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5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廖瑞祥认为这绝非太祖皇帝本意,因为太祖皇帝在赐高丽国书中直言“元非我类,入主中国百有余年,天厌其昏淫,亦用殒绝其命。华夏泼乱十有八年,当群雄初起时,朕为淮右布衣,暴兵忽起。。。。北逐胡君,肃清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

    又在赐日本国书中言:“上帝好生,恶不仁者。向我中国自赵宋失驭,北夷入而据之,播胡俗以腥膻,中土华风不竟。凡百有年,孰不与愤?”?

    赐占城国书言:“曩者我中国为胡人窃据百年,遂使夷狄布满四方,废我中国之彝伦。”

    赐爪哇国书言:“中国正统,胡人窃据百有余年,纲常既隳,冠履倒置,朕是以起兵讨之。”

    洪武年间颁行天下的振兴文教诏书更是言称:“自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驰,人纪荡然。加以兵乱以来,人习斗争,鲜知礼义。”?

    在明军大举北伐时,太祖皇帝又在《谕中原檄》中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

    廖列举了很多洪武年间的诏书,向周士相证明太祖皇帝一直是将蒙元视为胡人,夷狄的。但为什么明初还要修元史,承认元朝为中国正统王朝,祭祀从伏羲到忽必烈的16个中国帝王,又祭祀包括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佬温等蒙古将领。

    这个问题周士相也奇怪,堂堂正正推翻鞑虏、恢复中华的大明朝,为何在立国之后反而会承认他们推翻的对象,将明兴元亡视为正常的改朝换代,而不是一开始的种族反抗。

    两者结果是一样,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改朝换代相较汉民族因为百年压迫而奋起反抗,性质上可是天地之别,是严重淡化了汉族所受的苦难,是美化异族侵略者。

    廖瑞祥对此的理解,是文人的错,儒教思想的错。在他看来,主修《元史》的那帮文官,骨子里和奋起反抗的明军将领不一样,他们对蒙元是亲近的。在明朝讨伐元军的过程中,有大量汉人只尊元朝为正统,拒不承认明朝合法性。

    如元朝户部尚书张昶,被太祖皇帝软禁之后就接受了明朝官职,可此人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与元朝暗中勾结,后来事情败露,太祖皇帝派人审问,张昶竟然不慌不忙的写了八个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又如被朱元璋称为“奇男子”的蒙元大将王保保,他帐下也有个名叫蔡子英的汉族官僚,此人对元朝忠心耿耿。蔡子英被明军抓获,然而却誓死不降明朝,也不向朱元璋下跪,反而日夜大哭,思念元朝旧主。

    便是如李善长、刘基、宋濂等开国文臣,对蒙元也都是持肯定而非否定。整个朝廷的文臣集团都是这个态度,太祖皇帝又能如何。只有承认了元朝的正统地位,明初那一大批曾经出仕元朝的官员才能洗清从前污点,极度阿谀蒙元的儒家才能继续在明朝售卖他们的思想,继续过着人上人的好日子。

    廖瑞祥认为蒙元对汉人百姓极其残忍,但对汉人的读书人却极其优容宽待,这也是导致为何元末有那么多汉人读书人誓死为元朝效力的原因。这一点,和满清入关之初极其相象,正因为清军入关之初全盘收纳明朝的官员,承认明朝的士绅地位,这才迅速占领大半个中国。甚至于,顺治五年以后对南方明军的征讨,完全是由这些投降的汉族士绅在主持。

    所以,廖瑞祥在痛定思痛之后,深刻意识到甲申之后为何天下迅速沦陷于满州异族之手,完全是因为元初对蒙元的不正确认识导致。

    如果明初坚定的对蒙元清算,就绝不会有今日之局面。承认元朝,就是承认异族对中国有合法占领,就是承认那些为蒙元效力的汉族官僚不是汉奸,同时也是承认明兴元亡是正常的改朝换代。那么,儒家思想熏陶的汉族读书人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再次接受另一个异族入侵,从而在心理上得到安定,理直气壮的做汉奸。

    国可亡,教不可亡,便是儒教两千年来立身之基,立身之论。

    廖瑞祥奏疏上说了很多,周士相从中看到了对于儒家思想的批判,虽然廖并没有完全提出民族主义这一概念,但显然,他已经摸到了门槛,但离内在还有很大差距,毕竟,廖仍是这个时代的传统文人,并非如同周士相一般接受了民族国家观点的后世人。

