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峡谷-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近年来又一处地理地貌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至声名日增,举世瞩目。它,就是地处西藏林芝地区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如何评价自米林县派乡转运站起到墨脱县巴昔卡的长达504.9 公里,最深为6009 米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科学界给以高度定评。部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经指出,如果说在我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见证,那么雅鲁藏布大峡谷则是大自然中具有科学意义的世界第一大奇观。一位多次赴青藏高原考察的科学家更是深有感触地说,在西藏,一个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一个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两者相距700多公里,人们选择哪个去看看,都会终生难忘。    
    这一重大科学发现还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1998年10月初,国务院批准同意将原来不简明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重新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有的专家指出,国务院还从未单独批准为一处地理实体作过命名。此次批准命名,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殊荣。根据雅鲁藏布大峡谷拥有的举世无双的地位,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又下达文件,批准将原来的墨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扩界更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球上大大小小的峡谷难以数计,迄今为止,仅就峡谷深度而言,前五名的峡谷排序可作如下表示:    
    一为深达6009米的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为深达4403米的尼泊尔喀利根得格大峡谷。    
    三为深达3200米的秘鲁科尔卡大峡谷。    
    四为深达3000米的中国金沙江虎跳峡。    
    五为深达2133米的美国克罗拉多大峡谷。    
    人们可曾记得,在以往的地理教科书中,以及一些辞典里,提及世界第一大峡谷,无不谓之美国克罗拉多大峡谷。就其深度而言,位居世界第5位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之所以名不符实地长时间地能在舆论上居世界峡谷之首,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地理的认识和了解需要有一个渐进过程,同时也归因于缺乏实事求是的宣传,人为地把克罗拉多大峡谷过度地夸大了。    
    直到1994年,谬误才得到纠正。做出这一贡献的是三个人,他们分别为张继民、高登义和杨逸畴。其改写历史的初端,实际始于日本考察队员武井义隆之死。    
    1993年10月,由中日两国队员组成的科学探险队赴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日本队员武井义隆和只也靖在帕隆藏布江漂流时,由于江流水势太猛,他们乘小艇刚一下水就翻了,人也被冲走。结果只也靖获救,武井义隆失踪。为了写这一探险故事,张继民借来资料研读。其中有1987年8月《中国科学》第8期B辑上题为“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水气通道初探”的论文。当他读到文中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几百公里长”、“峡谷平均深度在5000米以上”等处时,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科学新闻,继而又觉得这是一个重大地理发现。当时在张继民的记忆中,有世界第一大峡谷之称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才深2000米左右,比雅鲁藏布大峡谷浅多了。他据此认为,雅鲁藏布大峡谷极有可能是世界第一大峡谷。为了把这一率先发现变成现实,他随即把他的发现通报给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高登义、杨逸畴,请予合作考证,并希望作为共同发现推出。    
    对这一历史过程,高登义、杨逸畴先生都曾留下过回顾文字。    
    1995年3月15日,高先生以“世界第一大峡谷是如何揭示出来的”为题撰文写道:“时过7年,于1994年初,新华社记者张继民先生偶然谈到我们这篇文章,大为惊叹!也许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的特有敏锐吧,他当即给我打电话:‘拜读了你们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文章,非常兴奋!这条水汽通道深切5000多米,长几百公里,会不会是世界第一?”“张认真地对我说:‘你和老杨认真考证一下,比较一下美国的克罗拉多大峡谷,拿个结果好吗?’说完,又加重语气说:‘如果真是世界第一,我们一定不要放过!它是中国的财富啊!”    
