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3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绿营兵给屠了。可想,要不是张长庚提前逃入太平军的军营,说不定亦会被急于报仇的忠贞营方面杀掉。

    张长庚被带到周士相面前后,和从前那些降官一样,都惊讶于这个“贼秀才”的年轻。但想金厦的郑森二十多岁便领大军,西南的李定国也是差不多的年纪便独掌一军,而满清方面这些年也都是由年轻的宗室领军,心下也就释然了。在犹豫了片刻后,张长庚跪倒在地向周士相行了大礼,不知是习惯还是紧张,他用的是满清的礼节。

    周士相笑着扶他起来,并未计较张长庚礼节上的失误,而是先称赞了他一番。无外乎因为张长庚的识时务之举,武昌城中的百姓得以避过战火,也使明军减少伤亡等等。张长庚自是百般惭愧,不住说我从前有罪什么的。周士相哈哈一笑,与他道既已弃暗投明,那从前所做的事就不要再说了,往后他还有借重之处。听了这话,张长庚自是如吃了一颗定心丸,眼下,除了担心北京的家人外,他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周士相复道,他有一事不明,不知张长庚能否为他解惑。张长庚立时如受宠般,忙说愿为粤国公分忧。

    周士相便将山西发生的事情简短于张长庚说了,张长庚听后思虑片刻,对周士相道清廷对山西商人下手,无非是因为国库没钱。

    “从前鞑子无钱,便靠抢掠,尔今有国公在,鞑子无从抢掠,江南财赋重地又失,鞑子却又要维持他们的朝廷和大军,自然只有对治下有钱人动手。。。那八家皇商自天启年间便与鞑子私通,三十年下来,家产俱是可观,抄了他们,清廷须臾之间,倒是不必担心缺钱了。”

    张长庚这么一说,周士相自是明白了,但又觉不可思议,问张长庚清廷做这杀鸡取卵之事岂不怕寒了人心。

    张长庚笑道,清廷此刻便和崇祯朝一般,入关以来的积蓄都耗在了南方战事,如今这战事依旧持续,如无底洞般需要填入大量钱财、人力物力,而北地早就破败,天下有数精华只在江南和湖广,如今却都被周士相所占,他们要再不下狠手,只怕北地保不住,大清也保不住。这当节骨眼上,清廷又如何顾得了那么多。至于所谓人心,完全是勿需担心之事,这年头,要做狗的多了。只要清廷不倒,争着去叼清廷抛出骨头的狗多的是。今日有八家皇商,明日未必没有十三家巨富,当然,他们最后的结局同样逃不过被清廷抄杀。因为抄杀有钱之汉人,是清廷早在关外就推行的国策。

    “鞑子在辽东时就有杀猪一说。这杀猪却非真杀猪,而是杀汉人。老奴在时,便喜查量汉民粮谷,凡每人有谷不及五金斗的,定为‘无谷之汉人’。老奴说‘无谷之汉人’是‘不耕田、无谷、不定居于家,欲由此地逃往明国之光棍’,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发现就捕杀;后下谕,指责‘有谷之汉人’窝藏奸细,接受札付,命各地将有谷之汉人杀尽。如此,辽东便无复有汉人,便有,也是旗下为奴之耕作苦命者,亦所谓包衣奴或阿哈。”

    “鞑子真是视我汉人为猪狗了,哼,却不知,谁才是待宰的猪!”周士相听的恼怒,对满州更是痛恶。

    “不过照这么说来,福临倒是有这狠劲,也果绝的很,知道自己现在最需要什么,最不需要什么。”

    周士相有些感慨,也很佩服福临小儿的狠劲。他同时想到了郎廷佐公房上的那份蒋国柱所上“奏销”大案的文书,如果不是自己的出现,恐怕现在被查抄家产的不是山西那些皇商,而是江南这些士绅了吧。

    正感慨时,董常清拿来两份文报,都是从武昌传来的。两件事,一件事是在建昌的明庆阳王冯双礼已派使前来,欲奉唐王为正朔;另一件事也是冯双礼传来的,说是西南的满蒙清军在多尼和平可铎的率领下已从贵阳逃入重庆,正往成都逃跑奔。

    周士相一惊:“吴三桂反了?!”(未完待续。)

第八百一十六章 做李自成还是左良玉?