    但廖瑞祥做为这个时代的传统文人,能够看到这一点,已然是极其难得。有明一代,可从来没有一个人敢于置疑《元史》的正统性,敢于否定蒙元。从这方面来说,廖是第一人。

    时代塑造一个人,也塑造人的思想。周士相相信,廖瑞祥敢于提出蒙元非中国论,要求重修《元史》,完全是甲申以来中国之乱对他的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今天的局面,为什么那些士绅蜂涌降清,争先剃发?原因还不是因为明朝承认了元朝,所以清朝这个异族同样也可以是正统王朝。

    不过廖的观点有着很大的时代局限性,诸如将明初修元史,承认元朝为中国正统王朝完全归咎于那些亲近蒙元,或在蒙元治下享受好处的文官们,而不是太祖皇帝。

    如果朱元璋不答应,凭开国之君和他那雷厉风行的手段,周士相不以为宋濂等主修《元史》的官员敢承认元朝,这件事,归根结底还是权谋手段的体现,或者说是儒家思想的一种体现。

    这种儒家思想就是典型的驼鸟思想,没有办法反抗,就把头埋起来,装作什么都没有听到,没有看到。只要这个外来者承认儒教,继续尊孔,那万千儒教的读书人就当它是自己人。

    等到了满清入关,这个思想便再次有了用武之地。

    也许,朱元璋自己也没有认识到官方修元史,祭祀忽必烈等蒙古人会有怎样的遗毒,他也许是单纯的想用这个手段拉拢北方的士绅,也可能是真的认为自己顺应天命,也可能他真的是被那万千读书人迷惑住了。这就是时代的缺陷,身处儒家思想“繁盛”的时代,哪怕是开国之君都不能从儒家影响中挣脱出来,反而要拉拢、重用儒教。

    朱元璋,再雄武大略,也是封建统治者。

    他给各国的诏书,给臣民的诏书都称蒙元是胡人,异族,很可能是秉性而为,照心里想法直说。但官方却承认蒙元,修《元史》,在周士相看来,却更多的是这位草根皇帝没有将修史当作一回事。《元史》331天修成,恐怕也正是这位开国皇帝内心真实想法的写照。然而他不当一回事,儒教却当一回事,那些谁强奉谁的士绅地主们当一回事。

    重修元史,是廖瑞祥理解的可以肃清思想的最好办法,他简单的将今日中国之局面和《元史》联系起来,他的观点周士相总结了一下,就是蒙元非中国,或者说元清非中国。

    蒙元肯定不是中国,这一点无庸置疑。元朝是由蒙古这个野蛮民族所创立,从创立之初,元朝就不曾将汉人当过他们的子民,而是视汉人为亡国之人。他们肆意屠杀、掠夺,无恶不作,完全视自己为汉人的征服者。这种政权,也就是那些儒家读书人能厚颜无耻的称其为中国,换作那些被压迫的老百姓,就纯碎是去他娘个逼了。

    满清和蒙元不是相象,而是一模一样,都是压迫奴役汉族百姓,拉拢汉族读书人。而读书人是汉族的天然精英,他们掌握着所有的资源,掌握着话语权,由着这些人去修史,后果自然是极尽赞美异族,否则,他们何以安身立命。

    然,对于百姓而言,却是苦了。一小部分人有屠杀大部分人的特权,有奴役大部分人的特权,自家的读书人却美其名曰统一大王朝,百姓们何想,何做。

    元末,成千上万的汉人聚集在黄河边上,发出了华夏沉沦百年的最强音。现在,成千上万的汉人聚集在周士相麾下,同样发出了复仇的声音。

    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不是读书人,而是他们视之为蝼蚁的百姓。

    周士相哪怕做皇帝,他也绝不会做封建时代的皇帝,所以他和朱元璋不同,他决定重修《元史》,彻底否认蒙元。不但重修《元史》,更要将忽必烈从帝王庙中迁出,将木华黎那帮蒙古人也从祭祀历代名臣的庙中迁出。除此以外,他决定要大张旗鼓的宣传蒙元非中国论、满清非中国论,以此来否定儒教,否定满州。

    只有让天下人知道蒙元和满清并非中国,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简单明了。那些继续替满清效命的汉族士绅,要么回到中国怀抱,要么顶着汉奸的名声死去。

    至于前世所谓否定元清,就等于是将蒙古、东北、新疆、西藏等地分离出去,在周士相看来完全是个笑话。这些地方,在历史上从来不属于哪个民族,更不是哪个政权的私产。元、清固然统治过这些地方,可中国的汉、唐、明同样也统治过这些地方。凭什么认为元清非中国,就等于承认这些地方不是中国的呢?

