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林徽因画传-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摩了解我是谁,他根本不和我说话……我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的时候,情况总是:'你懂什么?''你能说什么?'〃张幼仪说,他们结婚以来夫妻之间很少说话,关系冷漠,徐志摩说她是〃乡下土包子〃,〃观念守旧,没受教育〃,甚至曾对她说过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     

 


第二部分第15节:万种风情无地着(图)

  沉稳柔婉、性格内敛,主要接受传统教育的张幼仪,难以吸引天性浪漫天真、自由开放,受到中西两种文化熏陶的徐志摩。而且,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成见从一开始便有,这种成见顽固地阻止他对张幼仪作进一步的了解,因而,尽管张幼仪试着做种种努力,精心料理好家庭生活,但始终得不到徐志摩的认可,到了1921年的春天,他们这种本来就冷漠的关系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时的林徽因按阴历算比徐志摩小8岁,按阳历是7岁,他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是大哥哥辈的人物了。当年只有16岁的林徽因,却还只是个中学生。     

  关于第一次见面,林徽因在《悼志摩》中说,〃我初次遇到他,也就是他初次认识影响他迁学的狄更生先生。〃1920年秋天,徐志摩为了与英国文学家和〃中国迷〃狄更生认识,想请林长民作介绍,因而到林家去拜见林长民,在那里,他不但结识了狄更生,而且与林长民相谈甚欢,彼此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更为重要的是,他见到了让他倾慕一生的人林徽因。可以说,正是这次见面,改变了徐志摩今后的人生,使他的生命得到了绚烂但却短暂的绽放。     

  由于性情相近,都十分浪漫潇洒、率真幽默,从第一次见面起,徐志摩与林长民就一见如故,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从此,徐志摩成为林家的常客,一有空就跑去找他的老朋友聊天。林长民告诉徐志摩,他在留日期间曾经爱上一个日本女孩,并向他倾诉自己对婚姻的感受。徐志摩则向他讲述留美的经历,对学业的厌倦,等等。     

  这种忘年的友谊在短短的时间内突飞猛进,甚至发展到二人互通〃情书〃的地步。徐志摩扮一个有夫之妇,林长民则扮一个有妇之夫,假设两人在不自由的情况下相爱,只能互通书信倾诉绵绵情意。更有意思的是,徐志摩在回国之后还将一封林长民给他的〃情书〃公开发表。可以说,林长民的浪漫才情进一步激发了徐志摩内心的激情,便他更加开放、活跃。他说,当时他们两人〃彼此同感'万种风情无地着'的情调,这假惺惺未始不是一种心理学叫做'升华'的〃。     

  在林长民死后,徐志摩曾做一篇感情沉痛的悼文,在文中,他详细地谈到了对林长民的认识,敬佩,以及二人真挚深厚的友谊,一种〃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让人唏嘘不已,他说:〃谁有你的豪爽,谁有你的倜傥,谁有你用,你何尝放过你自己来?对己一如对人,你丝毫不存姑息,不存隐讳,这就够难能,在这无往不是矫揉的日子,再没有第二人,除了你,能给我这样脆爽的清淡的愉快。再没有第二人在我的前辈中,除了你,能使我感受到这样的无'执'无'我'精神。〃也许,只有他们这种具有真性情的人才能有这么独特的友情。     

  随着和林长民交往的深入,徐志摩与林徽因也熟了起来。他渐渐发现,这个梳着两条小辫、像是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不仅俊秀可爱,而且思维活跃,见识明澈,她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和悟性都超出了她的年龄。     

  林徽因第一次与徐志摩见面,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表的美丽,蕴于内而体现于一颦一笑的大家闺秀的气质都让徐志摩赞叹不己,而且,随着交往的增多,林徽因的聪慧、幽默、追求独立、坚持己见等等内在的品质越来越散发出迷人的光辉,让徐志摩深深折服。在很多的闲暇时间,他们一起谈论各地见闻、风土人情、文学艺术、故家旧事等等。而其中最令两人着迷、让两颗心灵激动的,应该是文学的迷人殿堂。     

  徐志摩本来就具有浪漫不羁的诗人气质。在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之后,他大量阅读乔治·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哈代、艾略特等著名诗人、作家的作品,沉浸于文学的世界尽情逸游。心中的浪漫主义激情终于找到了文学上的知己,林徽因对文学艺术也是充满热爱,而且正以一颗敏感的少女的心感受、想像着这个世界。     

