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3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帅的事就是我的事,既是大帅的意思,我这边自然办得妥当。”

    张安面无表情。

    。。。。。。。。。。。。。。

    议事厅内,桂永智、董常清、丁之相等人站在那,大气不敢出一声。上位者自有上位者的威严,周士相自己或许不觉得,但随着他的地位越来越高,无形之中自有威严在,有时候哪怕不经意语气稍重了些,下面的人听在耳里都会诚惶诚恐的很。

    难不成真要学孙可望般彻底架空朝廷,以军帅府为国主府,大权独揽,动辄杖毙那些不开眼的,如此朝臣才能噤言,不拖北伐后腿,让自己专心致志的对付满清么?

    周士相发着闷气,从牢中才放出来不到十天的汪士荣从这件事中捕捉到了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他大着胆子上前进言道:“大帅其实不用担心那些人,我有一策,却不知大帅肯否接纳?”

    周士相看了眼这个历史上替吴三桂出谋划策的谋士,吐出一字:“说!”

    汪士荣朝行宫方向看了眼,沉声道:“其实要想叫这些人闭嘴,最好的办法莫不如让他们消失!”

    “消失?”

    桂永智他们听了都是一惊,这汪士荣可忒是心毒了些,这可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数以百计,其中可有不少朝廷命官的啊,这怎么能说杀就杀呢?真要杀了,岂不坐实大帅跋扈不臣之名,监国殿下那如何看?天下抗清军民又如何看?

    丁之相是绍武旧臣,虽说现在是周党一分子,可内心里对唐王还是有感情的,他怕周士相真听了那不知哪冒出来的汪士荣的混蛋主意,对朝官们大开杀戒,那样势必会引得唐王大怒,他夹在中间可棘手的很,所以忙上前劝说周士相万不能采纳汪士荣之策,对张孝起和那帮官员士绅还是当以安抚为上策。

    周士相不置可否,只命人备马,他要去看看张孝起他们究竟想干什么。瞎子李点了卫队,浩浩荡荡向行宫方向奔去。(未完待续。)

第六百九十六章 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广州城很热闹,从监国行宫到东大街,到处都是喊着震天口号的人群,有官员,有士子,有百姓,有闲杂人等。。。。口号声彼此起伏,煞是热闹,远远看去,怕有数千人都不止。监国行在宫门前,更是密密麻麻的跪了一地官员和士绅,头发花白的老士绅因为过于激动而抱头往宫门上撞的不止一个两个。

    军情司初始禀报说只有数百人闹事,现在却有好几千人不止,周士相有些惊讶,但细一想,领头闹事的都是官员、士绅、读书人,这在当下都是人上人,一个个又情绪激动的,百姓们见了自然好奇,再听他们瞎嚷一通,有心人再一煽动,队伍想不壮大都不行。不管古今,向来不缺起哄和看热闹的。

    热血的官员士绅,为了伸讨公义,喊着震天的口号带着激动(起哄)的百姓,让整个广州城为之轰动,小贩们放下手头的买卖,加入到请愿的队伍当中,酒楼的伙计们也不去上菜了,肩膀上搭条毛巾也随着人流而去,正在杀猪的屠夫也顾不得剔毛了,打着赤膊便同去痛骂奸贼了,手中那把油光闪闪的杀猪刀看上去是那么的耀眼。。。。

    周士相一路过来,发现不少地方都有官员或士绅在那饱含深情的为不明真相的百姓们激动宣讲着什么,士子们则是一次又一次的振臂高呼,直让整个场面变得无比热血,无比煽情。

    “大帅!”

    见到周士相亲来,锦衣亲军指挥周保国一脸惶恐,连说自己办事无能,出了这么大的纰漏。

    看着这个满州老姓瓜尔佳的亲军指挥,周士相的怒火却奇怪的消散不少,竟是没有责骂周保国办事不利,反而宽慰他几句,尔后便吩咐一脸苍白的广州知府江庆之:“广州府代表本帅去和他们谈,让他们马上自行解散。”

    一听周士相要自己也去,且什么条件也不给,只让自己去把人劝退,江庆之不由心中叫苦,那帮官员士绅读书人现在正群情激动着,打出的口号可是要监国惩治佞幸小人,一路行来,浩浩荡荡,就差打砸抢了。沿途广州府的差役不是没有试过阻拦他们,但那帮人也不知哪来的胆量,往日的斯文也不要了,竟然卷起袖子就上来围殴自己的人,再加上那帮看热闹起哄的百姓,差役们哪里有还手之力,唯一能做的就抱头鼠窜了。瞧这帮人架势,那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要是急了眼,哪个还管你是什么人,不打死你就算是好的了。

    江庆之不敢去,害怕自己会被那帮人围殴,可看着粤国公的脸色,这不敢去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只得硬着头皮带了十来个差役往群情汹涌的人群中而去。

    民意不可违,民心可用!

