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4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打不垮谁,直至被拖得精疲力尽。最后,当两人都支撑不住地,那个在边上一直不曾使全力的人,恐怕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吴三桂在听到胡国柱的禀报后,恨不得马上和鳌拜停战,然后双方合力对付太平军和忠贞营。但那样一来,岂不是坐定他吴三桂是害死朱由榔的凶手吗?要不然,他吴三桂怎的在朱由榔死后突然就和清军议和不打了?

    吴三桂急燥不安,怎么对付贼秀才,不是当务之急。当务之急是他必须解决部下们的困惑天子死了,他们现在还要为哪个天子而战。

    原来那些大西军和明军出身的将领中有人提出,既然永历皇帝死了,那是不是改奉南都的定武皇帝。也有人提出,另寻一朱明宗室拥立,以继续和南都抗衡。

    奉定武帝,吴三桂肯定不会这样做,那样意味着他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流水,更何况贼秀才已经向他动手。虽然云贵对于现在的吴三桂而言,已经没有多少重要性,但毕竟是他吴三桂的地盘。吴军中可是有许多兵马都是云贵的大西军出身,家乡被占,对这些大西军云贵籍出身的军士可有不小的影响。这个影响的后果暂时可能还不会显现出来,毕竟明面上吴军仍然兵马强盛,拥有几省之地,又有恢复故都的可能。可要是战事继续不顺下去,这个后果恐怕就会一点一点的显现,直至酿成大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吴三桂已经交给谋士方献亭去做。方献亭素有急智,由他去安排,吴三桂自是安心。

    另奉朱明宗室为帝,吴三桂是有过考虑,奈何手中没有可以捧出来足以号召天下的宗室。能让天下人信服,这个新天子必定是亲王,而眼下宗室的亲藩,唐王在太平军的拥立下于南都称帝,鲁王在金厦,韩王在忠贞营手中,其他的亲王要么是死在李自成、张献忠之手,要么就是降了清廷被杀,放眼天下,实在是没有这么一个亲王等着吴三桂拥立了。

    然现在必须要有一个天子,不然军心如何安抚,将士们又如何安身?

    吴三桂烦燥不安,他万万没有想到太平军的攻势会那么快,短短月余就攻陷了贵阳,害死了朱由榔,他更没有想到福临会和他鱼死网破。胡国柱一败,吴军这几个月势如破竹的攻势瞬间就停顿了下来,加上天子的死讯,前线也好,后方也好,士气都很低落。

    形势几乎是急转直下,如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迫在眉睫。至少,吴三桂要让二十万将士“名正言顺”。

    到底怎么办,吴三桂却是迟迟拿不定主意。他知道自己优柔寡断于事无补,但他就是拿不定主意。

    烦燥之下,吴三桂觉得自己战胜满清的信心似乎变得不足,他惊醒过来,自己万万不能被这一连串的失利消息困扰,更不能因此而丧失信心。他必须马上决定下一步的动作,为此,他召来了胡于宣和刚刚从山西回来的长子吴应熊。

    。。。。。。。。。

    那个会开车的女作者作品上架了,大家有兴趣去和她聊聊如何安全驾驶么《惑乱红楼》

第一千四十五章 国不可一日无君

    吴应熊带着长子吴世和次子吴世琳从北。京城逃出后,为了躲避清廷的追捕,一直潜藏在山西。为了抓捕吴应熊,以要胁吴三桂,顺治可是不遗余力,然而他做梦都没有想到,他的妹夫就呆在山西。

    因为吴三桂叛乱,顺治对他的妹妹建宁也生了恶感,恨这妹妹未能及时向他禀报吴应熊潜逃,若不是太后护着,恐怕建宁的下场比之战死在潮惠的济度家人都不如。

    因为南下道路被封锁,关卡盘查严密,又迟迟未能和父亲联系上,所以吴应熊也不敢离开山西。直到西安将军塔拜投降,川陕总督李国英内应开潼关之后,吴应熊方秘密启程回到父亲身边。这一路却又得了不少清朝的官员相助,甚至还有清将在识破他的身份后暗地派兵马护送。由此可见,北地官员对于满清是否还能坚持,都已动摇。

    “父亲(王爷)!”

