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有句古话:鸿雁传情。这不仅适用于情侣,也适用于父女。在沈阳就有这样一个父亲,女儿到湖南读大学时他拿起了笔,以哲思散文的形式寄去一封封书信,当女儿成功申请到全额奖学金,远赴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时,这个父亲将这些书信整理并集粹成书。
这便是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沙一世界》、《一滴一海洋》,而这个父亲便是该书的作者蒋光宇先生,同时他也是《读者》杂志与全国100名签约作家和作者之一,在哲思散文写作领域享有一定声誉,其作品在《读者》、《青年文摘》等100余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转载。
在谈到该书的成书背景时,蒋光宇先生说:在女儿成功考取湖南医大后,为了让女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和谐处理人际关系,我写了《钢琴上的黑白左右手》;女儿的课业日渐繁重,为了勉励她我写了《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在女儿压力过大时,为了让她健康的面对生活,我写了《寻找快乐》。直到现在,女儿在美国读书,这也仍旧是我们的保留曲目。每每当她遇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时,我也会写这样的故事劝慰和鼓励她!
善良、正直,做人、处事,智慧与成功始终是人们在生存状态中所努力追寻的。心灵上的启迪和抚慰是处于紧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节奏中的青年人所渴求的。《一沙一世界》、《一滴一海洋》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小故事串联而成,它既是蒋光宇先生为自己的女儿所撰写的,更是他为更广大青年群体所撰写的人生智慧!
《读者》杂志主编彭长城曾评价说:这两本书里的许多文章短小清新,以小见大,透射着生活的智慧及生命的尊严,让人感悟良多;著名的散文作家王充闾说:书中多的是生存智慧与人生智慧,是智性的思索和哲学的感悟,是植根于现实土壤而沉潜到文化与生命深处的对于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探索。其称名也小,而所见者大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一步悟解人生、认识自我,饱享超越性感悟的快乐;著名散文作家鲍尔吉 原野说:打开这本书,像划亮火柴照亮了满屋的粮食。这满屋的粮食是:哲理、情趣、爱,使人感到温暖。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盼望更多的人读到蒋光宇先生的文章。
当时间的洗礼冲刷出心灵的沟壑,我们到哪里去寻求内心的一份宁静呢?当成长的拔痕绽露出青春的无知,我们又到哪里去啜饮人生的一杯哲学呢?当我们的行程遭遇了生活的瓶颈,又到哪里去摆渡,重获一种解脱和释放呢?
本书从生活中的点滴选取角度,经典故事贯通古今中外,以独立的小品文的形式予以诠释,给渴求成功与幸福的年轻人以深刻的启示。
近昔,《一沙一世界》在首届未成年人优秀文艺作品奖评选中荣获图书出版类二等奖!
序进步就是一直在努力
2004年5月8日,得知教育出版社准备给我出几本书,便把自己筛选的1000篇短文,约100万字左右,交到了第三编辑室主任王老师的手中。为了做到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王老师组织各位编辑和我先后开了几次座谈会。这些编辑都是年轻人,朝气蓬勃,思想敏锐。会上除了讨论怎样出好书的问题之外,还提了不少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大家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
问:为什么下力量写了这么多的短文?
答:主要是为了提高公文质量。1997年我调到省委办公厅,从区长这个行政岗位上改做文字工作。究竟能不能适应新的工作,是个实际的考验。除了精心写好领导交办的公文之外,我的第一个目标是在全国的秘书类杂志上发表短文,第二个目标是在能看到的各省委办公厅、省委党校的报刊上发表短文,第三个目标是在领导科学、管理科学的报刊上发表短文,第四个目标是在通俗流行类报刊上发表短文。当时并没想到,由易到难,越写越多。结合工作多为报刊写稿件,无疑有利于提高公文质量。如果说开始写作是为了适应工作的急需,那么日久天长也就成了兴趣、爱好或习惯。
问:都是利用什么时间写的?