    听着四周慷慨激昂的叫唤,看着整个广州城被自己鼓动起来,张孝起胸怀大发,翘首看着行宫,心中荡漾,难以复平。

    殿下,你可曾听到此间的呼声!

    。。。。。。。。。

    江庆之一行格外引人注目,很快就被那帮闹事的官员发现。周胜民大呼:“江庆之来了!”

    王万达“呸”了一声:“这个狗贼来做什么!”

    “各位大人,我等就是被这江知府从城中赶出去的,请各位大人给我们做主啊!”有曾挨过广州府差役打的士子害怕的嚷起来。

    程邦俊一身正气:“大家莫怕,我等皆朝廷命官,皆圣人子弟,今日之事乃为伸张公理正义,怕他们这些爪牙做什么!”

    秦荣也是豁出去了,振臂呼了一声,尔后二话不说便向江庆之一行走去,一边走,一边叫道:“江庆之,你来做什么!”他这一带头,顿时一大帮人便激动的跟上去。

    几个保护知府大人的班头看到前面冲来一帮人,下意识的拔刀,结果把围上来的士子们吓了一跳,但四周看了一眼,发现除了眼前这十几个广州府的差役外,并无太平军大队人马在,连亲军也没有,不禁胆气一壮。

    秦荣轻蔑的看着江庆之一行,叫道:“大伙莫怕,我等有上万之众,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淹死这帮鹰爪孙,怕他们做甚!”

    “快把刀收起来,快收起来!”

    江庆之也吓了一跳,喝令随从赶紧收刀,然后满脸堆笑的冲秦荣他们鞠了一躬,将周士相的意思委婉说出。

    “要我们走,除非监国殿下答应永不翻逆案!”

    “这。。。。”

    江庆之一脸为难,粤国公可是什么条件也没给他,他如何敢应下这事。见状,秦荣他们立时知道江庆之是空手来的,当下发一声喊,顿时数百士绅和百姓呼啦跟着他向前冲去。前面人带头,后面的人更是毫无所惧,最后面的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各发呐喊也向前跑了过去,吓得江庆之魂都要惊飞了,屁滚尿流的在随从的保护下好不容易奔了出来,回首密密麻麻的人群,冷汗出了一身。

    江庆之后怕,周士相却是大怒,恶从胆边生,正要挥手命周保国率亲军清场,把人驱散,大学士洪育鳌却慌慌张张的赶了过来,他是今日内阁当值的大学士。

    “粤国公千万不能动手,让老夫去劝一劝,去劝一劝。”

    洪育鳌见锦衣卫蠢蠢欲动,担心周士相忍不住大打出手,自请去做这和事佬,免得闹出什么不堪的事。周士相微一沉吟,答应了洪育鳌这个请求,然而洪育鳌却没动身去,而是有些迟疑,片刻,终是忍不住提到绍武翻案一事,言下之意这事是否可以缓一缓,日后再说。

    “此事刻不容缓,无有商量。”

    周士相毫无商量余地,他已经退的够多,若这次再退,以后是不是碰上什么事,只要别人一闹,他都得退让?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会闹的孩子得打,而不是给糖吃。

    洪育鳌见周士相这边是铁了心了,知道劝不动,担心周士相会采取激进手段,暗自叹息一声便去劝张孝起他们先把人散了,免得真闹出不可收拾之事。

    然而张孝起却坚持要监国殿下亲自出来接见百官和士绅学子,洪育鳌苦苦相劝,将周士相有可能动用武力清场都说了,张孝起等人仍不为所动,面无惧色。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今日之事,公理不得伸张,我等便绝不退去!倘若因爪牙所迫,便彷徨不敢向前,正直大臣无可立于朝堂,此公理又何在,公义又何在!公道自在人心,纵使权臣使人夺我性命,我之骨气亦长存世间!”