    吴应熊和胡于宣进来后,发现吴三桂正在凝思。

    “你们来了。”

    吴三桂挥手示意儿子和胡于宣落座。胡于宣这几天精神也是不好,情绪很是低落,主要是自责未能替王爷洞察云贵之弱,致使贵州失守,朱由榔被杀,以致如今棘手局面。见状,吴应熊轻声道:“老师可要打起精神,父王还要依靠老师呢。”

    胡于宣曾经为吴应熊启过蒙,故吴应熊称他为老师。

    吴三桂点了点头,赞许的看了儿子一眼,然后对胡于宣道:“应熊说的不错,先生自辽东时便襄助本王,二十多年来,本王得先生之助甚多,今日之局面,若先生都感苦恼,本王不更束手无策了。”

    闻言,胡于宣忙打起精神,道:“王爷放心,我必为王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吴三桂听后,很是动情道:“有先生此言,本王此生足矣!”然后站起走到胡于宣面前,执他手问道:“不知先生以为,本王现在当如何应对?”

    胡于宣微一沉吟,斩钉截铁道:“我以为王爷当下应当马上称帝以安人心。”

    此言让吴三桂一惊,吴应熊则是目中精光一闪。

    “先生为何要本王现在称帝?”

    吴三桂心中打鼓,虽然从前胡于宣和方献亭及一众部下屡劝自己称帝,但他都不认为是好的时机。在他看来,最好的称帝时机当是恢复北京,平定江南之后,在此之前,拥立朱明有莫大好处。眼下这局面,更是不宜称帝,因为他现在是两面受敌,倘若称帝,岂不更是成了天下公敌。更要命的是,他恐怕更是洗不清害死朱由榔的嫌疑了。

    胡于宣却道:“请问王爷,你起兵的目的是什么?”

    起兵的目的?

    吴三桂怔在那里,半响,方道:“本王自是为了驱逐满鞑,恢复中华。”

    胡于宣微一点头:“那驱逐满鞑、恢复中华之后,总要有人来当皇帝吧。这皇帝,不是朱姓人家,便是吴姓人家,或者是参与起兵反满的其他人,总之,有德者居之。王爷一直对称帝心有顾虑,从前我和献亭亦有此顾虑,认为拥保朱明总能是面旗帜,可号召天下来投。现在朱由榔这面旗帜却不在了,表面上看来是使我军名不正言不顺,虚耗于内争之中,军心士气也很低落,但实际却是给王爷,给我二十万将士一个机会,一个崭新自立的机会!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噢?”胡于宣所言让吴三桂十分动心,可却为难道:“我们起兵之初,毕竟是拥立朱由榔的,现在朱由榔虽死,但也没道理本王就此自立啊?先生也知道,那贼秀才污蔑是本王害死朱由榔,我若称帝,岂不遂了他心愿,坐实这件事?”

    胡于宣沉思良久,说道:“王爷,朱由榔到底是何人所害,已无关重要。王爷只需知道一点,成王败寇!。。。至于我们当初拥立朱由榔,是因为这天下还有许多人认为天下是朱家的,在他们眼里朱家是天子之家,天下在朱家手中,天下人觉得心安理得,因为朱家是汉人。而天下落到满人之手里,汉人们便纷纷反对,因为满人非汉人。”

    “先生之言,使本王越来越糊涂了!”

    吴三桂不明白胡于宣意有何指,吴应熊也是不解。

    “说得明白点,在汉人心目之中,这天下是有主人的,是朱家之天下。若让外族掠去,便是失汉人之面子,所以大家纷纷反对,而在汉人之手时,必是朱家的,别家想去争,便是无理。所以,无人会帮他去争。在汉人心目之中,都有自己的主。君主为万民之主,也是至高无上的主。除此之外,各人还有各人的主,像当官者,上司是下司之主;像平民者,以官为主,或以主人为主;像商人,以钱为主等等。所以,汉人有句话叫国不可一日无君,也就是说汉人认为有帝便是有主,无帝便是无主。有主之人往往会活得有滋有味,因为他心中会像有着支柱。无主人往往活得没精打采,因为他心中会像没有信仰一般,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中没有着落,不知王爷可明白我的意思?”

    吴应熊听明白了胡于宣的意思,他道:“老师的意思是说朱由榔之死意味着这天下现在无主,而我军中将士却必须有主,若是这主一日不立,将士们便一日不自安?”

