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487 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日本医家田代三喜曾在我国留居12 年,
专攻李杲和朱震亨医学,返国后成为倡导李、朱学说的日本医学著名人物。
其弟子曲直濑道三撰著的《启迪集》8 卷,对朱氏学亦颇多阐发。


文献

原始文献

'1'(元)朱震亨:格致余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元)朱震亨:局方发挥,上海受古书店石印本。
'3'(元)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丹溪心法附余》本,中医研究院
藏。
'4'(元)朱震亨:金匮钩玄,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5'(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研究文献

'6'(明)戴原礼:证治要诀,《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5。
'7'(明)戴原礼:推求师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9'(清)张伯行:濂洛关闽性理集解,带月楼本,1715。
'10'钱曾:读书敏求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11'丹波元胤: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贾鲁

程鹏举

贾鲁字友恒。泽州高平(今山西高平)人。元大德元年(1297 年)
生;至正十三年五月十六日(1353 年6 月17 日)卒于濠州(今安徽凤阳
东北临淮关)。水利。

贾鲁自幼有远大志向。长成后,谋略过人。延■、至治年间(1314—
1323),两次中举。泰定(1324—1328)初,任东平路儒学教授,后任潞
城县尹,又升户部主事,未及上任,服父丧回籍。后被起用为太医院都事。
时诏修宋辽金三史,又调任宋史局官。书成后,迁燕南山东道奉使宣抚幕
官。官员考绩中名列第一,又调任中书省检校官。上书指出当时富户兼并
贫民及流亡人口,致使国家租赋收入流失之弊。不久任监察御史,提出御
史奏事应直接呈给皇帝,而不应经过其他官员。后升任都事。调任山北道
廉访副使。又被召回任工部郎中,提出关于工程建设的19 项建议。至正九
年(1349)受命主持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至正十二年(1352)升任
中书左丞。次年病卒。

贾鲁生平事迹,以治黄工程最为突出,而尤以堵塞黄河白茅决口工程
脍炙人口。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在今山东曹县白茅堤决口,数年
未治。其间贾鲁任山东道奉使宣抚首领官,曾巡行遭受水灾的郡县。至正
九年二月任行都水使者,奉旨勘河。他“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
里”,对河患情况有所了解。当年五月,决口之水东北注沛县,冲入大运
河,危及漕运和盐场。是年冬,复出为丞相的脱脱亲自负责治河,集群臣
合议治河方案。贾鲁将自己此前往返查勘所得,绘图报告,提出两个方案:
一是就决口以下新河道北岸筑堤,限制决河横流,工程量较小;一是堵塞
决口,同时疏浚下游河道,挽河回故道,工大费多。脱脱决定采用后者。
四月,贾鲁受命以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总领治河事宜,开始了黄河治理史
上著名的“贾鲁治河”。

治河工程包括疏浚河道、修筑堤防和堵塞决口三大部分。征发民夫15
万人,军队2 万人。七月份完成开河工程,共疏浚、开挖河道280 里54
步,同时修缮了原河道两岸堤防。计从归德府(治今河南商丘)的哈只口
到徐州300 余里间,修补缺口107 处,大修北岸自白茅至今安徽砀山间堤
防共250 多里。八月,为挽河入旧河道,开始了最艰巨的黄陵冈堵口工程。
由于工程在汛期进行,这在河工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要顺利地将大流量的
河水逼入旧河道,就必须采用非同寻常的手段。贾鲁首先在决口上下旧河
道上修筑刺水堤(导水堤)三道,西堤长12 里130 步,另两堤共长14 里
70 步。将主溜挑离龙门,以减轻合龙工程的压力。又在决口处修南北两道