    冯双礼派来的使者来头很大,乃是大西军四王子之一、永历朝廷追封的延安王艾能奇之子艾承业。永历二年,大西军入滇之后,艾能奇遭遇当地土司禄万钟时的埋伏,中毒箭流血不止,药发死于道。艾能奇死后,部下便由其子艾承业接掌。

    艾承业带来了冯双礼向唐监国的上表,并请派督师。上表,表示冯双礼和建昌诸将改奉唐王为正朔,请派督师则是向周士相表明他们对于唐王政权的赤诚拥护之意。

    冯双礼部一直是由晋王李定国指挥的原大西军,现在该部转奉唐王正朔,表明大西军之中除了晋王和巩昌王及那些投降吴三桂的将领外,余下仍坚持抗清的将领都已抛弃朱由榔,转而团结在以唐王为首的抗清大旗之下。

    周士相关切的询问了艾承业有关建昌一带明军的情况。艾承业并未有所隐瞒,亦未有所夸大,实言庆阳王麾下现有兵将三千余,武功伯王会麾下有兵千余,他本人手下也只两千余兵,另建昌一带还有镇守总兵王偏头等将三千多兵,总兵力不过万人。

    艾承言坦言当日庆阳王冯双礼听闻朝廷放弃昆明后,深感南撤往滇西乃是死路,所以带领他们入川,原意是和川中的十三家会师,重新开创局面。但因夔东兵两攻重庆失败,导致庆阳王和他们不得不在建昌停滞,因实力单薄,难以有大的所为,不少将领都有所动摇,直至听说夔东兵冲入了湖广,南都又被太平军光复,这才转而重拾信心,不断袭扰清四川巡抚高民瞻部,陆续收复了一些失地。不过建昌一带贫瘠,所以建昌明军还是缺衣少粮,无法承担更大的任务,甚至都无法组织一次像样的攻势,只能小打小闹,采取敲边鼓的方式牵制袭扰四川清军。

    艾承业道庆阳王一直有意派人联络太平军,但苦于没有机会,这一次贵州清军突然大举西撤入川,川中清军防线为之动摇,出现不少缺口,这才得以遣使入夔东出湖广。

    “庆阳王本意亲来南都,然建昌需他坐镇,故便由承业前来见来。庆阳王特意让承业转告,还请国公恕他不能亲来之罪。”

    周士相当然知道冯双礼这肯定是客套话,再怎么说,周士相眼下还是粤国公,冯双礼却是郡王,世上可没有郡王请国公恕罪的道理。而且冯双礼派艾承业前来上表奉唐王,最大的目的只怕是获得太平军对于他们的支援,而非真的要改听周士相的指挥。那请派督师也不过是个象征,周士相不可能真向建昌派去督师,反而要等唐王至南都登大宝后,以新皇名义重新册封冯双礼等人,以他们所举之官任职地方,而不是根本够不着,却还要去指手划脚一番。

    果然,艾承业接下来便是提到了能否请太平军出师至夔东攻打重庆,建昌方面从川南发起反攻,拿下重庆,再图成都,这样可取全川,一举将吴三桂锁死在云贵。

    这个请求让周士相暗自摇头,眼下太平军的主力要对付顺治的江北大营,根本没有能力组织入川的攻势。广西和湖南现都是采取守势,哪怕多尼从贵州撤走,周士相也无意夺取贵州,更无意绕道湖北去打四川。

    军情司没有送来吴三桂反正的消息,艾承业也道多尼领满蒙军队撤入重庆后,贵州和云南的一些听令于吴三桂的清军也没有向多尼部发起进攻,甚至对于满蒙大军的突然撤离也感到惶恐不安。可想,多尼放弃贵州的原因并非是因为云南的吴三桂反正。

    庆阳王冯双礼和武功伯王会猜测,多尼领大军入川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因为贵州无粮可食,另外就是东南发生的巨变,清廷急需这支满蒙重兵回到北方,看家也好,用于江南战事也好,总比困在云贵的要好。

    这个判断和周士相不谋而合,他也认为多尼突然撤走的原因就是两个,一是无粮可食,二是回镇北方。

    但周士相也绝不排除吴三桂可能在某些方面让多尼感到忌惮,这才率部撤走。联想到洪承畴给洪士铭的那封家信,周士相不由冷笑起来,吴三桂这老小子也真是有趣,这边给自己添堵,那边多尼跑了他都不竖反旗,可见这老小子太过忧柔寡断。

    想前世历史之中,“三藩之乱”时,吴军一鼓作气从云南打到长江边,南中国连同西北几乎尽反,北方的康麻子急得团团转,江山可谓就在眼前,唾手可得,可这老小子却硬是不过江,结果让康麻子有了喘息之机。清军利用吴三桂给出的几个月时间稳住了阵脚,战事成了僵持,最后吴三桂一死,吴军便分崩离析了。