    “世子所言甚是。”胡于宣看着吴三桂,断然道:“如今朱明自失其主,王爷当为天下之主,以使军民人等各有所安。”

    吴应熊突然道:“南都有伪定武。”

    胡于宣轻声一笑:“世子都说是伪定武了。”

    吴应熊点了点头,不再言语。

    “此时称帝,只怕将士们未必会追随本王啊。”吴三桂担心的是他若称了帝,那些大西军降将和明朝降将是否还会忠于他?

    胡于宣却道:“王爷多虑了,依我之见,唯有称帝,王爷麾下之将士才会觉得自己在为自己的主公打天下,所谓从龙之功矣。有这从龙之功在,何愁将士不卖力。”

    吴应熊听后,默立在那,不知在想什么。

    吴三桂反复考虑之后,方道:“先生之言虽善,但据本王所闻,历来成帝王者,还须顺乎天意。”说到这,顿了顿,抬头看向殿外,“称帝之时事关重大,本王还是问问天意再说吧。”

    问天意?

    胡于宣怔了一怔,却没有说什么,只点了点头。

    吴应熊却是有些发愁,问道:“依老师之见,如何探知天意?”

    胡于宣想了想,道:“听闻邙山中有神仙居住,王爷前往一问便可!”

第一千四十六章 本王当于开封登基

    吴三桂其实是对称帝已经动心,然却又几多顾虑。问天意或许也是他给自己称帝的一个理由,若上天都认为他吴三桂当称帝,那自是顺天应人。此所谓不问苍生问鬼神矣。

    天意是什么,无人能知。

    天意虚无,从无实像,胡于宣说邙山中有神仙,其实也是信口胡诌,顺着吴三桂之心而为。但王爷真要见神仙,问天意,胡于宣就必须满足这个愿望。

    吴应熊深夜拜访了胡于宣,吴应熊走后,胡于宣找来了宋友谦。此人是凤阳人,字敬夫,年少务文,十余岁中秀才,之后未有寸步之进,在乡间为塾师。后张献忠破凤阳,便离乡四处流离。后来也不知怎么就流落到了保宁,以说书为生,过得十分穷困潦倒。一日,胡于宣不知怎的路过,生了爱材之心,便收他在幕下,后又推荐给吴三桂,在当时的平西王府内做一书办。

    宋友谦不知胡于宣深夜找他何事,待落座后,便听胡于宣道:“你可想王爷称帝?”

    “王爷称帝?”宋友谦一惊,下意识道:“这可是大好事啊!”

    胡于宣微微一笑,道:“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王爷若能称帝,你这王府中人将来可有莫大好处。只是王爷对于称帝一事尚在犹豫,故我特意将你找来。”

    宋友谦也是聪明人,当下就道:“先生是想要我做些什么吗?”

    “有件事要你去做。”

    “先生尽管吩咐,即使要小人上刀山,下火海,小人也愿意干!”

    胡于宣笑道:“没那么严重,只要你去趟邙山即可。”

    。。。。。。。

    次日,吴三桂便在胡于宣、吴应熊和大女婿夏国相等人的陪同下去了邙山。邙山位于洛阳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最高峰为翠云峰,上有道教名观上清宫。

    今日天气很好,吴三桂难得一览山景,故心情舒畅,便对众人道:“这天可真是好的。”

    边上的胡于宣闻言心中一动,上前道:“不是天好,而是王爷鸿福齐天!”

    吴三桂“噢”了一声,诧异道:“此话怎讲?”

    胡于宣笑道:“自上旬以来,一直是阴雨天气,为何今日却晴朗起来?只怕是上天得知王爷要问天意,故而天气大变。”

    “是么?”

    吴三桂笑了起来,不管胡于宣所言是真是假,又是否恭维,这话总让他高兴。吴三桂为了问天意,特地穿的便装,护卫人等也尽是远远跟着,只他和胡于宣、吴应熊几人在前,远远看去,倒像是洛阳城的士绅上山游玩。一行人先来的吕祖庵前,只见大殿雄伟,四周又都是苍翠松柏,吴三桂忍不住在心里赞叹一声,然后迈进去。走进吕祖庵,向吕祖像行跪拜之礼后,吴三桂缓缓起立,闭目沉思片刻,便转过身子朝旁边一老道走去。朝老道行了一礼,吴三桂很是客气问道:“道长,我想测问一下吉凶,不知可否?”

