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德〕费希特-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们彼此的关系就象原因对结果的关系那样。

    可是,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关系并没能被揭示出来,反而总是被认为完全是自相矛盾的。这是因为,在那种〔因果〕关系中,自我一定会由于设定其自身而同时设定非我,从而并不设定自身,而这就等于,扬弃自己本身。——我们曾明确地提出过这样的主张:自我会无条件地和毫无任何根据地给自己本身设定某种东西作为对立物。而且只是由于这种行为的无条件性,表述这种行为的那个命题当初才会被称为一条原理。但是,我们也曾立即作了这样一个附加注释:在这种行为中,至少有某种东西是受条件制约的,它是这种行为的产品,并且这个通过设定对立的行为而产生出来的东西是一个非我,而决不会是别的什么东西。

    现在,我们就来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附加注释的意义。

    自我无条件地设定一个对象(一个对面站着的、被设定。。。。

 211

    81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为对立的〔或被设定于对面的〕非我)。因而,在自我的单纯。。

    的设定〔活动〕中,自我仅仅依存于自身而不依存在它以外。。。。。

    的任何东西。如果仅仅一般地设定一个对象,如果凭着这个。。

    对象而仅仅一般地设定自我是有界限的,那么,可以说〔我们〕所要求的都得到实现了。在这里,要有一条有规定的界。。。。

    限,那是不可思议的。自我现在是无条件地受到限制了,是有界限的了,但它的界限在哪里呢?是在C点以内还是在C点以外呢?这样一个点究竟凭什么可以规定下来呢?它始终是仅仅依存于自我的自发性的,而这个自发性则是通过自我无条件地设定起来的。自我把边界点设定到无限中去,它设。。。。

    定到哪里,边界点就在哪里。自我是有限的,因为它是应该有边界的。但是,它在这个有限中却是无限的,因为边界可以永无止境地向无限中设定。就它的有限性而言,它是无限的;就它的无限性而言,它是有限的。——因此,它并不象上面所说的那样受一个客体的绝对设定〔活动〕的限制,它反而只是无条件地、毋需任何根据地自己限制自己。由于这样一种绝对限制与自我的绝对无限的本质相矛盾,所以这种绝对限制本身是不可能的,而且非我的整个设定对立的〔活动〕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进一步说,不论它把对象设定到无限中的什么地方去,它终究是在设定一个对象(一个对立的东西)

    ,因而它。。。。

    总是在设定一种在它之外的、不依存于它的设定活动的、而是与它的设定活动相反或对立的活动。这种相反或对立的活动,既然是在自我那里设定了的,那么,不用说在一定意义上(没有讨论这是什么意义)

    必定存在于自我之中。

    但是,在。。。。。。。

 212

    第三部分 实践知识学的基础981

    另一种意义上(同样也没有讨论这是什么意义)

    ,它又必定存在于对象之中。就这种活动存在于对象之中而言,应该是与自我的某种活动(=X)相对立。

    这当然不是说它与它所赖以在自我中被设定的那种活动相对立,因为它与那种活动是同一个东西。因而它应该是与某种别的活动相对立。因此,只。。。。。。

    要一个对象被设定起来,那就必定还有一个与设定活动不同的活动(=X)

    作为设定对象的那个设定活动之所以可能的条。。。。

    件出现于自我之中。那么,这种活动是个什么东西呢?

    首先,是这样一种活动,它不因对象而被扬弃。因为它。。。。。。

    应该与对象的活动相对立,因而两者既然被设定了,就应该同时并存:——这也就是说,它是这样一种活动,它的存在是不依存于对象而独立的,正如反过来说对象是不依存于它(而独立)

    的那样。——其次,这样一种活动必定无条件地奠基于自我之中,因为它是不依存于对象的设定〔活动〕(而独立)的,而且,反过来说,对象是不依存于它(而独立)的。

    因此它是通过自我赖以设定自己的那种绝对行为而被设定的。——最后,如上所述,客体应该能被设定到无限那里去,因而这种与对象相对抗的自我活动本身必定超越一切可能的客体而向无限奔去,而且其本身必定是无限的。——但是,必须有一个客体被设定起来,只要第二原理有效,这一点就确定无疑。——因此,X就是被自我设定于自身之中的那个无限的活动。

    而且这个无限的活动对于自我的客观活动的关系,正如可能性的根据对于以之为根据的东西的关系那样。对象之所以被设定起来,只是由于自我的一种活动受到了对抗。

    没有这种自我的活动,就没有对象。——它们之间的关系,就

 213

    091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是规定者对于被规定者那样。只有上述活动受到了对抗的情。。。

    况下,才能有一个对象被设定起来。而只要上述活动没受到。。

    对抗,就没有对象。

    现在我们就这种活动与对象的活动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这种活动。——就其自在地情况来说,两者是完全互不依存的,完全互相对立的。它们之间根本不存在关系。但是,如果按照要求设定一个对象,那么,它们就终究不能通过设定对象的那个自我而互相联系起来。

