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童话人格-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指示有更多的商榷与保留。而真正明显的变化是对母亲的态度。不知不觉中,他变得比较经常地指导母亲。因为他的知识,还因为他的主见,使得他越来越多地发出了训导母亲的声音。母亲这时常常显示出甘于接受儿子的教导,并且由于这种来自男性世界的保护和支配而感到幸福。

第9节:各种心理现象

儿子的男性角色日益成熟,他多少把母亲看成同龄的女人,他在表现男人的优越与责任。当母亲凡事要和儿子商量,而儿子也惯于发布指导性意见时,儿子成长了。这时的母亲脸上往往会是听从的微笑,儿子则是振振有辞的自信。面对这个和谐的画面,一旁含笑不语的父亲心中常常会生出一种他不愿意流露的不自在。当他宽容时,他在内心独白中赞叹儿子的成长;在他狭隘时,他感到了被排斥的刺激与嫉妒。

父亲的心理反应注释了儿子行为的潜在意义,那就是他在不自觉地争夺着父亲的位置。他之所以对教导母亲有如此大的热情,不仅因为对母亲的爱,不仅是表现自己的成熟,不仅是受到母亲信赖的鼓舞,更重要的一个潜在冲动是,教导和保护母亲曾经是父亲特有的责任与权利,他因为不自觉地争夺这个位置而激情满怀。

当母亲听从地仰视着高大英俊的儿子滔滔不绝的训导时,这时的父亲也便在人类文化的规范下逐渐消化了自己受到的刺激,以宽容甚至显得欣喜的微笑接受家庭的这一新事实。这个并非很好忍受,但也不是很难忍受的刺激经过一个不长也并不很短的时期,终于忍受过去了。做妻子的和做儿子的都不曾理解到做父亲的心理支出。

新的一页开始了。儿子走出了家门,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父母与儿子的关系终于圆满地渡过了共同生活的历史。

再往下,儿子将成为父亲,他同自己的父亲一样,也将面对新生的儿子。新的俄狄普斯情结又将从一个新生命的胎儿时期开始其萌芽、生长的历程。



我们看到,俄狄普斯情结是普遍的、强有力的情结,它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儿童身上,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一生人格的重要情结。我们也看到,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秩序等文化可能是更强有力的,在它的规范下,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一个抑制和克服儿童时代形成的俄狄普斯情结的过程。

对于多数人来讲,这个过程会比较顺利地完成。他们在人生中不仅学会了如何正确对待父母,也学会了如何正确对待子女。我们在上一节中描述的男孩成长历程,就大致代表了这种正常情况。

然而,深入研究各种心理现象,我们不得不指出,每个人在抵抗和克服俄狄普斯情结时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条件不同,抵抗和克服的结果不同,会造成人格的巨大差异。由于条件的缺陷,非健全人格和病态人格也是并不鲜见的社会现象。

弗洛伊德在《释梦》一书中曾经讲到一个俄狄普斯情结造成的典型病例:“在另外一次机会里,我对一个年轻男子的潜意识有了很深刻的了解,他因患强迫性神经症几乎无法生活。他不敢上街,因为他怕他会杀掉任何在街上遇到的人。他整天准备各种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以防他被控告与城里所发生的谋杀案有牵连。顺便补充一句,他是受过良好教育也有良好道德的人。对他的分析(顺便提一下,分析导致了他的康复)表明:这一症状的基础是来自杀害他有些过分严厉的父亲的冲动。令他惊讶的是,这种冲动在七岁时就已有意识地表达出来,而实际萌发时间比这个时间还要早得多。当他的父亲因病而痛苦地死去之后,病人的强迫性自责就出现了,他(当时31岁)采取了一种转移到对陌生人的恐怖形式。他觉得一个想把自己亲生父亲从山顶上推下去摔死的人怎么可能去尊重那些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的生命呢?所以,他把自己闭锁在房间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根据我的经验(这个经验已很广泛),在所有后来变成精神神经症患者的儿童的精神生活中,父母起到了很大作用。爱其中一个而恨另外一个是诸多心理冲动中的一个基本的构成因素,它在儿童时期形成而在现在的病症中起主导作用。

