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2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顺治回过头来打量跑堂的一眼,咧嘴一笑:“我这还没开口呢。你倒说了一大箩。如果要吃那天福楼的烤鸭,我干吗往这儿跑?”

    “这…爷说的有理。”跑堂的嘻嘻一笑,“爷稍等片刻。小的立马把本店上好的酒菜给您端来!”

    “且慢,小二,您怎知我爱吃什么?”顺治故意为难这个跑堂。

    “嘿嘿!小的但听爷吩咐。”

    “你说说看,那里挂的一幅楹连说的是什么意思?”

    顺治用手一指,店小二随口念了起来:“‘十斗酒依金谷罚,一盘春煮玉延肥。’爷,这是取元人萨雁门集中语称颂本店的名撰糖蒸山药的。要不先给您来一盘尝尝?”

    “唔。看不出你还略通文墨。”

    “哪里,耳濡目染吧,让爷见笑了。”

    “。。。。。。”

    这边顺治闲着无事拿跑堂的开心。旁边徐元文对程汉斌、熊赐履道:“今儿个我做东,你们俩点菜吧。”

    徐元文家境殷实,比熊、程二人条件好得多。熊赐履出身于书香门第,家中虽不贫寒却也非富族。当年张献忠杀进湖广。熊赐履全家十数人被乱军所杀。只他和母亲侥幸活命,从此家道中衰,母子相依为命。出生于昆山世家大族的徐元文自然知道熊赐履清贫而又清高的生活窘境,每次小聚差不多都是他做东。熊赐履深知徐元文的好意,一来二去的便也习意为常了。

    “咱们来一盘‘江豆腐’?有道是‘江家豆腐伊家面,一人离筵便不鲜。’”

    “赐履兄,你已经够瘦的,光吃豆腐怎么成?反正是元文兄做东。咱们也来些解馋的。对,再来一盘‘潘鱼’和一盘‘胡鸭’。”

    “说来令人感慨万分。这饭庄的许多名菜都是以来此进餐的京官士人的名字命名的。有朝一日,不知会不会出现以你我兄弟们的名字为名的菜肴?”

    “哈哈,元文贤弟,你的野心可不小哇!你最喜欢吃什么?让我想想,”程汉斌哈哈一笑,“对了,你最爱吃螃蟹是吧?放心,有朝一日你入阁拜相,这隆盛轩里保准又多了一道美味‘徐螃蟹’呢。”

    “瞎扯,难不成有人爱吃甲鱼,便有菜名叫陈乌龟、宋王八?”徐元文被程文斌的话也逗乐了。

    “三位公子好开心哪!听口音你们是南方人士,专门进京赶考来的?”

    顺治听隔壁桌三人说话有趣,便笑咪咪地走了过来,正巧还有一个空位,他随口问道:“我可以坐下说话吗?”

    “请!”

    徐元文上上下下打量着这位满人军官,看样子不过二十来岁,但他的语气和神态自有一股子威严和风度,似乎与他的年纪不太相符。不管怎么说,来人很文雅,落落大方,不油滑也不骄矜,比平日里常见的那些个前呼后拥的满洲贵胄要谦恭有度。当下便也默认这个不请自来的客人。

    “我姓黄。。。”

    顺治煞有其事地给自己介绍了一番,京片子里夹杂着一些山西方言味,说得不伦不类的,一旁的吴良辅和侍卫们听了只管捂着嘴巴乐。

    “这样吧,咱们边吃边谈,将那桌子上的菜都端过来吧?不然凉了就不好吃了。”

    徐元文二人未置可否,顺治已经招了手,不一会店小二便上了一桌子的菜肴。

    “有上好的竹叶青吗?俺喝家乡的酒下去才顺当。噢,不知三位文士可喝得习惯?你们江南人大多喝味儿淡的米酒、黄酒,也是,若头脑喝得晕晕乎乎的还怎么做文章呢?小二,再抱几坛米酒来!”

    见来客口口声声地称自己为文士,徐元文朝熊赐履看了一眼,欠身说道:“这位黄…”唉,他只说姓黄,该怎么称呼呢?看年纪又比自己小一些,徐元文犹豫了一下:“黄大人,在下只是一介儒生,我三人相约是进京赶考的,至于能不能金榜题名成为文士,还不一定呢。”

    顺治大喇喇道:“莫叫我什么黄大人,我年纪比你们小,便叫我黄弟好了。”

    “什么?皇帝?”熊赐履手中的筷子一抖,有些吃惊。

    “我本姓黄,论年纪又比你们小一些,称我为小弟不是很合适吗?各位大哥。咱们先干两杯!”顺治心中好笑,觉得跟这些汉人的书呆子称兄道弟倒很好玩。

    “在下湖广熊赐履先干为敬!”

