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有关伤寒论六经争论-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谈论六经气化,拘泥其出诸《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张仲景创立《伤寒论》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体系承袭沿用了它等论点,显然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了  。

4。4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内经》气化学说的关系
松涛氏认为《六微旨大论》中的气化学说本是就自然界气化而言,和人体脏腑经络并不是一回事。但后世医家在天人相应的思想支配下逐渐把它结合到人体脏腑经络上来,并具体地运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来验证它,与《内经》意义有所不同了  。刘氏认为《内经》阴阳气化学说是古人观察自然界气候知识的说理工具,经过伤寒家们的移植与发挥用以说明六经六气标本中见之理,以反映六经为病的生理病理特点而指导于临床。郝氏认为《内经》只论述有①天六气气化,②人体六经命名,③天人相应与同构。学术上可以把这三者说做是六经气化学说赖以形成发展的基础,但还不能认为它们就是六经气化学说,因为两者概念内涵尚有距离。六经气化学说是部分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在天人相应与同构理论指导下,将《素问》六气气化和《伤寒论》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体系具体结合的结果,是中医学术的发展  。

4。5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脏腑经络阴阳消长等的关系
针对张志聪离形论气的不足,现代医家强调了气化与脏腑经络的相关性,很少有人单纯从标本中气理论来探讨《伤寒论》六经病的。如戴氏认为形与气之间具有辨证关系,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是六经气化的物质基础,阴阳消长胜复是六经气化的基本动力 。郝氏认为六经以脏腑经络为基础,六经气化是有关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概括,强调不能离经言气 。程希贤氏认为阴阳表里、六气盛衰、五行生克是标本中气与六经气化的基本传变规律。童增华氏认为运用气化理论解释六经病变时,亦必须结合八纲、脏腑、经络、部位等理论,才不致顾此失彼,庶几更为全面。

4。6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六经病证治
松涛氏 、戴玉氏  、刘渡舟氏、程希贤氏、扶兆民氏、吴勇氏、童增华氏等运用六经标本中气学说对《伤寒论》六经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病机、治法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

4。7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临床实践
陆鸿滨氏通过临床病例对六经气化学说进行探讨,认为六经气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六经营卫气血在正常及遭受外邪侵袭时的变化规律,六经的开阖枢及标本中见是气化学说的中心。六经气化可能是指有关机体适合外界温度变化的一系列调节机制。伤寒六经气化主要涉及体温调节机制,与自然界阴阳密切相关。病例说明六经气化涉及的病理生理是复杂的,诸如神经内分泌的生物钏机制、免疫机制等 。

5、结语
古代医家在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指导下,将运气学说中的标本中气理论运用于《伤寒论》六经证治规律的分析,概括解释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伤寒论》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比较广阔的道路,对《伤寒论》的临床实践亦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学说尚有不少片面及牵强附会之处,少数医家过于强调了气化,忽视了它的脏腑经络物质基础。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等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气化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概括,气化离开了脏腑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应不出功能活动。因此,研究《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六经气化理论才比较完善,六经气化学说也才有意义。


