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小地主 作者:弱颜(起点vip2013.12.13正文完结)-第5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娘,鲁先生来信,要给我哥做媒。”连蔓儿放下信,说道。


第九百四十章 锦上添花

    “鲁先生来信给五郎做媒了?”听了连蔓儿的话,连守信和张氏都愣了一会,才反应过来。

    “嗯。”连蔓儿点头确认。

    “快,快把鲁先生的信念念。”连守信就忙道。

    五郎是不好念这封信的,连蔓儿就将信递给了旁边跃跃欲试的小七。

    小七接过信来,并不推辞,就将信从头到尾地念了一遍。等小七放下信来,连守信和张氏都已经是喜上眉梢。

    “这可真是天定的缘分啊,天缘凑巧!”张氏高兴的念佛道。

    “鲁先生的信,来的太及时了。”连守信连连点头道。

    张氏和连守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鲁先生在信中,给五郎提的亲事,正是秦通判的长女秦若娟。鲁先生信中说,五郎和秦若娟年貌相当。可为良配。

    信中,鲁先生还详细地介绍了秦家的家世,以及他和秦通判相交的渊源。秦通判和鲁先生是同榜的进士,曾共同在京中为官。相交颇深。两家也曾经是通家之好,因此对秦家颇为了解。

    秦家是河间府的大族,也是耕读传家,每一代都有子弟出仕,近三代出色的子弟越来越多。虽然官做的并不大,但官声都极好。秦通判本人,除了在京为官之外,还放过几任外任,都任的是学正等相关的官职。官职虽微。却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

    鲁先生在信中。对秦通判的为人,还有秦家的门风是交口称赞。

    至于鲁先生怎么突然想起要牵这个红线,在信中也有所提及。原来是秦通判与鲁先生通信。信中提到过五郎,言辞中对五郎很是青眼有加。鲁先生因此想到。老友家中正有一女待字闺中,而自己的得意门生,如今也正在寻求良配。另外,连守信也曾经对他有过话,说是若有合适的姑娘,五郎的婚事,他做先生的可以做主。

    鲁先生并没有自作主张,而是写了这封信来,表示要做保山。同时,鲁先生在信中还说,除了这封信之外,他同时还给秦通判写了一封信,说的是同一件事。

    鲁先生这封信,在此时无异于是锦上添花。一家人本来就已经中意这门亲事,有鲁先生这番话和作保,自然更加乐意。

    想来,秦家那边接了信,也和他们是一样的。连蔓儿想,那秦通判给鲁先生写信,怕也是存了心思的。鲁先生闻弦歌而知雅意,且在写来的信中也有所表露。

    “这还等啥,干脆,你现在就去,拿着这封信。”连守信就对张氏道。这两口子在娶儿媳妇这件事上,可比五郎还要急切。无他,实在是急着想抱孙子了。

    张氏没有异议,不过也没马上行动,而是看向五郎和连蔓儿。家中的大事,都要经过五郎和连蔓儿,这是一家人素来的习惯。

    五郎没说话。

    “我看行。”连蔓儿想了想,就道。本来,张氏是打算明天去的,但是现在接到鲁先生的这封信,则是现在就过去为好。

    婚配这件事上,男方主动、积极、热情一些并不会被人看低,相反,还可以让对方看到自己的诚意。抬头嫁女、低头娶妇,这句俗语说的不仅是婚配双方的门第,也包括了婚配双方的态度。女方家可以矜持一些,男方一家要是矜持,那就不让人待见了。

    接了鲁先生的信立刻过去和秦夫人商量婚事,一来表示对鲁先生意见的敬重,二来也表示自家对这门婚事的满意。

    一家人略做商量,就换了衣裳,坐车往秦府来。

    到了秦府,连守信和五郎被秦通判接进书房,连蔓儿则跟随张氏在二门口下车,被秦夫人母女接近了内室。

    等茶果摆上来,大家说了一番客套话,连蔓儿就朝秦若娟使了个眼色。

    “若娟姐,你上次绣的那件斗篷,可绣好了没有?”连蔓儿笑着问秦若娟道。

    “你来的正是时候,刚绣好,正要给你看看。”秦若娟说着,就站起身。

    两个人跟秦夫人、张氏行礼告辞,就往秦若娟的房里来,留下张氏和秦夫人自己说话。毕竟,秦若娟在场,张氏也不好直接跟秦夫人谈婚事。

    秦通判家住的是通判府,四进的一所宅院,不算宽敞,不过收拾的也颇精致。秦若娟的闺房,就在秦夫人正房后面的几间后罩房内。

    连蔓儿是来熟了的,因此到秦若娟屋里坐下后,也不拘束。秦若娟亲手端了香茶上来,又让连蔓儿吃果子。

    “我还得谢你送来的那些青菜,还有花,这大冬天,实在难得、稀罕。”秦若娟就对连蔓儿笑道。

    “不算什么,咱们之间,何必说谢字。你们来了没多久,咱们这好吃的好玩的还多着那,只要你别嫌粗糙。……等过些天,我让人送冻柿子和冻梨过来给你尝尝。那才是咱们辽东的风味。”连蔓儿就笑道。

