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1、 天下 作者:高月(起点vip高积分2011.11.28完结)-第3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句话忽然让李亨惊醒了家他联想到裴显半路加入队伍,这才恍然大悟,道:“难道张筠和李庆安已经暗中达成了条件?”

    令狐飞点点头”“应该是这样,否则,李庆安不会这么鲁莽地屯兵长安城外五里处,他明显是在为张筠押阵。”

    说到这家令狐飞又笑道:“还有一个有趣的情形”队伍行至崇业坊时,我见兵部右侍郎吉温也参加了队伍”安禄山居然也支持太子即位,这明显是有点投靠朝廷的意思了。

    李亨心乱如麻,他此刻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才好了”他微微叹息一声,又道:“我现在心中很乱,我很想知道下一步该怎么来,希望先生能提供给我一个有益的建议。”

    令狐飞也明显感到了李亨对自己的绮重,他也知道,这是自己的一个机会,杨国忠已经衰败,不值得他托付家那么李亨的这棵大树,极可能就是他将来的依靠了,这个机会,他无论如何要抓住,令狐飞沉思了片刻,便道:“如果太上皇退而求其次,做监国摄政王,不知太上皇是否能接受?”

    李亨无奈,只得恨恨道:“我当然不愿意退让,如果不得不退让,那我也没有办法。”

    令狐飞苦笑一声道:“不是太上皇愿不愿意的问题,眼下的情形,太上皇只能让步,而且要尽快,一旦李庆安提出无须监国,以政事堂为辅宰,太后暂代国事,太上皇恐怕连监国之位也拿不到了,而且臣听说郭子仪也有支持太子即位的意思,真的打起来,太上皇以为凭哥舒翰和孟云的军队,能战胜李庆安没郭子仪的联军吗?而且还有汉中的五南军虎视一旁,如果被五南军所趁,李庆安可以退回安西,郭子仪可以退回朔方,那太上皇可以退到哪里去?”

    一句话惊醒了梦中人,李亨这才想起”还有他的父皇李隆基在一旁等待机会,如果自己和李庆安两败俱伤,真的就是便宜了父皇,强大的民意没李庆安的高压,终于使李亨意识到”他登基为皇确实不太现实,他终于被迫让步了。

    “那好吧!实在不行,我同意出任监国摄政王。”

    “回禀太上皇”光口头让步还不行,卑职以为,这中间的关键还是在李庆安的手上,李庆安肯不肯让太上皇为监国摄政王还是一个变数,所以卑职建议,在太上皇让步之前,最好和李庆安亲自谈一谈。”

    “你是说”让我亲自去没李庆安谈?”

    “是的!有的事情面对面坐下来谈一谈,或许比彼此间的猜忌要好得多,毕竟李庆安也不愿意先帝登基,这就是你们的共同点,太上皇亲自去,效果会好得多。”

    李亨背着手来了几步,他终于点了点头,“好吧!我去没他谈,请先生也陪同我一起去。”

    

第四百三十九章 杀人立威

    李庆安在长安城五里之外已扎下了大营,此刻在安西军大营中,李庆安正接待朔方节度副使,郭子仪的心腹大将马璘。

    “卑职受郭帅之托,首先来感谢大将军,感谢大将军让出朔方。”

    虽然话题有点尴尬,但马璘态度十分诚恳,他们都是务实之人,李庆安如果占领灵州不让,他们朔方军一点办法都没有,郭子仪本来打算驻扎汉中或者泾州,却没有想到李庆安上书朝廷,安西军只是临时驻防灵州,以防回纥,只要朔方军回来,他们随时可以让出灵州。

    这个消息让郭子仪喜出望外,他手下很多将士的家属都在灵州,李庆安既然肯让出来,这就让他大大松了一口气,便命马璘前来感谢。

    李庆安笑道:“都是唐军,哪有同室干的道理,我一向很佩服郭老将军的风骨,不知圣上驾崩后,郭老将军是否支持太子即位?”

