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深入人心,远不是流寇出身的孙可望所能代替。

    若孙可望真的取永历自代,第一个不服的便是各省的明朝官员,他们能接受联顺抗清、联西抗清,却绝不能接受一个并非朱家子弟的新皇帝诞生,更何况此时正是明清相争,决定汉家气数的最后时侯。在这节骨眼闹出汉民族最后抵抗力量的自相残杀,无疑是提前结束还能残喘苟延几年的南明政权。让人无奈的是,即便孙可望失败了。南明还是没能撑住,李定国艰难支撑了五年,终是无力阻止大厦倾倒,自己也忠魂埋骨边陲之地。

    孙可望的可耻不在于他想取明自代,有野心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野心遭到打击后。孙可望竟然投降清廷当了汉奸!做为一个长期领导大西军,又受封秦王的大人物,他的降清对于南明军心士气的打击巨大,由此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用金钱衡量!

    正是因为孙可望的降清,清军才能了解南明的虚实,也让大西军出滇后在各处战场针对清军的防线全部崩盘,清军几乎是没什么损失的就夺取了他早几年想取而不得的南进要地。

    每想起此,周士相都恨不得将孙可望活吞生剥!

    眼下,他无力干涉孙、李相争。也无力改变孙可望投敌,但他却能让局面不致于崩塌得那么快。他要影响这个历史进程,在新会,他做到了,接下来,他要做得更多。

    ……

    孙可望不得人心,他的部下也不会跟他一条道走到黑,更不会跟大西军四雄之一的李定国为敌。也更不会跟他们心目中的天子为敌,也许数月。也许年许,孙可望肯定会败亡,远在昆明的天子也定不会有事。

    周士相以大义和人心分析孙可望必败,陈奇策听着颇是有理,虽还是疑虑担心,但心中担心还是稍稍去了些。

    不过周士相只以大义和人心来道孙可望必败。不提现实双方力量对比,这让胡德玉心下颇有微辞,但他是忠于明室的,自然不想看到孙可望赢,也不想看到水师诸将因此事而意见不一。刚刚获得新会的大好局面再次分崩离析,因此也说了几点看法以支持周士相的意见。

    经周、胡二人这般分析,水师诸将也定了心思,没有了刚才听闻天子移跸昆明时那种天好像就要塌了的恐慌感,各自都开始分析此事对抗清局面的影响了。

    但随即周士相又提了个迫在眉睫的大事,他对陈奇策道:“安龙府一直是被孙可望的人马控制着,西宁王却自年初从新会退兵后便一直在两广交界休整,现在他率本部兵马去保驾,这广西岂不是要重入清军之手?”

    闻言,胡德玉摇摇头,道:“广西的线国安是孔有德的部将,孔有德死后,他同总兵马雄、全节带领清廷委任的那些府、州、县官逃到梧州负隅顽抗,后来见挡不住西宁王的兵马,便又退到了肇庆。三年前西宁王奉孙可望之命统领兵马自广西进抵湖南衡阳,参与攻打满清亲王尼堪之役,结果留在广西的我军兵力非常单薄,广州的尚可喜就趁机令线国安、马雄、全节挑选精兵会同广东水师副将强世爵等从广东封川出发,水、陆并进,重新占领了梧州。”

    稍顿又道:“后来线国安又乘桂林空虚一举击败宗室安西将军朱喜三,在平乐击败义宁伯龙韬、总兵廖凤部,再次占领了桂林,之后线国安、全节和清廷委任的广西巡抚陈维新便一直盘踞在桂林和梧州地区。西宁王在第一次攻打广东前曾想把这颗钉子拔掉,他率部再次进攻桂林,可惜这一次却未能奏捷。不过线国安虽然据有桂林和梧州,但这两年西宁王也驻在两广交界,所以线国安等人只敢采取守势,不敢派兵四处攻掠。但是现在西宁王带本部兵马去了昆明,留在广西的兵马肯定不多,线国安还会不会老实躲在桂林就难说了。”

    说到这,胡德玉的脸色暗了下去,显是不认为线国安会放着李定国这只老虎不在广西的大好机会不有所行动。

    陈奇策缓缓说道:“若是广西被清军全部占领,我等和朝廷的音讯也就彻底绝了,前有广东清军,后有广西清军,我们的处境比任何时候都要困难了。”

    周士相还是第一次听人讲解广西局势,之前他一直以为自孔有德战败后,广西便全数落入明军之手,现在听胡德玉一说,广西竟然还有清军势力存在,更要命的是广西首府桂林还在清军手中,这不是说之前李定国在广西和孔有德的大战全做了无用功吗!