    蒙元也好,满清也好,都是汉人的亡国史。历史已经发生,事实不容改变,那我们就当勇敢承认,而不是不敢面对,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

    失败不可怕,被征服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文明被中断,我们的传承被打断。可怕的是面对征服者的屠刀,我们的读书人却在那高声赞颂。

    失去的,我们要自己夺回。

    周士相一时难忍心中情绪,提笔回复廖瑞祥,让他即日进京,主持重修《元史》。随后,他以大都督的名义,命扬州、江阴、福州、广州、赣州、南昌、太仓等曾经被清军屠城地方,调查死于清军屠杀的遇难者姓名,统一成册,立碑立馆纪念。

    南都,亲军也接到命令,“组织”六部大小九卿衙门官员前往各地参观清军暴行。《扬州十日记》等记载清军暴行的书籍、小册也被大量从民间收集,由官方统一加印出版,成为各级学堂学子必读书籍。

    ??

    ?

    ??

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等着南京大乱吗?

    书评区就不要再争吵了。

    元清非中国正统王朝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不是就不是。看待一个王朝是否是中国正统王朝,主要是看这个王朝的主体民族是否受到压迫,受到奴役,如果是,那这个王朝显然不是正统王朝。

    无论一些人是否认同,一个事实不可反驳,中国历史的正统王朝是由汉族建立,中国的文明也是由汉族建立并传承。

    我们现在所说的正统王朝本身就是汉族思维,所以让汉族去承认被压迫、被奴役的时期是他们的正统王朝,这显然强人所难了。或许有些人可以做到,自豪的引以为荣,我反正是做不到的。

    我的观点是,我们不需要往脸上贴金,我们承认元清是汉族被异族征服的半殖民地时期。就如教科书所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就是列强的半殖民地一样。因为那就是事实,既然事实如此,为什么不能大方承认,反而要去窃取人家祖宗的“光辉”,这种做法,徒留笑话而矣。

    明确历史,我们才能没有包袱向前。

    否认元清非中国,和中国现有领土没有一毛钱关系,因为中国现有领土都是人民军队打下来的,而非继承谁的。要说继承,我们也是继承汉唐,而非伪元伪清。

    不多说了,有关这些我也不写了,好好写我的小说。毕竟,这是本小说,小说还是以故事为主线。那些东西写多了,大家看着头疼,影响阅读。我写着也不顺手,编故事给读者看,和讲道理给读者听,是两码事。至少,前者,我可以随手胡写。后者,却绝不能胡写。

    《元史》,是要重修的,不是篡改什么,而是从正统王朝史中剔除出去,正本清源。

    本书300万字了,我为我的坚持赞一个,大家要是觉得骨头的精神值得表扬,那也赞一个吧。

    咳咳,我已将破碗端出,并且一脸笑容的看着各位。

    我也不会别的,莲花落多年不唱了,有些生疏,各位要喜欢听,我就唱一个:“手里捧着窝窝头,菜里没有一滴油。。。。”

    。。。。。。。

    南都。

    首辅郭之奇尚未回京,眼下朝堂形势不明,黄宗羲有意出城去牛首山拜访顾炎武,但想来想去还是没去。

    南都这几日倒是安静了许多,局势不再是先前那般剑拔弩张,亲军不再大举抓人,但却是将原先各衙门的卫兵都给换了。

    黄宗羲琢磨着这或许是镇江那边的意思,想来那位齐王殿下也有缓和的意思。但这事,终究还是要等郭之奇回来才能确定,眼下,也只能按下心思等待。

    万斯同奉师命去翰林院找了冒襄,希望后者能够将他老师所作的《原君》转交给钱谦益,以换得这位江南文坛领袖能够支持他老师所提出的公仆说。

    如果能够得到钱谦益的支持,黄宗羲有很大的把握鼓动起士林,使士子们都能接受他的新观点。这样,一来能够彻底压过顾炎武的虚君说,二来也能获得周士相的好感,三来则是能为越来越被冷落的江南士绅换取一块进门砖,从而保住士绅传承。