    一个对象的设定,一般地说,同样依存于这种关系。只要一个客体设定起来,它们就联系起来。

    而只要它们不联系起来,也就没有客体被设定起来。——此外,由于客体是绝对地、无条件地、不需任何根据地(单纯作为这样一种设定行动)被设定起来的,所以关系也是无条件地和毋需任何根据发生的。而且,关于在什么情况下一个非我的设定是绝对的这一问题,现在已彻底弄清楚了,那就是,如果非我把自身建立在上述那种完全依附于自我的关系上,则非我的设定〔活动〕就是绝对的。它们无条件地被联系起来了,就是说,它们同样无条件地被设定起来。但是,由于它们并不是一样的,虽然对象肯定是要设定的,所以这只可以说,它们的一样,它们的等同是个无条件的要求:它们应该是无条件的等同。——但由于它们实际上并不是一样的,所以两者之中究竟哪一方应该顺应对方的问题,以及等同的根据究竟应该承认在哪一方的问题,依旧悬而未决。——〔可是〕,这样的问题必须如何来解答,却是一目了然的。正如自我是设定的,一切实在同样都是设定的。一切都应该在自我中被设定。自我应该是绝对独立的,而一切都

 214

    第三部分 实践知识学的基础191

    应该是依存于它的。由此可见,客体与自我的一致性乃是一种需要。而提出这种需要的是绝对的自我,绝对自我直接为了自己的绝对存在需要客体与自我的一致性。

    ①

    〔活动y(在被设定为客体的那个东西里)

    ,根据上面的说法是出现了(关于它是怎么出现的,以及对哪种主体能力而。。。。

    言,它是出现的,这里仍然没有弄清楚)。同活动y联系的是自我的一种活动。因而这种活动就被设想为一种与自我的上述活动相同而又居于自我之外的活动(=-y)。那么这个活动的关系根据在哪里呢?显然就在于一切活动都应与自我的。。

    活动相同这一要求里。而这一要求的根据,则在自我的绝对存在里。

    -y存在于这样一个领域里,在这个领域里,一切活。。

    动实际上都会与自我的活动等同,因而-y是一种理想。——现在y并不与-y一致,而是与-y相反。因此,。。y就被归属于一个客体。假如没有上述关系以及作为该关系的根据的绝对要求,那就不会有对于自我而言的客体,毋宁

    ①康德的无上命令。

    康德曾默默地把恰恰知识学建立起来的那些前提当作他的批判方法的基础;这一事实如果说在什么地方可以一目瞭然的话,那么这地方就是此处。假如康德不是预先预定了一个绝对的自我的存在(即是它不是实际存在着,至少是应该存在着)

    作为出发点,通过这个绝对存在来设定一切存在,那他当初怎么竟能提出了无上命令,作为与纯粹自我相一致的绝对假定的呢?——康德的绝大多数追随者,关于无上命令所谈的东西,显然只是跟在这位伟人后面旧话重提,至于一个绝对假定的权力根据何在,他们显然还根本没有涉及。——仅仅因为自我本身是绝对的,而且唯其如此,所以它才有权进行绝对的假定;并且,这一权利的适用范围最大也只限于假定它的这个绝对存在。——一种哲学,在它不能再往前走的一切尽头处,归依于一个意识事实,它至少是比声名狼藉的通俗哲学更有根据些。

 215

    291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自我就会是一切,并且正如我们将在更后面看到的那样,恰恰由于自我是一切,它又会是无。

    〕因此,绝对自我无条件地把自己本身与一个非我(上述的-y)联系起来。而这个-y,就其形式而并非就其内容而言,就是说,只要有某种东西存在于自我之外,它就应该是个非我。因为它应该与自我完全一致。但是,它并不能与自我一致,因为它仅仅按照形式才应该是一个非我。因此,自我那种与非我相联系的活动,根本不是一种促成实际等同的规定活动,而只是要去进行规定的一种倾向,一种努力。但。。

    是,这种规定活动毕竟是完全有合法权力的,因为它是由自我的绝对设定活动设定的。

    因此,我们至今探讨分析的结果可以归结如下:自我返回自己本身的纯粹活动,就其与一个可能的客体的关系而言,。。。。。。。。。。。。。。。

    是一种努力。这种无限的努力向无限冲去,是一切客体之所。。。。。。。。

    以可能的条件,没有努力,就没有客体。。。。。。。

    我们现在知道,我们前面承担下来的那个任务是在什么意义上由别的原理所证明的这些结论而得到完成的,以及前面揭示出的那个矛盾在是什么意义上得到解决的。——一般被认为是认知能力的这个自我,尽管它是依存于一个非我的,尽管它只是作为一个非我才是一个认识能力,它毕竟应该单纯地依存于自我。而且为了使这种情况成为可能,我们曾不得不再次引用自我规定非我这一因果性。当然这只是就非我是能认知的自我的客体这个意义而言的。最初看来,而且就名词的整个外延来说,这种因果性曾把自己扬弃掉。

    〔因为〕在因果性的前提下,不是自我没有被设定,就是非我没有被

 216

    第三部分 实践知识学的基础391

    设定,因而在自我与非我之间不能发生任何这样的因果关系。

    为了设法调合这个矛盾,我们曾经作出区别,即把自我的两种对立的活动区别为纯粹的活动和客观的活动。并且我们曾提出这样的前提:即第一种活动对第二种活动也许会象原因对结果那样直接发生关系。第二种活动对客体也许会象原因对结果那样直接发生关系,从而自我的纯粹活动也许至少可以间接地(通过客观活动这个中间环节)

    与客体发生关系。

    那。。。

    么现在要问,这个假定的前提在什么情况下已经得到证明,又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得到证明呢?

