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1、 天下 作者:高月(起点vip高积分2011.11.28完结)-第4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儿明白了,成都没有坏人,爹爹,是这样吗?”

    “是这样;我们快点走。”

    王珙立刻命道:“加快速度,不准半点停留。”

    车夫加快了速度,五辆马车向南方的子午谷疾驶而去。

    ........

    傍晚时分,李庆安的大军抵达了郿县以西十里处,这时,他得到消息,郭子仪也率六万大军向关中挺进,离他军队已不足百里,李庆安立刻命大军就地驻扎,保持战备状态。

    这时,一队郭子仪部的骑兵飞奔而至,为首是一名三十余岁的大将,是郭子仪的心腹爱将李国良,他奉郭子仪之命,前来向李庆安说明情况。

    这也是郭子仪自李适驾崩后的首次表态,自从李适驾崩后,已拥有十万朔方军的郭子仪大军一直便保持着沉默,他既不效忠李亨,但也不参与讨伐保皇派人所咒骂的伪朝,着实让很多支持李适的大臣对他感到不满,事实上,李亨手中只有八万大军在关中,而郭子仪却有十万大军,还有三万党项雇佣军,实力远远超过李亨,如果他兴兵前来长安问罪,那么大唐的局势又会是另一番景象,将由他郭子仪来控制大唐朝政,而轮不到李庆安了。

    但李庆安知道,郭子仪这只老狐狸是另有考虑,他可是中唐唯一能善终的中兴之臣,绝不是一个低调就能办到。

    “我是朔方军李国良,奉我家老将军之命前来求见赵王殿下”

    李庆安催马出列,对李国良厉声问道:“朔方军未得我的允许,怎敢擅入关中,郭子仪为何不来见我?”

    李国良心中凛然,连忙拱手道:“朔方军还在弹筝峡一线,尚未正式入关中,郭老将军派末将前来,一是希望大将军同意朔方军入关中,其次是想和大将军共商给少帝建陵一事。”

    给少帝建陵只是借口,郭子仪明显是想参与新帝的拥立,或者是为了监督李庆安,不要做出违反人臣之事,这些李庆安都心知肚明,他也知道郭子仪已经给自己的让了步,他始终不进逼长安,在某种程度也是不想得罪自己。

    李庆安略一沉吟便道:“回纥不会对甘心受困,他们会随时入侵关内道,朔方军主力不可入关中,请转告郭老将军,我十万安西大军足以驱逐伪帝,不需要朔方大军前来作战,若郭老将军一心想给少帝建陵,那他只需带三千人便可,我可以保证他的安全。”

    “三千人?”

    李国良有些为难道:“大将军,三千人是否少了一点。”

    李庆安冷冷道:“如果朔方军是想和安西军一战,可以,他带多少军队进关中都可以,我李庆安奉陪”

    李庆安毫无修饰的威胁让李国良额头上出了汗,他连忙抱拳道:“末将明白了,末将立刻去回报老将军。”

    李国良不敢多呆,立即回去禀报郭子仪了,李庆安望着他的背影走远,不由冷笑一声,便下令道:“大军在郿县驻扎过夜!”

    命令传了下去,大军立刻加快了步伐,这时,李庆安对他亲兵道:“速去武功县,将裴旻、张筠、崔涣、韦滔、张镐、卢奂等一众大臣给我请来。”

    停一下,他又对另一名亲兵道:“速到岐阳县,将杨氏兄弟给我叫来。”

    .......

    天色渐渐黑了,天空飘起了雨丝,十万大军在郿县城外扎下了连营,李庆安并没有住进县城,而是在大营中的中军帐中等待裴旻等人,他背着手站在帐帘前,凝视着黑夜中密密的雨丝,已经十年了,他入唐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这十年里他由一个戍堡小卒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成为大唐最有权势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要被无数人拿去细心地揣摩和体会,他的一举一动都会改变天下大势,这让他品尝到了权力的甘甜,同样也使尝到了权力的孤独,没有人可以和他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包括他自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是天下吗?可拿下天下后呢?或许他已经改变了历史,可谁又能保证,大唐在走完一段岔道后,又回到历史原有的轨迹,谁能保证他的子孙就一定比李隆基的子孙做得好?

