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无密总诀
我们的总诀,确实只有一句话:“心息依虚定动定。”如果有人真正能把这七个字吃透,获得彻底的理解,并且坚持不懈的去做,便一定可以一步登天的。成仙作佛,长生永命,都是小事一桩,都可不在话下。
三、无密七个字的总体精神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这七个字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各取所须,便会发生偏颇,不能取得十全的丰收。
先作个比方吧!心息,便是神气,它可比水和米,要煮出一锅香喷喷的好饭,就必须要一升纯一无杂的好米和清净甘纯的好水。其次,煮饭没有锅子不行,同时还必须一具炉灶,锅灶合起来说,就叫炉鼎,我们的炉鼎是什么呢?就是上文所说的“空”字,又叫虚无或虚空,这样煮饭的基本条件都具备了,但如不加以柴炭的炊嘘,生米还是不会变成熟饭的。我们的柴炭叫天然真火,简名叫“定”。张紫阳宗师说得好,“休泥丹用功夫,炼药须寻偃月炉。自有天然真火育,何须柴炭及吹虚《悟真篇》。”炉鼎药物火候,都被一诗泄尽矣。
总诀虽云七字,从实际说,只有四字,即“心、息、虚、定”而已,其余三字,都是加油添酱,牵线搭桥之助力。如“依”字,只能起相互依存的作用。如“动”字,是不可避免的惯性,世界上没有不好动的。
动还有内动外动之分,譬如,意念的千头万绪,气血的周流不息,呼吸的息息来去,都是常人所没有注意,以至是看不见的。又如手足的动作舞蹈,面目的喜怒哀乐变化,口齿的唱笑怒骂,便是大家本能的表现,而且也一定是大家都司空见惯的。况静久必动,动久必静,都是人类的自然规律,定动定的原理,就是这样出来的。
在炼功的过程中,这静极而动所要产生的现象是很多的。在这定字的天然真火的冶炼下,这米和水经过相互渗透。变成熟饭,您想凡灶凡火都能起这么大的作用。何况这种凝聚在高度静定中发生的天然真火,岂不能把色身熔解成气,以至于蜕变成仙和佛之理。不管如何,在冶炼过程中,每个人肯定会发生一些千奇百怪的动态现象。我们从实践中所曾见到的,至少有以下几种:1、实境:如亲戚朋友的干扰,学生儿童的吵闹;2、幻境:仙佛神圣妖魔鬼怪的现形,狮虎蛇蝎幻化的侵扰;3、动触:忽然眼前闪光或一片虚白,有时大脑呼呼作响,有时如电掣,有时如雷鸣,有时如绳捆,有时如虫咬,有时周身酥软快乐(惟此是最好的效验现象,如果炼得好,每次都会产生);4、情动:有时外阳忽然勃举,便是活子时产生之时,可以用“定”诀采药。
虽然静定之中,能产生如此多的动象,但各人的境界各不相同,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这些境界。不管什么境界,只要以定续之,不予理睬,都可顷刻而过,恢复平静,活子时亦然,只要心不转念,以定续定,精自化气,外阳随到。从而也说明动后之定,便是动前之定的继续,并非有第二个“定”字,所以定力深的人,能够做到静亦定动亦定,一定到底,这便达到触亦不动的高层定力了。足以说明,真传就是这么简单,“心息依虚定”便可一步到位。
四、虚无鼎解秘(亦即玄关玄牝之解秘也)
无派即以“虚空”作为作丹的鼎炉—锅灶,这个称呼就是很特别。由于没有着落在色身窍穴上,故世人知者甚少,现即简要再说一下。
“器用者空”的原理和必然定律,物品总是储藏在器具的空档处的,器具的实处绝对不能容物,这是众所周知的,当无异议。