答:主要是业余时间。我的父母健在,女儿在美国读博士,是全额奖学金,几乎没有什么家庭负担。妻子在国税局工作,是我得心应手的秘书。如果没有她的帮助,我的短文无论如何达不到目前的质量和数量。前几年,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琪延博士为首的生活时间课题组,曾对全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时间进行了抽样调查:从人的一生时间分配来看,生活必需时间几乎占去了整个生命时间的50%,闲暇时间占33%,工作时间占10%,正规学习时间占7%。工作时间和正规学习时间仅仅占整个人生时间的17%。简单些说,一个人一生的闲暇时间相当于工作时间和正规学习时间之和的2倍。仅每年的每周双休日和节假日,就有114天之多。社会发展到现在,闲暇时间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已经成为举足轻重、仅次于生活必需时间的第二大时间段。闲暇时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一笔不利用就会流失的巨大财富。马克思说:〃时间就是能力发展的地盘。〃爱因斯坦说:〃人之差距在于业余时间。〃人类越文明进步,这些至理名言也就越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问:这些文章都发表过吗?
答:大多数在100多种层次较高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其中有一半以上被《语文报》、《今晚报》、《文摘报》、《报刊文摘》、《扬子晚报》、《读者》、《青年文摘》、《知音》、《视野》、《辽宁内参》、《江苏内参》、《广东内参》和人民日报社办的《思想理论动态参阅》等报刊转载,有些被选为卷首语,有些被选编入书,有些被用于语文教学参考,有些在省级或国家级报刊举办的征文中获奖。由于报刊和图书市场的繁荣,特别是文摘类报刊的增加,有些短文,常常被转载多次。加上日积月累的短文具备了一定规模,每年发表、被转载和被选入书的短文数量也增长较快。如果今年不出意外,达到500篇次以上还是比较有把握的。2003年,还侥幸成为《读者》杂志社与全国百名签约的作家、作者之一。但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也只能说明过去。
问:领导和同事对你写作有没有什么意见?
答:没有,省委办公厅是一个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优秀集体。这七、八年,在办公厅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自己同自己比有了一定的进步,有的公文受到表奖,4次被评为年度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奖励了一级工资,还把我培养成一名副厅级干部。当然,结合工作多为报刊写稿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稿费和虚名,而是为了尽快提高文稿质量,做一名合格的省委办公厅的党务工作者,是为了让生命汲取更多的营养,奉献更多的光和热,让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即使在写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没有丝毫值得骄傲自满的理由。满招损,谦受益,谦和就是安全。这些都是有益的格言。
问:那你一定有文字基础吧?
答:有一定基础,不够好。发表在国家级杂志上的第一篇文章是1982年。以后虽没中断,但工作忙,学得差,写得少,每年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的也只有十篇上下。我羡慕你们,感谢你们,也相信你们完全能成为既会编又善写的好编辑。年龄大的人能做到的,年轻人更能做得到。把简单的事情一直坚持做下去,就会变得不简单;把一般的事情一直坚持做下去,就会变得不一般;把平凡的事情一直坚持做下去,就会变得不平凡。
在座谈的时候我就产生了一种愿望,如果将来有机会,一定把上面的体会告诉给周围的同事,告诉给更多的朋友:不管做什么工作,进步与成功的关键,主要就是只管耕耘,莫问前程,就是一直在努力。
序序
读光宇老师的书稿,静下心来,深长思之,受益良多,百感交集;引发串串回忆,激起阵阵共鸣。
看了书中《成为一个有修养的好人》这篇文,我回忆起我们初次相识,是在1979年,我到市里开会,见到了蒋光宇老师,那时我在县城教初中,他在市教育学院教大专班,尽管职业差距很大,但同为沈阳下乡知识青年的经历,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相知互勉,后来成为挚友。