    “好。”秦若娟笑道。

    “要说谢,我还得谢若娟姐上次送的柿饼。我们都说好。咱们辽东府本地虽然也有,就是没你们那个糯。”连蔓儿就道。

    “要是喜欢吃,这里还有。我们老家那别的没有,专门有一座山。种的都是柿子。还有一座山,都是金丝小枣。这些年筛选下来,留下来的都是最好的。”秦若娟就道,

    秦通判在老家也有一些祖产。

    “可觉得冷?”连蔓儿又问。

    秦若娟老家在河间府。与保定府临近,后来跟随秦通判在外任上,颇在南方住了几年。辽东府这里,是他们到过的最北方,也是最寒冷的地方。

    “还好,”秦若娟就道,“比在京城的时候冷些。……家里的碳,都比在京城的时候多消耗一半。”

    不比那些娇滴滴的小姑娘们,秦若娟颇懂得家事。也肯在这上面留心。显然平时也是帮着秦夫人料理家事的。家中的长女多是如此。连蔓儿觉得这不是坏事。

    两个人说了一会,秦若娟就将连蔓儿刚提到的斗篷拿了出来,让连蔓儿看。秦若娟显然是在针线、刺绣上下过大工夫的。一朵大红牡丹, 、 、花叶和花枝就分别用了五六种不同的针法。线的配色上也非常的细致。

    连蔓儿这两年多在家中,也用了些工夫在针线上,但要她这么用心,却是难。张氏也见过秦若娟的针线,每每赞不绝口。张氏相中的秦若娟,与秦若娟的好针线大有关系。

    连蔓儿拿着斗篷细看,也忍不住连连夸赞。

    秦若娟就提到在江南的时候,秦夫人曾找过在宫中伺候过的绣娘来教导过她的针线。

    “……那时做的工夫才难那,我那时候也小,一天下来,絮烦的了不得……”秦若娟就道,“蔓儿,这几种针法,你要是喜欢,我教给你,就怕你嫌絮烦,那也没什么,往后你想要什么,告诉我,我给你绣……”

    “现在说的好听,哄我高兴。”连蔓儿就故意笑道,“等你往后出了门子,有了若娟姐夫,到时候还记得我是谁那,更别提这工夫给我绣东西了。”

    “你……”秦若娟被连蔓儿打趣的脸就红了。

    “我肯学的,若娟姐。”连蔓儿见秦若娟臊了,立刻就又笑道。

    两个人说了几句针线上的话,连蔓儿突然就叹了口气。

    “怎么突然叹气,是有什么烦心事?”秦若娟立刻就问道。

    “哎,是鲁先生,刚给我哥来信,要给我哥保媒……”连蔓儿就道,说完,就偷偷打量秦若娟的脸色。

    秦若娟脸上的红晕刚褪,听了连蔓儿的话,脸上又有些见红。因为怕让连蔓儿看见,秦若娟有些急促地收起了斗篷,转身就要进里屋。

    连蔓儿见秦若娟这样,有些哑然失笑。

    一会,秦若娟才又拿着一条用花绷子绷起来的绸帕子走了出来,脸上也没那么红了,说是让连蔓儿看她新绣的帕子。

    连蔓儿也只做不知,接过来细看,一边品评两句。

    “若娟姐,你的针线真是没的说,我娘总在我跟前夸你。你不知道,要是能换,我娘肯定愿意把你换过去给她做闺女。”连蔓儿就又道,“我有个姐姐,嫁出门了,若娟姐要是到我家,做我姐姐就好了。我爹娘不定多高兴那,就是我哥……,还有我弟,也肯定都愿意。”

    “净说些疯话。”秦若娟脸色微红,轻轻地道。

    “若娟姐,你猜鲁先生给我哥说的是哪家的姑娘?”连蔓儿突然又问。

    “这、这、我怎么知道。”秦若娟脸色更红,垂下了眼帘,轻轻地说道。

    “那若娟姐,你也不问问我?”连蔓儿故意又道。

    “我……”