    安西军虽然军力强大,但朔方军和陇右军的实力都不弱,哥舒翰和郭子仪都是名将,李庆安心里也明白,如果郭子仪和哥舒翰都支持李亨,再有关中的近二十万南军协助,那么李亨手上就有三十万大军之多,而他只有四万军,双拳难敌四手,因此郭子仪的态度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就是李庆安主动把灵州让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不希望和所有的节度使为敌。

    马璘抱拳道:“这也是我来见大将军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家大帅让我转告大将军,他也支持太子即位,而且他已经上书政事堂,希望太子早日即位,稳定大唐民心。”

    李庆安一竖大拇指赞道:“郭老将军不愧是老帅,以大局为重,请马将军替我转告郭老将军,我愿和他共扶太子,开创出大唐的中兴局面。”

    “好!卑职一定转告,先告辞了。”

    马璘行一礼,便匆匆去了。

    郭子仪的表态至关重要,它使李庆安去掉了最后一个障碍,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现在大事已济。

    这时,一名亲兵飞跑而来,在李庆安耳边低语几句,李庆安有些惊讶,便又一次问道:“你确认是他本人来了吗?”

    “一点没错,卑职亲眼所见。”

    李庆安沉吟片刻,便起身道:“开营门,我亲自去迎接他!”

    大营外,李亨正负手而立,眯着眼打量安西军大营,安西大营的整齐和简洁让他暗暗赞叹,不愧是一支强悍之军,从营盘的细微处便可看出,即使是临时扎营,也一丝不苟。

    这时,大营敞开,一队队安西士兵从营门涌出,他们兵分两路,呈八字形分开,只见李庆安率领数十名大将快步走了出来,李庆安单膝跪下,给李亨行了一个军礼,“末将李庆安,参见太上皇陛下!”

    “李大将军请免礼!”

    “谢太上皇陛下!”

    李庆安站起身道:“请太上皇陛下进军营一叙。”

    他看了一眼令狐飞,也微微笑道:“令狐使君也一起进去吧!”

    “那好,我们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军营内不准骑马,李亨一行便跟随着李庆安向中军大帐而去,一边走,李亨一边笑道:“大将军,我们好几年没见了吧!我记得上次所见,也是在你的军营内,也是在长安城外。”

    “是啊!一晃就几年过去了,末将一直在安西征战,这次回到长安,却没有想到长安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圣上驾崩,末将深感悲痛。”

    停一下,李庆安又问道:“不知太上皇准备怎么处置那些参与刺杀圣上的宗室?”

    李亨叹道:“首恶李承宏兄弟均已伏诛,人死不能复生,只要他们都能认错,替我皇儿披麻戴孝,我建议就饶过他们了,毕竟都是宗室,皇儿也有过在先。”

    听李亨对此事轻描淡写,李庆安不由暗暗冷笑一声,这时,他们已经走到大帐前,李庆安一摆手道:“请!”

    众人走进大帐,分宾主坐了下来,李庆安又命亲兵上了茶,李亨便给令狐飞使了个眼色,令狐飞笑道:“现在应该称大将军为相国才对,我们这次前来,就是想和李相国商量一下新皇即位问题。”

    李庆安手一摆,打断了他的话,问李亨道:“我想先问一下,新皇是谁?是太子还是太上皇?”

    李庆安这句话问得十分坦率,开门见山,令李亨感到十分尴尬,他勉强笑了笑道:“当然是太子即位,李相国怎么会想到是我,虽然有些大臣提出太子年少,无法治理大唐,便主张让我先即位,但既然反对人很多,那我也就顺从众意,支持太子即位,我来辅助于他。”

    李亨将最后一句,‘辅助于他’咬得很重,言外之意就是告诉李庆安,他可以不登基,但他要做摄政王监国。

    其实让李亨为摄政王监国也是李庆安的想法,这不仅仅是因为李亨也有一点实力,支持他的人不少,更重要是李亨的野心,迟早会给他李庆安带来所需要的机会。

    虽然这是李庆安的底线,但谈判还是需要一个过程,李庆安并没有急着回答他,便端起茶杯笑道:“不知太上皇可有先帝的消息?”

    “他此时应在汉中吧!十三郎对他很孝顺,我想父皇应该感到如愿以偿才对。”

    说到这,李亨忽然反应过来,有些惊讶地问道:“莫非李相国知道他的消息?”

