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4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次要革四府官绅士子?

    这话比革去一个探花郎还让郭绍震惊。

    周士相看了他一眼,淡淡道:“你要知道,这些人不可能和我们一条心,我们能在此间谈话,得益的是我们的基本盘。”

    “基本盘?”

    又是一个郭绍无法理解,也从未听说过的名词。

    “什么是基本盘,便指我们立身安命所在,是什么?是军队,是刀剑!是跟随本帅从新会一步步走来的成千上万太平军弟兄!他们或许不识字,或许不读书,可他们却才是我们这个大明朝的真正嵴梁,是本帅的手足兄弟!”

    。。。。。。。

    今天科目四过关,考了一百分,明天去拿车。。。你们以为骨头成有钱人了吧?其实我买的是亲戚的二手车。不过不管怎么说,骨头现在都是有车一族了,对不?从此再也不用开着辆电瓶车风里来雨里去了。

    说句最肺腑的话,这辆二手奇瑞车,是诸位读者一分分的订阅积累支持给骨头的。骨头感谢你们,骨头也知道作品有很多瑕疵,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骨头都会努力改正,因为你们在书评留的每一句话,骨头每天都在看。

    你们,不管是花了一千还是一百,还是只花了一块钱的付费读者,也是骨头的基本盘,是我的衣食父母,但更是手足兄弟。(未完待续。。)

第九百八十一章 劝降李国英

    西安,洪承畴的病逝让吴三桂心中空荡荡的。

    西安将军苏拜投降、信王多尼和平郡王罗可铎、川陕总督李国英逃到潼关后,吴三桂当真是踌躇满志,欲挥师潼关,如当年李自成般一战定下大好局面。

    吴三桂相信只要潼关一下,中原和北京城就是他的囊中之物,届时在扬州被太平军重创的满州八旗根本不可能抵挡得住他的兵锋。对满清的实力,若说十几年前他吴三桂还不清楚,如今,他却是十分了解。

    太平军在广东的崛起和南京的丢失固然是吴三桂起兵反清的重要原因,满州人实力的损耗同样也是促使他下定决心的重要因素。多尼和罗可铎从贵阳撤军让吴三桂彻底看清了所谓满州八旗的真面目,他们,同样也是欺软怕硬,同样也害怕。

    在昆明五华山上,洪承畴为吴三桂定下了入川取陕,东进中原的战略谋划,甚至于洪承畴死前给吴三桂的留书也是让他火速夺取潼关,不可在陕西停留。因为陕甘虽大,但人口物产不丰,不足以支撑二十万吴军长期作战。同时,吴军的控制区如条长蛇,交通十分的不便,若蛇头不能一口咬在清廷的要害上,长长的蛇身弊端便会爆发出来,后果对吴军是致命的。

    可是,数月过去,吴三桂却仍在西安,近十万吴军精锐云集于此,消耗着大量粮草,透支着陕甘人力物力,却没有半点东进迹象。

    部下们无数次劝谏,吴三桂却总是以再看看拖辞,他拿不定夺取潼关的决心。

    吴三桂性格犹豫的致命缺点在洪承畴死后,被无形的放大。

    数天前,清朝的大学士麻勒吉从潼关前来劝说吴三桂,他若北上,则大清誓死与他周旋。

    夏国相、马宝、胡国柱等吴军将领自然知道麻勒吉是在恐吓,因为潼关的守军不过两三万人,虽然遏必隆从山西前来坐镇,可仍改变不了清军兵力薄弱的现实。

    胡于宣和方献亭这两位吴三桂最重要的谋士也劝吴三桂赶紧拿定主意,出兵潼关,千万不要被清朝的虚张声势迷惑,重演去年郑森在南京城下的悲剧。要知道,吴军越晚一天进军潼关,潼关能够得到的援军便多一分力量。

    吴三桂还是迟迟没有下定决心,他倒不是被麻勒吉的大话给吓住,而是他觉得自己真要攻打潼关,出师中原的话,清朝一定会和自己死磕,这很可能会便宜了已经取得南京的周士相。

    “清廷尚有一搏之力,事关二十万将士性命,本王不能不慎重。”

    当方献亭失望的从吴三桂那里走出来后,看到了王爷的爱妾陈圆圆。

    爱妾陈圆圆的到来,让吴三桂郁结多日的心胸终是舒畅了一点。他将陈圆圆揽入怀中,爱怜的注视着这位红颜。

    年近四旬的陈圆圆还和当年一样美丽,岁月在她身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哪怕她的女儿都有十六岁了。

    “王爷。”

    陈圆圆见吴三桂痴痴的看着自己,和当年初见时一般模样,笑吟吟地说道:“王爷看了愚妾快二十年了,为何总是这样看着愚妾?难道愚妾变了么?”