    自我的纯粹活动最初在什么情况下证明了自己是〔自我的〕客观活动的原因呢?首先,没有一个与客体活动相对立的自我的活动预先存在着,就不可能有任何客体被设定起来,而且,这种必然先于一切客体的活动必定是绝对地和无条件地出于主体本身而就在主体之内,从而就是主体的纯粹活动,那么,只要是在这个意义上,自我的纯粹活动作为纯粹活动,就是一切设定客体的活动的条件。

    但是,还有这样的情况,即。。。。。。。。。。。。。。

    这种纯粹活动原来是绝对不与客体发生关系的,是象客体不依存于它那样完全不依存于客体的。那么,只要是在这个意义上,这种纯粹活动就必定通过自我的一种同样绝对的行为

 217

    491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而与客体(在此情况下它还没有作为客体被设定起来)

    ①。。活动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现在,作为行为的这种行为,根据它的形式来说(它实际上是出现了)

    ,虽然是绝对的(在理论知。。。

    识学里,反思的绝对自发性就是建立在它的绝对存在上的,而且在实践知识学里,意志的绝对自发性也是建立在它的绝对存在上的,关于后一方面我们届时就会看到)

    ,可是,按照它的内容来说(它是一种联系活动,而且它要求以后被设定为。。

    客体的那个东西具有等同性和附属性)

    ,却是由于自我的绝对被设定,亦即由于一切实在包括于其中的那个整体而产生的,〔因而不是绝对的,却是有条件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纯粹的活动则是进行联系的条件,而这种联系活动反而是自。。。。。。。

    在的客体的设定活动所绝不可能缺少的东西。——纯粹的活动,只要它被刚才所说的那种行为联到一个(可能的)客体上去,那么,如我们已经说过的那样,它就是一种努力。一般说来,为什么联系着一个客体的纯粹活动要被设定起来,其

    ①有一种主张,说纯粹活动自在地、在本质上,本就联系着一个客体,其。。。。。。。

    联系并不特别需要一个绝对的联系行动;这一主张可以说就是可理解的或理智的。。。。。。。

    宿命论的先验原理,就是我们知识学建立以前可能有的、论述自由问题的最严密。。。

    体系的先验原理。从这条原理出发,人们在有限本质的问题上才能言之成理地得出如下的结论:纯粹活动只要是没表现于外,它就不能算是被设定了,而且有限本质是直截了当地被设定为有限的,尽管实际上它不是靠它自己本身而是靠它以外的某物才能得到说明的东西。可理解的宿命论的体系,如果说这样一个概念还不那么使我们觉得浮夸的话,它也许适用于神、上帝,即是说,它的主张所针对的也许是这样一种本质,这种本质由于它有纯粹活动,它的客观活动也就直接被设定了。

 218

    第三部分 实践知识学的基础591

    根据并不存在于纯粹活动本身。但是,如果这种纯粹活动已。。

    被设定了,那么,它为什么要被设定为一种努力,其根据则。。

    存在于纯粹活动之中。

    (上面曾要求一切都与自我一致,要求一切实在都应该是由自我无条件地设定起来的。这种要求乃是人们通常称之为并且应该称之为实践理性的那种东西。理性的这样一种实践能力至今一直是作为公设被假定下来,然而是没有证明的。

    因此,哲学家们过去经常碰到的一种请求,即恳请他们把理性之是实践性的这一点证明出来,这实在是非常正当的。——。。。

    可是,这样一种证明,在进行的时候,必须使理论理性本身感到满意,而决不可单凭一句命令就把理论理性一脚踢开。

    这是不可能以别的方式办到的,除非指出:如果理性不是实践性的,它就根本不能是理论性的,也就是说,如果人没有一种实践能力,他就不可能有认知能力。而任何表象能力都是建立在实践能力上的,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而这一点则是刚才已经做到了的,因为我们已经证实:没有努力就根本不可能有客体。)

    但是,我们还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如果不解决,我们的整个理论就有垮台的危险。这就是:如果在进行联系的自我面前不是已经以不论哪种方式出现了客体的活动,则纯粹活动的趋势对于事后出现的客体的努力就不可能有前面所要求的那种关系(这种关系的发生,或者是直接的,或者是以一个按照上述纯粹活动的观念所拟定的理想为媒介的)。

    现在,如果我们以同样的方式利用客体的活动对自我的纯粹活动的趋势之间的关系,让自我面前先有一个客体活动,那么,

 219

    691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我们的说明就是在转圆圈,我们就陷于循环论证,我们就绝对得不到关系的一般的最初根据。这样一种最初根据之必须指明出来,仅仅从观念上来说,就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应该有这样一种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