无中生有,有必还无是自然规律,天地人万物都一样,都是从无极演化出来的。再后结果,都莫不归还无极。生人和作丹的原理,也不例外。那末又何以要以人身鼻孔外方寸处为虚无之地呢?理由很多,前面直指图等都已详述,姑再略叙之。人自呱呱堕地伊始,脐带便被剪断,呼吸之气,随之从口鼻而入,从而牵动四肢八脉,百骸九窍,展开一个人生生命的画卷,也展示呼吸之气在鼻孔外一来一去不断交流的作用,一息不来即命非我有,足以证明此处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是人身的无极所在。落入后天后便变为太极,人身呼吸之气与天地阴阳之气的阴阳四气,便在虚无洞口一气牵连处,相互消长,交换信息,交换密码,不可一息间断,除死方休,也足以证明,此处为人类真正的生门死户。是天地大虚空与人身小虚空间最大的联络站,人身任督二大主脉间最大空断档与最大的虚无洞口。在洞口住神,可免自身元气随着鼻口呼吸之气逐日消亡,而达到回风混合的目的。(下面尚有卦爻示象,医经明示,道派师示,佛祖暗示,儒家简示,各家诗示等多人多种论证,因前半集大都已有申述,故存目不重述,保留于打印稿中)。
五、定和动的关系。
空者虚明朗彻,四通踟蹰之虚器也。由于它纤尘不染,不执不滞,有善无恶,故《大学》以至善之都喻之。修士果能止于是而不懈修持,定、静、安、虑、得各个层次,便自步步深入。
定是静的前奏,也是静的表现,故大定之要,在于三定。三定者,身不动、心不动、意不动也。倒过来说,定也是静的终结,心犹不静,更何能定,静者,不过无念不动而已,而定则入于超觉之深层,达到无为无不为的程度。一切动触、圆寂、脱胎神光,都是大定中演化出来的实证。
但世间上只有相对的静。没有绝对的静,故有外动内静,内动外静之说,进而言之,动是暂时的,静是永恒的,暴雨不终朝,狂风不终日,运动场上极力赛跑的人,试问能坚持多久?
我们的口号是:“以不变应万变,以一静制百动。”定是不变的基石,静是百动的克星。可见“定静”二字威力之巨。足见古人的话,句句都有着落。就从“有为”“无为”两词来说吧!有为只能有以为,到于无为便可无所不为了。它可以达到坐在立亡,化身万亿,出神入化的程度。大定真空总诀,便是在这个理念和原则前提下确立的。定静能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潜力。大定还可以达到有听无听,生幻灭幻,改变人的脉道气路,改变人的血、肉、皮、毛、骨骼、筋络,以至人的生态环境。
本功最大特点,就是修现世,现赚现用,即身即佛,指日见效。让每个修持的人,自己看得见,摸得着。人有隔阴之迷,他生后世,往生天国之说,死无对证,杳无实据,毕竟是立不住脚的,只能哄骗一些愚夫愚妇而已。只有现世作佛,坐在立亡,去来自知,方不被邪说所哄。我是发自内心说的,还期广大读者一试。天乐诗断:
其 一
真传一句有谁知,心息依虚定力持,煮饭先须米与水,炼神不必灶和吹,
自然真火烧天地,生态希金换坎离,悟得阴阳正鼎器,始知铅汞不异炉。
其二
即身即佛本希闻,天地自然造化灵。性命岂离心与息,气神不外坎和离。
先天大道忘形相,后地微情产妙机。采药无非定续定,一篙到底证菩提。
第五节 神气结合便是性命双修
鱼儿离不开水,神儿离不开气,人儿离不开呼吸,人所共知也。由此可知,呼吸是吾人生命的源泉,呼吸一断,生命即宣告结束。故呼吸出入之地的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为我人之性根命蒂可知矣。
生命本从呼吸中来,生命亦从呼吸中去。故欲留此生命,益寿延年,亦非从此呼吸中入手不可也。吾人之感知意识为心,心即性也。吾人之一呼一吸为息,息即命也。故性命双修者,即心息相依之道也。鱼与水相依则活,神与气结合则仙,水与米同煮则饭,其理一也。长生久视之道,岂有它哉!