    不想老道对吴三桂目视很久,却是摇头道:“此处非居士测问之处。”

    吴三桂惊讶道:“却是为何?”

    “此处乃百姓小民祈福求平安之处,居士所问非百姓小民之祸福,老道岂能为你测?”老道一幅世外高人模样。

    老道所言让吴三桂心中打鼓,莫不成自己真有天子迹象,不然,老道为何说自己所问非百姓小民之祸福?

    念及于此,吴三桂正了正身子,向那老道求教道:“那道长可否告知,我该上何处去测?”

    老道拿手一指山峰:“至上清宫便可。”

    吴三桂答谢道:“多谢道长指点。”然后转身就走。

    老道突然喊道:“居士慢行!”

    吴三桂忙停了下来,转身问老道何事?

    老道说道:“居士此时不能上山。”

    “那我该何时上山?”

    “居士须在山下洗耳恭听净尘身,等日落月升之时方可上山,否则所测不灵也。”

    吴三桂恭敬道:“多谢道长指点。”

    老道看着吴三桂一行远去,突然想起了什么,想说些什么,然而终于什么也没说。

    。。。。。。。。。

    经过一段攀登,吴三桂一行又来到上清宫前。相传老子曾在邙山炼丹,故这上清宫专奉祀老子。此时西边已看不到太阳,只剩下一片红云,像血一般。集贤峰间,云雾萦绕,有如仙境。“邙山晚眺”被誉为“洛阳八景”之一,吴三桂见此佳境,心情又是大为开朗,笑道:“唐朝诗人张籍诗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本王原以为这是诗人的夸张之作,今日一见,却觉得佳境胜诗。”

    吴三桂极少谈及诗文,只因自己出身武科,对诗文少于研究,怕自己搬弄诗文会贻笑大方。今日因心情极佳,又见此境,才忍不住有感而发。

    “白居易有诗云:北邙冢墓高嵯峨。王爷可知邙山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处所,古时树木森列,苍翠如云。登阜远望,伊洛二川之胜,尽收眼底;傍晚时分,万家灯火,如同天上繁星。”

    说话的是吴应熊,吴三桂点点头,然后脚下不停地朝上清宫走去。走进上清宫,吴三桂朝老子像跪拜下去,心中默默祈祷,口里念念有词。此时,一种奇异的现象出现了。只见宁静而温和的夜空之中,飘飘荡荡松松散散的云和朦朦胧胧缠缠绕绕的雾融合在一起,将群峰拥着簇着,像一种思念,更像一种温情。让人琢磨不透,给人以神秘之感。突然,云雾深处,那大山的尽处,突然有一个巨大的火球升起,然后滚动起来,最后又在云雾深处消失。

    “那是什么!”

    吴应熊和夏国相等人都是被这异像惊住,目瞪口呆。吴三桂也是呆在那里。胡于宣先是震惊万分,随后却是大喜道:“此异像莫非是王爷精诚所至,老子显灵!”

    就在这时,殿后突然走出一白眉老人。吴三桂凝目望去,只见老人童颜鹤发,与传说之中的神仙无疑,一时看的呆了。

    吴应熊失声问那老者:“阁下是仙人?”

    老者哈哈一笑:“你看我是仙,我便是仙;你看我不是仙,我便不是仙。”

    吴应熊一愣,一时半刻弄不清其中玄机。吴三桂则不管此人是不是神仙,上前便拜,尔后恭声问道:“老人家可知我来这上清宫所为何事?”

    老者一长须,洪声道:“我观你,怕是为山水日月而来。”

    山水日月之事?

    吴三桂心念急转,却是不明白,但又不能问,只好继续沉思。突然,他觉得有如福至心灵,明白山水日月意指江山社稷之事,心里顿喜:这老者真乃神仙,有未占先知之能!

    “敢问老人家天意如何?”吴三桂按住心头激动,沉声发问。

    “天意岂能轻泄?”

    “本人心中有惑,想问计于神仙。”

    “心中有惑者,解惑者须是自己。即便是神仙,也不能越俎代庖!”

    “这?。。。”

    不知为何,老者所言让吴三桂想起父亲当年和自己谈起的往事。那是自己刚刚成家时候的事了。父亲告诉他,说他出生之时,父亲去占卦时得到钱瞎子送给父一偈,其文是“夫人本无主,只因凤凰生。若寻出头日,等到夕阳西。”父亲说此偈大有深意,并要吴三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