    重创了敌军,迫使敌军主将自杀,又尽夺战略要城,结果却不派兵肃清敌军残兵,最后更是将主力调走,使得前番所有努力全白费,这仗到底如何打的,李定国又是如何想的?

    周士相很是难以理解李定国的广西战略观,他别的不知道,但知道广西要是丢了,广东的明军就成了孤军,将有可能受到来自广州和广西两个方向的清军进攻。换句话说,尚在广东境内坚持抗清的明军队伍全都身陷绝地了。

    “广西完了,我们也完了!”

    “桂林的线国安就是条饿狗,看到骨头能不上来咬?”

    “广西若是丢了,清廷肯定会命尚可喜、耿继茂西进,湖南的洪承畴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若是吴三桂那个狗贼再从四川南下,这仗还要不要打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五章 生死

    本就摇摇欲坠的永历******真是多灾多难,每当局面稍稍好转时就会被无情的打击粉碎,令得多少仁人志士扼腕长叹。用“屋漏偏逢连绵雨”来形容眼下南明政权的处境最是恰当不过,用来形容在广东的明军也是合适。

    局面有可能的恶化让水师诸将再一次情绪激动起来,这些人都是一直追随陈奇策抗清的将领,很多人都和清军有破家灭门之恨。这几年他们追随陈奇策困守孤岛,却无时无刻不盼着能收复故土,然而希望却随着一次次的失败而渐渐消散。这次好不容易得了新会城,原本盼着李定国大军可以再次东进一举拿下广州,可却又发生天子移跸昆明的大事,局势连番演变之下,他们很可能真的成为一支陷入绝地的孤军,复兴无望,报仇更是无望,这如何不能令他们失落,憋屈。更有人联想到几方面清军趁孙、李内讧同时南进的后果,不禁在心底泛出苦水,这大明看样子真的是要亡了。

    望着一干对前途感到悲观、迷茫的部下,白发老将也叹了口气,倘若局面真如胡德玉所想,广西清军趁李定国率部去云南而攻陷广西,和广东清军形成前的夹击之势,那对于广东的明军就无疑是场灾难了。

    国事艰难,为何我大明不能人心团结,一致对外?为何孙可望已贵为我大明秦王还不思报效,反要行那操莽之事呢!这真是祸起萧蔷,要便宜那北地胡人了。

    先帝啊,你怎么就在煤山吊死了呢,你九泉之下可知,如今的大明真的要亡了啊!

    陈奇策不为人注意的拭去眼中老泪,他早已打定要以身殉国,故而局面再艰难,老将军也不会畏惧半分。任他是洪承畴还是尚可喜。又或是吴三桂,便是那满州的真鞑子来了,他也要用手中的宝刀去和他们会一会。

    见诸将吵嚷没完,老帅又默不作声,吴远忙起身制止了诸将的吵嚷,他喝道:“清军还没打过来呢,你们这般吵吵做什么!你们吵上天就能保住朝廷,打败清军吗!”

    “朝廷都叫李定国迁到昆明去了,我们就是想保也要李定国肯让咱们保啊!…他若真要保皇上就不应该把朝廷迁到昆明去,这下可好。朝廷远在千里之外,咱们却在敌人的两面包围之中,这他娘的想跟朝廷说句话都不可能,还提什么保不保!”

    说话的是副总兵陆震,他是祖辈世袭武官出身,故而看不上大西军,直接就呼起了李定国的名讳。他话锋虽是冲着李定国而去,但却也道出了众人的心思,昆明固然是安全的大后方。可却无法有效指挥分散在各地的明军。仅就广东而言,圣驾在安龙时还能保持朝廷和广东当局的联络,朝廷搬到昆明,一旦广西为清军占有。广东当局就无法再与朝廷取得直接联络了。朝廷不知这边情况,这边又无法知道朝廷动向,这仗还怎么打?

    “朝廷迁到昆明,西宁王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这一点你们应当清楚,若西宁王真的将天子留在军中,万一天子有个什么闪失。这责任谁担得了?”