截河大堤,北堤长10 里余,南堤长9 里余。在截河大堤缩窄决口口门的基
础上,从决口两端相向进占堵口。到农历八月二十九日(9 月19 日),进
入决河的水量仍然比进入旧河道的水量多一倍。所剩口门仍宽400 余步,
中间水深3 丈多。如不尽早堵塞口门,已疏浚的旧河道因水量较少很可能
重新淤塞,致使前功尽弃。贾鲁当机立断,于农历九月七日(9 月27 日),
将大船27 艘逆流排开,用粗麻索、竹缆捆缚大桅杆和长桩将各船坚实地连
接起来。再用麻绳及竹缆将船体周身捆缚,使其牢不可破,成为一个船体
方阵。在船阵前抛下大铁锚,又用长七八百尺的竹索,将船阵系在深埋两
岸的大木桩上。在船舱底部铺一层梢料,而后装满碎石,再将船舱用木板
封闭。船面上,在主桅杆下半部置横木三道,横木前置放竹篱笆夹草和碎
石,横木后再用木桩支撑,组成“水帘桅”。而后每船配备身手敏捷的水
工二人,各执斧凿,以击鼓为号,一齐动手将船凿沉。石船入水,顿时阻
遏水势,借助石船为基础,不分昼夜,追压埽工,一气将龙口缩小至一二
十步。此时水势猛疾,埽基撼动,“观者股栗”,多以为难以堵合。贾鲁
镇定自若,从容指挥,于农历十一月十一日(11 月30 日)终于合龙。随
后又修船堤四道,护卫堵口埽堤。

这次大规模堵口工程,所用料物计大木桩27000 根,榆柳杂料66。6
万根,连根树木3600 株,秸料杂草733。5 万束,竹竿62。5 万根,苇席 17。2
万张,碎石2000 船,大小绳索57000 根,沉大船120 艘,用铁缆32 根,
铁锚334 个,竹蔑15 万斤,大石3000 块,铁砧14200 块,大铁钉33232
根。全部工程费用为中统钞1845626 锭。

早在讨论治河方案之时,工部尚书成遵和大司农秃鲁约反对堵口恢复
旧道,认为“若聚二十万众于此地,恐他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即担
心民夫有变。后红巾军果然借至正十年(1350)起流传的“石人一只眼,
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童谣,在黄陵冈预埋独眼石人,并在石人被民工挖出
后举行起义。因而有人认为是贾鲁的治黄工程劳民动众,逼使农民起义。

元末明初人叶子奇在其《草木子》一书中,对贾鲁作了严历的批评,
认为贾鲁是一个好大喜功、沽名钓誉的人,但他批评贾鲁所列举的3 条理
由难以成立。公正地说,贾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
不惜劬瘁,不畏讥评”,大胆创新,一举堵合泛滥7 年之久的决口,不愧
为一位杰出的治河工程专家。后人有“贾鲁修黄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
载后,恩在怨消磨。”的诗篇,可称是对贾鲁治河比较客观的评价。

文献

原始文献

'1'(元)欧阳玄:至正河防记,《水利珍本丛书》本,中国水利工程
学会,1936。

'2'(明)宋濂等:元史·顺帝纪、脱脱传、贾鲁传、成遵传,《二十
五史》本,开明书店,1935。
研究文献

'3'柯劭■:新元史·贾鲁传,《二十五史》本,开明书店,1935。
'4'邱树森:元代河患与贾鲁冶河,见《元史论丛》,中华书局,1986。

鲁明善

曾雄生

鲁明善以父字为姓,名铁柱,字明善。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约20
余公里的哈拉和卓堡)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元代后期。农学。

鲁明善是维吾尔族人。父亲伽鲁纳答思,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外交
家和学者,通晓印度、中亚、汉、藏等多种语言文字,曾经作为外交使者
到过许多国家,也接待过许多外国使臣。待人接物处处表现了宽厚、机智、
廉洁的作风。元世祖时,他由西域进入大都(今北京)从事翻译佛经的工
作,并担任过皇太子的师傅。他历事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四朝,做过
禁卫领行人,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大司徒。位居显赫,深得朝廷器重。鲁明
善长期跟随父亲居住在汉族地区,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读过曾子、子思
的书,治过圣贤之学;取鲁明善为姓名,亦足见受儒家文化影响之深。再
从其所写的《农桑衣食撮要》一书来看,无疑是位汉族文化素养很高的人。

鲁明善受父辈的恩荫,曾在朝廷里为皇帝主持文史工作。后来又以奉
议大夫的名义被派到江西行省辅佐狱讼之事。延■元年(1314)被任命为
中顺大夫安丰路(今安徽寿县)达鲁花赤。第二年(1315)改授亚中大夫
太平路总管。后又在池州府、衡阳、桂阳、靖州等地任职。