鼻孔外呼吸出入径寸之地者,是人与天通的最大渠道。故张三丰称之为通天窍,黄帝称之为通天者生之本也。吾人初出娘胎,便启动呼吸,发生念头,皆从此始也。故古仙稳示,修真之道,应从呼吸起动,念头生发处求之也。盖息动则念生,念绝则息止。息之与念,固不可须臾离也。《胎息经》云:“神行则气行,神往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明示心息相依之奥妙,无逾此矣。
石杏林云:“一孔玄关窍,三关要路头。忽然轻运动,神水自然流。”婴儿初生,启动玄关之象;活灵活现画出。三关者,精气神三宝之关也,耳目口三要之关也。能耳目口三要闭塞而不发扬,则精气神三宝自归元而固结矣。故此一孔之玄关窍者,三关之要路头也,天关地轴之要路头也,人天通道,天人合体之要路头也。果能天人合发,能不万变定基乎哉?若果神息相依于此,可比米和水放入锅中煮饭一样,能不煮出好饭,炼出好丹乎?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宁无复命关,仅四句话,已说尽外玄关,后天鼎之要妙矣。
我再举个例子,《道德经》中“致虚极,守静笃,自有一阳来复”之说,立论清楚,简单明了。虚即虚无空,鼻孔外径寸之地也。从何以致,神以致之,守点什么?守此气也。即神息两定于此外玄关无鼎中也,至于虚之极与静之笃,则大定矣。实即明示心息相依,大定真空。为产药采药归壶之要旨。是从外玄关,打开内玄关,假玄关变成真玄关的秘奥诀法。字字都有着落,安可等闲视之,岂后天搬运所可企及哉!神气合一,便是性命双修,由此可明矣。
此处外通天地万物;内通人身万机;天人交通之要道;呼吸阖辟之枢机。为搧动风箱之把柄,牵制蛮牛之鼻孔也。非此呼吸不起;非此念头不生;非此动作不灵,百体失控;非此回风难合,性命难留。故若舍此虚玄妙道之根源,而别寻有形有象之根源者,是皆缘木求鱼之法也。上山捉鱼龙,入水捕鸡兔,安可得乎!
第六节 外身易形之法理
外身者,即离开身体,到虚空中去做工也。如运瓮者,必立于瓮外,方能运转自如。易形之道亦然,必先舍此色身,到外边虚空中去凝神调息(但千万不可误会,离身很远,到天地中无边无际的虚空中去找,莫忘古人之切戒:“离了此身不是,着了此又错”之训,试问很远处,神怎么凝、息怎么调,又如何能推得动瓮)。方能无中生有,虚里成真,获七返九还之妙。《道德经》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参同契》曰“化形为仙,论寂无声。”寒山子曰:“益者益其精,可名为有益,易者易其形,是名为有易,能益复能易,当得上仙籍,无益复无易,终不免死厄。”西王母曰:“行益易者,为常思灵宝。”灵者神也,宝者精也,亦即气也。以上皆心息依虚,外身易形之直指也。
是故性命双修,必须神气相注,齐头并进,最初从身外虚空下手,最后即在身外虚空了手。自始至终,步步不离虚空,尽在外边运用(千万注意不要离得太远,太远是推不动的)。而一切效验,则尽在色身显得。如易发,易齿,易血,易瞳,乃至易粗重色身为微妙法身。根身世界,步步密转密移。泊乎脱胎神化,飞升冲举,神通自在。故能外其身者,即能易其形矣。
《参同契》曰:“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薰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发白皆变黑,齿落生旧所。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姹女。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又曰:“含精养神,通德三元。精溢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常存。累积长久,变形为仙。”此即无派双修性命之正轨,天人合发之高效也。
张三丰曰:“若是学人,知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了然无碍,方去操持涵养,则还丹功夫,至简至易,终日采吾身外之黄芽,以候先天之琼浆,真是饮酒载花悟长生之妙诀也。
身外虚空一着,在道为无名天地之始,在易为伏曦先天八卦,乾南坤北;身内坎离,文王后天八卦之象也。吾人学返还之功,必须向身外虚空下手,忘形尽虑,方能先天而勿违。若只向色身内求之,则仅能后天而奉天时,不过治病强身而已;作丹,则不易为也。故当以乾坤为主,坎离为宾,法身为主,色身为宾。《悟真篇》云:”饶他为主我为宾“是也。此内外宾主,先后二天界限,必须明白辩清,谛信无疑,然后可行返还之工。大用现前,不致被色身所误。《西游记》以猪八戒喻之色身,只因唐僧误信其言,以至招来种种魔障,受其大累,此即示人着在色身做功之害也。
