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艺术-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完美,那么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外国歌剧的水平固然很高,但如果你投入地看上一回京剧,或许也会被深深地感动和折服。记得有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去看了一场现代京剧《李清照》,却被深深地震撼了。那是由著名的京剧演员李维康和她先生耿其昌分别饰演李清照和赵明诚,从戏的一开始我就被剧情紧紧地吸引住,当国破家亡李清照浪迹天涯时,她以大段唱腔来表现自己肝肠寸断的悲痛心情,这时,舞台上背景都似乎隐去,身着一袭雪白长裙的李清照用高昂而婉转的唱腔唱出积压在内心的悲愤惆怅,这炽烈的情感仿佛是熔岩喷发,不可遏止,这时候,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竟情不自禁地低下头用手掩住夺眶而出的泪水。


《穿越艺术》 漫话音乐音乐的源泉与生命力(2)

    可以说,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组合形成了京剧的独特魅力,同样,其他很多戏曲艺术也如同蕴含着丰富资源的一座座宝藏。    
    艺术的源头在于民间,任何华丽典雅的艺术都是来自民间的。而艺术的生命力来自于生活,生活是不竭的创作源泉。生活素材经过沉淀、发酵,才能酝酿成为艺术的美酒。现在,我们文艺单位及音协等部门经常组织创作人员去民间采风,所谓“风”,原本指的是《诗经》中的诗,可以配乐歌唱,一般分为“风、雅、颂”三种。“风”即国风,是周朝各诸侯国和地方的乐曲,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是相同的。西方音乐史上的杰出作曲家都是本民族音乐的集大成者,浪漫派后期的民族乐派自不待言,因为他们就是作为民族音乐的代言人出现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而另外一些典型的浪漫派音乐家,像肖邦、李斯特(18111886)其实也是典型的民族乐派音乐家。而格里格(1843…1907)和西贝柳斯(18651957)简直就是挪威和芬兰音乐的化身。就连用西方传统方式创作的柴科夫斯基,由于创作旋律经常采用纯朴的俄罗斯民歌,所以文豪托尔斯泰(18281910)才能“从他的音乐里感受到俄罗斯人的灵魂”!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不但在本国深入到民间去采风,而且还远足到其他国家去学习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来触发创作灵感,充实和丰富自己的音乐语言。    
    采风之风绝非近代才有,古已有之。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就有专职去民间采集歌谣的人,并由这方面的文化官员掌管。这是文化官员了解民心的一个途径,因为当时很多社会民情、动态都是通过歌谣在民间流传。当天子到各地去视察时,负责文化的官员就带领下属去民间采集歌谣,使统治者从流传的歌谣中及时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一些与统治者观点相近的歌谣经过修饰改进,在官方的一些典礼和仪式上使用,一举两得,既表达民意又安抚民心。孔子对周朝搜集到的大量民谣、诗歌都非常重视,经过筛选,整理成册,选了305篇经典之作,编成《诗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世作品。    
    植根于现实生活、表现艰辛劳作和民众希冀的音乐作品,就像扎根泥土中的劲草,顽强地生存着,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音乐会上,我经常指挥乐队为一首民歌《船工号子》伴奏,这首歌是男高音演唱,节奏自由,忽快忽慢,不好掌握,而每位歌唱家的处理又不尽相同,这就给乐队伴奏带来“麻烦”。然而一旦与歌唱家配合默契,乐手们的感情也随之迸发出来,歌者、乐者、听者会随着音乐共同经历与惊涛骇浪搏斗的艰险、刺激,体验船过险滩后舒缓而愉快的心情。我特别喜欢曲子那种狂放不羁的激情,所以每次演出前都会精心研究总谱,倾听歌唱家们的不同处理,要求演员们“完全放开,大胆自由地唱”。并表示如果“和不上”责任都在我,结果演员们大胆地放开唱,气势磅礴,每每剧场效果特别热烈。    