鲁明善一生历任很多官职,所谓“执笔抽简于天子左右,亦为外宰相
属,连领六郡,五为监,一为守”。虽然每次任期都不长,但政绩显赫,
声振朝野。所管辖的人民对他深表怀念,为之树碑立传。他重视抓农业生
产,每到一处或“讲学劝农”,或“复葺农桑为书以教人”,或“修农书,
亲劝耕稼”。《农桑衣食撮要》就是在延■元年(1314)他出监安丰路时
撰写并刊刻的,以后又在至顺元年(1330)再刊于学宫。鲁明善的一生是
在元朝后期度过的。元朝是由落后的游牧民族用武力侵略而建立起来的一
个大帝国,在征服和统治的过程中,它一方面破坏了周围的农业文明,一
方面又为先进的农业文明所同化。蒙古族进入中原以后,占农田为牧场,
甚至采取消灭汉人的办法来扩展牧地。在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统治
者开始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中统元年(1260)设劝农官,第二年设
劝农司,至元七年(1270)设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同年又颁布农桑之
制14 条。司农司成立以后,搜集整理并摘录历代农书,编成《农桑辑要》,
于至元十年(1273)颁行天下。由于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私人撰写农书的
风气也随之兴起,在元王朝不到百年的统治期内,见于后人提到的农书就
有十几种之多。鲁明善继承了周秦以来的重农思想,在农书再版“自序”
中写道:“农桑,衣食之本。务农则衣食足,衣食足则民可教以礼义,民
可教以礼义则国家天下可久安长治也。”又道:“苟为民者人习其业,则


生财足食之道,仰事俯育之资,将随取而随足,庶乎教可行而民安于下矣,
固久安长治之策也。其可以农圃细事而忽之哉?”

重农是中国历朝列代的一贯政策,劝农也是各级官吏的主要任务之
一。北宋以前就有许多劝农诗和劝农文等劝农文告,然而很多都是官样文
章,搞形式主义。南宋时这种作风稍有改变,劝农文中的技术内容增多。
但总的说来,元以前的劝农效果并不理想。王祯对此做过总结,他说:“今
长官皆以‘劝农’署衔,农作之事,己犹未知,安能劝人?借曰劝农,比
及命驾出郊,先为文移,使各社各乡预相告报,期会赉敛,只为烦扰耳。”
要劝农,必须知农作之事,有见于此,王祯于1313 年写成《农书》,就在
《农书》成书后的第二年,鲁明善编印了《农桑衣食撮要》,其目的就在
于“庶牧民者知所劝也”。

《农桑衣食撮要》又称为《农桑撮要》,从书名和内容来说都与司农
司撰写的《农桑辑要》有相同之处。首先这两部农书都继承了《齐民要术》
的传统,皆为百科性、综合性农书,内容涉及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各方
面。《齐民要术》号称“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而《农桑衣食撮要》则“凡天时地利之宜,种植敛藏之法,纤悉无遗,具
在是书”。全书总共11000 余字,所载农事有208 条,主要内容包括气象、
物候、农田、水利、作物栽培(如谷物、块根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
绿肥作物、药材、染料作物、香料作物、饮料作物等)、蔬菜栽培、瓜类
栽培、果树栽培、竹木栽培、栽桑养蚕、畜禽饲养、养蜂采蜜、贮藏加工
等。其次,这两本书中蚕桑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齐民要术》中只有
“种桑柘”一篇,养蚕只是此篇的附录。《农桑辑要》中栽桑、养蚕各占
一卷,篇幅和条数上几乎占全书的1/3。《农桑撮要》中蚕桑也占有1/5
的条数,两书名中“桑”与“农”并列,也反映了对蚕桑的重视,体现了
元代农书的特色。第三,《农桑辑要》中一些新添的内容在《农桑撮要》
中也有反映。《辑要》在摘录前代农书的同时,还添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据统计共38 项,占全书的6。6%。这些内容大多被改编收入《撮要》之中,
如种苎麻、木棉、西瓜、萝卜、菠菜、银杏、松、桧、皂荚、栀子,以及
取漆、养蜂等。