《神仙纲目》载:“玄帝舍身岩下飞升”,此示人离色身修炼之效也,苟离色身,便入虚空彼岸,可以防危虑险,救治偏颇,鬼神莫测矣。舍身云者,径入虚无,功夫深进,大定真空,身心不动,无论色身如刀割火灸,钻锯肢解;或美快麻木,酥软跳动,我总定在外面,不去理它,不去着它,毫不动心返顾,方可谓之舍身,永嘉《证道歌》云:“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张虚靖云:“任从他,不理他,莫管他,他是他(各他皆指色身),其奈我何。”果能如是,离去色身,丝毫不着,方是真正先天,是谓先天窍里炼先天矣。即唐僧能步步听孙悟空之言,不依猪八戒之语,则一切魔难皆无从发生,可以顺利前进,咫尺西天矣。
谭紫霄《化书》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薛道光云:“若人空此幻化身,亲受圣师真轨彻。”皆示人虚空一着,乃丹法最要之秘键也。
古今丹书,发泄虚空一着,最妙莫过《西游记》。孙悟空自号孙外公,是修行者悟空色身,到身外做功之标帜也。身孙谐音,功公亦谐音,明示孙外公为身外功,暗含到身外去做功之意。试观唐僧一离悟空(便着身矣),即遭魔难。悟空外出,每于地上画一圆(0)圈,请唐僧等安处其中,谓一出此圈,即生危险。实即示,只有到身外虚空一着去做,方能防危虑险之意。恐读者不会其意,故此现身说法耳。以明丹道始终须在外面虚空运用,不可丝毫起意着身也。
丹道所以强调防危虑险,即是防其不能舍身,虑其不能忘形耳。果能步步忘形舍身,虚无自然,更何危险之有,又悟空每战,必须先向妖精致问:“你认识孙外公吗?”无如这类妖精,只想吃唐僧肉,延年益寿一万年,皆不认识。此实讥笑抱着色身做功,开关展窍,后天搬运,以求长生的人。唯有一九头狮子,默想片刻,笑道,原来是他,我玄孙,你错惹了他也。”连说二个他字,能体会身外虚空一着之他,故师祖(狮子)。(盖狮子与师祖亦谐音也)。意谓果是真师,必教人从身外虚空下手做功,而妖精邪妄,亦自无法惹之矣。
柰何世人,贪恋心重,以假作真,身外财物,尚不肯舍,何况此身。先师伤之,为著《三教一贯》,处处教人舍此色身,向身外虚空中养神调息。《一贯总说》云:“金丹大道,尽是身外虚空一着,倘有一毫着在后天色身,即是差毫发不成丹。”又曰:“若究极而言,说与此身无涉,尚属皮毛。工夫必须做到与心知意识毫无交涉,方是真正先天。”是不但色身须舍,心识亦须舍矣。必到大定真空,身心两空境界。方契外其身而身存玄旨。白玉蟾云:“一言半语便通玄,何用丹经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在大罗仙。”此与老子所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若吾无身,吾有何患。”亦何异乎?盖学道最怕着在色身。更明告之。凡是下功,但觉身中有丝一毫跳动,急速向外心息相依,此即舍身二字之真诀也。万卷丹经,皆言要防危险。如何是危险?凡下功,但觉身中有一丝一毫一忽之跳动,如不急速向外心息相依,即是大危险,急速依之,即无危险矣。余如游思,应随起随灭,或觉身中有一丝一毫阳物举动,不论刚柔,都要急速向外心息相依。行之三月,身心自然静定,气血自然和畅,走漏自然无有,真有神速之效验也。先师又云:“濩二十余年之辛苦。求师口诀,即是求此口诀也。
清迦陵音禅师《宗鑑要》云:“参破工夫须是疑,破疑之后,工夫须舍。一切见闻觉知,乃至智慧德相,一事不舍,一事不圆,一物不舍,一物不周。”宋圜悟勤禅师云:“作家宗师,唯许人舍知见,胸中不留毫发,荡然如太虚空,悠久长养纯熟,即此本地风光,本来面目。”
以上禅玄两家知识,开示舍字工夫,皆极绵密,符合本派宗旨,故玄宗凝神于虚,与息相委蛇,而相见于无形,相融乎太虚。实为降心之妙法,舍身之秘旨,成真之捷径也。
第七节 外身虚静是大定
外身者,即神离色身,而入于虚无之域也。故谓之虚玄大道,无着真宗,惟虚能玄,堪为大道;惟无不着,始是真宗,故除此鼻孔外虚无一窍之外;即非大道,非真宗矣。
道由虚玄而入,无着以持,静定以得,方能一灵独露不落窠臼。惟一虚一静而已矣。虚为虚心,静为静气,合之即为安静虚无,乃性命双修之玄要也。
心不虚则气不静,气不静则息不和,息不和则神不凝。必神气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