    困惑,十年来,历史的先知就一直深深地困惑着他,直到今天,他还是找不到指引他前进的灯塔,或许是权力的迷雾遮挡了他寻找灯塔的视线,李庆安深深地叹了口气,或许二十年后,当大唐的强盛推动他走出权力的怪圈,他就能找到另一条不会再回历史轨迹的新路。

    而现在,他需要一步步走上最高的权力顶峰:天下。

    这时,一名在帐前踌躇的亲兵打断了李庆安的思路。

    “什么事?”

    “回禀大将军,有一个道士求见,他说是大将军的故人。”

    “道士故人?”

    李庆安微微一思索,便道:“带他到我大帐来。”

    他暂时收起了思路,转身回了大帐中,片刻,几名亲兵领着一名身材高大的道士走进了大帐。

    “无量寿佛,大将军一向别来无恙?”

    道士头戴竹道冠,道袍破烂,手执一柄只剩几根毛的拂尘,乍一看像一个来军营要饭的邋遢道士,但他的眼睛却与众不同,他一双异常明亮的眼睛带着一种期盼的目光,他正是在皇庄惨案中失踪了近一年的李泌。

    “原来是李先生”

    李庆安笑了起来,“果然被我猜中,先生出家为道了。”

    “贫道有慧根,出家为道是我多年的夙愿。”

    李庆安似笑非笑道:“那为什么今天又回红尘了?不会是偶然路过吧”

    “不!不是。”

    李泌很坦白,“我是为劝大将军而来,也是为了大唐五千万民众的命运而来。”

    李庆安深深看了他一眼,淡淡道:“先生坐下说吧”

    李庆安请李泌坐下,又命亲兵给李泌上了茶,他微微笑道:“先生这一年在哪里出家。”

    “贫道在衡山出家,近来在中原云游,听说吐蕃大败,贫道便赶来求见大将军。”

    “原来道长身在道门,心却在朝堂,倒也难得。”

    李庆安淡淡地讥讽了一句,尽管这个李泌是历史上有名的中兴之臣,治国大匠,但李庆安却对他并不感冒,就像对李白一样,慕其名,而不重其人,相比之下,李庆安却更欣赏李泌的外甥张志和,那个脚踏实地在安西为民谋利的年轻县令,以及同样是历史名臣,却勤勤恳恳在安西治理财政的刘晏,李庆安比较喜欢踏实做事的人。

    对李泌这种动不动就遁入空门避祸的布衣相国,他不感兴趣。

    李泌听出了李庆安讥讽的语气,他尴尬地笑了笑道:“入道门并非就不能问天下事,我并非为求富贵,只想为天下苍生尽一点绵薄之力。”

    “天下苍生?道士的口气很大啊”

    “非也,并非是贫道的口气大,而是大将军的每一个决定都事关天下苍生,若芝麻小事,我又何必来找大将军?”

    李庆安笑了笑,这次他没有再讥讽了,便道:“继续说下去。”

    李泌忽然站起身,向李庆安深深施一礼道:“我早在安西便知道大将军志在天下,但我从来没有向敬宗皇帝提起过,我也深为赞同大将军在安西限田限奴的举措,大将为建成太子之后,入主大明宫并非不可以,但如果大将军这次就入主大明宫,将是大将军最不明智的决策。”

    “继续往下说”

    李庆安脸色没有半点表情,看不出他在想什么?李泌不由暗暗一叹,他发现李庆安的城府更深了。

    但话已至此,他只得硬着头皮继续道:“我记得大将军曾给我说过,大将军平生最佩服之人,便是魏武帝曹操,但曹操终其一生也不敢称魏武,连下葬也是谥号‘汉武王‘,这是何也?就是他不肯背篡逆之名,大将军是李唐宗室不假,但大将军想过没有,若大将军登基,天下人会以为南唐是正统,还是大将军为正统?且大将军今天以替敬宗及少帝昭雪之名而来,最后却自己登基,大将军又怎么圆这个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我劝大将军忍一时之权欲,先扫天下,再立名碑。”

    李庆安的脸色终于缓和了一点点,就是这一点点脸色变化,却使李泌心中感到了一丝暖意,李庆安还是没有他想象的那样深不可测。

    “先生其实可以不用告诉我”李庆安注视着李泌道。

    “非也,贫道也说了,贫道是为天下苍生而来,并非有私心。”

    “那我就多谢先生了。”

    李庆安向李泌躬身一礼,回头令道:“来人,给先生准备五百两黄金。”

    他又向李泌笑道:“阿堵虽俗,但可为先生建一间道观,先生莫要推辞”

    李泌仰天一笑,“五百两黄金,我可拿不动”

    他拂尘一甩,便扬长而去,远远还听见他清朗的歌声:“建成又如何?世民又如何?同为木子李,苍生享太平.......”