    “好,爽快!”

    “在下昆山徐元文不胜酒力。以茶代酒吧。”

    “在下程文斌…”

    顺治对熊程二人点着头,频频举杯,眼睛却紧盯着徐元文,突然想起一事,便问他道:“徐兄是昆山人,却不知可知昆山顾亭林?”

    徐元文一怔,脸上有些不悦。心道我舅父之名如雷贯耳,也是你可以直呼其名的吗?

    “黄弟,徐公子正是顾先生的亲外甥!”熊赐履喜欢喝酒却不胜酒力。此时已经有几分醉意,话也多了。

    顺治一怔,顾炎武不是不许门人出仕大清的吗,怎么他亲外甥反进京参考来了?

    “你舅父亭林先生答应你出仕我大清吗?”

    “人各有志。这些年大清如旭日东升。若我汉人再一心向着朱明就太过愚腐了。我辈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可谓满腹经纶,而大清不日即可收复云贵,荡平海寇,一统天下。若谈到疗疮痍,安天下,非孔孟程朱圣道不可。所以。。。”

    “好,简直太好啦!”

    不等徐元文把话说完。顺治竟兴奋地抓住了他的手摇了起来,喜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后治国平天下的事正要依靠你们汉人呢。”他这话却是发自肺腑之言,且真是高兴,连顾炎武的亲外甥都愿参加大清的科举,做大清的官,可想汉人那些儒生心态已经发生何等变化。等到西南和广东平定,只怕世上汉人的读书人再也没有一个还抱着朱明正统不放的了。

    顺治的欢喜劲却把徐元文和熊赐履搞糊涂了,你不过是个满人小军官,怎的口气倒像大清皇帝般。程文斌的视线却落在另一桌正盯着这边的吴良辅和一众侍卫身上,心下隐隐有些激动,难不成眼前这年轻人真是皇帝?

    顺治当真是高兴,端起酒杯便要敬三人,饭庄外却一阵骚动,隐有无数人奔了进来。吴良辅和众侍卫一惊,纷纷站起,却见进来的都是宫中的侍卫,为首的一等侍卫费扬古。

    一眼看到吴良辅他们,费扬古顿时松了口气,大步上前跪在顺治面前,道:“皇上,奴才总算是找到你了!”

    “费扬古,你找朕干什么?”

    顺治十分不快,难得和三个一心投效大清的汉人读书人喝酒,聊得也投机,费扬古却冒冒失的闯来坏了事。这三个汉人知道他皇帝的身份后,还能如刚才一样与他称兄道弟么。

    “朕难得出宫散散心,你们这帮奴才也真是多事,有什么事不能等朕回宫说,非要找到这儿来!”

    顺治放下酒杯,发现徐元文三人早已吓得跪在了地上,心下不由叹了口气。

    费扬古道:“皇上,出大事了,安亲王请皇上赶紧回宫!”

    顺治眉头一皱,问费扬古:“出什么事了,岳乐急着找朕做什么?”

    “这。。。”

    费扬古有些为难的看了眼徐元文三人。

    “这三位是进京赶考的举子,朕很欣赏他们,有什么话直说,不必顾虑。”

    这三人已经决意投效大清,顺治对他们也很看中,当然不会要他们出去,这种做法可不是招揽人心的手段。果然,听皇帝说很欣赏他们,徐元文三人心下立时激动起来。

    费扬古无奈,只得道:“皇上,广东战报,简亲王他。。。”

    “济度怎么了?”

    “简亲王甍了!”

    “死了?几时死的?”顺治吓了一跳,不敢相信,“济度身子骨比朕壮,也不过比朕长了两岁,怎么说死就死了?他得的什么急病,怎的如此厉害?你这奴才倒是说啊!”

    费扬古咬牙道:“皇上,王爷他是战死的!”

    “战死的?”顺治一惊:“怎么可能战死?他可是带着两万多大军的,怎么会战死!”

    猛然,顺治意识到什么,他整个身子颤了一下,对费扬古吼道:“你这奴才是说朕派往广东的两万多大军不但战败了,还将亲王给阵丧了!”

    “皇上!”