    吴三桂笑了笑,说道:“圆圆一点也没有变,也正是因为你没有变,我才喜欢这样看着你。圆圆可知,你这张脸,我是百看也不厌啊。。。”

    听了丈夫这情话,陈圆圆不由脸色微红,嗔道:“王爷不可再取笑愚妾!愚妾已是人老珠黄了,我们的女儿都十六岁了,愚妾怎么还会让人百看不厌呢?”

    吴三桂摇了摇头,认真道:“圆圆在我眼里,真的未老,也永远不会老!”

    “是么?”

    女人最喜欢不过的事便是被男人称赞永不会老,陈圆圆的脸上荡漾着女人特有的矫情笑容。

    吴三桂见了,不由心中一荡,轻轻吻了陈圆圆一下,然后问道:“圆圆说说,我和你都是一天天过日子,为何我老得快,你却老得慢呢?”

    陈圆圆想了想,道:“那是因为王爷总是领军打仗的缘故,心思动得多了,自然会老。圆圆却是从来不去用心想什么。”

    “是这个道理么?”吴三桂笑着摇了摇头,“圆圆这话怎么像是在说我太热衷于功名,却不用心在你身上。”

    “也许吧。”陈圆圆微微轻叹一声,夫君已经很久没有和她这样在一起过了。

    吴三桂轻抚陈圆圆的脸:“我在外拼搏,为的还不是我们将来能有一个好的结局。这世上的女人,又哪个不喜欢自己的夫君功成名就的。”

    “按理说,女人总是喜欢自己的男人功成名就。虽然功成名就的男人往往会喜新厌旧,女人有面临被抛弃的危险,但女人仍然喜欢男人功成名就。。。但这些女人都是些世俗之女人,愚妾非势利之徒,怎么会去计较王爷是否功成名就呢,愚妾只想王爷平平安安的便好。”

    “圆圆的心意,我自是知道的,可我如今,也是骑虎难下啊。我已经不是当年的我,我现在也不能单单只为自己一人考虑,我还要为麾下的将士们考虑。”

    “为了将士们考虑,王爷就要做叛臣么?”

    “清朝的天下本就取之于大明,而夫君原本就是明臣,如今夫君替大明取回这天下,怎么能说是叛逆呢?”

    “圆圆不懂这些事,圆圆只希望王爷能够好好的。圆圆心中的王爷,是个顶天立地,说做就做的男人。”

    这句话让吴三桂怔了怔,旋即朝外吩咐了声:“请方先生过来!”

    夫君突然的举动让陈圆圆有些意外,但她知道夫君肯定是有要紧的事,便乖巧的从屋中退了出去。

    方献亭接到王爷传召后,匆匆赶来,吴三桂示意他坐下,然后一言不发地在那沉思。方献亭见如此模样,心知王爷怕是有大事要交待,便也不开口在那静坐着。

    许久,吴三桂突然开口问道:“先生以为,本王可否使人劝降李国英?”

    (未完待续。。)

第九百八十二章 潼关

    潼关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扼秦、晋、豫三省要冲,南有秦岭,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羊肠小道,仅能过得一车一马。当地人用“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形容此处的险要。

    当年孙传庭驻守潼关之时,增建十二连城,又重修禁沟,使兵分驻十二连城和禁沟,每城驻兵百人,多设火器石,连络唿应,疾若风雨,使得李自成奈潼关不得。孙传庭曾与左右说道,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未守也;守禁沟而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

    崇祯年间兵部侍郎张凤翔曾向崇祯帝进言,称孙传庭所部皆天下精兵良将,是大明朝的最后家当,万不可轻动。然而崇祯帝却不纳张凤翔意见,逼迫孙传庭出战李自成。孙传庭不得已亲率白广恩、高杰等部10万人出师潼关,同时檄左良玉西上,总兵陈永福、秦翼明分别将河南与四川兵互为犄角。最后的结果是孙传庭在汝州兵败,李自成一日内追杀四百里地,直撵孟津,明军四万余人战死,损失大量兵器辎重,李自成轻松攻克再无精锐驻守的潼关。