“我并不相信精神神经症患者在这方面与正常人有多大的差别,即他们可以创造出新的特殊东西来。更有可能的,是他们的区别在于他们比其他大多数儿童表现出对父母更明显以及更强烈的爱和更深切的恨,这在偶尔对正常儿童的观察中便可得到验证。”(《弗洛伊德文集》第一卷457…458页车文博主编)

一个未被抑制和克服的俄狄普斯情结,就制造了这个看来有些触目的强迫性神经症。正是以这个病例为引子,弗洛伊德才在该书进入了对俄狄普斯神话故事和剧本的解析。

俄狄普斯情结不仅是普遍的情结,而且它得不到正常的克制就将造成心理疾病。有充分的证据说明,类似由俄狄普斯情结造成的心理疾病不胜枚举。但由于各种迂腐的传统观念束缚,今天的社会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忌讳谈论俄狄普斯情结这样的性心理问题,似乎这个话题破坏了父爱母爱、子女亲情等一系列美好的说法,颇有些大逆不道,其结果是,真正大逆不道的心理疾病却由此丛生。

即使在那些完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有关俄狄普斯情结的心理常识也常常被束之高阁。也可能是忙于各种现实的钻营与活动,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本能排斥,有关俄狄普斯情结这样的心理学问题成为很多现代人的盲区。由于俄狄普斯情结没有得到正常的克服,其结果是在高楼大厦成堆的现代社会中活动着许多不健全的畸形人格。

这样,我们就必然要研究人类克服俄狄普斯情结所需要的正常条件是什么?是哪些条件的缺陷在制造人格的悲剧?

根据弗洛伊德的发现,也根据更多的心理现象概括,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个人能够顺利抵抗和克服俄狄普斯情结,需要以下条件:

一,在童年时与生身亲长(父母亲)的关系比较亲密而且没有创伤。

这种创伤会因为许多比较特殊的情况发生,譬如父母离异,譬如父母一方有精神疾病或其他影响子女基本生活境况的残疾,譬如父亲酗酒,粗暴对待子女,譬如父母中有一人虐待子女,又譬如父母对子女的乱伦,都可能给幼小的儿童造成创伤。

如果更认真地面对心理疾病案例,可以说相当多的创伤是由一些比上述平常得多的情况造成的。有时候,父母一次失当的谴责、批评、处罚和冷落都可能造成儿童与父母关系的创伤。

二,生身亲长(父母亲)对子女的态度亲密适度,没有过分地抑制与刺激。

第10节:长中受到障碍

倘若儿子得不到足够的母爱,对母爱的渴求受到了过分抑制,那么就会使儿子克服俄狄普斯情结的人格发展受阻。倘若儿子被过分溺爱,使恋母感情受到过分刺激,儿子同样会在人格成长中受到障碍。

倘若父亲对儿子过分严酷,甚至表现敌视,使儿子在需要认同和模仿同性亲长的过程中受到了抑制,同样,他克服俄狄普斯情结、逐渐发育完善人格的过程将受到阻碍。如果父亲对儿子过分溺爱甚至在儿子面前百依百顺、软弱可欺,那么,儿子也将失去人格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母亲过分溺爱,而父亲过分严酷时,儿子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恋母憎父倾向,他的俄狄普斯情结就会越来越畸形地发展。

在儿子幼小时,严酷的父亲对他还能表现出不多的宽容与慈爱。然而,随着儿子长大成为小学生之后,儿子对母亲的垄断超出了父亲能够承受的界限,父亲对儿子的严厉与日俱增。

这时,我们不仅看到儿子的强烈憎父情结,也看到了父亲的憎子情结。每当母亲袒护儿子时,父亲不仅表现出了做父亲的专制,也表现出了做丈夫的专制。夫妻之间因为儿子而屡屡冲突,在基本上是丈夫说了算的家庭中,最终是丈夫怒气冲冲的脾气笼罩了一切。

做父亲的一有机会就以堂而皇之的声音指责儿子的种种缺点,对儿子实施越来越严格的管教。妻子则在一旁做微不足道的缓和气氛的努力,同时在丈夫不在的情况下,对儿子做安慰性的精神补偿,试图使儿子接受父亲似乎正确的严格要求。