    1995年5月1日,杨逸畴先生在致友人的信中非常肯定地写道:“正是在张继民的启示和督导下,于是我们……投入了世界最大峡谷的论证工作。”“因此我们说:像大峡谷作为世界之最的历史性发现,……有张继民这样科技记者的一半功劳。”1997年3月18日,杨先生又撰文明确指出:“我认为,张继民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发现者之一。”    
    正是由于我们三个人的共同努力,才为1994年4月16日召开的有刘东生院士、高登义、张继民、杨逸畴四人参加的科学论证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会上,首次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第二天,即4月17日,我通过新华社以独家新闻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重大地理科学发现。从此,雅鲁藏布大峡谷才作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第一部分 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第2节 感受水汽通道

    与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相关的地质、水文、植物、地理、环境、大气等学科的研究论文,科学家们发表了不少,出于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需要,尽管有些论文对于我来说似懂非懂,我还是硬着头皮读了一些篇章。印象最深的,最能澄清我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模糊认识的,则是高登义先生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理论。近年来,我一直以这个理论去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以及整个藏东南的植被、冰川状况,获益匪浅。    
    在科学意义上,地处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与我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同等重要。前者是以气候干燥、植物稀少,从裸露的谷壁上可以观察到从古代到新生代的各个时期地质地层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后者是以代表生命的绿色为基调,热带雨林浓荫蔽日,凤尾竹挺立坡头,杜鹃花争奇斗艳,藤萝植物纵横交错而备受赞赏。    
    人们难免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拉萨城四周的群山一片光秃秃?为什么藏北的古罗巴公一带几近成为不毛之地?而拥有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藏东南却会成为绿的世界,以至是地球上体现生物多样性不可多得的地区之一?    
    面对这些自然科学之谜,有关科学研究人员高登义、王维等经过多年的实地踏勘、施放探空气球,提出了水汽通道理论。在此,不妨对这一理论作一形象描述。    
    当暖湿气团在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生成后,在强劲的西南季风作用下,向北面的喜马拉雅山推进。然而,高耸的天墙般的喜马拉雅山却成了暖湿气团很难逾越的天然屏障。急于北进的暖湿气团在后面强风的推动下,继续在喜马拉雅山山前游动,终于找到了一个劈开大山的朝南的豁口——雅鲁藏布大峡谷尾口,于是,暖湿气团便以不可阻挡之势,顺着大峡谷猛烈地向北贯通。一个由大裂谷造就的罕见的水汽输送通道就这样形成了。也有人就此把大峡谷形象地称为暖湿水汽由南向北行动的“烟囱”。    
    雅鲁藏布大峡谷作为印度洋和孟加拉湾暖湿气团北进的通道,是可以看得见的。在一些阴雨天气里,人们如果伫立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谷坡上,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自然奇观:谷底,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发出隆隆巨响,浊浪滚滚,一泻千里;江流的上空,低垂浓重的暖湿云团有如游龙沿峡谷逆流而上。湿云遇高山顺着山势抬升,与高山冷空气交汇凝结,又降下丰沛的雨水。接着,云团顺主流峡谷或支流峡谷继续西行与北进,扩展到巴松湖、易贡、波密、林芝等地。林芝的八一镇有时为厚厚的浓云笼罩;波密城边的大山为湿云覆盖,半空中却现出闪着银光的雪峰。这些,均可视为大峡谷水汽游动的结果。    