    然而取得了潼关战役胜利的李自成却不曾想到,两年后,他会在同样的地方被清军击败。

    入关前清军就曾有过四次入关,并且向关内派出了大量细作,潼关之险要自早在清军掌握之中。清廷对夺取潼关高度重视,多尔衮派胞弟多铎亲自率军进攻潼关,又增派固山额真阿山、马喇希等统兵经山西蒲州渡河协征,并且急调红衣大炮供攻关之用。

    顺治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潼关战役开始。大顺军主将刘宗敏先战,失利。次年正月初四日,刘芳亮领兵出战,又被清军击败;李自成亲自率领马、步兵迎战,多铎命令八旗兵全力反击,大顺军再次失利,步兵损失很多。初五、初六两天,大顺军连续利用夜间袭击清军营垒,都没有取得效果。初九日,清方红衣炮军到达;十一日,清军进逼潼关口,大顺军“凿重壕,立坚壁”加强防守。

    清军先用红衣大炮轰击,随即大举进攻。在不利的情况下,大顺军仍然顽强拼搏,力图扭转战局,先派骑兵反击,又调遣部分兵马迂回到清军阵后突击,都被清军击败。正在这个关键时刻,清英亲王阿济格部大批军队已经进入陕北,尽管李过、高一功在延安、榆林英勇抗战,阿济格为了夺取西安,只留下大同总兵姜率领一批明朝降将继续攻城,牵制陕北大顺军,自己却统领大军南下,向西安推进。

    李自成深知原驻西安主力已经调到潼关,如果继续在潼关同多铎部硬拼,西安必将被阿济格部攻占,大顺政权的文武官员、将士家属以及重要物资都很难保住。在两路清朝大军的合击下,李自成被迫决定主动放弃陕西,另寻出路。

    李自成撤走后,留守潼关的巫山伯马世耀向清军伪降,潼关至此失守。伪降清军当夜,马世耀派人秘密送信给李自成,请他回师潼关,自己从中响应,内外夹击,击破多铎部清军。不料密使被清军截获,第二天,多铎以打猎为名,在潼关西南十里的金盆口设下埋伏,然后谎称举行宴会,把马世耀部下的马匹器械全部解除,一声号令,埋伏的清军突然冲出,把马世耀和他部下七千余名大顺军将士全部屠杀。

    马世耀部被杀的金盆口便是从西安往潼关的必经之地,方献亭经过此地时,特意叫车夫停了下来,带着随员爬上金盆口的高处,从上面俯瞰。十六年过去,金盆口被杀的七千顺军将士骸骨仍未就得到掩埋,骸骨只在泥土中虚埋,大风吹过,便能得见无数白骨。

    方献亭叹了口气,从高处默默走下,一路都不发一言。左右随从见了,也都是无人出声。

    清军退守潼关后,为了扼守这座三省要冲之地,对来往之人盘查极为严密。为了不泄露身份,方献亭用的是化名,身份也是行商之人。为此,他特意从军中选了几个山西籍贯的士兵,为的就是能让清军相信他们是山西的晋商。

    虽说清廷派内大臣遏必隆以谋逆的罪名诛杀了八大皇商,但晋商却远远不止这被满门被抄的八家。甚至于,很多山西的商人对于清廷查抄八大家感到欢喜,因为这八家的存在,使得绝大半分晋商无法出头。做生意的人,自然希望自家产业越大越好,也不希望他们的生意会被其他人要胁,给其他人分一杯羹去,故而除了极少数有远见的晋商认为清廷这是杀驴卸磨,将晋商当成肥猪宰杀,绝不能再相信他们。可绝大部分的晋商却没有这种意识,反而和清廷关系更为紧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老实本份的生意人,只要不造大清的反,大清是不会为难他们的。遏必隆在解决了八家皇商之后,为了安抚其余晋商之心,也做了一些举措,种种措施下来,八大皇商被抄给清廷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倒是淡了许多。

    晋商的身份,加上一路打点,方献亭有惊无险的进入了潼关。潼关虽是军事重镇,可千年下来,却也成了一处交通要地,关中设有市镇。时近傍晚,方献亭要随从寻了一处临街的客栈住了进去。因为关中驻有大量满蒙大兵的缘故,关中原来的百姓多数都逃了,剩下来的多是生意人。富贵险中求,虽说满蒙大兵吓人的很,可总是人,是人就要吃喝拉撒,就要玩女人,所以关中的酒店和妓院生意十分的红火。