    “我现在就担心,人家姑娘家未必会答应那。若娟姐,你说,人家会答应不?”连蔓儿又道。

    “你这疯丫头,再说这话,我就不搭理你了。”秦若娟的脸完全红了,一面干脆伸手过来咯吱连蔓儿。

    鲁先生同时送出来的信,连蔓儿家收到了,秦家自然也收到了。这样的事,秦夫人应该已经知会过秦若娟。秦若娟如果一味的矜持、回避,连蔓儿反而会有些担心,如今这样,虽未说破,却也心照不宣。而且,未来的姑嫂两个算是开诚布公,更少了一层疏离。

    两个女孩子笑闹了一阵,彼此更亲近了。而此刻,张氏和秦夫人早已经揭破了窗户纸,相对都笑眯了眼睛。

    在前厅,秦通判含笑捻着胡须,受了五郎一礼。


第九百四十一章 喜好

    两家既然已经将亲事当面说妥,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了。。两家分别出面,连蔓儿家这边请了沈三奶奶做大媒,秦夫人那里请了秦通判顶头上司杜同知的夫人做媒。这样的好事,谁不愿意锦上添花那,沈三奶奶和杜夫人自然都愿意。尤其是沈三奶奶,十分的尽心,帮着一应张罗,合八字、换更贴,下定……,一件件地操办了起来。

    五郎这边也给鲁先生回信,告诉鲁先生亲事已经定了,一家人如何如何感激鲁先生等语。连守信还特意让五郎在信中写上了,希望五郎成亲的时候,鲁先生能来喝喜酒。

    “鲁先生有皇命在身,怕到时候未必能来。”连蔓儿私底下跟张氏道。

    这个年代,官员在任职上,除非有圣旨,否则是不能擅自离开值守的。鲁先生在京中任职,也是如此。

    “管他能不能来,咱们这个意思得有。你爹啊,是真感激鲁先生,也想鲁先生了。”张氏就道,“就是鲁先生到时候不能来,你爹也明白,是鲁先生不得已。”

    “这倒是。”连蔓儿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说起来,自从鲁先生离开辽东府,除了五郎去京城见过鲁先生之外,一家人已经有几年没见过鲁先生的面了。想起在一起的那几年光景,还真是光阴似箭。

    “想见鲁先生也不难。”连蔓儿想了想,就笑道,“等把我哥这件事情办完了,娘,你就和我爹也出去走走。没听我哥说的,外面好多有趣的地方。你们往南,上京城去逛逛,正好去见见鲁先生。”

    “那敢情好。”张氏听了。也笑,“我们也去游历游历。就是,你哥的事情办好了,还得办你的事情。你们这两桩的事情都完完满满的。我们身上就松快了。出去逛逛,也见见世面去。”

    “到时候正好带上小七,他不是总羡慕我哥吗。。”连蔓儿就道。

    “对,没错。”张氏笑道。对于未来的生活,张氏也是充满了憧憬和信心的。

    连、秦两家定亲,就有不少的女眷上门来,给张氏道喜,打听什么时候成亲。张氏和连蔓儿的生活更加热闹、忙碌了。几乎每天都有女眷们到访。娘儿两个时常也要出门赴席,回访。再加上准备家里准备迎娶。还要暗暗地筹备连蔓儿的嫁妆等。每天从早忙到晚。

    这期间。暖棚的图纸已经卖的差不多了,府城中已经有好几户人家或是在近郊的庄子上,还有的就是自家的园子里。建起了暖棚。所产的菜蔬,自然都是自家食用。从五郎、连蔓儿手里。也送出了几分图纸做人情。

    这些新建的暖棚中,自然属沈家的规模最大,也最有气派。五郎特意从庄子上挑了熟练的伙计,除了帮忙建暖棚,还帮忙种植菜蔬。许多蔬菜的种子、秧苗等,也是从连家的庄子上运过去的。

    除了暖棚,庄子上新的暖房也建了起来,第一批的豌豆苗和蘑菇也已经在市面上出售了。这些豌豆苗和蘑菇的定价自然不会便宜,但也不会昂贵的让人买不起。作为冬季比较金贵的新鲜菜蔬,一般人家待客的时候,也能买上一些,让宴席更加体面。至于比较富裕,自家却又建不起或不方便建造暖棚的人家,对于这些菜蔬则更加的欢迎。