    胡德玉不能不为李定国解释,换作他是李定国也定会将朝廷移到昆明,而不是留在孙可望的兵马能威胁到的地方,那样危险太大,大明不能承受再失去一个皇帝的风险了。

    “昆明那地就是安全的?”

    陆震听不进胡德玉的话,他反驳道:“李定国为什么不能把圣驾迁到咱广东来,广州去不了,雷州、廉州总行吧,就是高州也行啊。圣驾在咱广东,咱们就是拼了命也要护得圣驾安全,绝不会让天子有任何闪失。可为什么李定国不把圣驾迁到咱广东来,他摆明信不过咱们!哼,照我说,李定国是有私心的,他是想做第二个孙可望,他就是想将天子和朝廷控制在自己手中!”

    这话说得就诛心了,在场的水师诸将有半数和陆震一样都是世袭武官出身,听陆震说这种话,有不少人竟然点头认可。其他人却是被这话吓得怔在那里,一个孙可望就让局面直线恶化,再来一个那还了得。

    “住嘴!”

    陈奇策听到这里再也坐不住了,比先前怒责郑成魁时还要动气,指着陆震怒吼起来:“西宁王乃天子亲封王爵,尔何敢如此污蔑当朝王爷!”

    “什么王爷,不过是个流贼…”

    陆震随口一句,却突然止住了嘴不敢说下去,因为他看到陈奇策已气得浑身打颤。

    “将军莫怒,陆总兵也只是心切朝廷,担心天子,这才口不择言,却非本意如此,还请将军莫怪。”

    见老将军要动真火,胡德玉忙上前挡在陆城面前,打眼色示意他赶紧退下。陆震也不是真想惹怒陈奇策,当下也就顺坡下驴不再吱声。

    陈奇策猛一跺脚,拿陆震没办法,一屁股坐下挼须生着闷气。

    周士相瞧见这幕,也只能暗自摇头,想来李定国的大西军出身仍被不少明朝官员所诟病,非一时半会就能彻底释怀的。同时也明白当年永历帝在清军还在几百里外,就吓得从肇庆一路西逃至广西,又从广西逃到贵州孙可望的治下,他这番作为苦了那些仍在苦苦抵抗清军的明军。得知天子已经跑得没影,广东的明军顿时崩溃,粤省瞬间丢失。

    这事没过去几年,很难让人不将此次移跸昆明和上次肇庆出逃联系起来。陆震话虽难听,但不无道理,至少永历移跸昆明消息传到新会来,人们除了想到孙可望和李定国内讧对于南明局势的影响,也会想到这一次天子离得又更远了。若是李定国不是将永历迁到昆明,而是送到广东来,肯定能提升南明军民的军心士气,对于抗清的整体局面也大有益处。

    不过事情已经发生,想太多也没用。周士相不能让水师的军心因为此事动摇,也不能让陈奇策和诸将因为担心广东明军陷入绝地而悲观消极,失去抵抗勇气,他走上前去。对众人说道:“诸位,天子移跸昆明,对我等影响是大,只不过眼下的局面还远未到最坏地步,因此诸位不必如此悲观。退一万步讲,广西真丢了又能怎样?清军全都杀过来又能怎样?只要我们在,没人敢说大明亡了!”

    吴远很佩服周士相,但不代表他会被口中的壮语折服,他摇头道:“周兄弟,我很敬佩你率太平军坚守新会的壮举。可现在不是大义在不在我们这边的事,而是我们能不能挡住两面清军夹攻的事。”

    周士相点头道:“不错,眼下局面是不利于大明,孙可望和西宁王内讧,孙可望肯定会抽调湖南战场的主力南进云南,这会给清军可趁之机。不过湖南那边洪老儿不等孙可望和西宁王分出高低,他怕是不敢冒然兴兵的。所谓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这道理洪老儿不会不知道,我料定洪承畴眼下只会坐山观虎斗。等孙可望和西宁王分出高低来才会动手,因此短期内不必担心湖南战场崩溃。”

    “至于陕西和四川的清军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吴三桂想要从四川南下,首先得解决他的粮食问题。诸位别忘了,自清军入川以来就大肆屠杀我川中百姓,很多地方都没了人烟,清军想要从四川筹粮根本不可能。只能从汉中运粮,这需要多少粮食供应,又需要多少人力支撑?等吴三桂解决这个难题再谈南进的事吧。不过到时文大学士怕是不会让吴三桂如此轻松南下吧。”