    吴军的细作早已查到李国英的住所所在,方献亭带人在李国英住所外走了一圈,发现有不少清兵巡逻,关中的兵马驻防也是紧紧有条,不由暗暗赞叹李国英治理有方,但同时心中也增添了一些忧虑。

    方献亭不明白王爷为何一定要策反李国英,此人乃是汉军旗出身,对满清可谓是忠心耿耿,他若愿降,早在西安时就随苏拜一起降了,何以随罗可铎跑到潼关来。再说,就算李国英能够被策反,对吴军夺取潼关也没有多大帮助,因为李国英这个川陕总督已经名不符实,他根本调动不了潼关的满蒙军队。关中的满蒙军队不受李国英影响,又如何能指望他献关投降呢?

    (未完待续。。)

第九百八十三章 魏蜀吴

    感谢长老书友hexid7890一直以来的打赏支持,咳咳,这回不会怨我把你忘记了吧。

    。。。。。。。。。

    直接接触李国英肯定不行,方献亭在客栈中想了半天,认为还是从李国英的部将王进宝身上做文章。

    王进宝这人年轻时精于骑射,后随陕甘总督孟乔芳讨平河西回民起义,被授为守备,隶属于甘肃总兵张勇麾下。顺治十一年的时候,张勇随洪承畴南征,王进宝便也跟着他一块到了湖南。

    前年清廷组织三路大军入西南时,王进宝率部进军十万,亲自率军攀崖直上,捣毁明军营寨,击溃李定国部下将领罗大顺,因功升为经略右标中营游击。张勇随罗托入广西时,王进宝回镇甘肃,改任提督左营参将,一直在李国英麾下效命,这让他避免了在广西战死或随张勇降太平军的命运。

    李国英对王进宝十分赏识,当日他从西安城中逃走时,要四川提督王之鼎和延绥总兵韩应琦留守,却让王进宝随他一起走,由此可见在李国英心目中,王进宝绝对要比王之鼎和韩应琦的价值更大。

    李国英对王进宝恩重,方献亭却要从王进宝身上做文章,这自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几分把握的,一来是因为王进宝在甘肃的家人现在就在吴军手上,二来则是他手中有一封王进宝好友孙思克写的信。

    通过两天的打探,方献亭得知王进宝驻防在十二连城的子母城,于是他便让随从持了王母的一件信物和孙思克的信去见王进宝。王进宝见到母亲贴身之物和好友的书信后,在营中犹豫许久,终是偷偷离开子母城来到了潼关。

    见到方献亭后,王进宝开门见山:“你是吴三桂的人?”

    方献亭笑着点了点头。

    王进宝又问:“先生贵姓?”

    方献亭道:“免贵姓方。”

    “原来是方献亭先生,久仰!”

    王进宝僵硬的抱了抱拳,显然对于方献亭,他是持有戒心的。方献亭见状不以为意,只在那轻笑一声。

    王进宝自己搬了个凳子坐下,他乃行伍之人,性格直爽,不好那些虚虚弯子,便直接问道:“不知方先生持家母之物找在下所为何事?”

    方献亭不答反问:“孙思克将军给王将军的信,将军是否看了?”

    王进宝微一沉吟,轻一点头,然后道:“总督大人对我恩重,我无意反他,你回去吧。”

    方献亭摇摇头:“非也,方某来此并非是要劝王将军弃暗投明,而只是请将军帮忙见一见李国英。”

    王进宝怔了一下:“只为见总督大人?”

    “正是!”方献亭很肯定的点了点头。

    “先生要劝降总督大人?”王进宝有些惊讶。

    方献亭也瞒他,坦言此来潼关正是奉了辽王之命,来说服李国英投明的。

    王进宝未加思索,便道:“若是这个目的,在下劝你还是回去吧,总督大人是不会背弃大清的。”

    “不试怎知?”方献亭笑了起来,“西安将军苏拜乃正宗满州人,不也降了我家王爷。你那好友孙思克也是汉军旗出身,不同样也归了我家王爷?”

    “这。。。”

    王进宝一时语滞。

    方献亭趁机劝道:“王将军,方某对你明言一句,如今这天下大势已不在清朝,而在明朝。你乃大好汉家儿郎,又何必为虎作伥,执意替满州异族效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