    结合多尼跑,吴三桂还是不肯反正放手一搏这事,周士相断定吴三桂现在就是在观望,等着自己和福临分出胜负再行押宝。

    周士相和张长庚有谈过吴三桂,张长庚认为吴三桂若真是野心勃勃,想趁乱获取最大的果实,那么他的机会只有一次,要么便是立即北上入川,突破满清的汉中防线,攻入陕西;要么就是打破太平军的湖广防线,冲入湖广。如果他不这样做,只在云贵傻等江南分出胜负,那他最后就是等死的局,最好的结局不过是依旧臣服于明或清。

    张长庚认为吴三桂这个人性多疑,做事怕损实力,瞻前顾后,总想得到最大的好处,却又不愿全力一搏。这种人,为鹰犬可,想自做主却难。眼下他面临的就是决定其部未来战略生死的局,压根容不得犹豫,容不得他在那傻等。他现在应当马上趁多尼逃跑,率部拿下贵州,然后立即入川,攻打保宁、汉中,夺取西安,占领潼关。这样吴军东可出山西,南可下河南,甚至有望比太平军更早拿下北京,成就大事。毕竟,顺治大军被太平军吸引在扬州,多尼那两万满蒙兵马经这千里逃奔,还能有多少战意和战斗力?他现在不动手,还待何时!

    兵贵神速,清廷现在完全顾不了川陕,多尼又率军逃跑,这绝佳机会摆在吴三桂眼前,他还缩在云南痴等东南分胜负,真是愚蠢透顶。

    周士相认同张长庚所言,他若是吴三桂,早在南都光复之时就对多尼下手了,然后一刻不停直入四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陕西,兵出潼关。他才不会停,要知道陕西和云贵之间有四川险路阻隔,交通运输极其不易,若取陕西后不全力东进夺取北京,那在陕西的大军和在云贵的兵马就是首尾不能相顾。顾此失彼,最后的下场无外乎第二个刘文秀,从蜀道撤退,损失惨重。

    张长庚又分析吴三桂若不入川夺陕西,还有第二条路走,那就是打出永历的旗号,以永历名义收编四川各部明军,然后不走汉中,而是以重庆为节点,走明军实力较弱的三峡防线出湖广。

    三峡、兴房一带都是十三家的闯营部队,兵员素质较低,主力又集中在武昌、河南一线,故三峡虽是天险,反更易突破。只要出兴房、兵出夷陵,湖北的襄阳、陨阳、钟祥一带唾手可得。江水虽急,只要有大船就能顺流运输,远比陆路方便。然后主力攻击武昌,偏师侧击湖南,太平军在湖南就湖南巡抚赵四海手下两三万人马,根本扛不住吴三桂麾下的十几万大军一击。

    如此一来,奉永历为主的吴三桂就能坐拥湖广,虎视江南,如当年左良玉一般,只不过伪太子变成真皇帝永历,弘光变成唐王,而周士相就是四镇。周士相能够解决清军的江北大营还好,那样就能如同当年的太祖皇帝朱元璋对陈友谅,在南昌、九江、鄱阳湖一线决战取胜了。

    谁胜,谁就有资格北伐彻底消灭满州,恢复中华!

    换言之,若周士相解决不了江北的清军大营,那么在两面大军的夹攻之下,能退回两广喘息就是最好的下场了。

    周士相的选择不多,吴三桂却能选做李自成或左良玉。周士相当然不能让吴三桂放手一搏,不管他选择哪条路,对自己都是最大的威胁。但眼下,他发现自己并无好办法应对吴三桂,他现在不仅要应对江北大营,还要着手恢复闽浙,对吴三桂还真有些鞭长莫及。最重要的是,他必须马上把唐王送上皇帝宝座,不管朱由榔是不是落在了吴三桂手中,都得让他的价值减少一半。

    大不了就是三国,一清两明。

    周士相不担心自己成为孙权,因为眼下中国的精华之地不在北方,而在南方!