    我曾在李双江的办公室里看过一张纤夫拉纤的照片:纤夫赤裸着身体,全身呈古铜色,肌肉就像米开朗基罗的大理石雕塑,极具感染力。我没问过他,但我想这可能是他为了唱好《船工号子》而作的功课之一吧。无论是长江三峡还是在黄河三门峡都是水情最险恶的地方,惊涛骇浪、暗礁密布,稍不留神就会船毁人亡。逆流而上时可谓步步艰难,肩上磨出厚厚的老茧,脚下踩出深深的印迹,而顺流而下时又提心吊胆,随时都有葬身河底的危险。所以在号子中我们既能随着加快的节奏、高声的吆喝感受到船工与风浪搏击的紧张,也能从经过险滩后的抒情中听到他们令人心酸的愉悦:今天总算又过了鬼门关,又可以与一家老小团聚了……无怪乎每个人都被感动,每颗心都随着那高昂的韵律涌动,因为歌者唱出的不仅是船工们活生生的劳动场面、原始的生活状态,更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劳动者们是在用生命歌唱。    
    其实,一部音乐作品,不必那么宏大,也不必那么深刻而沉重,只要是源于自然贴近人们生活的作品,总能唤起人的共鸣,很多歌曲的流行,正是由于它们道出了普通人的心声。相反一些急功近利的作品,即使题材很大,曲式繁杂,配器恢宏,名字起得很有气魄,也会因缺乏最基本的“灵魂”——没有贴近生活的真实感受,没有源自民间的群众性音乐基础,而失去知音,变成孤音自赏的自恋作品,显得苍白无力。尽管有些也虚张声势鼓噪一时,但很快就默默无闻、无声无息了,因为那种一时应景和假大空的作品终究会被历史淘汰。所以,音乐与其他一切艺术一样,是需要经风雨、见世面的,她在泥土中成长,在大自然中蜕变,吸天地之精华,成为参天大树,不断拓展,终成一望无际的郁郁丛林。


《穿越艺术》 漫话音乐音乐与其他艺术共融(1)

    一提起音乐,我们往往会联想到很多以听觉为主的艺术,比如声乐、器乐的形式或一些综合性的艺术,像歌剧、芭蕾舞剧、戏剧等等。然而,对于古希腊人来说,音乐(music)却有着更加宽泛的含义。Music是muse(缪斯)一词的形容词,而缪斯在古希腊神话中是9个主管诗歌、艺术和科学的姐妹女神的统称,音乐本身就是缪斯创造的。女神们住在帕尔纳索斯山上,在美景如画的仙境里,倾听着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淙淙的山泉,嘁嘁的鸟语,美妙的回声,于是创造出音乐来,一起融入这美妙的自然之声中。主管诗乐的女神弹着琴,主管舞蹈和抒情诗的女神唱起情歌,主管天文、历史、颂歌、史诗和喜剧、悲剧的另外6位女神在一旁呼应同乐,一幅多么美丽动人、充满诗情画意的神话仙境。意大利有一位既是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又培养出很多一流钢琴家的克莱门蒂,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一部包含了100首钢琴练习曲的著作,书名就叫做《登上帕尔纳索斯之阶》。它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人们对圣洁的缪斯女神们的向往。    
    古希腊人认为凡追求真和美的活动都不能没有音乐,所以,在神话中,音乐与其他艺术及科学门类形同姊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稍加留意,便可发现,音乐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相呼应,共融共兴。    
    古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音乐理论家毕达格拉斯及其追随者认为,音乐和数学是密不可分的。许多人知道,毕达格拉斯的著名定理:直角三角形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另一个论断:在用力相等的情况下,当弦长的比数等于2:3、3:2等自然数的比数时,各弦就同时发出谐音。乐音和节奏体系既按数字排列,就必然体现天地之和谐并与宇宙相对应。不仅如此,希腊的思想家还认为音乐与天文学也密切相关。公元2世纪,希腊有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和地图学家克劳狄乌斯?托勒密,很多人都知道,为了更精确地描绘地图他首次使用了经线和纬线,其实,他还是一位自成体系的音乐理论家,数学规律被他同等重要地看作是音乐的音程体系和天体体系的基础,他认为某些音及某些调式是与特定的行星相对应的。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关于“天体音乐”的美妙神话中,曾把这一想法用诗歌形式表达出来,他认为“天体音乐”是行星运转而产生的音乐,但是人类听不到。这个想法后来被一些音乐家“实现了”,当然不是真听到了“天体音乐”,而是通过音乐作品表达他们对天体的想像,比如英国现代作曲家霍尔斯特的《行星》交响组曲,用交响乐队与风琴和女声合唱描绘了太阳系的7大行星,并分别代表了战争发动者、和平使者、欢乐使者等等,再如使用了很多超常规的手段来描绘天体星空的美国现代派作曲家克拉姆创作的《大宇宙》,又名《黄道十二宫》幻想曲,包括了以12星座为主题的12首曲子。他用两架在琴弦上加上了如布块、纸片、链条等各种物件的所谓“扩音钢琴”,通过改变音色与打击乐配合,以表现出人类对渺茫无际的天体宇宙的关注和遐想。    