    费扬古“扑通”一声将脑袋重重磕了下去,虽什么话也没说,可却让顺治什么都明白了。

    “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顺治不敢相信,也无法接受,他愤怒的咆哮起来,吓得侍卫们全都跪倒在地。因为过于愤怒,顺治竟然失手捏碎了手中的酒杯,那鲜血顺着手腕就流了下来。

    “皇上息怒!”(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一章 黄毛小儿

    七星关之战使吴三桂名声大振,顺治派侍卫尼雅达亲往他军中慰问,不过有一事却比大败李定国、皇帝专程派使慰问还要叫吴三桂高兴,那便是和他一起南下贵州的搭挡李国翰病死了。

    李国翰是汉军镶蓝旗人,太宗时任宫中侍卫,因作战勇敢被太宗赐“墨尔根”封号,后擢其为汉军镶蓝旗固山额真,世职累进一等昂邦章京。顺治五年被清廷授予定西将军,与吴三桂一起镇守汉中。

    算起来,李国翰和吴三桂搭档快十年了,可是他的死却没让吴三桂有半分悲伤,反而欣喜若狂。因为名义上李国翰是协助他,但实际却是清廷派来监视与牵制他这个平西王的。同李国翰一样负有牵制吴三桂使命的还有一人,便是川陕总督李国英。

    李国英和李国翰都姓李,名字也都有一个国字,不知道的人都道他俩是兄弟,实则二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李国翰早在后金时期就是汉军旗人,而李国英直到甲申年还是明朝大将左良玉手下的总兵官,他与左良玉之子左梦庚一起降清,后随肃亲王豪格进军四川,因功升为成都总兵,如今却已是川陕总督了。

    现在二李去了一个,吴三桂如何不喜,更要重的是,李国翰这一死,其麾下的清军只能归吴三桂节制,由此使得吴三桂能够指挥的清军兵力达到了七万余人。再加上在四川、贵州一路收编的南明降军,名义上属平西王吴三桂调遣的的兵员已近十万之众。正因兵员众多。实力强悍,故吴三桂才有底气和李定国先后在黑石渡、七星关大战。

    不过这两场大战虽然战胜了李定国,逼使李定国退往云南。但吴三桂也为此付出了伤亡近两万的代价。大战过后的吴军也无力继续深入,只能在遵义一带休整,等侯其它二路清军到来。

    五月初七,进入贵州的信郡王多尼命吴三桂火速赶到平越州东南的杨老堡参加军议。与此同时,贵阳的罗托和洪承畴,都匀的赵布泰和线国安等清军将领都接到了多尼命令。

    吴三桂没有急着赶往杨老堡,他知道多尼所统满州大军虽然已入贵州。但肯定不会充当入滇先锋,更不会让满州兵将在云南大量伤亡。所以多尼所部名为大军主力,实际却是各部清军的督战队。尤其是他吴三桂的督战队,谁让他平西王是汉人,手下的兵将也都是汉人呢。清廷以满州制蒙军和汉军,又以蒙汉军制绿营。这个国策和用兵方略不论何时都不会改变。

    吴三桂不是不想抢这灭国首功。可李定国虽然退回云南,但其直属本兵尚有两三万精兵,又有刘文秀、白文选、冯双礼、马宝、马唯兴等部明军分散在云南各地,这些人手下兵员或多或少,加在一起也有十万众。另外云南境内还有仍听令于永历朝廷的土司兵马,所以虽只剩一省地盘,可清军想要彻底占领云南,解决各路清军恐怕仍需几场恶战打。不是轻轻松松就能直取昆明,阵斩李定国。擒获朱由榔如此简单的。

    黑石渡和七星关这两战,吴三桂的嫡系关宁军伤亡很大,那些降兵虽多,但不可依仗,所以吴三桂现在真正能调动入滇可与云南明军作战只有三万人不到,这点兵力只能堪堪敌住李定国的本部兵,若再对上冯双礼、白文选他们的兵马,恐怕就敌不过了。就算能胜,几场大战下来,只怕吴三桂的嫡系关宁兵也伤亡怠尽了。

    兔子急了尚咬人,吴三桂不想再打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恶战。从前在辽东时,他就明白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也看多了舅舅、父亲他们是如何为了保存关宁军而牺牲那些外省客兵的。做军头就要有兵,做王爷也同样如此,没有兵马,便是让你当皇帝又如何?别看清廷现在对吴家很是宠信,吴三桂封王,儿子配了公主,又许了一省地盘养他平西藩,可真要把兵马和明军拼光,恐怕清廷就会收起先前的一切许诺,对他平西王也来个清肃了。