    。。。。。。。。。

    重感冒,状态不是很好,有什么写的不中看的,请大伙见谅些。(未完待续。)

第六百九十七章 乱世用重典

    张孝起等人所坚持的要求是周士相所不能答应的,为绍武翻案不仅仅是他这个名义女婿应该做的事,更涉及他在唐王政权中的政治地位和号召影响力,亦是将唐王政权和永历朝廷切断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不能将唐王政权和永历朝廷切割,将来必有大患。文村夜话时,周士相是答应了唐王的几个要求,但这不代表他会去执行,或者说他会有选择的执行,而不是全盘接受。之所以答应,是为大局;将来违背诺言也是为大局。周士相是绝不会将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交还给那个懦弱无能,只知逃跑保命的永历皇帝的,更不会交给一个是死是活都不知的“朱三太子”的。

    曾几何时,周士相以为新成立的朝廷会在唐王监国以后随着自己的心意前进,一切矛盾在满清这个大敌之前都会被压制、被掩盖,那些饱读诗书,满腹经文的官员们会以大局为重,会以国家恢复、民族自救为己任,然而,这一切现在看来都是他的一厢情愿而矣。

    仅仅几场胜仗,仅仅两广这么一块地盘,仅仅是暂时没有兵临城下的危机,大明的官员们就露出本性,开始党同伐异,开始争权夺利,而这些在他们口中都成了冠冕堂皇的公理正义!将脑袋系在裤腰带上去与鞑子拼死战斗的太平军将士在他们眼中是粗鄙的武夫,甚至于监国殿下校阅三军都成了疏远士大夫,成了有违祖制的混帐事。

    连城壁、张孝起等人原本做的就是永历的官,他们害怕唐王和永历切割,会让他们成为贰臣,名节有失,玷污他们心中的大道,这,周士相能够理解,所以他不与他们计较。然而,参与今日之事的除了那些一心唯永历是忠的官员,竟还有不少他一手提拔上来的官员,甚至有很多还是降官,这就让周士相难以理解了。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些人在投降满清,甘为异族走狗,为虎作伥时,便往往以此来解释自己背弃家国、背弃祖宗的举动,可实质却是他们怕死。在死亡面前,什么圣人教诲、什么家国天下都是虚妄的,唯有活着最现实。

    如今,刀把子在周士相手中,十数万太平军是两广政权坚定的基石,是这些官员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可他们这会却偏偏不识时务者为俊杰,不无条件的配合周士相,帮助周士相稳定政局,反而抱团和周士相斗,这反差就让人无法理解了。

    周士相的困惑便是这个时代的最真实写照,反抗异族的士子官员不是没有,有,且很多,但更多的官员在为明臣时,不论他们做多大的官,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其次才会想到这个江山;而当他们为清臣时,他们却只考虑大清的江山,而不去考虑自身的利益。他们只知拼命维护大清的统治,拼命镇压汉人的反抗,以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除此之外,他们再不考虑其它。甚至于不少投降清朝的官员在明军打来时,坚守不退,战死、吊死、投河死。。。。一幕幕大清忠臣上演的悲壮场面彼彼皆是。

    在清廷,明朝的降官们没有人敢结党,从前他们最爱干的就是冒死直谏,以得廷杖为荣,而当他们成了大清的官后,他们最爱干的就是闭嘴,就是“圣上英明!”

    这,很写实,也很荒诞。

    周士相想不到其它的原因,他只能归咎于一点,那就是或许满州人的刀锋利些。

    大清能让苍蝇们闭嘴,乖乖的做走狗,积极的配合满州人坐稳江山,周士相觉得自己也能这样干,虽然这样做的后果并不明智,更可能因此激怒唐王殿下,但周士相真的不能再妥协了,因为他没有时间了。

    他在犹豫,是直接武力镇压,以鲜血肃清朝堂还是将人先抓起来,交由唐王殿下处置。

    闹事的人中有不少旧地主士绅,这些都是周士相推行“建村设乡”,皇权下乡运动的“受害者”,其中很多如果严格区分的话,便是汉奸,因为他们在清军占领期间可是积极配合了清军,出工出粮还是次要,不少人还曾替清军通风报信过。出于迅速稳定地方考虑,除香山寥寥几县,太平军进行了大规模镇反,其余地方采取的手段相对要温和一些,毕竟广东受兵灾十多年,现下残存人口不到三百万,能称之丁口的只有百十来万。若是针对这些地主士绅和宗族势力再来一次严酷的镇压,人口势必仍会下降。