    在古希腊,抑扬顿挫的诗与美妙动人的音乐总是相伴相随,而且还伴有舞蹈性质的戏剧表演,诗就是歌,歌也是诗,诗人同时是音乐家。这与中国西周时期的诗歌有相似之处。孔子(前551—前479)整理、删改而成的《诗经》,都可以吟唱。虽然我们现在诵读的只有那些富有韵律的文字,但最初它们都是配乐的歌词,是古代诗歌、音乐和舞蹈表演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这种情形同样表现在中世纪后期的骑士和游吟诗人身上。11世纪末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上层军官阶层中逐渐形成一种时尚,他们自己作诗、作曲兼演唱,好充分地在他们所追求的姑娘面前显示出魅力、才华,以示卓而不群。这种骑士作品大多是一些求爱的情歌、小夜曲。11至13世纪十字军东征期间,骑士制度在西欧社会一度非常盛行,后来还发展到德国等地。15世纪以后,诗人兼作曲家的歌手的地位才逐渐被新兴的歌剧中的大腕儿们取代了。    
    音乐能够为诗篇润色,诗篇也能给音乐带来启迪。家喻户晓的《蓝色多瑙河》就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小约翰?斯特劳斯(18251899)在匈牙利诗人贝克(18171879)的一篇赞美多瑙河的诗篇的启发下写成的,并以诗的最后一句作为曲名。最初是为合唱而创,后改成管弦乐,久演不衰,传颂至今。    
    如果说诗与音乐是交相辉映,那么舞蹈与音乐简直就是鱼水相融。舞蹈自诞生之时就离不开音乐。从远古人们伴着鼓点的简单肢体动作和有节奏的呐喊,到古代宗教仪式上巫师集朗诵、歌唱、舞蹈为一体,淋漓尽致的表演,无一不是将音乐和舞蹈融为一体。在节奏和旋律的映衬下肢体动作显得如鱼得水,二者相得益彰。到了盛唐时期,音乐与舞蹈的发展空前繁荣,在废除了隋代的文康伎和天竺伎之后,由官方推出最为推崇的燕乐,以及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安国伎、龟兹伎、唐国伎、疏勒伎、扶南伎、高昌伎共10部音乐,形成了贞观十四年的十部乐。最有意思的是这10部音乐并非纯音乐,严格地讲是歌舞或乐舞,都伴有舞蹈,并且把舞蹈家的服饰、发型及所用乐器、乐队编制、音乐家们的演出着装等都描绘得栩栩如生。10部乐中音乐与舞蹈形成有机的整体,相映成趣,是完整的舞乐的综合形式。我想那时的舞蹈家们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感觉一定是不错的,与当下时尚的歌伴舞就大相径庭了。    
    时至今日的现代舞蹈,无论是芭蕾舞还是民族舞,都和音乐密不可分。比如近年常活跃在舞台上的很多剧目,包括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鱼美人》、《宝莲灯》等等,舞蹈与音乐都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那种舞蹈与音乐动人的现场配合与呼应真是妙不可言。同时这种被赋予了各种不同舞蹈形象的舞剧音乐还经常作为纯音乐曲目活跃在音乐舞台上。    
    建筑与音乐的关系比较起诗歌和舞蹈看上去似乎离得远了点,但也许你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简单的一句话揭示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近一个半世纪,这在欧洲的艺术史上,被称作巴洛克时期。它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庄重、和谐、写实、纯净而匀称。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冲破原有条条框框的制约,想像力凌驾于规则之上,借助于生动丰富的装饰,创造出崭新的风格:夸张、华丽、充满想像力,大胆而富有激情。不管是在当时的建筑还是音乐中,这种艺术风格都得到了同样充分的体现。


《穿越艺术》 漫话音乐音乐与其他艺术共融(2)

    “巴洛克”一词最早来自葡萄牙语的baroco,意思是指奇形怪状的不规则的珍珠,尤指一些较大的异形珍珠。最初的巴洛克音乐,是指一些不正规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随意的、世俗的及怪诞的音乐作品。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卢梭(17121778),在他的《音乐词典》中给巴洛克音乐下的定义是:“音乐和声混乱,充满了变调和不谐和音,旋律粗糙……”    