    再强劲的气流也有减弱的时候。    
    逆雅鲁藏布江江流而上的暖湿气团,到了一定的区域,不再活跃,甚至能让人看到比较明显的截止点。例如在米林县城以西的30多公里处,就呈现出植被由茂密逐渐转向稀疏的过渡带。其缘由是,当西进的水汽顺着雅鲁藏布江谷地到达这里后,成了强弩之末,降水少了,地面的植被便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米林西部的朗县,地表基本是裸露的。还有地处大峡谷北方和东北方向的恰青冰川、则普冰川、米堆冰川、阿扎冰川一线,这些冰川均为世界著名的季风型温性冰川。说到底,它们的形成,同样是受沿大峡谷北进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暖湿云团到达上述海拔很高的高寒地区后,形成降雪,随之造就了这些冰川。    
    因此可以说,覆盖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高山上的银光闪烁的冰川与覆盖大峡谷地区低地的浓密的植被,是顺着大峡谷北进水汽的双生子。同样,藏东南地表所发生的一切,都与世界第一大峡谷密切相关。于是,有的科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谁的双脚一踏上藏东南郁郁葱葱的土地,他就已经在感受大峡谷。的确,这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所独有的输送水汽功能决定的。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植物要是有知,一定会万分感谢大峡谷的。它们的祖先受难时,就得到了大峡谷的庇护。第四纪冰期到来之际,雪花纷飞、天寒地冻,肃杀了数不尽的生物物种。以至在某些地区人们发现它们的踪迹,只能通过化石的发掘,从石痕上看它残缺不全的枝干和叶脉,推想它当年的多姿多彩。但在那个遥远而又极为寒冷的年代里,生长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植物,却得益于来自印度洋与孟加拉湾暖湿气流的频频送暖,躲过了第四纪冰期的寒流大扫荡,茂茂盛盛幸运到如今。有活化石之称的藻苔、喜马拉雅山双扇蕨、短柄垂子买麻藤、云南铁杉、领春木等珍贵植物物种,均可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看到,就是明证。    
    常识告诉我们,在北半球,热带气候带和自然带的分布平均在北纬23度30分。然而,在雅鲁藏希大峡谷地区则是一个特殊。由于受强大的自南向北的水汽输送的影响,使得这儿的热带山地气候和自然带向北推进了6个纬度,即北纬29度30分。    
    这意味着,此地成了地球上热带气候带分布的最北界。如果有影像和绘画将其展示出来,该是何等地壮观:一条长达600多公里的绿色带向北延伸,色彩鲜明地妆扮着青藏高原的东南方。谁能不认为这是生命的绝唱!    
    这一切都应归功于雅鲁藏布大峡谷,没有它作为水汽通道,藏东南就会成为不毛之地,与干旱贫瘠的藏北无异。


第一部分 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第3节 巴松湖揽胜

    暖湿汽团通过雅鲁藏布大峡谷对藏东南的影响,古已有之。林芝附近巴结乡巨柏林那一株株参天的柏树,虽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十分繁茂,说明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环境优越的地方。为了保护藏在山窝里的这片柏林,早在1982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此地就被确定为保护区。    
    巨柏林保护区前碑体上的碑文,对其作了这样的介绍:“巨柏,又称雅鲁藏布江柏木柏科柏属,藏语称拉薪秀巴,当地誉为“神树”,是国家珍稀二级保护树种,也是西藏特有的树种之一。    
    保护区位于东经94度20分,北纬29度40分,海拔高度3040米,面积130亩。巨柏林树高平均30米,平均直径约100厘米,总蓄积量5400余立方米。其中最大一株高近50米,直径5.8米,已经生长2500年以上,被誉为中国柏科之最。”    
    这株被当地群众称为巨柏王的柏树,四周被水泥护栏围住,以减少其受损。异常粗大的它,六七人才能合围。岁月的长河已剥掉了树的根部表皮,如同一张印第安人老者的脸,布满沧桑。我问同我一块考察的研究人员,这棵巨树的树龄是怎样测算出来的。他告诉我,有关科研部门曾对这棵巨柏打过钻,取样后算出了它的树龄。它太高大了,站在它的面前,觉得自己是那样的渺小。    