    吴三桂看得很明白,因此不想再充当入滇先锋,将自己的老底子关宁军都消耗在云南。他召来手下谋士方献亭和胡守亮,向他们求计如何避免沦为炮灰。

    胡守亮早年就是吴三桂舅舅祖大寿的谋士,祖大寿降清后他投了祖大寿的妹夫吴襄,也就是吴三桂的父亲,此后便一直在吴家出力。当年吴三桂在决定投闯还是降清时,胡守亮和时为山海关总兵的高第都是主张降清,这才让吴三桂拿定主意和多尔衮联络。清廷要吴三桂领军南下时,胡守亮正好生病,没来得及随军,但病一好便急忙赶来遵义了,此举让吴三桂很是感动。

    胡守亮对吴三桂道:“若寻求自保之策,必须搞清楚明军主力在云南的分布。”

    吴三桂点头道:“派往云南的探子回报,李定国所率主力驻扎在罗平,伪蜀王刘文秀因被李定国夺了兵权在昆明郁结重病,已是领不了兵,其他将领如冯双礼、白文选等人驻防何处,暂时还没有探查清楚。”

    胡守亮笑了笑,道:“知道李定国在哪就行了,其他人不足为虑。”

    “胡兄怎能如此说话?”方献亭有些惊讶。

    “明军之中,就数李定国足智多谋,又最能打,所以咱们只要不去罗平硬碰李定国,怎么也不会在其他人手中吃亏,这样自然就能保存实力。”

    吴三桂闻言欣然赞同,道:“这话言之有理,本王也是不想再与李定国硬拼,毕竟咱们的老底子消耗多了,谁知清廷会不会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方献亭沉思片刻,道:“我倒以为不管是李定国,还是白文选又或是冯双礼,咱们都尽量不要跟他们动手,让罗托和赵布泰、线国安他们去打,等他们打了之后,咱们再看结果决定下一步行动。”

    “坐收渔翁之利,这法子是好,可多尼怕是不会让本王闲着。”吴三桂有些担心,想法是好,可多尼能让他就这么在遵义保存实力?

    不想方献亭却“噗哧”一笑,道:“王爷,兵是你领的,仗也是你打的,多尼个黄毛小儿在后方能管得着王爷怎么打?”

    胡守亮也笑了起来:“王爷尽管放心去杨老堡便是,多尼有什么安排,王爷先听着,且看其他人怎么说,能推就推,推不掉便先应着,左右这仗是王爷指挥,多尼这个大军统帅和他父亲多铎、伯父多尔衮比起来嫩得太多,和尼堪、岳乐他们也不能比,咱们就欺他了又怎样?”

    二位谋士这么一说,吴三桂顿时会悟,说实话,打心眼里他也是看不起多尼这个才23岁的大军统帅,试问一个从未经过战阵,只不过靠袭了父亲王爵的黄毛小儿能有个狗屁本领?

    当下便也宽了心,将各部军务安排之后,便带着大将胡国柱赶往杨老堡。(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二章 信王为何不见你

    杨老堡位于贵州东南的平越州,不过是个小城堡,不过此堡傍山而筑,层层叠叠,远远看去倒也非常壮观。堡内屋舍房都是青石砌成,由于地位常年细雨绵绵的山区,加上空气湿润,故而堡内的墙壁大多长出潮湿的青苔,让人一望之下,能产生世事沧桑之感。

    吴三桂赴会只带了麾下大将胡国柱,其余诸将一个未带。到了杨老堡后,便有专人将吴三桂带了进去,不想多尼却没有接见他,反叫人领他先去休息。此举让吴三桂不由奇怪,有心想找熟悉的将领打探,可又觉堡内气氛似乎不对,故而也不敢私下活动,便由着人安排,稍作梳洗便欲休息,这时亲卫却来禀报,道是五省经略洪承畴求见。

    洪承畴这么晚来见我所为何事?

    吴三桂心中诧异,他曾拜洪承畴为师,加上也有心想从洪承畴那里打探下为何多尼不接见他,顺便请洪承畴帮忙在明日军议时替他说几句话,故而赶紧奔出室外,远远便对洪承畴行跪拜之礼,口中呼道:“学生未去拜访老师,老师倒来见学生,实是折煞学生了。”

    见吴三桂这样,洪承畴浅浅一笑,他和吴三桂虽有师生之名,可无师生之实,如今吴三桂已贵为王爷,却还能对他执师生礼,不由心下欣慰。一边上前扶起他,一边道:“京师一别数年,平西王别来无恙啊!”

    “老师莫要如此称呼学生,学生可是会折寿的!”吴三桂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