    李庆安笑着摇了摇头,这个牛鼻子老道,倒也有可取之处。

    这时,一名一直等候在旁边的亲兵禀道:“大将军,杨氏兄弟已经到了。”

    杨氏兄弟就是杨国忠的两个儿子杨暄和杨昢,两兄弟是杨国忠暗中放在长安的人质,本来一直生活在长安,因李亨登基,两兄弟惧怕李亨报复,跑到岐阳县躲避,这次李庆安回关中,第一件事就是指明要他两兄弟来见。

    原因很简单,杨国忠若不给李立一点更大的功劳,他怎么可能让自己饶过他。



第五百二十八章 祸水南来

    一更时分,数千安西军护卫着李庆安的家眷及一群大臣来到了郿县,李庆安的妻儿以及官员的家眷们住进了郿县,而裴旻等十几名重臣则被军士请进了军中大帐。

    一行大臣在士兵的引领下走进了大帐,大帐内灯火通明,军士已经做了简单的布置,一排宽大的桌子按照西域的风格排列,两边都有高背椅子,尽管椅子已经在宫中出现,但对这些习惯于跪坐的重臣们还是有一点不习惯。

    不过此时椅子的不适已经不重要了,大臣们个个心怀激动,他们都知道,今天晚上他们将决定大唐的未来。

    裴旻有些心情复杂地坐下,在武功县时,他便已看出了李庆安的思路,李庆安特地命人将李豫的幼子隋王李迅带到了武功县,不用说便可猜到,李庆安是要立幼子为帝,行周公之事了。

    从裴旻的本意上说,他很赞成李庆安的做法,为敬宗少帝昭雪,以收天下人之心,但裴旻更担心以后,李庆安会立这个幼子多久?这种帝位混乱的局面会大唐的将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当李庆安掌权后,他又会以一种什么姿态来治理大唐?

    还有今年河北河东大旱,很可能会出现大量饥民,该怎么去安抚他们?裴旻想得很多,以至于李庆安走进大帐,众人纷纷站起身时,他还沉浸在思绪之中,没有感觉到李庆安的到来。

    “裴公在想什么呢?”李庆安走到裴旻面前,微微笑道。

    裴旻这才从沉思中惊醒,连忙起身见礼,道:“适才在想河东河北大旱一事,走神了,大将军莫怪”

    “这件事等会儿我们也要商议,大家先坐下吧”

    李庆安请众人坐了下来,裴旻、张筠、崔涣、韦滔、张镐、卢奂、王缙正好七个人,这王缙是王维之弟,和众人一起辞官前出任刑部侍郎,他也被李庆安邀请前来,很明显也是要入政事堂为相,这很出乎众人的意料,而且政事堂七人,李庆安却不在其中,这说明他不会进政事堂。

    这时,张筠笑道:“我们刚刚听说,大将军已经彻底击败了吐蕃,安西军占领逻些,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可喜可贺啊”

    崔涣也接口笑道:“没有了吐蕃寇边,我们军费的负担将大大减轻,这样有助于民生改善,我相信,大唐会很快恢复昔日的强盛。”

    众人七嘴八舌,这时,裴旻问道:“不知道大将军准备怎样处置吐蕃?”

    李庆安想了想道:“我的最终目标是要将吐蕃纳为中央朝廷下的一道,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吐蕃部落分散,独立已久,若操之过急会迫使他们再度反叛,所以我准备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实行军镇管理,在吐蕃常驻唐军三万,因此大力推广佛教,让慈悲、合作、非暴力的思想深入吐蕃人的思想,五年或者十年后,待时机成熟,吐蕃将正式成为大唐一道。”

    说到这,李庆安又对众人道:“现在吐蕃还在唐军的占领之下,那边有数万名被释放的汉人奴隶,我准备让他们长居吐蕃,这样就需要一批年轻的官员去参与治理,过几天大家商议一下,尽快落实此事。”