    李庆安点了点头,“我知道一点,昨天我的斥候军发现先帝出现在骆谷关,身边有数千军队护卫,我想他今天应该进了关中,很可能正向长安而来。”

    李亨沉默了,他相信李庆安说的是实话,以父皇的性子,这种机会他绝对不会轻易放过,以他的威望和号召力,恐怕除了李庆安之外,所有人都会向他俯首称臣,就算他无法登基,但监国之位对他而言犹如探囊取物般简单,那时就不是他的监国摄政王了,而是上皇监国,他明白李庆安的意思,李庆安是在告诉他,他即将面对最大的风险。

    这下,李亨有点沉不住气了,他便坦率道:“今天我来,就是想和李相国商量太子即位和政事堂的安排,不李相国可愿意听?”

    “太上皇请讲!”

    “太子虽然即位新皇,但他毕竟年少,不能独立处理政务,我为他祖父,有责任、也有这个资格替他暂为监国,大将军为政事堂执政事笔、中书令右相,裴旻为吏部尚书,王珙依旧为左相门下侍中,李砚为刑部尚书不变,陈希烈依旧为兵部尚书,我推举杨国忠为礼部尚书,这样就有六相,还有一相,我愿意听取李相国的意思。”

    六相中他们各占三席,还有一席,李亨便让给李庆安,这就是他的让步,如果李庆安能接受这个方案,那么太子便将下午就登基,不再给李隆基任何机会。

    “多谢太上皇对李庆安的信任,我愿推举张筠为户部尚书,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条件。”

    李庆安推举张筠在李亨的意料之中,以张筠墙头草的作风,他未必会成为李庆安***,此人是个变数,李亨便点点头道:“诚如君所愿,我也支持张筠回归政事堂,至于李相国的条件,请尽管开口。”

    李庆安淡淡一笑道:“早就在去年,我便给安西将士们许下过诺言,最晚半年之内,我会用孟云和罗书记二者的人头给安西军将士一个交代,太上皇,不!摄政王殿下,这就是我的条件。”

    ........

    中=近午时分,长安各大城门全部开启,这时,政事堂传来消息,经过大臣们的紧急磋商,决定拥太子登基,由于太子年少,太上皇便暂摄监国一职,待太子成年后,将正式移交权力.

    这个消息让聚集在朱雀门前的数万名太学生、官员以及长安民众为之欢呼雀跃,他们的请愿终于获得了成功。

    此时已是午饭时间,人群开始逐渐散去,太学生们三五成群,准备去酒肆中饮酒庆功。

    下面便开始进入太子登基的准备环节,这个环节,应由百官之首的右相国来推动,在李亨的建议下,太子李适便亲率长安五品以上官员共计四百余人前往明德门外迎接李庆安入城。

    迎接有功之臣凯旋,一向是大唐的惯例,当初李豫便亲率百官迎接李庆安从安西归来,时隔近两年,李豫已经不在,便由他的儿子再次迎接李庆安的归来。

    明德门外,数百名官员衣冠整齐,一个个肃穆而立,他们中既有坚决支持李庆安的重臣,如裴旻、崔光远等人,也有临时和李庆安结盟的张筠一派,但人数更多的却是李亨的支持者,王珙、杨国忠、陈希烈、令狐飞以及大将军孟云等人。

    每个人都心怀复杂,随着李庆安的进城,大唐的历史就将翻开新的一页。

    不就,远处的官道上便出现了一支五万人的大军,这是安西军大军开来了,他们止步于两里之外,五万大军横戈立马,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明德门外的四百余名朝廷重臣。

    安西军太近了,很多官员心中都有些惴惴不安,尤其是孟云,心中更是一阵胆怯,他偷眼向李亨望去,见李亨神情自然,没有半点惧意,心中也稍稍放下,连李亨都不在意,自己又在意什么,让别人知道他害怕李庆安,若传了出去,他将无地自容。

    李庆安在一千亲卫的护卫下从大军中脱离出来,他依然是金盔铁甲,腰佩战刀,依旧是骠骑大将军的姿态,还没有改为右相国的装束。

    李庆安骑马缓缓上前,已经到了李适的面前,按理,李庆安应该下马跪拜李适,但他没有下马,也一言不发,目光冷厉地投向了人群中的孟云和旁边的左武卫大将军罗书记,这两个当初在河西背叛的人,此刻就在他眼前了。

    众官员都一阵愕然,面面相觑,不知李庆安的葫芦里在卖什么药,他并不是不知礼,当初圣上接见他时,他礼数周到,今天怎么变得这么异常,众人不由窃窃私语,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李庆安举起马鞭一指孟云和罗书记,他身边的安西士兵便如狼似虎地冲了上去,将这二人按倒在地,捆绑起来。

    孟云心中惊恐之急,他被按在地上,口中大喊道:“李庆安,你要干什么?太子和太上皇皆在,你敢无礼吗?”