  他们一起讨论某个作家的风格、某首诗歌的韵味,有时为有共同的见解而激动不己,有时也会互相争论。这时的徐志摩在对她的一片深情中,可能己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领她进入英国诗歌和英国戏剧的世界,新美感、新观念、新感觉,同时也迷惑了他自己,也就是在这种频繁而又让人着迷的交往中,徐志摩对林徽因〃倾倒之极〃,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梦想中的伴侣,回味不尽的诗歌情思。他在日记中宣泄自己的感情,灵感闪现便给林徽因写信倾诉,用他自己的话说:     

 


第二部分第16节:迷惘的黑夜封锁起重愁(图)

  〃正当我生平最重大一个关节,也是我在机械教育的桎梏下自求解脱的时期,所以我那时的日记上只是泛滥着洪水,狂窜着烈焰,苦痛的呼声参合着狂欢的叫响,幻想的希望蜃楼似的隐现着……〃     

  张幼仪则说:〃几年以后,我才从郭君那儿得知徐志摩之所以每天早上赶忙出去。那时伦敦和沙士顿之间的邮件送得很快,所以徐志摩和他女朋友至少每天都可以鱼雁往返。〃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徐志摩发现自己来林寓不仅仅是为了找林长民,更是想见林徽因,想和林徽因说话。他生平第一次,深深体会到爱恋一个人的痛苦和甜蜜,尽管他与妻子张幼仪已经结婚6年。徐志摩的感情来得迅疾而强烈,他认为,他对林徽因的追求是对爱与美及自由的追求。因此,他要结束与张幼仪无爱的婚姻。     

  对于林徽因来说,这种火一般的爱恋让她感到激动、幸福而又困惑。她因为有了这么一位才华横溢、宽容、善良、体贴的〃大朋友〃而庆幸,父亲不在身边时候也有人做伴了,满腹的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也有人倾诉了。世界好像不再那么空虚,一个热情的身影填补了无聊的空闲时间,一切变得似乎更有活力,更有激情。但是,她只能把他当做一位〃大朋友〃,其实,一开始相识的时候,比她大近十岁的徐志摩更倾心的是与她的父亲的友谊。甚至可以说,一开始,徐志摩是作为林徽因的〃徐叔叔〃而出现的,当这位比自己年长而且已婚的男子向自己坦白火辣辣的爱慕之情的时候,林徽因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不自主地往后退缩,像是怕被这热情所灼伤。     

  这期间,徐志摩曾对林徽因表示了一点感情,林徽因见了信惊慌失措,自己不敢给徐志摩回信,由林长民给徐志摩回了封信。现在已经发现了当年林长民给徐志摩的信,信上说:〃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惊,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不可否认,她爱徐志摩广博的见识、独立的见解、奔放的性情、坦荡率真的为人。尽管徐志摩长她8岁,但他是一个具有赤子之心,孩子般的〃真人〃。     

  面对徐志摩热烈而率真的感情追求,林徽因不知所措了。林徽因的一首名作《那一晚》,写的就是1920年康桥的〃那一晚〃,她说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照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黑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最初的慌乱过去之后,16岁的林徽因竟沉静下来。她难过地反省自己:当初,正是清楚地知道徐志摩是有家室的人,才会跟他无顾忌地交往,自己怎么可以去做破坏别人家庭的事情呢?     

  6.再见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第二部分第17节:我不够爱他的缘故(图)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英国,伦敦,康桥,本是3个平常的地名,对于沉浸在爱情里的徐志摩来说,这并不一般,而对于当时年龄尚小,却已是一个聪颖的美丽少女的林徽因来说,这也是一段永世值得记忆的岁月。     

  到了1921年夏天,虽然经历一系列曲折,被爱情所鼓动的徐志摩不但没有退缩,而且更加勇敢地追求林徽因,他已经下定决心。被遗弃的张幼仪想以死了结,经过反复考虑,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不久,她离开沙士顿,去了巴黎她二哥那儿。     

  而对两人的性格、感情、现实状况,甚至今后的人生道路,看得更为清楚的,是徐志摩的挚友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徐志摩是个有妇之夫,他的浪漫天性难以拘束,自己已经与梁启超有口头之约等等因素他都会考虑。自己与这位忘年交玩〃爱情游戏〃可以,但女儿的终身大事还是要慎重考虑,他对自己的朋友了解甚深,判定他只是一个好的朋友,而不能是一个好的女婿。因而,知道徐志摩的爱情之火已经愈烧愈烈,快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的时候,他立即决定让林徽因跟随柏烈特医生一家前往英国南部的海滨小城布莱顿度暑假,以防止意外发生。     