然而,《农桑衣食撮要》与《农桑辑要》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
在体裁上,有鉴于过去的“务农之书,或繁或简,田畴之人,往往多不能
悉;有司点视虽频,劳而寡效”,《农桑衣食撮要》采用了古已有之的“月
令”体,因此,明代有人将此书改名为《养民月宜》。虽然《农桑辑要》
之后所附“岁用杂事”一节亦属月令体,但内容十分简略,仅相当于《撮
要》的目录,而《撮要》不仅列出每月该做的事,而且在每件事下面还写
明该怎么做,语言通俗易懂,切实可行。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作
了中肯的评价:“明善此书,分十二月令,件系条列,简明易晓,使种艺
敛藏之节,开卷了然,盖以阴补《农桑辑要》所未备,亦可谓能以民事讲


求实用者矣。”其次,在内容上也有新的增加。鲁明善为了写作农书,曾
与同事们一起商量,还访问了许多有经验的老人,这使得他的农书中有许
多新经验、新技术。如关于小麦的播种期、播种量,《齐民要术》等农书
中虽有记载,但时过境迁已不适用,而当时的《农桑辑要》中也没记载。
鲁明善便在书中补上了这条,他在“八月,种大麦小麦”一项中写道:“白
露节后逢上戊日,每亩种子三升;中戊日,每亩种子五升;下戊日,每亩
种子七升。”把播种量与播种期联系起来,播种期越早,播种量越小。关
于木瓜的移栽期,鲁明善一反春间移栽的陈规,提出“秋社前后移栽之,
次年便结子,胜如春间栽”。把栽木瓜安排在8 月份进行。关于树木的移
栽,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的农谚“移树无时,莫教树知,多留宿土,记取
南枝”。鲁明善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加以发挥,提出“宜宽深开掘,用少粪
水和土成泥浆。根有宿土者,栽于泥中,候水吃定,次日方用土覆盖。根
无宿土者,深栽于泥中,轻提起树根与地平,则根舒畅,易得活。3—4 日
后方可用水浇灌。上半月移栽则多实。宜爱护,勿令动摇”。为了提高果
树产量,鲁明善还记载了“骟树”法,即“树芽未生之时,于根傍掘土,
须要宽深,寻纂心钉地根截去,留四边乱根勿动,却用土覆盖,筑令实,
则结果肥大,胜插接者,谓之骗树”。像这样的新技术、新经验书中还有
许多,如蔬菜栽培方面,类似于现代温室催芽阳床育苗移植法;植物保护
方面的“防沙雾伤麦”法等。值得注意的是鲁明善作为维吾尔族的农学家,
还介绍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如收羊种,防治羊的疥疮、口
鼻疮、茧蹄等病症,种葡萄技术,制造酪,酥油、干酪的方法等。又由于
鲁明善所在的安徽寿县在淮河以南,接近长江流域,因此,对于江南地区
的重要特产,如鸡头(即芡实)、菱、藕、茭笋、茈菰(慈菇)、竹笋、
鳜鱼等,均在书中作了介绍。而最能体现南方特色的莫过于种稻。鲁明善
对浸稻种和插稻秧等作了总结,标志着传统水稻栽培技术的成熟。以插稻
秧为例,他在书中写道:“拔秧时,轻手拔出,就水洗根去泥,约80—90
根作一小束,却于犁熟水田内插栽。每4—5 根为一丛,约离5—6 寸插一
丛。脚不宜频那(挪),舒手只插六丛,却那(挪)一遍;再插六丛,再
那(挪)一遍。逐旋插去,务要窠行整直。”这种插秧方法到现在还没有
任何改动,说明传统的插秧方法在元代已定型。除了增加新内容外,还删
除了一些旧内容,与东汉月令体农书《四民月令》相比,关于礼俗的条文
几乎全去掉,买卖的行为全没有,也没有提到纺织。这就使得全书的内容
更加精炼集中,也体现了作者“农桑,衣食之本”的思想。

总之,《农桑衣食撮要》是一部比较好的农书,在农学史上享有较高
的地位。月令体农书起源于先秦的《夏小正》,以后历代都有类似的著作,
如《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等。但它们偏重于物候,《四
民月令》原本早已不传,现只有几种辑本,《隋唐·经籍志》中的《田家
历》、唐代韦行规的《保生月录》等也没有流传下来;宋代的《十二月纂


要》、《四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