    罗书记更是吓得浑身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李庆安向李适和李亨抱拳道:“太子殿下,太上皇陛下,孟云和罗书记身为关中军主帅,当保证渭南县的安全,但他二人渎职枉法,导致圣上遇刺而亡,按军规,其罪当斩,我愿以二人人头,祭圣上在天之灵。”

    李庆安此话一出,吓得所有人都勃然变色,连李亨也大吃一惊,他答应李庆安把孟罗二人交出,但并没有让李庆安在这个时候杀他们,他做梦也想不到李庆安会在此时动手,杀人立威。

    不等众人反应过来,李庆安便一声喝令,“就地斩首!”

    数名安西士兵踩住了孟云的头和身子,孟云吓得‘呜!呜!’乱喊,却一句话也说出来,这时,一名健壮的安西士兵高高举起了锋利无比的横刀,对准孟云的脖子一刀劈下,只听一声闷叫,孟云头颈分离,脖腔中大量的鲜血喷出,旁边包括杨国忠在内的几名官员来不及躲闪,被鲜血喷溅一身,一名官员竟吓得晕了过去。

    另一边,罗书记也被安西士兵当场剁掉了人头,两名士兵高高把人头举起,这时,四百余大臣才反应过来,吓得一片惊呼,连连后退了十几步,众人恐惧地盯着孟、罗二人的无头尸体,鲜血还在从脖腔中汩汩流出,大家眼睛都看直了。

    李庆安翻身下马,单膝跪在李适面前,大声道:“臣安西节度使、右相李庆安参见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岁千千岁!”

    

第四百四十章 皇后珍珠

    李庆安在城门当着太子和数百朝臣的面斩杀了孟云和罗正义,此事顿时轰动长安,成了长安人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整个长安城都在议论此事,各大酒肆、客栈,都可听见有人在谈论此事,观点也各自不同,大多根据各自喜恶来分,即所谓仁看见仁,智看见菜怕恶李庆安者则骂他嚣张跋扈,当太子之面杀人,可比汉末董卓;喜欢李庆安者却赞他快意恩仇,孟云和罗正义背叛在先,这一杀,可使他在军中建立崇高的威望;中立之人则说李庆安的真正的目的是杀人立盛,给长安朝臣一个警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但最让人担心的是南军,李庆安几乎是当着南军的面斩杀他们的主帅,南军肯善罢甘休吗?但实际情况却出人意料,南军没有任何反应,从潢关赶来的王思礼接任了南军主帅,原右羽林军大将军陈玄礼接任金吾卫大将军,军队异常平静,没有因孟云被杀而发生骚动。

    而孟云直接效忠的太上皇李亨也没有任何反应,很多人便猜测,极可能是李庆安和李亨达成秘密协议,李亨为他的监国之位,出卖了孟云。

    孟云之死毕竟只是个小插曲,真正的重头戏还是新皇登基,太子李适登基已经毫无疑义,现在只是时间的问题。

    大明宫麟德殿,大唐沈皇后正式召见了李庆安”沈珍珠出身湖州名门,美貌如花,贤淑纯良,她今年才二十八岁,丈夫的驾崩虽然带给她沉重的打击,但眼看儿子能继承皇位,又给她带来了莫大的安慰,为此,她对李庆安充满了感激之情。

    “李相国,圣上常对我言,相国是大唐的丰流砥柱,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圣上之言,相国全力支持太子登基,我感激不尽。”

    沈珍珠这次没有坐在帘帐之后,她坐在一张梨木雕花的圈椅上,四周站着十几名侍女,她身着一袭素白色长裙”脸色上不施粉黛,显得有些憔悴。

    她之所以没有坐在帘帐后”是因为太子李适就站在她的身旁,刚才李庆安的当街杀人,着实让他吃惊不小,但他的心腹宦官又悄悄告诉他,李庆安其实是在震慑太上皇,他这才醒悟过来。

    太子李适虽然还不到十三岁,但他从六岁起便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心智比普通少年成熟得早,他明白自己的处境”他的祖父在和他争夺皇位,而他最终能得到皇位,是李庆安在后面全力支持的结果,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