    冒襄刚从宫里给长公主讲课回来,夫人董小宛正在给他沏茶。听了万斯同所说,冒襄答应明天亲自去一趟苏州。万斯同自是高兴,和他多聊了几句,冒襄无意中说起今日王太后来找过长公主。

    王太后就是原先永历帝的王皇后,如今永历帝身死,她被定武帝接入宫中,尊为太后。但按实际辈份算的话,这位王皇后却是定武帝的侄媳,所以尊为太后并不符礼制伦法。不过因为当初尊奉永历为太上皇是定武帝和齐王周士相一致同意的,故而现在也只能将错就错。

    甲申以来,宗室礼法这一块,早已是荡然无存。

    王太后找长公主是为了她松江的娘家。虽然离家二十年,王太后的父母也早已去世,但不管怎么说,王太后总归是松江王家出来的,因此得知娘家因为卷入暴乱而被满门抓入大牢,她心中自是难安。

    焦虑之下,王太后也不便去找定武帝,便想请长公主出面帮他和齐王说情,毕竟,长公主当初是由她丈夫下旨许配给周士相的。

    长公主安慰了王太后,答应这件事她会修书一封给周士相。

    松江王家的事,万斯同也听说过了,不过并不认为长公主出面就能保全王家,毕竟王家犯的是叛国罪。

    冒襄也是这个看法,倒是他的夫人董小宛却说松江王家能逃过此劫。

    冒襄不解,询问夫人为何有此看法。

    董小宛笑了笑,言道:“不看佛面看僧面,齐王殿下再如何无情,总不能连未过门的妻子面子都不给吧。”

    冒襄不这么看,他告诉董小宛和万斯同,陛下好像有悔婚之意。万斯同叹了口气,说这件事他也听说了,那位齐王殿下这两年的做所做为有些过份了,也难怪陛下会生出这般想法。结合最近局面,三人都有些默然,没有再就这个事说下去。

    万斯同起身告辞,回到府上,老师黄宗羲却让他陪着到城中走一走。

    万斯同知道恩师这几天心事重重,所以很是高兴的陪同恩师在城中游走。二人皆是穿的便衣,两个万斯同府上的家人陪着他们。

    南京城和二十年前比,肯定是大大不如的,但毕竟是留都,现在更是天子驻跸所在,因此城中人口这两年陆续增加不少,市井买卖也恢复了不少。

    只是秦淮河两岸的花酒生意却有些萧条,不知内情的只道那些**都从了良,知道内情的则是明白,那是因为齐王殿下对青楼收重税并且严打的缘故。

    据说齐王殿下对青楼收重税,严打逼良为娼,是因为有家不开眼的青楼得罪了齐王手下的大将,所以才惹来这大祸。但这消息是否属实,也没人敢探究到底。有一点却很明确,那就是从前被各家青楼养着的大批打手,如今都被抓去做了修路的苦力。

    在城中游走了一个时辰后,黄宗羲和万斯同来到了江南贡院外面,此地和文庙、孔庙相连,从前是一处很是热闹所在。只不过,现在贡院这一带却是冷清,孔庙和文庙那也没什么士子进出。

    之所以如此,却是现在风闻朝廷要罢经史,增五学六科,导致原先那些熟悉八股的读书人措手不及,现在都不知如何是好。

    再加上江南清欠和镇反,被抓被杀的九cd是士绅,这就更加让读书人心慌。这般境地了,文庙和孔庙哪还有人有心思去拜,弄得不好,别又跟苏州一样,出个“哭庙案”。贡院这里也只乡试时人山人海,现在不是考试季节,自然也没什么人。

    看着这般冷清所在,黄宗羲心生感慨,摇了摇头,示意万斯同随他到东城逛逛。

    东城那里住的都是平民百姓,商业很是繁荣。街上人来人往,比之贡院那里要热闹得多。黄宗羲在集市上看到不少新鲜物,都是从前没有看过的,甚至还看到从岭南各地运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