光宇是学员们公认的好老师,为人善良,诚恳热心;做事求实,乐观进取。讲课思路流畅,语言生动;文章写得言简意赅,直指人心。他70年代时就认为“好文章的作者都是好人。人品决定文品,文如其人。”
他这样做人、做事,也到处劝别人做人要善良,做事要求真,通过讲课,通过写文章。
后来他进了党政机关,38岁就当了区委副书记,45岁当了代区长、区长。在普通百姓看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官了,可光宇仍然觉得自己是人民中的一员,对上级、对下级仍然那么善良、诚恳、热心;做事还是那么求实、乐观、进取。
这期间,他仍然笔耕不辍,劝人做人要善良,做事要求真。
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他后来走到了副厅级的岗位上。,在老百姓看来,这是更大的官了,但光宇还是把自己看做人民中的一员,对上级、对下级仍然那么善良、诚恳、热心;做事还是那么求实、乐观、进取。
这期间,光宇笔耕更加勤奋,他一以贯之的用写文章的方式劝人做人要善良,做事要认真。写好文章成了他的兴趣,成了他的精神需要,成了他做人的责任和义务。他是用心在和读者谈心,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人生的智慧,工作的经验,学习的感悟,生活的窍门,全都坦诚地告诉读者,这样的文章当然打动人心,引发共鸣。全国100多种层次较高的报刊杂志都发表他的文章。
一位副厅级干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又写了这么多文章,时间从哪里来,光宇老师讲:“主要是业余时间。人的一生,生活必需时间几乎占去了整个生命的50%,闲暇时间占33%,工作时间占10%,正规学习时间占7%。简单些说,一个人一生的闲暇时间相当于工作时间和正规学习时间之和的2倍。仅每年的双休日和节假日就有114天之多。闲暇时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人之差距在于业余时间。”
读光宇这本书,最使我敬佩的,是他劝人善良、认真,他首先从自己做起,做人善良、做人认真。《善良在传递中释放能量》、《坦言失误》、《对自己的相貌负责》、《盘点心灵》、《信誉》、《播种诚实》、《诚实使赝品升值畅销》等文章中的主张和见解,光宇首先都以自己开始一点一滴地去做,一以贯之地去做,于是他在从教师到副厅级干部的每一个岗位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光宇还把文章中的见解在自己的家庭中一点一滴地去做,一以贯之地去做。光宇是孝子,他以善良的心,认真的态度关注父母的需要,从细节上关照老人心的开朗、身的健康,使两位老人至今感觉夕阳无限好。光宇与妻子相濡以沫、互敬互爱、互激互励。光宇对自己的女儿更是既充满爱心、又严格要求,鼓励女儿,既求真务实,又大胆创新,于是女儿德智体全面发展,考取美国博士研究生,获得全额奖学金……
我常想,如果我们国家每个人都能做人善良、做事认真,那么我国一定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如果全世界每个人都能做人善良、做事认真,那么共产主义一定会提前到来。
我盼望光宇能影响更多的人,盼望更多人读到光宇的文章;一定有更多的读者也盼望,才有百余家报刊发表他的文章;出版社也盼望,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出版了《一沙一世界》《一滴一海洋》。
近16年是我国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阶段。这一阶段体制转轨、产业调整、社会变革、发展提速、观念更新、选择多元、利益重组、规则再创……面对滔滔信息、滚滚红尘,人们尤其需要守住心灵的宁静,建设精神家园。
光宇的《一沙一世界》《一滴一海洋》是用诚心写的,我们带着诚心去读,便会感到,尽管我们个人无法改造客观世界,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管理得天清日朗,能让自己更珍爱生命,善待他人,求真务实,奋发进取,能方善圆,宽容开朗。生活的大浪也许把我们冲上高峰,也许把我们卷入深谷。无论在哪一个坐标点上,我们都能让自己自强不息乐观进取,高楼住得,茅屋居得;高官做得,百姓当得;寒也耐得,暑也熬得;表扬禁得,批评听得;顺境处得,逆境受得。
象光宇那样,真诚善良地做人,求真务实地做事,管理好自己的心灵世界,是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是人民的需要,国家的需要。
新年新书《一沙一世界》《一滴一海洋》出版之时,写了这篇序,自知难以点化本书之旨,好在读者可以立即打开正文,一睹为快吧!