    偶尔,暖棚中的菜蔬有了富裕,也会有一些小香葱这样的菜蔬会出现在连家的百货铺子里。往往,这些菜蔬刚摆出来,就会被抢购一空。

    府城百姓的购买力,还是相当惊人的。

    而多了这一个进项,连家人的荷包因此也更加的丰满,这更是不必说的了。

    这天,连蔓儿和张氏刚送走张千户夫人姐妹俩,外面小丫头就进来禀报,说是闫道婆来了。。

    “她怎么又来了。”连蔓儿一听说是闫道婆,就微微皱了皱眉。

    这个闫道婆,在府城的大户人家中是很有些名气的。她住在府城东北角一座道观里,每日里走街串户,到大户人家的太太、奶奶跟前奉承。据说是经天上某星宿下凡的一位仙师传授,很有些道行,会通阴、请神,因为仙师传授了仙方给她,她还专能治些妇人的无名杂症,尤其擅长跳大神。

    连蔓儿家搬来府城住,这样的大户,闫道婆自然不会忽略,一来二去,就投了张氏的缘。张氏每月都定例的香油钱施舍,闫道婆每次来,张氏也都不让她空手。

    在张氏的眼睛里,闫道婆是个半仙人物。

    只不过,依连蔓儿看,这个闫道婆不过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的一个骗子罢了。

    偏生这个骗子“道行”极高,这府城里,就没有哪个大户人家的门是她进不了的,有的时候,也颇能办几件事情,这府城众女眷中有不少是这闫道婆的忠实信徒。

    连蔓儿虽心里对闫道婆不以为然,然而,入地随俗,又碍着张氏,也不好断然的禁绝。只是背地里告诫众丫头媳妇,又时常地提醒张氏。

    “咱们这个月的香油钱早就给了,她上次也来道过喜,拿了不少喜钱。这才几天,她又来了。”

    屋里除了她们娘儿两个,都是心腹。连蔓儿因此并不遮掩自己对这个闫道婆的厌烦。

    “你出去告诉她,说太太睡了,我正忙着。让她回去吧。”连蔓儿就吩咐多福道。

    “别。”张氏忙就拦道,“来都来了,咱这刚送客人出去,让她知道了,上外头去说咱们不敬僧道的不好。”

    “娘……”连蔓儿无奈道,张氏的话分明是托词。敬不敬僧道,什么时候跟待见不待见闫道婆是一回事了。

    “你啊,还是年纪小,这样的人不能得罪。”张氏就道。也不知道她说的是作为僧道的闫道婆不能得罪,还是闫道婆这种品性的人不能得罪。“不过是一点小钱,咱现在也不在乎这些,就当是做好事,行善积德了。”

    “你放心,娘也这一把年纪了,心里有数。……有些东西,多少还是得信点。”张氏又道。

    连蔓儿暗自苦笑。张氏说有些东西,多少还是得信一点。这句话,是碍着她的面子说的。依着张氏的本意,想说的应该是有些事不信不行。

    一切都是源于有神论,不能推翻有神论,就不能说服张氏这些人放弃迷信。对于这件事,连蔓儿一直都采取的是回避的态度。她只能从闫道婆本身,来说服张氏。

    不过,目前为止,闫道婆在连蔓儿面前一直都是规规矩矩,即便是要香油钱,也都很谨慎。毕竟,能在府城混到现在的样子,闫道婆的眼珠子还是相当明亮,很能拎得清的。

    就是连蔓儿,虽然心里厌烦闫道婆,也只能说服自己,水至清则无鱼。

    张氏这样说,连蔓儿也就没有继续阻拦,小丫头出去,一会的工夫,就领了一身靛蓝的闫道婆进来。

    一进门,这闫道婆就忙扫了下拂尘,满脸带笑地向张氏和连蔓儿深深地打了一个问询。

    这闫道婆看上去三十几岁的年纪,中等身材,黑里发红的肤色,长条脸,一双大三角眼,眉毛疏淡,嘴巴有些微微的前突。不开口还好,开口一笑,就露出满口的牙齿还有发紫的牙床来。

    实在不是个长相讨喜的女人。可她却偏能走街串户,非常吃得开。这自然,也是得力于她那一张嘴。

    “我给太太菩萨道喜喽。”闫道婆冲张氏咧嘴笑道,“看太太这脸色、肉皮,比前些天更好了,这是祥光高照,喜气盈门啊。太太这修好的心诚,还不用做什么事,就上达天庭了,这富贵平安就到了太太家里头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