然而,儿子以倔强的沉默开始铸造他未来的人格。

最后,常常成为不健全的人格。

倘若母亲过分溺爱,父亲对此又听之任之时,儿子的恋母憎父情结会以另一种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儿子在母亲的溺爱中变得为所欲为,而且日益严重地表现出对父亲的排斥。当父亲点头哈腰、唯唯诺诺地对家庭中的一切拱手相让时,儿子越来越失去了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

这样的男孩长大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摆脱不了恋母情结的男人,还看到了一个不能够正确对待所有同性和异性的男人。面对异性,他处处摆脱不了母亲的影子。对待男人,他或许会表现出咄咄逼人,但稍受碰撞就多少显得不知所措。当这个在母亲溺爱中长大的男孩在生活中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时,父母都不曾想到,这在他出生开始的家庭生活中已经播下了全部种子。

倘若在母亲过分溺爱的家庭中,母亲还是十分强有力的角色,对儿子从小到大的照顾和管教都无微不至,把儿子像面团一样捏在手里,我们就又看到了另一种畸形人格的发育成长。男孩是恋母的,又是对母亲唯唯诺诺的。以至当他成年时,表面看来高大英俊甚至富有才华,但骨子里却是惟母命是从的男人,甚至在选择妻子时都要看母亲的脸色。

一个人成年之后都不能褪掉奶臭,像离开母亲羽翼就无法生活的雏儿,注定没有完整的男性人格,不能够真正承担今天做丈夫、明天做父亲的角色。当他事无巨细征求母亲的意见并言听计从时,只说明这是俄狄普斯情结扭曲下的又一种怪胎。

过滥的母爱会造成男孩人格发展的扭曲,而缺少母爱也同样造成男孩人格健全发展的障碍。

一个从小缺乏必要母爱的男孩也会深深陷入恋母情结,只不过这种恋母情结以另外的方式表现出来。因为缺乏母爱,他从小就格外渴望母爱,幻想母爱,这种饥渴不得实现,日积月累成为压抑下来的巨大心理能量,最终导致他在一生都有寻找母亲、渴望母爱的变态行为。

这些男孩从小到大都在不自觉地寻找大女人。他们常常不习惯在与自己年龄相当或比自己年轻的女性中寻找爱情,而总要在比自己年长的女人中寻找情感。

这样的男孩从小到大都很难正确对待异性。在母亲面前的受挫与失败,使得他面对整个女人世界时都拘谨怯懦,缺乏自信。许多在女性面前萎萎缩缩的男人都有一个没有充分享受母爱的童年。母亲是他生命中遇到的第一个女性,母亲的冷落从一开始就铸造了他作为男人的自卑。

这种自卑有时又以另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那就是在女人面前表现得冷傲清高甚至恶狠,这不过是由自卑转化过来的病态的自尊。

没有顺利克服俄狄普斯情结的男孩,由于缺乏足够的母爱,常常还表现出性发育的受阻与滞后,或者其他非健全状态。异性亲长的适度爱抚,是孩子身心两方面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

当我们用更宽广的目光考察生活中种种人格个案时,又会发现,那些从小缺乏母爱的男孩,成年后常常表现为悲观主义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阴暗的,面对世界,他们表现得孤僻冷漠,怨天尤人,这无疑是有缺陷的人格。

倘若对这些男孩的家庭环境做进一步考察,我们发现:如果母爱的缺乏是因为母亲的心思放在了父亲身上,那么,男孩在恋母的同时会更加憎父;倘若母亲是因为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社会上而无暇顾及儿子,儿子在恋母的同时,还会憎恨社会。



父亲对于儿子人格的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决定作用。

父亲对儿子施以必要的父爱,又适度地坚持原则,这是帮助儿子克服俄狄普斯情结、发展健全人格的重要条件。

倘若儿子很少父爱,父亲表现得过分严酷时,儿子的俄狄普斯情结就会以十分强烈的形式表现出与父亲的对抗。这种憎父现象在很多男孩的儿童时期都鲜明地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母亲对儿子还有足够而又适度的母爱,并且由于性格比较强大,能够抗衡父亲,那么,儿子就总能在父亲的统治下感到母亲的支持,心灵上的任何冲撞都能得到及时的抚慰。这时,他的恋母憎父倾向自然是明显的。倘若母亲又是宽宏大量并且善于调节丈夫与儿子关系的女人,那么,儿子就可能不仅在母亲的保护下承受住了父亲的严酷管教,而且逐渐习惯和接受父母并存的家庭秩序,以一种大体看来正确的态度对待父亲。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男孩,大多数还可能保持正常的人格,其中相当一些人还常常成为具有叛逆精神的人物。