六经实质研究的再认识
朱鹤飞

《伤寒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六经”的实质,历代注家对其研究立论众多,见仁见智。
1“六经”概念的起源
“六经”,亦称三阴三阳。《伤寒论》中的 “六经”源于内经,《内经》中的“六经”源于《易经》。
三阴三阳的产生是由八卦中的阴交(… …)、阳爻(一)排列顺序的变化衍化而来。干卦(三)代表天,以父称之。坤卦(三三)代表地,以母称之。父为男,为阳,坤为女,为阴。震卦得到干卦的初爻为长男,坎卦得干卦的中爻为中男,艮卦得干卦的上爻为少男。巽卦得坤卦的初爻为长女,离卦得坤卦的中爻为中女,兑卦得坤卦的上爻为少女。长、中、少三男三女的划分是由阴爻、阳爻的移动而划分的,这种划分怡好是六个,为三阴三阳的产生给予了启迪。
在先天八卦的排列顺序中,从巽到艮卦,再到坤卦,是太阳干卦由阳逐渐转阴的过程,巽卦为一阴初生,艮卦为二阴至壮,坤卦为三阴至盛,即为太阴。从震卦到兑卦,再到干卦,是太阴坤卦由阴逐渐转阳的过程,震卦为一阳初生,兑卦为二阳至壮,干卦为三阳至盛,即为太阳。这种由干卦到坤卦,由坤卦到干卦的阴阳盛衰的变化过程,亦是六个,为三阴三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方法。
历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根据《易经》提供的思想和理论数据,建立起自己的学派体系和学科体系,出现了儒家易、道家易、医学易、术家易等,使《易经》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就是医学易的学科体系中的典范。《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应象大论》、《金眨真言论》以及五运六气等篇章中,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内容的发挥,虽然没有直言《易经》的文字,但是其思想仍没有离开《易经》的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离合论》中的“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可以证明。明朝的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说:“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学医不学易,必谓医学无难,……知易不知医,必谓医理探玄。……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夭,医之运用由乎我。,充分说明了《易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
位。
《内经》中的太少阴阳理论,在《易经》的基础上演变出“阳明”和“厥阴”,为三阴三阳的产生确定了格局。《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何谓也?歧伯日: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日:阳明何谓也?歧伯日:两阳合明也。帝日:厥阴何谓也?歧伯日:两阴交尽也。”
不仅使《易经》中的三阴三阳的思想得到了体现,而且也使三阴中的“厥阴”,三阳中的“阳明”的涵义及位置得到了肯定和确认。这种三阴三阳的理论和思想,引用到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内,诸如十二经脉的命各,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尤其是《素问?热论》中的六经分证,将三阴三阳的理论用于外感病的辨证上,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和思想体系,不难从条文中看到是受《易经》和《内经》影响的。它将这种理论和思想进一步发展演变,运用到外感病的具休辨证和论治上,使《易经》、《内经》的三阴三阳理论更加具体,更加实用,再也不是抽象的概念和随意替代的符号。
由于《伤寒论》的注家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科学技术水平、观察问题的角度以及研究的方式方法和实践经验的不同,对《伤寒论》六经的实质问题,提出了种种观点,为《伤寒论》的研究及其临床价值提供了丰富而有益的数据。这些观点可以用三大体系加以概括,而且彼此之间有着血肉的联系。
2六经实质研究的三大体系
2。1人体组织结构体系
这个体系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实际上就是人体组织结构的病变。它包括经络说、脏腑经络说、六区地面说、六经形层说等。
经络说:宋朝的朱脆在《类证活人书》中说。“洽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证在太阳,反攻少阴,证是厥阴,乃和少阳,寒邪未除,真气受毙。”这是经络说的代表。金元时期的成无已在《注解伤寒论》中也持此观点。他们认为《伤寒论》的六经病证就是经络的病变。
脏腑经络说: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麻黄汤虽为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桂枝汤虽为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肺救肺之药也。”清初高学山在《伤寒尚论辨似》中说:“足太阳与手太阴同洽皮毛之合,则肺部所辖之胸中,原为太阴阳气之公署。”他在《太阳经总说》中又说:“按太阳本气,从肾中之真阳,温胃储胸,乘肺德而外托于周身,以御冬令寒气。至肾阳之分贯于他脏腑者,各另开门,而自出其经络,与太阳之表气相会,以分御三时不正之气。要皆从太阳之化而俱谓之曰卫气者,护卫之义也。其阴则从胃府之津液,化赤为血,又尽血中之精华,与气俱行,而贯于经脉之内,故不日血而日营者,盖经营于血中,环周而不休也”这是典型的脏腑经络说。
六区地面说:经络说和脏腑经络说是从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来看待外部症状表现而形成的观点。但是,经络的循行是有一定的部位的,其功能活动又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关,都有一定的区域和范围,所以当经络和脏腑发生病变时,必然使其所辖的范围发生不正常现象,这样就形成了六区地面说。柯韵伯在《伤寒论翼?六经正义第二》中说:“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赅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凡风寒温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故以伤寒、杂病合为一书,而总名《伤寒杂病论》。所以,六经提纲各立一局,不为经络所拘,弗为风寒划定也。”尤在径在《伤寒贯珠集》中也说:“人身十二经络,本相联贯,而各有畔界。是以邪气之中,必有所见之证与可据之脉。”
柯尤二氏的观点是从外部横向、大面积地看待六经病证的。
六经形层说:程郊倩在《伤寒论后条辨》中说:“经,犹言界也。经界既正,则彼此辄可分
疆。经,犹言常也。经常既定,则徙更辄可穷变。六经署而表里分,阴阳划矣。凡虚实寒温之来,虽不一其病,务使经署分明,则统辖在我,不难从经气浅而浅之,深而深之,亦不难从经气浅而深之,深而浅之可也。”程氏的观点是从外部纵向、小面积地看待每一经7证,由六区地面说演化成六经形层说。
2。2病理机制体系
这个体系虽然仍从人体组织结构上着眼,但其研究方法不再是形态学而是机能学。这个休系包括气化说、邪正斗争说、阴阳消长说等。