  在布莱顿海滨,林徽因与柏烈特的五个女儿吉蒂、黛丝、苏珊、苏娜、斯泰西尽情嬉戏,非常快乐。一次在沙滩上玩的时候,斯泰西用沙子堆了一个城堡,但是反复几次都快堆成的时候,一下子又塌了下来,于是她喊着黛丝:〃来!工程师,帮帮忙。〃     

  黛丝一会儿就给妹妹堆成了一座沙子的城堡。果然,黛丝很快就用沙子堆成了一座漂亮的城堡。林徽因好奇地问:〃为什么大家叫你工程师?〃黛丝说:〃我对建筑感兴趣。将来我想做工程师。〃林徽因又问:〃你说的是盖房子吗?〃黛丝告诉她:〃不。建筑和盖房子不是一回事。建筑是一门艺术!〃林徽因的心动了一下,对建筑这一艺术世界更加向往。     

  闲暇时候,林徽因则更加冷静地思考她与徐志摩的感情纠纷。徐志摩诗人的热情会不会只在某个时期短暂燃烧,这热情能持续多久?林徽因有父亲的浪漫潇洒,但骨子里却又十分理性。她后来说,如果徐志摩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徐志摩是爱过她的,她也感觉到了,只可惜没有发展下去。后来她多少是有点后悔的。     

  不久,林徽因收到父亲的来信,信中写道:     

  〃得汝来信,来即复。汝行后,我无甚事,亦不甚闲。匆匆过了一个星期,今日起实行整理归装。'波罗加'船展期至十月十四日始行。如是则发行李亦可稍缓。汝如觉得海滨快意,可待至九月七八日,与柏烈特家人同归,此间租屋,十四日满期,行李能于十二三日发出为便,想汝归来后结束余件当无及也。九月十四日以后,汝可住柏烈特家,此意先与说及,我何适,尚未定,但欲一身轻快随便游行了,用费亦可较省。老斐理璞尚未来,我意不欲多劳动他。此间余务有其女帮助足矣。但为远归留别,姑俟临去时,图一晤,已嘱他不必急来,其女九月梢入越剧训练处,汝更少伴,故尤以住柏家为宜,我即他住。将届开船时,还是到伦敦与汝一路赴法,一切较便。但手边行李较之寻常旅行不免较多,姑到临时再图部署。盼汝涉泳日诸,心身俱适。〃     

  八月二十四日父手书。     

  度假快结束时林徽因又收到了父亲的信:     

  读汝至壁醒函,我意正盼汝早归。前书所云与柏烈特家同回者,如汝多尽数日游兴了。今我已约泰晤士报馆监六号来年饭,汝五号能归为妙。报馆组织不可不观,午饭时可与商定参观时日。柏烈特处,吾懒致信,汝可先传吾意,并云九月十四日以后我如他适,或暂置汝其家,一切俟我与之面晤时,决定先谢其待汝殷勤之谊。     

  八月三十一日父手书。     

 


第二部分第18节:一辈子就只那一春(图)

  1921年10吕14日,林长民出国考察的时间到期,林徽因毅然随父亲乘海轮〃波罗加〃号归国。此时林徽因的心情可以用她后来写的《情愿》一诗做注解。     

  情愿     

  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     

  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     

  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     

  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     

  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惘;     

  在黄昏,夜半,蹑着脚走,     

  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     

   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     

  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     

  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     

  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     

  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     

  曾经在这个世界里活过。     

  临行前,他们并没有告知徐志摩要离开,徐志摩得知后自然异常痛苦。林徽因走后,为了抒发闲情逸志,他开始写诗了。星月的光辉让他感动得落泪,泠泠的溪水让他体会到寂寞,薄霜满地的树林让他倍觉伤感,强烈的无处可宣泄的各种意念燃烧着他,诗行铺满了一页页稿纸。     

  但徐志摩并没有追随而去,而是留在剑桥等待着与张幼仪离婚,进而再作打算,从1921年秋开始,徐志摩独自在剑桥呆了约一年的时间,正是有了这种相对安静的独处,徐志摩的诗情在酝酿中开始爆发。     

  徐志摩后来回忆说:〃那年的秋季我一个人回到康桥。整整有一个学年,那时我才有机会接近真正的康桥生活。同时我也慢慢的'发现'了康桥,我不曾知道过更大的愉快。〃〃我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绝对单独的机分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记那初春的眼吗?曾经有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去薄霜铺地的林子里闲步为听鸟语,为盼朝阳,为寻泥土渐次苏醒的花草。〃     

  林徽因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写作新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徐志摩的影响。她写于1931年的《仍然》,可以看作是对徐志摩《偶然》的应答之作,也是她自己心迹的坦陈:     

  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着晴空里     

  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     

  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     

  我却仍然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