    李庆安既然话说到这一步,那么由他们七人来组建政事堂便应该成为定局了,众人便开始活跃起来,裴旻笑道:“大将军这么晚找我们来,不会就是为了说说吐蕃之事吧”

    “当然不是”

    李庆安也笑了起来,“本来想请你们来吃晚餐,但你们现在才到,那只好改为用早餐了,好吧我就坦白地告诉大家吧”

    李庆安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对众人肃然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不可一日无朝廷,伪既已南遁,那么就该是我们重建大唐之时,各位都是位高权重的大臣,自当担起此重任,下面我提一些分工方面的建议,基本上按照大家现有的职务来考虑。”

    李庆安取过一本册子,递给裴旻道:“相国,就由你来宣布吧”

    裴旻点点头,打开了册子,一个便是他,中书令右相兼吏部尚书,他缓缓道:“张筠,门下侍中左相兼户部尚书。”

    张筠站起身向李庆安微微一躬身,他心中暗暗感叹这一次自己没有走错路,若跟了李亨,此时哪里还会有他的位置。

    “崔涣为礼部尚书,韦滔为刑部尚书,张镐为工部尚书,王缙为兵部尚书,卢奂为中书侍郎,以上七人皆为中书门下平章事,组成政事堂。”

    李庆安的任命非常简洁,没有任何繁杂的言语,也不需要什么仪式,众人纷纷站起身,向李庆安躬身致谢。

    “那大将军出任何职?”一向快人快语的张镐问道。

    大帐内顿时安静下来,这才是核心问题,李庆安任命了七名内阁成员,他自己却没份,这着实让人感到意外,如果他是有登基之意又当别论,但问题是众人都明白,这一次他不会争夺大宝,那么他出任什么职务?

    李庆安见众人都望着他,便微微一笑道:“我是带兵打仗之人,安禄山未灭,扬州、荆州未平,成都尚未统一,这些都要我去一一收拾,所以我不好过问政事,不过,诸君若不反对,我可再加一个天策上将之衔,兼天下兵马大元帅。”

    说到这,李庆安又对众人徐徐道:“诸君可唤回同僚,迅速组成新朝廷,维护朝廷政务正常运转,至于新君,敬宗之子隋王李迅年纪虽幼,但出生时便有大吉之兆,将来必为大唐中兴之帝,我建议可拥立为新帝,子承父业,天经天义,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

    六月的成都是一年中的雨季,淅淅沥沥的雨丝笼罩了全城,虽是三伏天,却带着一丝凉意,入夜,大街上冷冷清清,各家商铺都关了店门,行人客旅早早地回了宿处,各街坊中,家家户户也早早地关了门,成都已经一连下了三天的雨了。

    福兴坊是位于成都东城的一座大坊,里面权贵云集,豪宅如云,是成都最有名的三大坊之一,天已经黑了,几名看守坊门的仆役正百无聊天地坐在小房间里吹牛聊天,这时,一阵车轮声从远处传来,片刻,一辆宽大华丽的马车从雨雾中冲出,驶进了福兴坊的大门,在马车四周跟随着近百名侍卫,马蹄密集,溅起片片水花,不等几名看门仆役反应过来,马车便迅速驶进坊门,消失在黑夜中。

    几名仆役面面相觑,“好像是杨国忠”

    “没错,就是他”

    杨国忠的马车在福兴坊内快速奔驰,光线昏暗的马车内坐杨国忠神情复杂,他感觉自己和李庆安合作就像上了贼船,此时他想下船却不是那么容易了。

    他今天刚刚接到两个儿子的从关中传来的快信,两个儿子交给他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当然知道这是李庆安的授意,但是他又有什么办法,不干吗?两个儿子的脑袋可捏在李庆安的手上,可如果干了,他又觉得心不甘,就这么像狗一样地被李庆安使来唤去,可算狗,卖了力也会给根骨头,李庆安到现在为止给过他什么了?

    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句极其遥远的承诺:‘立功赎罪,既往不咎。’

    这简直是一种对他杨国忠的侮辱,他罪在哪里?他是堂堂的大唐右相国,是李隆基最信任的臣子之一,就算没有了贵妃,李隆基也照样用他,难道跟李隆基就是罪过吗?

    杨国忠心中对李庆安着实不满,但他又没有办法,儿子在人家手上,而且以李庆安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