插绘出的。
作影响很大,许多研究潮汐的著作,经常引用他的论点,大都给予了很高
的评价。至今他的一些观点仍然是正确的。当然,在《海涛志》第五章中,
他以日月运行比拟君臣将相,属于牵强附会。

不过,由于窦叔蒙地位不显赫,所以,其著作流传不广。在《全唐文》
中只收其第一章,缺其余五章。而宋代欧阳修在《稽古录》中记载六章篇
名,不过还写道:“余向在扬州得此志,甚爱之,张之于座右之壁,冀于
朝夕见也。已而,夜为风雨所坏。其后求之十五年而后得斯本,以示好事
者,皆云未尝见也。”可见宋代此志已难得,但已为人们所重视。清代俞
思谦撰《海潮辑说》中辑录了《海涛志》全文,才为我们留下了这份难得
的宝贵资料。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四十,1814。

'2'欧阳文忠集·卷一百四十,《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1936。
'3'(清)俞思谦:海潮辑说,见(清)吴省兰辑《艺海珠■》。
研究文献

'4'中国古潮汐史料整理研究组:中国古代潮汐论著选译,科学出版
社,1980。
'5'徐瑜:唐代潮汐学家窦叔蒙及其《海涛志》,历史研究,1978,6,
第63—67 页。
'6'李文渭、徐瑜:我国古代的潮流预报,自然科学史研究,3(1984),
1,第43—51 页。
曹土■

陈久金
曹士■籍贯、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唐建中至元和年间(公元780—820 年)。天文学。

据研究,曹士■的祖先可能是昭武九姓的后裔。昭武九姓为康、安、
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昭武九姓本为月氏人,汉初时定居于
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张掖)一带,后为匈奴所破,迁居于葱岭以西一
带。唐太祖时,昭武九姓与西突厥一起归唐内附,他们便成批地流寓长安。
月氏人曾长期生活于中亚地区,临近印度,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他们信
佛教,善天文,明推步。曹士■生长在这样的家族,对他一生的社会活动
有着重要影响。曹士■曾在唐朝政府中担任大中大夫的官职,是一个有职
无权的文散官员。

长期以来,中国的天文历法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长于代数而短于
几何,习惯于用分数运算,其历法中所用天文数据的分母称为日法。在推
算日月五星的运动时,喜欢设立上元积年,以冬至为历元,将一岁分为二
十四个节气,以内插法求太阳盈缩运动相对于匀速运动所引起的位置改
变。据《新五代史·司天考》说:“唐建中时,术者曹士■始变古法,以


显庆五年为上元,雨水为岁首,号符天历。然世谓之小历,只行于民间。”
曹士■一生的主要贡献,也就在于变古法方面。

《宋史·艺文志》载曹士■著有《天文秘诀》2 卷、《天文经》3 卷、
《天文录经要诀》1 卷,这些都是天文和星占方面的著作,但都已散失,
仅存书目,无法对其进行研究和评价。受到人们较多注意和重视的则是《新
唐书·艺文志》所载曹士■著《七曜符天历》1 卷、《七曜符天人元历》3
卷,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罗计二隐曜立成书》1 卷和《宋史·艺
文志》载《符天通真立成法》2 卷。在有些引录的文献中所引标题和卷数
略有出入,或省去“七曜”,或加上“人元”二字,这些可能是后人为了
突出其历法的“七曜”或“人元”的特性而加减上的,卷数的多少也为后
入传抄中改定。故唐宋时社会上流传其历法方面的代表性著作仅《七曜符
天历》、《罗计二隐曜立成历》和《符天通真立成法》三种。

虽然,在唐代时符天历被一些历法家贬之为小历,只行于民间。但五
代石晋时的历法家马重绩却以符天历为法,改名调元历,在官方颁行。据
《旧五代史·历志》记载,后周历法家王朴在奏议中说:“臣检讨先代图
籍,今古历书,皆无食神首尾之文,盖天竺胡僧之■说也。只自司天卜祝
小术,不能举其大体,遂为等接之法。盖从假用以求径捷,于是乎交有逆
行之数,后学者不能详知,便言历有九曜,以为注历之恒式,今并削而去
之。”从王朴的奏议可见直至周世宗时,在官方历书中一直都将日月五星
和食神首尾九曜作为注历的恒式,这是符天历所流传下来的传统。王朴把
食神首尾(黄白升降交点)称为天竺胡僧的■术,这个胡僧可能就是指曹士

■。调元历在石晋虽只行用了5 年,却被辽国行用达48 年之久。日本的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