气化说:张子和、张志聪、张令韶、陈修园、唐容川等人认为: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其经络、脏腑、气血等无不受自然界的影响。而人类的经络、脏腑的功能活动则以气化的形式进行着,气化活动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无病,不能适应则发病,其病变的表现就是六经病证。所以陈修园在《伤寒论浅注》中说:六气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一,这不仅把经络、脏腑的病变包括在内,而且将六经病证提高到天人相应的高度,使经络、脏腑经络等观点更深化了一步。
邪正斗争说: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太阳之为病,正气因受邪激而开始合度之抵抗也,阳明之为病,元气债张,机能旺盛而抵抗太过也,少阳之为病,机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抵抗之力不能长相济也,太阴少阴之为病,正气怯儒,全部或局部之抵抗不足也,厥阴之为病,正气相搏,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抵抗也。”把六经病的发病归结于正气抗邪能力有六种不同的程度上。
阴阳消长说:时振声在《伤寒论的六经与六经病》中说:“六经辨证是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以阴阳相互消长来说明急性热性病的动态变化,同时贯穿于整个急性热性病的全过程。不应单独局限在某个脏腑,或某条经络的损害上来看问题,否则就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急性热性病的辨证规律。”
病理机制体系的出发点是从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认为六经不是单纯的脏腑经络的损伤,而是脏腑经络在外邪的作用下引起的应激反应,因其应激的程度不同而有六经病证的划分。
2 。3辨证纲领体系
这个体系是学者的目光又返回到外部观察的角度,只是其研究法不仅涉及外部的症状,而且也涉及内部的病理变化。既有独立的证候分析,又有相互间的联系,使一般的辨证法发展成逻辑思维的方法。这个体系包括八纲说、六病说、辨证纲领说等。
八纲说:明朝方隅在《医林绳墨?卷一伤寒又论》中说:“抑尝考之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观其问难,明分经络施治之序,缓急之宜,无不反复辨论,首尾贯赅,如日月之并明,山石之不移也。虽后世千方万论,终难违越矩度。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己。若能究其的,则三百九十七法,撩然于胸中也。”这种八纲说将伤寒病归入了八纲辨证的范畴。
六病说:赵锡武认为“六经当为六病”。这是因为经络是组成人体的一部分,而“病”是机体阴阳失调的结果。经络的六经是生理的,其循行的路线是固定的,无病也依然存在。六病是病理的,是人为划分的,无病则不存在。经络的病象只出现于循行部位及其所属的脏腑,六病的表现则是全身的。经络的阴阳是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属性,它是由脏腑的不同及其循行于体表部位的不同而决定的,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属性,它是由病势、病位、病体决定的,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这种观点是在八纲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
的,涉及了经络病变、脏腑病变的位置、属性等问题。
辨证纲领说:中医院校教材《伤寒论选读》及其以后的修改本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就是辨证的纲领,又是施治的准则。认为六经是通过对各种证侯的分析、归纳、综合,找出病变的部位、证候的特点、损及的脏腑、寒热的趋向、邪正的消长等,使之系统化,形成六个辨证纲领。通过辨识这六个纲领可以了解到抗病能力的强弱、病理生理及病因的特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从而确定相应的治法和选择恰当的处方。
六经辨证体系说:杨育周氏在其近着《伤寒六经病变》中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说。这个学说综合了形态学、生理病理学、症候诊断学的概念,提出六经“是以脏腑、经络为中心”对人体部位的划分,由于这些部位与脏腑及脏腑气化功能所涉及的组织、器官的不同,在外邪侵入后,邪正交争的状况各有自己的特点,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部位的划分因深浅层次的不同,病邪侵入后亦自然具有深浅的差异。深浅的差异与生理病理有关。阳明与太阴同居中土,为三阴之表”、“厥阴为少阳表里之脏,为阳热内布外达的枢纽”、“少阴为人体一身阳热之本原,是邪正相争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所以六经排列的顺序应该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六经不仅涉及因风寒而引起的病证的辨证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八纲、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的辨证问题。因此,杨氏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仅是“辨证纲领”,而且更应该是“辨证体系”。
杨氏还认为六经辨证虽然是一个辨证体系,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只适于风寒外袭引起的外感病,而不适用于妇科中的经、带、胎、产及儿科的辨证,《伤寒论》中提出的施洽原则在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的恢复等论述的不足,所以,杨氏认为这个辨证体系虽然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但不能取代其它辨证方法,尤其是不能取代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而用于温热病中。但是六经辨证体系因其本身的辨证特点和特殊性,其它辨证方法也不能取代它。
六经辨证体系说使六经实质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又有了扩展,既指出了六经与生理病理有关,又指出了与部位、诊断、治疗、其它辨证有关。由脏腑经络气血的实质性研究,扩展到辨证的各个方面。这种研究不仅为今后的研究给予了启示,而且也为落脚于临床实际提供了思维的线索。
3六经研究间的相互关系
3。1六经概念研究的关系。历经了一二千年。阴阳概念的产生为六经概念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周易》在阐述阴阳的概念时,又将阴阳的运动变化抽象地概括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过程为六经概念的产生提供了雏形。《黄帝内经》中的六经概念及其应用就是在《周易》阴阳概念及其理论的基础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