    吴三桂若入川走陕西,周士相够不着,但是却能阻止他入湖广。于是再三思虑之后,周士相对艾承业道,他将会派一支兵马前往湖北,和忠贞营一起巩固三峡防线,但鉴于眼下江北有清军主力在,他无法组织对重庆的攻势,希望庆阳王他们能够理解。周士相承诺,一旦解决了清军的江北大营,他必定会对庆阳王做出有效支援。

    最后,周士相请艾承业留下几天,唐监国不日就会到南京,到时,他将与南都文武合请监国登基。(未完待续。)

第八百一十七章 蒋指挥,大帅请你去南京

    江西,南昌府南浦驿。

    第三镇镇将蒋和、江西布政使李之粹领着一众文武在驿站已经等了半天,却迟迟没有监国殿下行辇到达的消息。

    李之粹有些坐不住了,广东报来的消息说监国今天上午就会到达南昌,在城中歇息一夜后,再行启程奔九江,然后走长江水路去南都。可这都等了大半天,监国却迟迟不至,不禁让李之粹有些担心,是不是路上发生了什么事。

    江西光复才两个多月,境内尚有不少清军散兵和土匪作乱,鄱阳湖上的水匪也没有被清剿,这要是监国真在江西出了事,那后果李之粹可是想都不敢想的。

    担心之下的李之粹便请蒋和派一队兵去接应一下监国一行,蒋和当即同意,命亲卫队长赵大彪领镇部骑兵去接应。

    这赵大彪原是香山一个农民,祖上世代打铁为生,传到他这辈,已是第12代。据说,赵大彪祖上是当年随南宋端宗皇帝一起从福建逃过来的大官,崖山一战后,他祖上和十几万军民一起投海殉国。投海时却因舍不得只有几岁大的孙儿一起死,便叫人将他带走。后来这孙儿便随那些南宋皇室后裔一起流落到香山,也改姓了赵,从此就有了赵大彪这一支。

    广州清军三路进军香山要围剿太平军时,一路之上逢镇便屠,见村就杀。赵大彪带着老母和乡亲们往南逃难,路上两次被清军发现,死了不少人。最后,赵大彪的母亲和一众老妇为了不拖累年轻人,为了能让儿孙们能够活下去,便在一个夜晚集体摸到林中自缢。

    哭着安葬了母亲后,赵大彪抹干泪水,带着妻子和乡亲们继续逃难,最后被蒋和手下的太平军所救,打那之后,这赵大彪便参加了太平军。因为是打铁匠,有一身蛮力气,所以在立了两次功后被蒋和相中,提为亲卫,现在已是百户镇卫队长了。不过其妻带着孩子仍住在香山老家务农为生,县里要给赵家在香山城分套房子,赵大彪却不肯要,有次酒醉之后和人说过,将来不打仗了,他便解甲归乡,带着妻子就在埋葬母亲的那处林中开荒,死后也埋那。

    。。。。。。。

    周士相领兵奔袭南京后,江西的政务交给了李之粹,军事则交给了蒋和负责。

    蒋和第三镇的丙旅和第一镇一起奔赴南都,眼下他手头只有甲、乙两旅,还有一营骑兵,嫡系兵马不足五千人。不过另外却组建了二十营江西治安兵,每营五百人,都是原先江西绿营的降兵和被收编的义勇、土匪。

    甲旅驻防在九江,乙旅则在南昌,赣州那边则是将六营兵合成了一个独立旅,由蒋和的老部下孙乔担任旅校。其余各营则分驻各府、州城及地理重要的关卡要道,统归布政使司衙门指挥,以为地方治安和剿匪需要。

    虽然周士相没有如同授邵九公为广西巡抚、赵四海为湖南巡抚一样,授蒋和为江西巡抚,走时也没有明确指定蒋和负责江西军政事务,但是李之粹却知道这蒋和乃是当年随周士相一起打拼的老人,在太平军中地位甚高,所以事事唯他马首是瞻,拱手将政务大权让出,使得蒋和成了不是巡抚的巡抚,在这江西,他就是名符其实的土霸王。

    见李之粹仍是一脸忧色,蒋和便笑着安抚了他几句,说道:“李大人也别急,监国有亲军保护,亲军指挥周保国那人原先就是我的部下,办事稳重,亲军那帮人也都是我一手练出来的儿郎,有他们在断然出不了事。”顿了顿,又道:“许是路上有什么事耽搁,这才来晚了。”

    蒋和说的是实情,锦衣亲军原先就是他第三镇的丙旅,那亲军指挥周保国老姓瓜尔佳,满州名叫昂哈巴。当日周保国和苏纳一起锯杀塔音布投降之后,就被分在蒋和的手下。打起仗来十分勇猛,不要命的很,所以很得蒋和信重,一路将他从小小总旗提成了旅校大员。后来丙旅被大帅直接调出改充亲军,这才脱离蒋和指挥。现在第三镇的丙旅是打下赣州后临时组建,旅校裘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