    当时,人们对这种风格的音乐的评论含有贬义,但后来渐渐地得到公认。它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世俗化的人文主义特征,恢复了古希腊精神的歌剧,不仅器乐有了完整的奏鸣曲等大型体裁形式,在创作技巧上也运用了夸张的大跳音程,来任意地表达音乐思维,甚至通过炫耀技巧来显示乐曲的华丽,无拘无束。这种强烈夸张的对比以及一些速度、节奏上的变化,一反文艺复兴时期清晰而统一的风格。    
    这时期的音乐家,如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演奏家多米尼科?斯卡拉蒂,由于在键盘乐器技术上进行了革新,使他的很多奏鸣曲在音乐上精致而奔放,细腻多变,甚至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怪不得有人认为他是浪漫主义的前兆,其实这之间还隔着一个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呢。巴洛克时期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如早期的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近代欧洲歌剧的奠基人蒙特威尔第(1567…1643),意大利裔法国人、被称为法国歌剧先驱的吕利(1631…1687),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1678…1741)等。我们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尤其是其中的《春》,那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精神,让我们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有了直观的感受。    
    当然说到巴洛克音乐,对现代音乐影响最大的还是德国作曲家、近代音乐之父巴赫,以及德国裔英国作曲家亨德尔。两人的音乐风格不同,但巴洛克音乐那种创新精神和强烈的个性特征,都体现了封建势力与新兴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巴赫表现得更为突出,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他的音乐语言更加恢宏、深刻而富有开拓精神。不拘于陈规、大胆激进的和声语汇、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完美结合,使他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推上了巅峰。    
    其实,“巴洛克”一词最先并非用在音乐上,而是自16世纪,被意大利人布罗斯用于与建筑有关的艺术。这些建筑在欧洲比比皆是。当人们在奥地利旅游时,一定会去莫扎特和卡拉扬的故乡萨尔兹堡。一来到这座被很多旅行家称为世界上最美丽、最理想的迷人城市,首先会被那美丽的自然景观所陶醉:蓝丝带般的萨尔兹河(盐河)穿行于城区;大量的湖水浴场和度假村点缀着城北的图莫湖畔和城东的萨尔兹湖畔,城市的南面与西面是长年被积雪覆盖的东阿尔卑斯山的蜿蜒支脉……然而更加吸引人的还是那些令人惊叹的人文景观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精美华丽的教堂,古朴典雅的民居,富丽堂皇的宫殿,及高高耸立在山上童话般的霍亨萨尔兹堡……这些建筑很多都是在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建造的,而这一时期正是巴洛克艺术发展兴盛的时期,所以独具巴洛克风格。比如萨尔兹堡大主教教堂(建于1614—1655),连重造的管风琴都保持着巴洛克式的外形,还有可列吉恩教堂、弗兰兹斯卡内尔教堂及圣彼得修道院,朝拜圣地大教堂、克勒斯海姆宫殿等等,以及市政厅广场正中耸立的15米高的艺术喷泉,都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风格。米拉贝尔花园这座主教夏宫喷水池边的昔日橙树园,现在成了一座巴洛克博物馆,专门用来展出17、18世纪的艺术品。    
    在巴洛克后期还有一种更夸张、繁复的洛可可风格,洛可可的原意是“贝壳工艺品”(rocaille),这种风格不大遵从法国的古典主义法则,它在第一阶段的特征是轻盈、典雅,线条繁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