魏书生
一沙一世界努力的人最聪明
约翰和汤姆是相邻两家的孩子,他俩从小就在一起玩耍、上学。约翰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孩子,学什么都是一点就通,考试常常名列前茅。大家都夸他天资过人,他自己也感到自豪与骄傲。与约翰相比,汤姆的脑子显然不够机灵,甚至有点愚钝。尽管汤姆也很用功,但学习成绩却难以进入前十名。时间久了,他时常从心底流露出自卑与无奈。
然而,汤姆的母亲却总是鼓励他:“在开始的时候,尽管有些奔驰的骏马总是呼啸着遥遥领先,但最先抵达目的地的,却往往是有非凡耐心和毅力的骆驼。如果你能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完全可以做出连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
后来,汤姆母亲的话果真被事实所验证。聪明的约翰自诩是个聪明人,但一生业绩平平,没能成就任何一件大事。而自觉很笨的汤姆,却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一点点地超越自我,最终成就了辉煌的业绩。
约翰愤愤不平,以至郁郁而终。他的灵魂飞到了天堂后,质问上帝:“我的聪明才智远远超过汤姆,我应该比他更出类拔萃才是,可为什么你却让他成为了人间的佼佼者呢?!”
上帝笑了笑说:“可怜的约翰啊,你至死都没能弄明白:我把每个人送到世上,在他生命的‘褡裢’里都放了同样的两件礼物——‘聪明’与‘努力’。只不过你把‘聪明’放到了‘褡裢’的前面,把‘努力’放到了‘褡裢’的后面。你因为常常看到或触摸到‘聪明’而沾沾自喜,却忽视了‘努力’,所以聪明反被聪明误,一生业绩平平!而汤姆与你恰恰相反,把‘努力’放到了‘褡裢’的前面,把‘聪明’放到了‘褡裢’的后面。他看不到自己的聪明,并由自卑转变为努力,总是锲而不舍地努力!努力!再努力!向前!向前!再向前!所以,他成就辉煌。”
约翰又问到:“照你这么讲,那聪明人和愚钝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吗?什么样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呢?”
上帝又笑了笑说:“是的,是这样。用进废退,概莫能外。如果聪明人总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而不再努力,就会逐渐变成愚钝人;如果愚钝人总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少而不断努力,就会逐渐变成聪明人。只有不断努力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简言之,努力的人最聪明。”
信赖
心理学教授恩科,带领一群学生做过这样一个关于信赖的实验:
他首先让学生们面朝他站成两排横队,然后命令后一排的同学做好救助准备,待他喊了“开始”之后,前一排的同学就往后一排位置相对应的同学身上倒。
等同学们准备好了之后,他郑重地发出动员和指令:“前面的同学别有顾虑,要尽力往后倒!好,开始!”
几乎是所有的前排同学都嘻嘻哈哈地一边笑着,一边按照恩科教授的指令,身子一点一点地向后倾斜。但是,大家明显地暗自掌握着自己身体的平衡,并不肯把自己撂倒在后排那个同学的身上;后排的同学本来已经拉开了架势,预备扮演一回救人的英雄角色,但是,由于前面倒过来的身体重量并不够重,也只好扫兴地用手轻触了一下前排搭档的衣服就算了事。
可是,在前排的同学当中有一位例外——一位男生在听到恩科教授发出的指令之后,紧紧地闭上了双眼,十分彻底地向后面倒去。这位膀大腰圆男生的搭档,竟是一位小巧玲珑的女生。当这位女生看到这位男生毫不搀假地倒过来时,先是微微一怔,随即奋不顾身地去抱住他。看得出,她有些力不从心,但却倔强地咬着唇,竭尽全力地将他撑起……这位女生成功了!
恩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