第11节:正常人格发育

倘若父亲十分严酷,而慈爱的母亲又不足以抗衡父亲对儿子的过苛态度时,儿童时期形成的俄狄普斯情结就会以又一种类型畸形发展起来。

有的男孩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最终成了被多种精神神经症困扰的人。父亲从小到大的严酷训斥,打掉了孩子学习向上的兴趣与自信。对于一个儿童来讲,他在相当程度上是为父母的奖赏而学习。当父亲把接连不断的指责加在他头上时,他也可能有过咬咬牙争口气的对抗情绪,然而,他终于难以承受这种训斥的打击。在学习成绩出现了看来是比较难于扭转的下滑趋势时,他虽然似乎还在努力,但潜意识中已经多少有些破罐破摔,以此报复终日训斥他的父亲。他对父亲可能终生怀有强烈的敌视情绪,同时,又终生为这种情绪产生这样那样的自疚与罪过感。

在家庭中,他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对待母亲,如何正确对待父亲。因为当父母不能正确对待儿子时,也就剥夺了儿子学会正确对待家长的机会了。而一个不会正确对待父母的孩子,也便失去了正确对待所有人的能力。

倘若在一个父亲十分严酷的家庭中,母亲不仅不能抗衡父亲,而且因为惧怕丈夫而百依百顺,甚或助纣为虐成为丈夫的帮凶,儿子的俄狄普斯情结就有了另一种更畸形的发展。这时候,儿子不仅强烈地憎父,而且还表现出强烈的憎母情绪。在有些情况下,憎母远胜于憎父。

这种心理逻辑十分便于理解。在儿童梦一般的幼稚思维中,母亲曾经是他爱恋的第一个女性,而父亲则是第一个与他争夺的对手。当母亲牺牲了儿子,像应声虫一样站在严酷的父亲一边时,儿子对母亲的爱恋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年幼心灵中恋母的情感必然经失望、绝望而最终转化为憎恨。在这种畸形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男孩,常常终生怀有对母亲难以原谅的仇视。

而这种仇视推广开来,常常表现为对年长女人的极大不信任,日后成为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误区。

这样的男孩在成年之后,在爱情关系上经常表现出一种“蛮不讲理”的专横。他常常会要求妻子或恋人对他绝对忠贞,同时却允许自己有各种“广种薄收”的恋爱行为。这种专横强烈到甚至会因为对方的一点点所谓非忠诚行为而闹死闹活。只要我们用有心的目光去观察,这样的人格也是不时能够发现的。

倘若相反,父爱超出了界限表现为过分的溺爱,这种情况通常是在母爱不充分时发生的,或者母亲无暇顾及儿子,或者母亲离开了家庭,或者母亲已经离开了人世,父亲单独承担了全部或大部分照料孩子的责任,这种情况也会使孩子的正常人格发育十分艰难。

一个慈祥而又智慧的父亲会用种种适度的态度帮助儿子战胜各种困难,发展健全的人格。倘若父亲的态度有这样或那样的误区,情况就会比较严重。

一个从小缺乏或丧失母爱的男孩,很难建立起完整的自信,也比较难于建立起生活的乐观态度。至于正确对待异性的能力与素质,更难于从缺乏母爱的成长经历中建立起来。做父亲的要有相当的努力和智慧补救这一点,才可能使孩子克服这一缺陷。

客观地说,这类成功的父亲以及成功的儿子绝非罕见;同样,最终失败的父亲与失败的儿子也绝非罕见。

在比较个别的情况中,我们还看到,在仅有父爱关怀下成长的男孩,有可能被种上同性恋的倾向。这并非骇人听闻之语。对那些像父亲一样和蔼而又成熟的年长男人易生眷恋之情,是这种同性恋倾向最表面的显露。



有关俄狄普斯情结的全部理论落实到人格成因的研究上,突出地告诉我们,儿童与生身亲长(父母)的关系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健全的人格形成要求健全的童年家庭环境,而不健全的童年家庭环境会造成不健全的人格。有一句格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若把它转译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