    我从研究人员那里还得知,这些巨柏生长得如此高大,得益于这里的地质。他指着土崖说:“看看这儿的层位,就知道它是湖相沉积。很早以前,这是一个高原湖。如果认真从层位寻找,还可找到螺壳。后来,由于地质的变化,湖岸被尼洋河冲开,只剩下山窝里这块遗留的沉积地,便成了巨柏生长的好地方。”    
    听了这番话,我茅塞顿开,明白了这片柏林为什么既不往山上延展,又不往南滋生,而独独长在山窝里。    
    怀着好奇心,我认真地在那片土崖里搜索着,结果真的找到一些螺壳。尽管长期的风吹日晒已使贝壳丧失形状的完整性,但大体的样子还是存在的,只不过稍稍一碰,便粉碎了。林后大山挡住了冷空气的侵袭,同样为这片丛林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离开巴结的巨柏保护区,我又随着考察队向东奔往巴松湖。巴松湖风光旖旎,已被世界旅游组织列入旅游景点。我们去那里的目的同样是考察来自印度洋暖湿气团对藏东南的影响。    
    顺着尼洋河,汽车向东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只见岔路的左侧,一座漂亮的牌楼呈现在我们面前,上面写着“巴松湖风景区”。    
    透过牌楼放眼望去,由于此处地形平坦,视野开阔,向东北方向延伸的公路一眼望不到头。车行半个小时后,地貌起了变化。只见山势陡峻,清澈而又猛烈的巴河从峡谷中流出,奔向我们身后的远方。让人称绝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然在峡谷的右侧造就了一块陡然矗立的独立巨石,伸向高空,而面向河流的部分,成了陡峭的悬崖。藏族同胞利用这一独特的地貌,将一根100多米长的钢丝绳高高地搭在巴河两侧的悬崖上,上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经幡,在微风的吹拂下飘动。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智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如此动人心弦的景观。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藏民们是怎样把钢丝绳横空悬挂上去的。    
    曾经来过这里的考察队员称,这里也称老虎口,是一处颇有特色的景观。想拍摄时,却找不到适宜的地点。在密林的遮掩下,近处的巴河藏而不露,不靠近是看不到河流的。穿过密林,走到悬崖边,往下一瞅,五六十米深,不由得心惊胆寒。举起相机试试,树挡住了镜头,欲摄到全景,还得下去一些才行。一位胆大的队员已经有所行动,他手扯着树干下到陡崖的一个坡坎,小心翼翼地走了两步,侧躺着拍了几张。我把我的相机递给他,请他也帮助揿一下快门。在他颤颤站起想爬上来时,悬崖上的我则被他的举动吓得大气也不敢出,生怕他脚下一滑,不小心掉下去。    
    为了找到拍摄老虎口最佳角度,我拿着相机,穿过高山栎林,沿路往上爬,只见几根并排圆木深深插入悬崖,把不知何故断了的路接了起来。此处视野开阔,我高兴地举起相机就拍。拍完后,忘乎所以地往回走,没想到一脚踩到木头的边缘,再往前十厘米,我就会坠入30多米深的谷底。我赶紧退回,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好几分钟才缓过神来。我当时深深地意识到:以后拍照,摄完后,一定要先看清脚下的地形再挪步。    
    巴河河谷的风光是壮美的,不仅宽阔的河谷地带溪流滚滚,林草茂盛,而且覆满栎树的大山脚下,还矗立着一座座30多米高的石堡。由此推断,巴河河谷早年还是军事要塞。    
    中午时分,到达目的地。巴松湖是尼洋河最大的支流——巴河中上游的一处高山湖,在工布江达县西部约90公里处,湖面平均海拔高度约3538米,面积为25.9平方公里。但见碧波荡漾,蓝天、白云、雪峰、绿树争相倒映在湖中,错落有致,水天浑然一体,让人陶醉。    
    巴松湖有一湖心岛,为古冰川作用遗留下来的大型“羊背石”,顺其古冰川滑移方向,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冰川擦痕。兴之所至,大家顾不上吃午饭,便顺着石阶而下,到了湖畔,招呼对面岛上的摆渡者,请他渡我们过去。    
    摆渡者过来了,同时让我们看了新奇。他摆渡时放弃了木桨,靠牵拉钢缆带动筏子。原来湖心岛与岸边连着一根粗粗的钢缆,木筏上一根绳子的绳头系着一个结实的木钩,木钩就搭在钢缆上。我们站在筏子上,摆渡者就用手抓着钢缆,毫不费劲地把我们拉到湖心岛上。其实不用他,我们也能把自己摆渡过去,由于有木钩的牵系,无需担心筏子会漂离。这种摆渡既省事又安全,不知聪明的藏民当初是怎么构想出来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