    不想,当时的心软却让这些旧地主士绅成了今日闹剧的一员,而那些因为不肯进新学的举人老爷和秀才相公们也因为太平军对他们的“慢待”悲愤。这年头,能读书的都是家境要好的人家,而这些人家十有七八都是地主士绅家出来的。家中有读书人,有秀才,有举人,有进士老爷,才能称为士绅,否则就是一乡下老财,衙门一个小吏都能欺压你一番。故而所有人都想成为士绅一员,因为在明朝,士绅的权力极大,也是统治的基础,朝中的官员是士绅的代言,而士绅则是官员们最坚定的后盾,两者彼此勾结与皇权相对抗。

    皇权下乡,县乡村的新政权构架无疑就是刨这些士绅、官员的祖坟,是断他们的根基,所以求告无门的士绅和学子们才会毫不迟疑的响应张孝起等人伸讨公理的举动,因为这件事如果成功了,很可能就会橇动太平军在广东推行的新政权构架,只要有一块砖脱落,这个体制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彻底推翻,哪怕名义上仍在,可那乡村的统治权只怕仍就被这些旧地主士绅所掌握,到时,一切又如从前。

    官员们为了大义、为了权力,士绅们为了夺回被削夺的财产,为了夺回乡间的统治,士子们为了做官,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回乡成为士绅,他们紧密结合在一起,上演了轰轰烈烈的唐王“大礼议”事件。

    周士相的出现没有让事情变得静止,而是越演越烈。广州府陆续抓捕了一些人,都是趁机打砸抢的闲汉刁民。

    行宫中静悄悄,唐王似乎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没有传出片言只语来。

    首辅郭之奇闭目在家,对外界的事一概不理,一句话都没有带给周士相。也许,首辅大人知道粤国公最终会做什么,而他根本阻止不了。

    连城壁在事情闹大之后也龟缩在家,但他没有闲着,军情司布置在他家的眼线禀报说,次辅大人在书房里可是接连派家人往行宫前送了几张小纸条。

    那些没有参与闹事的官员有的坐在衙门里等着事情最终结果,有的则聚在一起悄悄商议着。

    城外的第三镇已经披甲,等着大帅一声令下就进城把这些不听话的龟儿子宰光。

    城内的太平军家眷们也开始自发组织起来,在从前营老、营管的带领下和那些闹事的人群对峙。

    少年兵大营和武备学堂的学员们被勒令不得外出,少年兵和学员们趴在墙头上,对外面发生的事满脸困惑。

    汪士荣又进言了,他道:“大帅切勿心软,这世上两条腿的蛤蟆难找,可两条腿的官却是好找。”稍顿,又道:“眼下为乱世,乱世当用重典。”

    周士相采纳了汪士荣的建议,他下令清场,执行任务的是周保国指挥的锦衣亲军。(未完待续。)

第六百九十八章 官兵真的杀人了?

    从前的满州戈什哈,如今的大明锦衣亲军指挥使周保国领命之后,拔出了他手中特意请人打造的绣春刀,表情很狰狞,眼中闪烁的全是凶光。

    2400多名原第三镇丙旅太平军将士穿着鲜艳的飞鱼服,腰间胯着绣春刀,手中举着火铳,从四个地点出发,在广州府差役的带领下封锁了通往监国行宫的所有要道。

    广州知府江庆之调集了四百多衙门和小吏,开始沿街喊话,要参与闹事的百姓速回家中。

    亲军大举出动后,不少百姓察觉气氛不对,看热闹是好,起哄也有意思,可要为此丢了小命或是被抓进大牢那可犯不着。

    周士相没有立即下令抓人杀人,而是又给了三柱香时间。

    广州府的衙役很多是从军中退下来的伤兵担任,街坊的里正、保长大半也是军中退下来的,在他们的极力劝说下,聚集在各处的人群开始慢慢减少,但是行宫前面广场上的人群却依旧不曾少,甚至还变得更多。很多其它地方的人群在官兵压力下往行宫前聚集,因为这里有很多官员和读书人,这让无知的百姓们觉得很安全。官兵总不能当官的也下手吧?

    刚从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