    周士相所说的文大学士自然是永历朝廷委任的四川督师文安之,他本是不清楚文安之和四川情况的,乃是这几天和陈奇策相谈时对方所告。

    文安之是天启二年进士,永历五年为联络川中诸镇之兵自请往四川督师,永历加他为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书,总督川、湖诸处军务。他到川东后,便联络川鄂边境的夔东十三家抗清,吸引牵制了四川和湖北清军。

    “湖南洪承畴短期内不能南进,四川吴三桂同样也不能马上南进,我们又担心什么?广东这边,新会在我们手中,这局面不是利于清军,而是利于咱们,只要老将军钉在新会,尚可喜他敢全力西进?他若真敢放着新会不管,率部从肇庆西进,老将军就率水师抄他的后路,我则率太平军渡江至香山活动,就在他眼皮子底下,若有必要,我会全力配合老将军行动。”

    “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被动等待孙可望和西宁王决出胜负,也不是等着清军来打咱们,更不是担心广西何时会沦陷,而是主动出击,凭借新会作为依托,把广州附近搅得天翻地覆,让他尚可喜既不敢趁我内乱西进,也拿我们没办法。同时我们应该联络各地明军,请他们到新会会师以壮声势。要是有可能的话,我认为不妨打一打广州,哪怕是打不下广州城,也要吓一吓尚可喜,让他再也不敢出城一步。”

    周士相一气不歇的滔滔一番话下来,震得堂中众人都听傻了。刚才明明还担心陷入绝地,现在却能一子盘活,从不利变有利,不仅能牵制尚可喜,更能攻打广州,这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些,众人一时无法消化这些讯息。

    胡德玉却听得认真,听完更是一语道出周士相计划中的最大破绽,他道:“尚可喜不敢动,可后面的广西线国安呢?”

    周士相不屑一笑,反问他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线国安比得了西宁王?”

    胡德玉摇头:“自是比不了。”

    周士相再问:那“比得过尚可喜?”

    胡德玉再次摇头:“也比不过。”

    周士相哈哈一笑:“既然都比不过,那怕什么,西宁王和尚可喜都拿新会没有办法,他线国安就有办法了!”说完转身冲陈奇策一抱拳,扬声道:“老将军,书上说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今日晚辈便是要做那重于泰山之死,还请将军即刻派船将我部送至对岸!”(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六章 渡江

    与陈奇策定下新会战略后,周士相终率太平军于初十日渡江。

    长达数月之久的新会之战,太平军共战殁百户以下官兵1420人,伤570人,后征保安团丁联同新会民夫青壮、清军俘虏850人,伤亡达全军四分之三多。至决定渡江,太平军五大营只存官兵1165人,后营老弱7800余人,另有伤兵320人。

    做为太平军补充的2000民夫在太平军的“要求”下随同太平军行动。周士相从中择1500年轻力壮者补入各营,余下者归入后营保安团和公库军。

    1700名清军俘虏在经过几天的整编甄别后,也分批补入太平军和保安团。800名广州各府县的绿营兵被第一批补入太平军,600余非辽东出身的清军第二批补入,余下200多辽东出身的汉军旗兵则被拨入新建炮军营充为炮手使用。

    此去香山,关键在于立足,而香山对于太平军太过陌生,故而原属香山县的100多绿营降兵得到了周士相的重视,分别将他们安在各营担任副旗头,以为各营占据香山时为向导。

    1500名民夫联同1700名清军的补充,使得太平军的军力达到了4000余人,不但之前的五大营全部满员,新建炮军营也达到了600众,如此不但太平军六大营兵力达到3200人,属后营的保安团和公库军也有了近2000人的编制。

    长达数月的守城战和出城决战使得太平军的军官大量阵亡,现在又一下补入如此多的民夫和降兵,指挥和管理上面难免出现问题。周士相对此的解决办法是大量提拔作战有功的士兵担任小旗,更从民夫和俘虏中选了20人担任小旗官,幸存的小旗又大量升总旗,总旗升试百户。此外,对于降兵的补充和改变,周士相还有另外的手段。那就是安军使的存在。

    安军使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